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为有源头活水来--安庆文化名人录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孙晓峰主编的这本《为有源头活水来--安庆文化名人录》收录了李公麟、左光斗、方以智、张廷玉、姚鼐、邓石如、程长庚、吴汝纶、刘文典、章伯钧、朱光潜、邓稼先、海子、王星拱、张恨水等20位安庆文化名人的生平事迹。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涉及文学、教育、京剧等方面,通过细腻的文字表述,展现了这些文化大家多彩的内心世界,也阐释了他们对生命、艺术、财富及文化的理解,不仅能使读者的心智得到启迪,也能让读者领略到名人们各具特色的风采和魅力。该书叙述生动,语言流畅,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和艺术性,易于读者产生思想及情感共鸣。

内容推荐

孙晓峰主编的《为有源头活水来--安庆文化名人录》一书在安庆文化名人系列讲座的基础上,选取了22篇具有代表性的安庆文化名人讲座,对讲稿进行加工、编辑而成。本书的出版,将对安庆文化名人的研究和普及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对学院校园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融合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目录

序言

“宋画第一”李公麟

铁骨御史左光斗

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方以智

盛世重臣张廷玉

一代文宗姚鼐

“千年一人”邓石如

晚清名臣姚莹

京剧鼻祖程长庚

中国近代教育先驱吴汝纶

五四运动总司令陈独秀

“一代完人”王星拱

国学大师刘文典

通俗文学大师张恨水

社会活动家章伯钧

美学大师朱光潜

天柱开发第一人乌以风

悲情诗人朱湘

佛教领袖赵朴初

将军外交家黄镇

两弹元勋邓稼先

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

“诗歌英雄”海子

后记

试读章节

明朝万历年间,枞阳出了不少的进士,除方以智的祖父方大镇、父亲方孔熠外,著名的还有东乡三进士。东乡三进士是指何如宠、左光斗和阮大铖这三个人,他们均以桐城东乡,也就是现在的枞阳为人生起点,同在京城的政治舞台上演绎人生,又以截然不同的方式谢幕。何如宠,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左光斗,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阮大铖,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论普世价值,何如宠以大学士入阁而成群辅(副宰相)之一;论文学才华,阮大铖有《春灯谜》《燕子笺》等名作传世。但要论历史地位及对后世的影响,当首推被后世誉为“铁骨御史”的左光斗。

何如宠,桐城(今枞阳县枞阳镇)人,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何宰相虽有一代名臣之美誉,但在明末的乱世中,受任职年限短暂的影响(任副宰相前后就一年多的时间),没有杰出的建树,不过他的人品却得到了后人的高度评价,《明史》称其“操行恬雅,与物无竞,难进易退,世尤高之”。在何如宠的官宦生涯中,最值得称道的是在袁崇焕一案中,仗义执言,不仅保全了袁氏一族300余人的性命,也保护了一大批正直的官员。其次是在他62岁时,朝廷诏他为首辅,但看透了官场黑暗的他六疏恳辞,增添了其人品魅力。他和左光斗之间的交集其实不多,但却受左光斗案的牵连,被夺职闲住。

何宰相作为明末一代名臣,操行高雅,不过民间也有一些关于他的无伤大雅的小故事。“何夫人吃鲥鱼——拣大的”,这条歇后语就是微讽其夫人的。据民间传说明天启年间,熹宗请礼部侍郎何如宠夫妇及朝臣们品尝鲥鱼。席间,何夫人嗔道:“我道是什么,原来是鲥鱼。我们桐城鲟鱼嘴产的鲥鱼又大又多,我在娘家吃鲥鱼是常餐。”熹宗不悦,何如宠忙说:“白鲢与鲥鱼相似,臣妇无知,有眼不辨鲥鲢。”搪塞过去。这条歇后语在民间流传的本意是说何夫人不分场合,不知礼数,胡乱吹嘘,不过也透出何夫人的坦诚可爱。你想,皇上请客,作为大臣之妇能够出席就该诚惶诚恐了,何夫人不仅不恐慌扭捏,反而大大咧咧地挑三拣四,编排皇家的不是。当然她说的是实话,桐城鲟鱼嘴产的鲥鱼确实又大又多,而她作为一个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在娘家常吃鲥鱼也绝非吹嘘,更不可能将白鲢与鲥鱼搞混了。

张英所写的《聪训斋语》中的一则札记,说的是何如宠在京为官时,有一次同僚来访,日高三丈了,何大人竟然还未起床,客人坐在那里也无人招呼,等了半天何大人才从卧室出来。客人问:“尊夫人亦未起耶?”答日:“然。”客人摇头了:“日高如此,内外家长皆未起,这一家奴仆谁来管理?家盗空了,你都未必知道。”张英记这事,是说从此之后何如宠戒惧,终生不再睡懒觉,养成了良好的早起习惯。过去人持家,讲究的是“清晨即起,洒扫庭除”,像何家这样的夫妻贪睡实在是让人不敢恭维。  何宰相为人方正,这样的典故无妨其“名臣”之美誉,如果说受左光斗案牵连为何如宠的正直品行增添了光辉的话,那么阮大铖和左光斗之间的故事只让阮大铖更显卑鄙。

阮大铖(1587—1646),桐城(今安徽枞阳藕山)人。明末政治人物、著名戏曲作家。以进士居官后,先依东林党,成为东林党的干将。天启四年(1624)春甲子,吏科都给事中出缺,当时,阮大铖因亲丧居家,左光斗推荐阮大铖补缺并通知其来京。而赵南星、高攀龙、杨涟等一伙人因为与左光斗发生内讧,因此“以察典近,大铖不可用”,而准备改用高的另一名弟子——同为东林闯将的魏大中。经过一番内部交易,等到大铖至北京时,赵南星等人使之补工科。吏居第一,而工居最末。受到排挤的阮大铖由此心怀愤恨,以为是左光斗故意在背后黑他,看他的笑话,转而投靠了魏忠贤,在魏忠贤的指使下,宦官压下东林党人推举魏大中的奏疏,迫不得已,吏部换上阮大铖的名字后才得到批准。得偿所愿做了吏科都给事中的阮大铖也没能在职位上坚持多久,东林党人对他的攻击形成了一种可怕的压力,最终未及一月便请求弃官回家。回家后,他又归咎于左光斗,认为作为东林党的主要成员之一,左光斗不仅不压制反而推波助澜。在这场风波中,客观地说,作为同乡的左光斗本想提携阮大铖的,只是因为东林党的内部利益之争而导致举荐阮大铖失败。究其本心,左光斗对阮大铖的才华还是很欣赏的,也没有丝毫要陷害阮大铖之意,而阮大铖对他的怨恨却在变本加厉,于是衔恨而谋害左光斗、攻伐东林党。《明史》记载:“大中掌吏科,大铖愤甚,私谓所亲日:‘我犹善归,未知左氏何如耳’……”诅咒左光斗没有好下场,这条记录充分暴露了阮大铖的小人面目。后来杨涟、左光斗等人死于狱中,阮大铖还在客人面前得意地夸耀自己有先见之明。

崇祯时,魏忠贤倒台后,阮大铖以附逆罪被罢官为民。明亡后在福王朱由崧的南明朝廷中官至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与马士英狼狈为奸,对东林、复社文人大加迫害,南京城陷后乞降于清,后不顾高龄甘当清军的先锋,最终病死于随清军攻打仙霞关的石道上。所作传奇戏曲《春灯谜》《燕子笺》为名家所称道,陈寅恪对其诗作、戏曲创作评价均较高,谓之“有明一代诗什之佼佼者”,但文学上的才华终难掩盖其品行上的污点。

P10-11

序言

安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

安庆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值得特别回味和珍视。潜山薛家岗和市郊张四墩等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见证了安庆的祖先就生息繁衍在这片美丽而富饶的土地上。春秋时期,安庆为皖国属地;战国时,并于楚。秦统一六国后,安庆属九江郡;汉初属淮南王国,后属扬州庐江郡;隋时属熙州同安郡,唐改同安郡为舒州。北宋时舒州属淮南西路,政和五年(1115)置舒州德庆军;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改为舒州安庆军,始得名安庆,寓意为平安吉庆。嘉定十年(1217),安庆知府黄干奏请朝廷,在盛唐湾宜城渡之阴建筑新城,以备战守抵抗金军南下,此为安庆建城之始,至今已有797年历史。自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到1937年的178年间,安庆一直是安徽省府所在地,安徽就是“安庆”和“徽州”首字的合称。因安庆境内有座皖山(今天柱山),又有皖河绕流其间,春秋时曾有过皖国,故安徽简称“皖”。因此,人们常说安庆为安徽之源。东晋诗人郭璞路过此地赞日:“此地宜城”,故安庆又名“宜城”。民主革命时期,安庆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安庆是太平军的重要军事基地,安庆保卫战、枞阳会议均发生在这里,至今仍保存着英王府、枞阳会议遗址。20世纪初,光复会成员又在安庆发动起义,留有百花亭徐锡麟就义处、马炮营起义旧地等胜迹。20世纪三四十年代,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军战士和刘邓大军曾转战于大别山。解放战争时,沿江地区又是渡江作战的前沿阵地。

安庆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特别值得骄傲和自豪。这里人文荟萃,俊采星驰。宋代“第一画家”李公麟,明代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方以智,清代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清代书法篆刻家邓石如,清代桐城派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椐、姚鼐、戴名世、方东树、姚莹、马其昶、吴汝纶、姚永朴等,京剧鼻祖程长庚和戏剧家杨月楼、杨小楼,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陈独秀,教育家刘文典、王星拱、房秩五、光明甫等,“两弹元勋”邓稼先,“新鸳鸯派”文学代表人物、《金粉世家》作者张恨水,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奠基者朱光潜,将军外交家黄镇,佛教领袖赵朴初等都生长在这片热土上。他们在不同时期和各自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崇高声誉。

安庆是一个文化厚重的地方,特别值得传承和弘扬。安庆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文人毓秀之区,唐宋文人李白、王安石、苏轼等均在此留下脍炙人口的诗文。安庆是孔雀东南飞故事的发生地、桐城派文化的诞生地,又是戏剧之乡、禅宗圣地,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厚,因此2005年被列为第10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所属桐城市也早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目前,安庆共有5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有历史发生的地方,就必然有文化现象发生。文化或文明的进步,构成了整个人类进步的阶梯。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之所在、脉之所维、情之所系,文化也是一个地区创新发展的动力之机、活力之源、魅力之魂。文化需要传承,需要积淀,需要培育,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中国文化支脉上的一个硕果,皖江文化是安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广义上,皖江文化是安徽八百里长江流域的文化,其外延覆盖安庆、贵池、铜陵、芜湖、马鞍山,经过数千年历史积淀,集山水之灵气,形成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开放包容、灿烂辉煌的区域文化特征。狭义上,皖江文化即安庆文化,是安庆籍人或外籍人在该区域的文化足迹汇集、积淀形成的古皖文化、禅宗文化、戏剧文化、桐城派文化、科技文化、书画文化、商业文化、近代工业文化等。皖江文化在注重以文载道、以文救国、以文济世的同时,也强调经世致用的价值理念,有着丰富多彩的革故鼎新和开拓创新的思维和实践。这无疑是皖江地区历史文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资源,也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在新形势下,如何将丰富的皖江历史文化转换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源泉,是我们要共同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因此,全面系统深入研究皖江历史文化,对于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安庆市属高职院校,又是安徽省示范高职院校,积极参与皖江文化研究,弘扬皖江文化精髓,传承皖江文化精神,构建富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服务和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我们始终不渝的目标。十年多来,我们始终坚持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努力打造地方文化传承创新的思想高地、传播阵地和文明高地。遵循“勤学笃行、德技双馨”的校训,践行“育人与就业结合、实践与理论并重、技术与人文融通”的办学理念,坚持人文导航、技术扬帆,文化育人、技能强人,不仅重视培育一般意义上的高等教育文化,而且重视建设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实施了“科学人文艺术融通的素质教育工程”,取得了比较丰硕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为有源头活水来——安庆文化名人录》就是其中之一。

我坚信,有诸多专家学者和同仁们的共同努力,社会各界一定会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积极作为,创新作为,不断找准、找实文化素质教育的切入点、突破口,不断打造出更多更好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新亮点、新品牌,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跨越发展。我也期待,安庆地区高校及皖江文化研究机构能够充分发挥智库和人才库优势,在皖江文化特别是历史文化名人研究上多结硕果、多出精品,让具有地方特色的皖江历史文化真正成为我们办学育人最重要的品牌,为安庆建设文化强市、安徽建设文化强省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是为序。

后记

大学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大力建设大学文化,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以文化的影响力和作用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大学文化的优势,也是大学的重要责任。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在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建设的过程中,确立“育人与就业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技术与人文融通”的办学理念,实施了“科学人文艺术融通”的素质教育工程,把产业文化、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同时,着力引进地域文化,形成了以“人文导航,技术扬帆”为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为文化育人开辟了新途径。

安庆自古以来就有崇文尚德之风尚,素有文化之邦之美誉,地域文化博大深厚。在这块人杰地灵的土地上,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文化名人,他们或在思想上成为时代的巨擘,或在政治上成为治国安邦的贤臣良相,或在科技上成为领军人物,或在教育上开启民智之先河,或在艺术上超越古人成为一代宗师……,他们为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些名人文化构成了安庆文化鲜明的特色,也是安庆地域文化最宝贵的财富。把这些名人文化资源融入校园文化之中,开展人文教育,无疑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

在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建设中,我院将“基于科学人文艺术融通的学生素质拓展体系构建”作为特色项目建设。项目组围绕安庆地域文化和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开展了安庆文化名人系列讲座达30多讲。讲座的作者都是学院的教师,也是皖江文化研究会的会员,对安庆地域文化都有较深的研究。《为有源头活水来——安庆文化名人录》一书就是在安庆文化名人系列讲座的基础上,选取了22篇具有代表性的安庆文化名人讲座,对讲稿进行加工、编辑而成。本书的出版,将对安庆文化名人的研究和普及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对学院校园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融合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书由安庆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孙晓峰教授担任主编,负责拟定编写总体框架和组织研讨;副主编朱松节副教授负责统稿,各篇的作者为书稿的形成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为便于读者阅读,本书按照文化名人出生的先后进行编排。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参考了诸多专家的观点和见解,引用了一些学者的著述文献;本书在编写的过程中,得到了学院领导班子和有关处室的大力支持;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副社长朱移山博士的鼎力帮助。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水平有限,书中难免会有疏漏和不妥之处,恳请读者指正。

编者

2014年12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23:3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