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功名与功夫(对话13位当代文化艺术大家)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胡正跃主编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缘起:我有一条主线,就是对传统艺术的一种继承和尊重

王:欢迎各位到北京画院来采访,看看咱们今天主要聊些什么呢?

胡:我觉得你可以从小讲起,比如从小怎么拜师啊,跟着哪些老先生学习啊。当然,最最重要的事是讲讲你与北京画院的缘分。因为多少人跟我讲,如果没有王院长,就没有北京画院今天这个样子。你当院长很多年了吧,十五六年?

王:当院长今年应该是第十六年了。我到北京画院工作更早,26岁就到画院了,所以跟画院的情感不一般。我觉得我有一条主线,就是对传统艺术的一种继承和尊重。我觉得这条线从我小时候起就一直没断过,一路上都是大师的培养,到现在自己也主持画院工作这么多年,一直走的就是这样一条路。我觉得对于中国画的发展来说,这条线应该也是一种国家战略上的思路。是吧?

胡:是。你自学成才的理念,包括你现在招收很多人才,然后把画院的这些展览也搞得那么好,应该都与这条主线相关。

个人成长:我学画画的第一口奶,就是这些老先生给予的

王:我的学习经历很特殊,是无法复制的。因为我从小受家庭影响,我父亲就是一生喜欢艺术,但他年轻的时候没有从事艺术,只是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培养我们兄弟姐妹七个人,后来有四个都从事艺术工作了。我6岁的时候,我爸爸看我喜欢画画,就带着我到处走啊、看啊、学啊,寻师访友。他最大的教育理念就是学艺术必须找高人、找高手、找大师。所以在1958年的时候,我开始画水墨,回头给您看一下我儿童时期的作品,您好像还没有看到过。

胡:儿童时期的还没有看到过。

王:我60岁生日的时候,做了一个儿童时期的画展,展出我5岁到13岁的作品,当时很轰动,因为我爸爸都给我留着呢,非常完整。

胡:老人家真是有心。

王:他今年100岁,3月31日你可以过来,在这儿做—个他的书法展览。

胡:好!

王:我爸爸那个时候就带着我寻访大师,比如说认识了李苦禅①先生,那时候老画家们为工农兵服务,每个人画一张画,画完了五角钱一张。我爸爸带着我去看,有些人认识我爸爸,就说也让这位小画家画一张吧。我当时就画了一条拴着的鲑鱼,李苦禅一看就说,小画家画得也不错,也五角钱一张吧。

胡:那不得了。

王:当时是侯一民先生给买走了。

胡:侯一民是谁?

王:画《刘少奇在安源》的那位老先生,现在还健在。  胡:他掏了五角钱买你的画!

王:李苦禅先生对我爸说,你带孩子到我家来吧,我给他指导。那个时候呢,每年都去苦禅先生家几次,看他写字、画画。后来也认识了吴作人先生。还有很多老画家,像北京画院的陈半丁先生,我爸爸也带我去拜访过,他后来还给我寄了一张水墨的梅花。

胡:陈半丁最早是北京画院的?

王:北京画院副院长。我很幸运,这些老画家对我都非常关心。我现在有一张画,是我9岁的时候去拜访吴作人先生,他当时还在生病,见到我们兄弟三个特别高兴,特地画了一张水墨的大熊猫送我,还落了很多款。所以说,我学画画的第一口奶,就是这些老先生给予的。另外,我那个时候也在北京市少年宫学习,那时候的少年宫不像现在的,虽然当时国家非常困难,但对所有孩子都是免费的,所以现在很多艺术家,包括比我年龄更大一点的艺术家,都是从少年宫出来的。

胡:那是20世纪60年代初。

王:是60年代初。我那时候上二年级还是破格进去的,因为没我那么小的,别人都是上了四五年级以后才进少年宫。所以一直是这样的一种学法——我父亲给我指导,然后找最好的老师,路子对了。到“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当然就没法画了,那个时候主要就是写书法。

胡:街头写大字报?

王:对啊,街头写大字报。这种活动多了,搞宣传,后来到工厂搞宣传搞展览。我还比较幸运,没有去插队,留在工厂了。那个时候算是业余画家,所以我学艺术的路完全是一条自学之路。到了1977年的时候,国家恢复高考,我考上了中央工艺美院。其实当时我的理想不是上中央工艺美院,而是上中央美院学习。美院附中的丁校长在我6岁的时候接待过我,还给我橡皮泥、胶泥,当时印象特别深。所以我觉得一个孩子在小的时候,你让他记住几个事件,可能对他一生都有影响,这事有时也很奇怪。

胡:你说那个丁校长是?

王:丁井文。

胡:好像很有名。

P2-4

目录

王明明 笔墨方寸,咫尺天地

盛小云 为评弹艺术而生

李鸣岩 要有肚子里长牙的劲儿

薛伟 从音符到音乐

陈建中 坚守内心的宁静

陈幼坚 工匠精神不能丢,也丢不起

齐慧娟 尽了力子烧拣,方得一粒丹砂

六小龄童 一生只做一件事

董圆圆 缘定京剧,是天赋也是努力

于丹 专注寻找中华文化的闪光点

郑渊洁 成功源自赞美

何水法 只有胸中有丘壑,才能有激惰

吴悦石 生死刚正谓之骨

序言

2015年10月,本人从澳门奉调回京。四十年外交生涯就此画上句号。

蓦然回首,发现过去十几年间,我与文化艺术界人士交往颇多,且甚为投缘。他们是一群有学识、有情怀、有担当的杰出人士,是当今中国文化艺术界中的佼佼者。

一时兴起,想对这些朋友——作个专访,听听他们的人生故事、心路历程、艺术见解,旨在让更多人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引发一些有益的思想共鸣。

本人从未当过记者,不谙采访之道。所谓的“专访”,其实是一种朋友聊天。好处是没有拘束,敞开思想。我做了几十年外交官,还比较善于引导话题,尽可能让对方谈得活一些、深一些。当然,事先也有约定,明确主线和重点。最终文稿均经本人审阅,以确保严谨性。

下面我按采访时间顺序依次对每位受访者谈点个人印象。

王明明。北京画院院长、全国政协常委,还担任过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等其他公职。他既是一名艺术家,也是一位杰出的管理者。他做事有自己的风格和原则,目标明确,务实高效。我以为,北京画院能有今天的局面,同他的办院理念和工作态度直接有关。我同他交往数年,有几件事印象深刻。一是2013年他率团访问澳门特别行政区,通过向何厚铧副主席当面陈词,促成在澳门举办齐白石书画展。不到一年时间,经过多方努力,由北京画院收藏的300件齐白石字画和300枚齐白石印章如期抵澳。展览历经数月,中外观者络绎不绝,更有大量中小学生前往参观和临摹,场景令人感动。二是他亲自动手并责成画院多位艺术家一起为外交部驻澳门公署无偿创作了一大批书画作品,大大提升了公署的对外形象。三是近年来,我们又联手在北京画院举办了多场对外交流活动。由于他的亲力亲为,每场活动都办得有声有色,精彩纷呈。据我了解,王院长对画院的对外交流还有一系列设想有待推进和实施。相信凭他的执着,一定能在固守传统和借鉴国际的道路上闯出一片新天地。

盛小云。苏州市评弹团副团长、苏州评弹学校副校长。她还拥有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曲协副主席和江苏省文联副主席等一大堆头衔。曾有不少媒体报道过她的事迹。台湾地区的报刊媒体形容她为“道地的苏州美女”,她演唱的苏州评弹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声音”,如果再加一句,我想应该是——小云乃是“当今中国评弹界的一面旗帜”。我们认识不下十年,感觉她一直在为评弹事业日夜奔波,乐此不疲,无怨无悔。坚持上台演出,坚持筹备活动,坚持打造新书,坚持提携后人。小云是一个纯粹的人,无明星架子,韧劲耐力特别强,无论多难,始终在往前冲。她的诚意确实也打动了不少人。人们愿意用不同的方式支持、扶植评弹艺术,有的完全是冲着她这个人来的。她近期的艺术代表作中篇苏州弹词《雷雨》的改编确实很棒,倾注了她和同行们大量的心血,相信这部杰作定会在评弹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苏州评弹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国人倍加尊重和珍惜。我想,评弹界在未来倘若能多培养出几个新的“盛小云”,那么这朵江南奇葩将会开得更加艳丽夺目!

李鸣岩。当今京剧老旦辈分最高、艺术造诣最深的老艺术家。她出身梨园世家,迄今已从艺六十余载,是名副其实的世纪老艺人。听她的人生故事,就像翻开一幅波澜起伏的近代京剧的历史画卷,酸甜苦辣尽显其中。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今天的李鸣岩是幸福的。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摸爬滚打,她的艺术已达到炉火纯青之境界。她苍劲、古朴的唱腔在老旦行当中独树一帜,常常赢得满堂喝彩。作为李多奎先生女徒弟中的大弟子,她已当之无愧地扛起李派艺术大旗,成为李派艺术掌门人。李鸣岩是京剧界为数不多的演教双佳艺术家。仅入室弟子就有100多人,既有专业的,也有业余爱好者。李老为人真诚坦荡,光明磊落,一身正气。80多岁了,仍不忘初心,心无旁骛地致力于京剧艺术的发扬光大。能唱则唱,能教则教。她在接受我采访时一再强调想为传承李派艺术多做些事。她身体健朗,思路敏捷,谈吐幽默,性格豁达,对生活和艺术仍充满热情。京剧界有幸,还有这样一位单纯的老者、艺术大家作为引路人。

薛伟。国际著名小提琴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从青少年时期就参加多种国际音乐比赛,获奖无数。25岁成为英国皇家音乐学院最年轻的教授。先后同世界各大著名乐团合作举办过上千场音乐会,并与多家著名唱片公司合作录制了大量专辑。认识薛伟是因朋友介绍,时间是2005年。当时的他可谓意气风发,神采飞扬。看了他在中山音乐堂和中央音乐学院的几场演奏,从此深深喜欢上了小提琴。薛伟是个音乐天才,我特别欣赏他对音乐、对艺术的那种一丝不苟的态度。在音乐方面,他绝对是个完美主义者,总是在不断探索拷问中试图更好地诠释对古典音乐的理解。而这种探索,在薛伟看来,也是永无止境的。他在讲座中一直强调对文化背景、时代特征和作曲家内心世界了解的重要性。对于演奏,不管是几分钟还是一整场独奏,态度都是一样的,决不马虎。这或许就是大师之所以是大师的原因吧。

陈建中。旅法油画家。广东是他的故土,香港是他的跳板,巴黎是他的圣地,而赵无极则是他的伯乐。他的作品鲜艳、明快、唯美,是东方底蕴与西方语汇之完美结合。陈老是个很单纯的老画家,衣着考究,精神矍铄,谈吐不凡。虽然在巴黎生活了近半个世纪,但他骨子里仍是个传统的中国人。他深爱着自己的故土(广东龙川),近年不少作品都是在当地写生后创作出来的。他画的牡丹栩栩如生,饱含深情,这只有中国画家才能做到。陈老为人低调。闲聊中他告诉我,平时吃得很清淡,也不爱社交,一辈子就做两件事:画画,写生;再画画,再写生。他每年在广东和巴黎两地都待一段时间,既有回到祖国的归属感,又不脱离巴黎的艺术气息和氛围。陈老向来不介入商业运作,一切交给专业团队打理。这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自信。毕竟作为画家,作品才是最有说服力的。

陈幼坚。世界著名设计师。他是中国香港人,也是国际人。说他是香港人,是因为他固守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理念;说他是国际人,是因为他把西方文化吃得很透,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契合点在哪儿,进而打造出一系列东西方都认可、欣赏的品牌设计。陈幼坚及其公司能在国际上拿到数百个设计大奖,这可不是件小事。华人建筑界里,我们知道贝聿铭大师,但平面设计界,国际公认的华人大师恐怕非陈幼坚莫属。同陈先生交往,有几个没想到。首先是他居然会接手我们公署一个小小的茶室项目,而且那么用心,那么投入。看似信手拈来,实际付出多多。二是他是个很好打交道的人。待人接物都很自然,随和,平易近人。他身上的优雅是真优雅,是个人修为和岁月沉淀造就的。三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深怀敬畏之心。正因为他对中华文化元素了然于胸,才可能将其转化到具体的创作之中。厚积薄发,陈先生的成功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这个“金矿”。我们年轻的设计师们要向陈先生学习的东西很多,但最重要还是根子上的东西,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明确自己要往哪里去。

齐慧娟。画家,齐白石最小的孙女。她是一位典型的集胡同文化与大家闺秀于一身的北京女孩。认识她是因一项公益活动。外交部在云南金平和麻栗坡两县扶贫已有二十多年,有澳门热心人士伸出援手,决定帮当地建一所中心小学。总共有五六人参与,每人出资数十万元。此举令我十分感动,遂决定请北京老友孙一鹏先生赴澳创作几幅小画作为酬谢。一鹏热心,又叫上了慧娟。慧娟在公署埋头画了一整天,次日又应邀赴澳门妇联总会绘画班指导,受到明星般的礼遇。她现场示范的花卉作品至今一直挂在妇联接待室。几次打交道下来,我觉得此人格局较大,艺术追求颇有乃翁之风,将来终能成事。我想请她谈谈自己,但她坚持只谈爷爷。也好,“孙女眼中的齐白石”,也是一个新角度吧。

章金莱(六小龄童)。影视演员,出身“猴王”世家。因出演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孙悟空一角而名噪全国,乃至蜚声亚洲和世界。我同他认识就是在十几年前一个招待印度外交部部长的晚宴上。他虽然名气很大,但对人真诚热情,浑身充满正能量。《西游记》的故事自问世以来在周边国家就有影响,但真正做到广为人知,上述电视剧功不可没。不久前,我见到尼泊尔新任驻华大使,谈及请一些中国名人赴尼参访,帮尼宣传旅游资源。我问他有无具体人选,大使先生开口就说拟请“猴王”过去。章先生特别反感那些恶搞孙悟空的做法,我认为完全正确。我们有理由期待他同好莱坞的合作取得成功。中国文化同外界的交融尚处探索阶段,“借船出海”值得肯定。从这一角度讲,章先生是走在时代前列的人。文化艺术界需要多些这样的先仃耆。

董圆圆。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是梅葆玖先生嫡传弟子。形象好,功底深,艺术追求执着,性格率真,以弘扬国粹京剧为己任。这是董圆圆给我留下的印象。我在澳门看过由她主演的《韩玉娘》,多次在现场观赏过她演绎的《梨花颂》,大气唯美,传统中带着现代,现代中承袭着传统。这或许就是这一代京剧人要走的路子。圆圆是个重感情的人。在谈及外婆、杨秋玲、梅葆玖等亲人和师长时,每每饱含热泪,情深意长。艺术家靠表演艺术功底立身,但同其他行业一样,立德永远是第一位的。江山代有才人出,传承急需引路人。相信董圆圆们定能有所担当,为国粹艺术的传承发扬继续做出贡献。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文化学者和媒体人。她的电视讲座很生动,写的书很畅销,对外交流很活跃。我佩服她的博学和口才。曾经听过她三场演讲。一次是在北师大珠海分校。在海风轻拂的广场上,夕阳西下,2000多名师生聚精会神听取“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讲座。很有仪式感,内容也精彩。另两场则是我一手促成的,分别在澳门科技大学和澳门濠江中学。现场座无虚席,掌声不断,台上台下相互交融,效果甚好。由此我深感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在特区并未过时,只要切入点对头,又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去讲解,孩子们是完全能接受、感兴趣、愿了解的。

郑渊洁。早就知道有个“童话大王”叫郑渊洁,但直到2016年一起到南美访问,才有缘见到本尊。外访是交友好机会。因为要倒时差,一般白天工作,晚上可以围坐在大堂酒吧聊天。郑先生会讲故事,段子层出不穷。可能是童话写多了,讲话总是绘声绘色,情节每每引人入胜,效果总是笑声一片。郑先生几十年如一日,为一代代孩子们写童话故事。如何做到?据我观察,首先,他必须是一个有思想、有立场、有正确是非观的人。他的书之所以畅销,靠的不是炒作,而是内容。儿童喜欢,家长认可,两者缺一不可。其次,他必须是一个有毅力的人。三十多年来,一人独写一本杂志,每天逼着自己要写出几千字,谈何容易。我问他如何做到,他笑着说“能做到”,并略谈了几条体会,不禁让人肃然起敬。再次,他必须是个有趣的人。对各种新老事物抱有高度兴趣,总想一探究竟。没有童真,怎么写童话?最后,他必须是个善于打理的人。过去几十年,社会上各类作家多数日子都不好过,出版物要维系更是难上加难。郑先生能在“中国作家富豪榜”中名列前茅,一定事出有因。东西好是一方面,善经营才能让路走远。中国的孩子们有福气,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还有一个郑渊洁,一位护卫儿童精神家园的使者,凭借自己的一支笔,给孩子们带去那么多欢乐、那么多美好向往。  何水法。著名花鸟画家。知道他的大名是因钓鱼台国宾馆五号楼背景墙上他的一张巨幅牡丹图。其气势、神韵、色彩和总体构图把握,一眼便知是出于大家之手。2012年,我们在政协会议期间结识。水法先生个头魁梧,性格豪爽,加上几分杭州乡音,很快便有一见如故之感。他是当今中国一位难得的、特立独行的艺术家。他一直以他一已之力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大声疾呼并付诸行动。没有前呼后拥,但却默默地做了大量对外文化传播工作。目前水法兄已年届七旬,在艺术成就达到相应地位之后,现在重心似乎放在三件大事上:一是继承发扬传统优秀文化。他每年在政协会议上都要提出不止一个提案,可操作性很强,往往受到各方重视。二是将一生所学传授给下一代,为此办了学堂,每年都领着孩子们去实地写生等。三是对外交流。饱含深情地走出去、请进来。这是一件不易的事,有时甚至吃力不讨好。但坚持耕耘是何水法一以贯之的态度,也是他艺术创作不断提升的力量源泉。

吴悦石。知道吴悦石先生是一种机缘。有一次参加一个京城文化人聚会,碰巧中国美协秘书长、油画家徐里和中国书法院院长管峻、荣宝斋副总经理范纯纲先生都在场。说话间,他们三人都不约而同提到一位同门老师,即吴悦石先生。由此我便对吴老产生了强烈好奇。他该是何等人也,能带出一批这样的高徒?对吴老的采访在他的书斋进行。从进门那一刻起,我们便被浓厚的文化气息所包围。墙上挂的多是他老师的字画作品,体现了中国文化人典型的不忘师尊之情怀。几盆兰花点缀得恰到好处,也是主人家追求的品格象征吧。清一色的中式家私,正如吴老常常身着唐装一样,当是文化自信的标志。吴老因经常在不同场合授课和接受采访,故对相关问题都有问必答,侃侃而谈。我觉得他身上有几样东西很可贵:一是学养丰厚,书画俱佳,精于鉴定。他读过很多书,但不走引经据典的路线,而是融会贯通之后的自然阐述。信手拈来,恰到好处。二是阅人无数,荣辱不惊。从民国遗老到当下名士,看得多了,也就有了自己的评判标准,绝不人云亦云。有时寥寥数语,就能道尽其中况味,非常人能及。三是治学严谨。无论访谈时的措辞还是成文后的校对,我发现他都做到平稳但有内容,深刻但不露锋芒。准确无误,删繁就简,是一种洗尽铅华之后的真知灼见吧。

我要特别感谢上述各位拨冗接受我的采访,使我和广大读者有机会分享他们的精彩人生。

胡正跃

2017年6月于北京

内容推荐

胡正跃主编的《功名与功夫(对话13位当代文化艺术大家)》是一本围绕人生故事、心路历程和艺术见解的访谈录,主持者选取的访谈对象都为当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艺术大家:王明明、盛小云、李鸣岩、薛伟、陈建中、陈幼坚、齐慧娟、六小龄童、董圆圆、于丹、郑渊洁、何水法、吴悦石。他们以画家、音乐家、设计师、戏曲名家、作家等不同身份,坦诚分享求艺之路上的辛酸甘苦,冷静解读自己的创作历程和心得体悟。读者可以从中看到他们在通往成功道路上的艰难求索和寂寞耕耘,看到他们存盛名之下的冷静自省和对人生的豁达淡定。

编辑推荐

胡正跃主编的《功名与功夫(对话13位当代文化艺术大家)》为胡正跃于2016—2017年间与13位文化界名人交流、采访的对话录文集,访谈对象涵盖了书画界如何水法、王明明、吴悦石、齐慧娟、陈建中,戏曲界如李鸣岩、盛小云、董圆圆,以及国际知名设计师陈幼坚、著名表演艺术家六小龄童、童话大王郑渊洁、文化名人于丹、著名小提琴演奏家薛伟等文化大家。作者与访问对象的对话朴实日常,而内容又具体深入,讲述了这些当代文化艺术大家成长、奋斗的经历,以及从他们各自的专业角度出发,探讨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思所想。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1:3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