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国学的盛宴
分类
作者 梁启超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梁启超等著的《国学的盛宴》本着传承文化的初心,最重要的目的在于通过大师的手笔厘清中国国学的发展脉略及成就,更有利于读者学国学、品国学、用国学。本书辑录了中国近代史上梁启超、王国维、辜鸿铭、蔡元培、章太炎、胡适、柳诒徵、鲁迅、傅斯年、朱自清、闻一多、郑振铎、许地山等数十位国学大师的文字,既有常识,又有思想;既通俗,又权威。笔者相信本书能让读者了解到中国国学的博大精深。作品字字珠玑,充满智慧、哲思,堪称一部大师笔下的“国学的盛宴”。

内容推荐

梁启超等著的《国学的盛宴》辑录了中国近代史上粱启超、王国维、辜鸿铭、蔡元培、章太炎、胡适等国学大师的文字,意在通过大师的手笔厘清国学的发展脉略和成就。作品既有常识,又有思想;既通俗,又权威。笔者相信本书能让读者了解到国学是什么、国学的发展轨迹、国学的渊源等状况。

目录

辜鸿铭

 中国古典的精髓

宋恕

 国粹论

范皕诲

 青年国学的需要

 要研究国学者的读书法

 国学非国故

 我之国粹保存观

章太炎

 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讲(节录)

 论教育的根本要从自国自心发出来

 国学之统宗

 治国学之方法

蔡元培

 《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

 吾国文化运动之过去与将来

高梦旦

 论保存国粹

梁启超

 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

 治国学的两条大路

 在中国公学演说

黄节

 国粹保存主义

 《国粹学报》叙

孙德谦

 评今之治国学者

王国维

 《国学丛刊》序

 《国学丛刊》序(代罗叔言参事)

许之衡

 国魂与国学

 论国粹无阻于欧化

邓实

 古学复兴论

 国学真论

 国学无用辨

高旭

 学术沿革之概论

 南社启

顾实

 国学研究会演讲录序

 《国学丛刊》发刊辞

胡朴安

 研究国学之方法

 客观的研究国学方法

陈独秀

 学术与国粹

 谈国学问题两则

柳诒徵

 讲国学宜先讲史学(节录)

 中国文化西被之商榷

鲁迅

 随感录两则

 所谓“国学”

 忽然想到(五至六)

 青年必读书——应《京报副刊》的征求

吴承仕

 我们的认识和实践

马瀛

 国学名称的由来

 国学研究方法

许啸天

 《国故学讨论集》新序

钱玄同

 研究国学应该首先知道的事

 青年与古书

 随感录三则

钱基博

 国学历代变异的问题

 国学之意义及治国学之方法评判

 国学正名

陶孟和

 国粹与西洋文化

陆懋德

 论国学的正统

李大钊

 《晨钟》之使命——青春中华之创造

 今与古

何炳松

 论所谓“国学”

 拟编中国旧籍索引例议

陈柱

 研究国学之门径(节录)

胡适

 研究国故的方法

 《国学季刊》发刊宣言

 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

 再谈谈整理国故

 整理国故与“打鬼”——给浩徐先生信

姚光

 国学保存论

许地山

 国粹与国学

傅斯年

 中国学术思想界之基本误谬

 毛子水《国故和科学的精神》识语

 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

郑振铎

 新文学之建设与国故之新研究

 且慢谈所谓”国学”

朱自清

 现代生活的学术价值

 国学是我的职业

闻一多

 论振兴国学

 复古的空气

刘治平

 论“五四”整理国故运动之意义

倪羲抱

 爱国为研究国学之本

编后记

试读章节

青年国学的需要

世界文化两大潮流,一是东方文化,一是西方文化。西方文化,分为两支,一是希腊文化,一是希伯来文化。东方文化,也分为两支,一是印度文化,一是中华文化。西方文化,自从文艺复兴之后,益益进步,希腊文化的科学哲学思想,和希伯来文化的宗教思想,一方面冲突,一方面调和,在这冲突与调和的中间,显出西方全部的文化。东方文化,自从魏晋六朝而后,中华文化的伦理哲学,接纳了印度文化的宗教哲学,两种文化,各呈异相,合成了东方全部的文化。海通以来,西方文化,侵入亚陆。我们拿出国民性中固有的容受量,竭诚的欢迎。不到五十年,西方文化,差不多已弥漫于我们的知识界,像印度文化进入中华的魏晋六朝时代了。由现在推将来,西方文化,既和东方文化接触,在我们东方文化里面,必能产生一种异样的新文化,是物理和历史的经验所明白表示的。那末,发展东方旧文化,预备与西方文化梳剔融洽,以创造将来的新文化,不是今日我们的责任吗?

国学是什么?便是东方全部文化的代表。我们要研究东方文化,自然还有其他种种,而必以国学为之总库。东方文化的精神,与其沿革变迁之迹,除掉国学,更往何处寻求。国学沦亡,即是东方文化的沦亡。我们生于东方,而且生于东方的中华,是东方文化荟萃之区。我们的先民,曾把这种文化,发扬光大,积累四千多年的久长岁月,在国学中留贻于后人。我们对于这些祖宗的遗产,不思整理,一任他烟飞灰灭,我们将何以自立于天地之间。我们艳羡西方文化,惊骇其学府的完备和优美,返观自己东方文化的国学,觉得不值一顾。岂知西方文化所以到这地步,为了他们的后人能够做忠心勤力的整理工夫,方才继长增高,蒸蒸日上。东方文化的本身,何讵不如西方,可惜我们的忠心勤力,不像他们,那就差得远了。从前西方人,不很知道东方文化是怎样,现在早已渐渐觉得东方文化里头,自有天国了。欧战以后,他们的物质文明破产,所以渴望尤甚,要把我们的国学移译过去,作为他们研究东方文化的资料。若然我们不整理自己的,却待他们来整理好了,我们想凑现成,不晓得这时候还有我们存在吗?今天我们把自己所有的整理出来,做世界学术上的贡献,表显东方民族的光荣,在世界需要这种文化时,是一个最好的机会。

有人说:“现代青年,求现代的学问,尚且患日力的不足,顾此失彼。国学是古学,在现代为无用的,不急的,青年有限光阴,何苦要枉费在这种东西上面呢?”但是我以为世界新学问,那一种不是从旧学问中出来的。青年求学,倘然以学问为目的的,须知研究旧学问,就是要创造新学问。不论什么用不用,也没有什么急不急。倘然以学问为手段的,读医药的书,为要做医生,读法律的书,为要做律师,但求应用的必需,恐怕世界上无用不急的新学问,正好多得很,岂但中国的古学呢?至于更下等的见识,他的意思:“学外国文若然好,可以出洋留学,可以得博士回国,回国之后,无论在那一界,莫不名利双收,出人头地。请问国学,研究既难,即使研究有成,这种好处,又从何处得来?看那些迷恋骸骨的老学究,不是榜样吗?”不错,不错,著者也是老学究之一,自己迷了,还要拿骸骨来迷人,说什么“青年国学的需要”。不过把学问做钓名弋利的器具,就像科举时代,把四书五经,做举人进士的敲门砖一样。这是我国最近史上人才腐败国事糜烂的唯一根源,最当深恶痛绝的。我想凡是有志气的青年,他的思想,决不这样的卑劣。那末,国学的中兴和东方新文化的发见,正在那里等待他呢。

P8-9

后记

当今中国,“国学热”方兴未艾。2006年1月10日,《光明日报·国学版》创刊号上发表了一则简短的《告读者》,文中说:“国学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这个‘家’很大,它不仅凝聚了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也将承载十三亿人的未来。”这段概括是很准确的。在这股热潮中,我们要学习国学、弘扬国学,首先应该认清什么是国学,以免像一些学者担心的那样,让“国学热”成为一种“虚热”,甚至沦为赚钱的噱头。因此,我们编辑了这本《国学的盛宴》,帮助读者从“根”上认识国学。

现在我们说的“国学”一词,本是一个舶来品,源于日本学者的创造,意指研究日本典籍,阐扬日本固有文化。19世纪末期,一批致力于救国救民的中国志士东渡日本,或留学、或因被追捕而流亡。他们把“国学”一词直接拿来,为我所用,代指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从此有了中国版的“国学”。同时,还有一批中国知识分子,用“国粹”一词,来代指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民国初年,胡适等人提出了“整理国故”的口号,“国故”一词应运而生。这三个词所指虽不尽相同,但大致相似。

本书文章,是从我国学者对国学、国粹、国故的含义进行阐扬或论战的代表性文章中选辑出来的,时间段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初(此后由于深重的民族危机,对周学的讨论很少了)。它们主要回答什么是国学(国粹、国故)、如何看待国学(国粹、国故)、如何研究国学(国粹、国故)等问题。当然,如果只有这些内容,本书是不完整的,因此书中还选辑了一些对国学的批评文章,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国学。原则上按照作者的出生年进行编排,基本上反映出讨论国学问题的时序。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14:2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