中共党史人物研究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即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为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进行持续不懈的探索和努力,付出了最大牺牲,做出了最大贡献。诸多中共党史人物的人生经历,可以说是党为人民而奋斗的光辉历程的缩影。这些前辈人物的卓越功勋,是党的丰功伟绩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奋斗、磨难和考验中表现出来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是党的历史中曾经感动并会继续感动我们民族的最生动、最精彩的部分;他们的思想和情操,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党史人物传记作品,与其他党史作品一样,在对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的《中共党史人物传(第36卷)》是第36卷。
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的《中共党史人物传(第36卷)》共收13篇传记。张鼎丞、熊锐、陈恭、贺尔康、季步高、吴光浩、刘肩三、黄日葵、林瑞笙、陈彦刚、嘉康杰、廖仲恺、何香凝。传记内容丰富,重点突出,真实地反映了人物一生的本质特点;写作方法符合历史人物传记体例要求;语言朴实、通顺、感人。充实和补充了党史,成为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的生动教材,是一部党史教科书。
乡村清贫一教员
1898年12月的一天,在福建省永定县金砂乡西湖寨一户张姓贫苦农民的家里,诞生了一个取名福仁的男孩子,他犹如一颗默默的种子,落到了苦难深重的祖国这一贫瘠的山村土地上。他,就是后来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共产主义战士、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共产党的七至十一届中央委员的张鼎丞。
张鼎丞家几代种的全是地主的地。他的父条张来鸿平日以裁缝为业,农忙时下地,田事和家务都得力于母亲范六姑操持。她是善良、能干的客家妇女,种田、挑担、做饭、养育子女集于一身。张鼎丞5岁时,跟着妈妈爬到很高的悬崖去砍柴,回家时也扛上一根小柴。到了8岁,他跟妈妈去挑担,先是空手,后来妈妈叫他挑20斤大米,他挑不动,在路上哭了。妈妈挑着担子往前走,也不理他,使他从小锻炼出耐劳的毅力。
他的祖父是刨烟工①,略识文字,很喜爱张鼎丞。在一间破旧的茅草寮里,祖父一边刨烟,一边教他学识字。1904年,张鼎丞进人私塾,断断续续地读了三年后,又进入本村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初级小学——育智学堂读书。但他得背着弟弟上课,课余时间还得参加田间劳动。
1909年夏天,张鼎丞初小毕业了,但由于家境贫寒不能继续升学。这时,曾创办育智学堂的外祖父范纯九回到家乡古木督,张鼎丞到外祖父家放牛,晚上在外祖父的指导下勤奋自学。
少年张鼎丞立志求学的精神,深深感动了他的母亲。1913年初秋,母亲用挑担所得的脚费和亲戚们的资助款,送张鼎丞进县城道南高级小学学习。在学校里,一位姓李的先生看他的作文写得好,气势非凡,将他的福仁原名改为鼎丞。他穿着祖父留下的穿了三代的旧长袍,忍受着富家子弟的讥笑,开始了刻苦学习的生活。
激起少年张鼎丞发愤攻读的是一种纯朴的救国救民思想。他目睹国家民族多难,家乡金砂一带的土地80%为城里地主所有,加上离县城较近,农民遭受的兵灾和封建剥削尤为严重。张鼎丞的家庭除了贫苦,还常常遭受欺凌。他13岁那年,因祖父在世时买过本乡和尚一些谷子度荒,以后这和尚欠了粮赋,官吏就把吞食钱粮的罪名强加给他家,横加勒索,甚至捣毁锅灶,还要拘捕他的父亲。偏偏这年秋季缴租完税之后仅剩下的几担谷子,又在一夜之间被窃,全家口粮无着,老幼大哭,这更触发了埋在张鼎丞心灵深处对旧社会的不满和企图寻找新的社会出路的思想。那时,他认为要实现这一愿望,只有努力读书。
1916年,张鼎丞高小毕业,虽然品学兼优,但终因家境贫寒,辍学归田。这时,他已开始懂得为老百姓办事了。谁家里发生了纠纷,都愿意来找他解决,他总是心平气和地耐心劝解,指出谁对谁错,说得双方心服口服,然后他就说:“好了,好了,就这样啦,以后不要再闹啦!”事情圆满解决后,有时张鼎丞还掏出自己花钱买来的鞭炮当众燃放。乡亲们十分感激,诚心诚意留他吃顿饭,或送点礼物给他,但他总是婉言谢绝。他说:“如果老是吃人家的东西,吃得多了,自家又没有东西报答,搞来搞去就会变成土豪劣绅。”有些外地来做手艺的人,大惑不解地问那些被劝和的人家:“你们为什么这样信任他?”他们爽快地回答:“他办事公道,不讲私情,所以我们都信任他。”
1920年,张鼎丞到上杭县丰汤励勤学堂教书,当上了乡村教员。此时,在五四运动思潮的影响下,他常读进步书籍,接触新文化、新思想。他认为,社会之所以黑暗,老百姓之所以受苦,根本原因在于文化教育事业太落后了。他在自己的卧室里写道:“泰山不让土壤,故能就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①又在学堂的“应接室”墙上题了一副对联:“应尽一片精诚培养书生强国脉;接交四方先进栽成小子壮民权。”②
张鼎丞提倡新学,在课堂上教白话文,课堂外同学生一起踢皮球,做游戏,还经常组织学生去野游。张鼎丞联系群众,平易近人,与学校里的炊事工也能津津有味地交谈,还帮助他挑水烧饭。张鼎丞剃的是光头,穿的是粗布长衫,戴的斗笠上写着“西湖小鼎”四个字。他对大家说:“我除了吃饭、穿衣,什么钱都不要,就是开水泡饭也吃得下去,这是我的本色。”
1924年秋,张鼎丞应金砂穷苦百姓的要求,回到家乡担任金砂公学校长。这位年轻的新校长到任以后,金砂公学的面目焕然一新。过去,逢年过节有不少学生以赌博取乐,风气甚劣。张鼎丞就组织他们开展有益的文娱活动,引导他们走正路。有些学生因为家里穷,一时交不出学费,张鼎丞允许分期交款。对几个家里特别困难的学生,他就把自己家里卖烟的钱拿出来补贴。钱数虽不多,却是家里急用的,母亲发现后追问钱哪里去了,他便把原委说清楚,母亲也就谅解了。张鼎丞关心穷人的品德和行为,使其他教员深为感动,大家尽力仿效,上学的穷孩子也就越来越多。金砂公学因而成为当时永定著名的学校,连七八十里外的青少年也慕名前来求学,以至惊动了城里的地主豪绅。永定县城最大的地主廖镜波,听说张鼎丞的毛笔字写得很漂亮,便以高薪聘请他专门写呈文,但他就是不去,宁愿教书。P2-4
《中共党史人物传》是经中央有关部门批准,由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主持编纂的大型历史丛书。从1979年至2015年,在第一届至第四届理事会的主持下,陆续编辑出版89卷包括1000余位党史人物的传记,总计2500余万字。该套丛书由陈云同志题写书名,收录的人物传记均为史学传记,在编写过程中力求做到史实准确、详略得当、评介公允、文字简明。
承担此项工作的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是1979年成立的全国性、群众性学术团体,主要致力于中共党史人物的研究和传记的编纂与出版工作。现主管单位为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会员由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的教学研究机构和学者组成。
中共党史人物研究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即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为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进行持续不懈的探索和努力,付出了最大牺牲,做出了最大贡献。诸多中共党史人物的人生经历,可以说是党为人民而奋斗的光辉历程的缩影。这些前辈人物的卓越功勋,是党的丰功伟绩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奋斗、磨难和考验中表现出来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是党的历史中曾经感动并会继续感动我们民族的最生动、最精彩的部分;他们的思想和情操,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党史人物传记作品,与其他党史作品一样,在对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共党史人物传》第1至89卷自出版以来,受到广大读者欢迎,成为了解和研究各位传主生平和党的历史的重要参考。近年来,仍有许多读者不断来信要求购买;但由于该书是陆续出版的,且发行多年,早已脱销。为满足读者需要,我们决定再版《中共党史人物传》第1至89卷。再版时,我们对中共主要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陈云、邓小平的传记做了全面修订。同时请中央党史研究室的专家学者,审看了比较重要的100位党史人物传记。由于《中共党史人物传》出版时间跨度很大,陆续由陕西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和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收入此套丛书的部分完成较早的传记已无法联系到原作者。本次再版时,党史人物研究会的专家学者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编辑们,对稿件进行了细致的审定和编辑加工:吸收了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对原版体例不完全一致的地方尽可能做了规范化处理;校正了原版传记中的一些错漏之处;特别是在人名、地名、名词术语的核实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对一些难以核查的问题仍维持原貌,留待以后考证。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套丛书,无论在内容方面还是编校质量方面,都较此前有所充实和提高。尽管如此,仍难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以利将来的进一步修订,也有利于在今后的人物传记的续编工作中改进。
我们希望,本套大型传记丛书的再版对于推动中共党史人物的研究、宣传和普及党史知识、弘扬党的优良革命传统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也为今年即将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献上一份厚礼!
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
2017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