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艾略特著的《弗洛斯河上的磨坊(英文版)》的时代背景是英国的维多利亚时期,当时正是大英帝国的鼎盛期,工业革命正如火如荼。故事以汤姆和麦琪兄妹两人为中心展开。麦琪的父亲原本在弗洛斯河边经营一家磨坊,因债务破产后,兄妹二人的生活发生重大变化,汤姆弃学外出打工,麦琪则操持家务。汤姆依靠勤奋和智慧还清债务,赎回磨坊,父亲却因为大喜过望去世了。麦琪两次恋爱都不被汤姆看好,被赶出磨坊。一夜洪水暴涨,淹没了磨坊,麦琪独自驾船回去营救汤姆。兄妹二人在危难中和解,却不幸被洪水吞没。
| 书名 |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全译本)(精)/经典译文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 作者 | (英)乔治·艾略特 |
| 出版社 | 四川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乔治·艾略特著的《弗洛斯河上的磨坊(英文版)》的时代背景是英国的维多利亚时期,当时正是大英帝国的鼎盛期,工业革命正如火如荼。故事以汤姆和麦琪兄妹两人为中心展开。麦琪的父亲原本在弗洛斯河边经营一家磨坊,因债务破产后,兄妹二人的生活发生重大变化,汤姆弃学外出打工,麦琪则操持家务。汤姆依靠勤奋和智慧还清债务,赎回磨坊,父亲却因为大喜过望去世了。麦琪两次恋爱都不被汤姆看好,被赶出磨坊。一夜洪水暴涨,淹没了磨坊,麦琪独自驾船回去营救汤姆。兄妹二人在危难中和解,却不幸被洪水吞没。 内容推荐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全译本)(精)/经典译文》是乔治·艾略特的经典之作,讲述弗洛斯河旁圣奥格镇上磨坊主杜利弗因欠债而发生诉讼纠纷,败诉破产后其子女汤姆和玛吉的生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经过几年的努力,聪明而勤奋的汤姆终于攒够了钱还清债务并买回了磨坊,但玛吉的爱情却因汤姆的反对而频遭挫折。当两人在危难之中和解时,凶猛的洪水却最终将兄妹俩吞没,但他们深深的手足之情却不能不让人感动。 目录 第一卷 男孩和女孩 第一章 多尔科特磨坊外 第二章 多尔科特磨坊的杜利弗先生宣布他对汤姆所做的决定 第三章 赖利先生对汤姆进学校的事提出意见 第四章 盼着汤姆回家 第五章 汤姆回家了 第六章 姨父姨母们要来了 第七章 姨父姨母们出场了 第八章 杜利弗先生暴露了他的性格弱点 第九章 到加朗枞林去 第十章 玛吉没想到自己这么淘气 第十一章 玛吉试图逃得无影无踪 第十二章 葛莱格夫妇在家里 第十三章 杜利弗先生的生活更纠缠不清了 第二卷 求学时期 第一章 汤姆的“头半年” 第二章 圣诞节假期 第三章 新同学 第四章 幼稚的观念 第五章 玛吉的第二次探访 第六章 恋爱场面 第七章 跨出黄金之门 第三卷 败落 第一章 家里发生的事 第二章 杜利弗太太的镇家之宝 第三章 家庭会议 第四章 一线正在消逝的微光 第五章 汤姆试图打开局面 第六章 有助于消除一般人反对用小刀做礼物的偏见 第七章 母鸡怎样用计谋 第八章 废墟上的阳光 第九章 家庭记事里又增添了一项 第四卷 耻辱之谷 第一章 博须埃所不了解的新教演变 第二章 荆棘刺穿了破裂的窝巢 第三章 往昔之音 第五卷 麦子和稗子 第一章 在红坞里 第二章 葛莱格姨妈领教了鲍勃大拇指的宽度 第三章 摇摆的天平 第四章 又一幕恋爱场面 第五章 裂开的树 第六章 得来不易的胜利 第七章 清账的日子 第六卷 巨大的诱惑 第一章 乐园二重唱 第二章 最初的印象 第三章 吐露隐秘 第四章 哥哥和妹妹 第五章 汤姆终于打开了局面 第六章 说明吸引法则 第七章 菲利普再度登场 第八章 威克姆的新形象 第九章 盛大的义卖会 第十章 魔咒似乎被破除了 第十一章 在小路上 第十二章 家庭聚会 第十三章 随波逐流 第十四章 觉醒 第七卷 最后的援救 第一章 回到磨坊 第二章 圣奥格镇做出裁决 第三章 老相识也会让我们惊奇 第四章 玛吉和露西 第五章 最后的斗争 结局 试读章节 第一卷 男孩和女孩 第一章 多尔科特磨坊外 在一片辽阔的平原上,逐渐变宽的弗洛斯河在青翠的两岸间急匆匆地向大海流去,满怀爱意的海潮涌上前来迎接它,以急切的拥抱阻住了它的去路。乘着这强有力的潮水,黑色的船只满载着清香犹存的杉木板、圆鼓鼓的一袋袋油菜籽或者乌黑发亮的煤块,向圣奥格镇驶去;在长满树木的矮山和河岸之间,圣奥格镇显露着它那些古老的、带有沟槽的红色屋顶和码头库房的宽阔山墙,在二月里转瞬即逝的阳光下,给河水染上了一道柔和的紫色。河的两岸远远延伸着一片片丰饶的牧场,还有一块块黑黝黝的土地,有的已经耕耙完毕,只等播下绿叶宽阔的庄稼的种子,有的则已经蒙上了秋季种下的细叶谷物的色泽。在一排排树篱外面,还疏疏落落地矗立着去年留下的一丛丛包蜂房用的金黄色草垛;在树篱中处处都间杂着大树,远处的船只看起来就像在枝叶舒展的梣木枝丫间竖起桅杆、张开着棕红色的风帆似的。就在这座一片红色屋顶的镇子旁边,丽波河这条支流的活泼欢快的流水注入了弗洛斯河。这条小河,泛着它那黯黑的变幻不定的微波,是多么可爱啊!我沿着河岸漫步,倾听它那低微平静的水声,就像在倾听一个耳聋的亲爱者的说话声一样,这时在我看来,小河就像是一个有生命的伴侣。我还记得那些枝叶垂拂的大柳树,我还记得那座石桥。 这就是多尔科特磨坊。尽管阴云密布,时近黄昏,我还是要在这桥上站一两分钟,看看那座磨坊。即使在这二月将尽、草叶凋零的时候,看着它也让人感觉惬意——或许寒冷而潮湿的季节倒给那座整洁舒适的住宅增添了一种魅力,它已经和那几株替它挡住北风的榆树和栗树一样老了。河水现在涨平了河岸,高高漫过了小小的柳园,还把屋前那块田地边缘的草地淹没了一半。我看着涨满水的小河,看着生机勃勃的草,看着柔嫩鲜绿的粉尘般的苔藓,它们使得粗大树干的轮廓和在光秃秃的紫色大树权下微微发亮的小树枝的轮廓都变得柔和了。这时我不禁喜欢上了这片潮润的水汽,还羡慕起那些柳丛中的白鸭子来,它们把头深深地扎进水里,忘记了它们在干燥的岸上那副笨拙的模样。 水的急流声,磨坊的轰隆声,使人产生一种恍惚迷茫的耳聋的感觉,似乎更加强了这片景色的静谧气氛。它们就像一道用声响做成的大帷幔,把人和身外的世界隔离开来。这时,响起了一辆装载着一袋袋粮食驶回家去的带篷大马车的隆隆车轮声。那个忠厚的赶车人正想着他的晚餐,在这么晚的时候,晚餐在炉子里正给烤干了哩。可是他要先喂过他的马才会吃饭——那是些强壮、驯顺、眼光柔和的牲畜,我想象它们正在眼罩之间的缝隙中用温和的责怪眼光看着他,因为他竟然做出那种可怕的样子,把鞭子抽得啪啪响,好像它们需要那样的提示似的。看看它们是怎样绷紧肩膀爬着上桥的斜坡,因为眼看快到家了而使出了更大的力气。看看它们毛茸茸的大蹄子仿佛紧抓着坚实的土地,看看它们在沉重的轭下弯曲的脖子所具有的坚忍力量,看看它们奋力扭动的腰腿上那些强壮有力的肌肉!我很喜欢听它们对着辛苦挣得的食料长嘶,看它们把湿漉漉的脖子从辔轭下解放出来以后,迫不及待地把鼻孔浸没在浑浊的水塘里。这时候它们已经到了桥上,接着又用更快的步子跑下桥去。随后,货车的拱形篷顶一转弯就在树林后面消失了。现在,我又可以转过眼光来看磨坊了,望着那转动不停的轮子激起一股股钻石般的水花。那个小女孩也在望着它;从我驻足桥上的时候起,她就一直站在水边的那个地方。那条古怪的长着棕色耳朵的白毛狗又跳又叫,好像在徒劳无益地劝告轮子停下来,或许因为它那位戴獭皮帽子的游戏伙伴那么着迷地看着轮子转动,它感到嫉妒了吧。我想,该是这位小游伴进屋去的时候了,屋里有一片明亮的炉火在引诱着她,那红红的火光正在渐渐昏暗的天空下辉耀着。这也是我该把靠在桥栏的冰冷石块上的胳膊移开的时候了…… 啊,我的胳膊真的麻木了。我原来一直是把双肘紧压在椅子的扶手上,梦见自己正站在多尔科特磨坊前的桥上,就像许多年前一个二月的下午那样。在我打盹睡去以前,我要给你讲讲就在我所梦见的那个下午,杜利弗夫妇坐在左边会客室的旺旺的炉火边所谈的话。P1-3 序言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出版于1860年,标志着人们所说的乔治·艾略特作为艺术家的第一阶段创作的结束。它也如在此之前的两部小说《牧师生活场景》(1857—1858)和《亚当·比德》(1859)一样,是对写实主义的“旧式家族史”的一次尝试。这三部小说的背景都放在不太遥远的往昔,包含着作者本人或者她对家庭的记忆。三部书的人物和地点都取材于沃里克郡,她父亲罗伯特‘埃文斯曾任该郡奥伯雷庄园的弗朗西斯·帕克·纽狄盖特地产的监督和代理人。尽管《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场景设置在林肯郡,她也曾到当地旅行以发现切合书中灾难性洪水的河流,但书中的多尔科特磨坊与玛丽·安·埃文斯童年时代玩耍过的奥伯雷磨坊非常相似,小说中玛吉·杜利弗在阁楼上把她的木偶人的脑袋往屋梁上撞,那个阁楼就是格里弗屋的阁楼,乔治·艾略特最早的二十二年就是在那里度过的。 在1859年,当她开始写《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时候,她已经遭遇到来自某些人的令她烦恼的反应,这些人自以为在匿名作者“乔治·艾略特”的作品里认出了自己或者自己的亲友。《牧师生活场景》里的阿莫斯·巴顿牧师的原型就认出了自己,于是不得不让他消除怀疑并加以安抚。《亚当·比德》中那个卫理公会女传教士黛娜·莫里斯,至少只是部分地出于想象,因为乔治·艾略特曾被她那也是卫理公会女传教士的塞缪尔姑母的性格和生平所感动,后者也像黛娜一样陪伴了一个因为杀婴罪而被处死的姑娘在牢房度过了一夜。亚当·比德是个木匠,而罗伯特·埃文斯本人就曾经做过木匠。家族中人因此而躁动起来。1859年乔治·艾略特给她的朋友查尔斯·布雷、卡拉·布雷和萨拉·亨内尔写信说: 我相信萨拉转述的我哥哥关于《亚当·比德》的话是正确的——“里面有些关于我父亲的事情”,也就是说,是经过诠释的,我父亲给我们讲过他的早年生活,但这并不是我父亲的肖像。在书中一幅肖像也没有,在我未来的任何书里也不会有。在《牧师生活场景》里倒是有两幅肖像,但那是我第一次小小的艺术尝试,我的手笔还不纯熟…… 那些认为她的人物都是画像的暗示弄得她越来越气愤,她申辩说关于文学画像的粗俗观念与自己关于小说的“艺术”是通过虚构来表达其自身“真实”的观念是彼此对立的。所以她的塞缪尔姑母的孩子们和孙子们辨认出了塞缪尔姑母,仅仅是因为“受到不完美教导的人们总是对肖像抱有那种模糊的、容易满足的看法”。头脑简单的人假设“普通的相似性就构成了肖像”,而大众普遍是如此欣赏耸人听闻的和感伤情调的“对生活和人物的错误呈现……以至于在艺术对真实更加贴近时他们反倒会感到愤慨”。 芭芭拉·博迪肖恩是她的密友,是她的身份暴露之前就已猜到的少数几个人之一,曾给她写信说:“在读《亚当-比德》的时候我就想,是的,这全都出自她的生活,她的写作也不可能脱离这个路线。”乔治·艾略特写给博迪肖恩夫人的信比她其他现存的通信思想更自由和较少限制,她告诉后者说《亚当·比德》与《牧师生活场景》相比“‘出自我自己生活的东西’要少得多”,但又继续解释说“眼下我的思想以最大的自由和最敏锐的诗意处理着我最遥远的往昔,在我能够开始艺术地运用目前我能聚集的任何材料之前,还有许多层面需要开掘穿透”。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内容的确包含着来自她遥远的往昔的素材,但更是个人化的素材,而她较早的作品却不是这样。这部书带有像《大卫·科波菲尔》(1849—1850)的那种可以辨认的、特别属于自传的性质,而这两部小说也常被人加以比较。杜利弗家的汤姆和玛吉在孩童时代的关系,非常像玛丽·安·埃文斯同她哥哥艾萨克之间的关系,艾萨克也像汤姆,似乎是一个有几分阴冷严峻的人。艾萨克也像汤姆那样,粗暴地评判妹妹的违背常规的激情行为。1854年,她开始同一个已婚男人乔治·亨利·刘易斯同居并使用他的姓氏。1857年,她告诉艾萨克她改了姓氏,这时他便与她断绝了关系并禁止她亲爱的妹妹克里西与她通信。他一直保持着强硬态度和沉默,直到1880年,在她与比她年轻近二十岁的J.w.克洛斯结婚之后,他才写了一封客气的短信对“这个幸福事件”给以祝贺。不久她就于当年去世了。 乔治·艾略特似乎把自己身边的人和往昔生活作为英国乡村社会的虔敬品德、文化和发展的典型范例,这是有充足的历史和理性上的理由的。我将简要地讨论一下这些问题。不过,《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部分内容具有特别的紧张与阴郁的特征,一定是来自下面的似乎矛盾的事实:一方面她对自己生活进行艺术再创造,部分地用于“教诲”,说明强大而深厚的家族根基造就好人,道德的来源在于特殊的家族和地域感情发展成为关于责任与虔敬的抽象观念;而另一方面,她自己对爱情幸福和更广阔的理性世界的探索却有效地把她从自己的根基分离出来。多德森家族有限的却又是坚韧有力的道德观念主要指向了亲属间的责任。十年之后的1869年,乔治·艾略特在圣诞节给芭芭拉·博迪肖恩写信说:“我希望你的圣诞节在亲爱的亲属中过得快乐。我强烈地依恋于自己的亲属,即使他们排斥我。”……人的意志是同一个东西,都迫使我们的行为避免做出他们认为会危害社会存在的事。”凯恩博士告诉玛吉:“现在一切事物似乎都在趋向于人际关系的松弛——趋向于用任性选择来代替恪守责任,而责任正是在过去的生活中扎下根来的。杜利弗小姐,你的良知和你的心已经使你在这个问题上有了正确的看法……” 玛吉和汤姆都不是无可指责的殉道者——两个人都具有自私的盲目性和强烈却不适当的关于责任和克制的观念。尽管我们不能争论说,乔治·艾略特没有让读者做好准备去把他们看作“命定”的生物——应该考虑到她在告知我们汤姆将会做“他一生中唯一的演说”时所用的技巧和感情力度;我认为可以而且应该争论的是,对于我们手里的整个这部复杂的小说——对于小说让我们看到和体验到的习俗、发展、性、智力障碍、真实的和想象的责任等等问题——洪水绝不是解决的办法。弗洛斯河可以是时间和历史之河,它可以是《天路历程》中欢悦地渡过后便抵达“天国之城”的那条河,但它所终结的整个就是汤姆与玛吉之间的关系,我认为以“哥哥与妹妹”这个标题为证,作者认为这一关系对她的小说而言比事实上更为核心。玛吉的力量与挫折同汤姆的关系,在我们看来并没有在乔治‘艾略特心中那么大。“史诗的广度”(Epische breite)几乎汇流成了悲剧,不过却存在着一种不统一性,使每个读者、每一次阅读都感到困惑。 因为这个原因,我相信,乔治·艾略特日后对她后期作品所做的辩护,更集中在它们作为整体的艺术作品的有机统一性,而不在于她刻画人物性格的历史写实主义“知识”“感受”和“真实性”。她从莎士比亚那里学会了用隐喻、主题、短语、平行情节的交叉参照来将《米德尔马契》结合为整体,正像她曾经努力从歌德和索福克勒斯那里学习如何真实地描写细节、在给命运赋予宗教神秘性时如何写得深刻而富于宗教感。她的戏剧在某种意义上变得更“内在化”:伊迪丝·西姆科克斯在1873年评论说,《米德尔马契》“就其事件取自内心生活而言,在小说史上标志着一个时代,因为行动是被思想对思想、人物对人物的直接影响推动着发展的,因为对于精神体验特定片段的艺术表现来说,外部世界的素材只是从属的和附属的”。——这就是劳伦斯所说的“把所有的行动放在内部”,他宣称这是乔治·艾略特“真正开始”的。我想,就是因为这一点,约翰·贝利才有可能批评她的“历史化牧歌”——在作者的写作格局中人物事实上成了“具体化的观念”,这阻碍了他们的性格的自由。T.S.艾略特在他的《追寻陌生的神》中,或许自己就有意识地要表现“克瑞翁”和习俗一虚无的往昔——的匿名的“善”,却指责她试图用“乏味的理性主义”来“把她自己的个人生活观念强加于读者”——在做一个艺术家之前先是一个“个人主义的道德家”。奇怪的是,这种情况从她更伟大的后期作品,或者从前期更欢快的《亚当·比德》里,倒是比从《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更容易找到证明,幸运的是在这里讨论这个问题并非我的责任。1863年,她写信祝贺安东尼·特罗洛普,称赞他的小说《雷切尔·雷伊》和它形式上的优点——“严密的联系、比例精当的整体感、像茎干上的一枚坚果那样漂亮和完整。这样的结构属于艺术精妙绝伦之列,除了那些曾带着自觉的失败来努力追求同样结果的人之外,其他人是几乎不能欣赏的。”戈登·黑特猜想她所说的“自觉的失败”可能是指((罗摩拉》或《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当然她对这部小说的问题是有所察觉的。不过即使《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不是“漂亮和完整”的,它的缺陷反倒幸运地给了它一种自由和能量,对于一个并非完美主义者的读者来说,这恰好是它最终的优点。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