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童年(插图典藏本)(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苏)高尔基
出版社 中国画报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童年》是高尔基的第一部自传体作品,故事开始于“我”童年时的一天,“我”大病初愈,看护“我”的父亲却不幸染病身亡。“我”跟随母亲投奔外祖母家,从此开始了寄人篱下的屈辱生活。外祖父是当地染坊行会的头儿。母亲带“我”回去的时候,两个舅舅正在为争夺家产闹得不可开交,舅舅的凶残自私、外公的悭吝贪婪让“我”目睹了人世间的残酷与丑陋,幼小的心灵因此深受打击而震撼不已。只有和蔼可亲的外祖母是“我”苦难童年唯一的守护神,对“我”体贴疼爱,给“我”讲述娓娓动听的童话故事。“我”从中汲取生活的养料,并将“真、善、美”的种子悄悄埋在内心世界里。“我”上了一段时间的学后,母亲也去世了。这时外祖父家已日渐衰落,越老越吝啬的外祖父便不肯再抚养“我”,于是把“我”赶到了人间,让“我”自谋生路。本书通过小主人公阿列克赛天真懵懂的孩童眼光,用清新自然、朴实无华的语言,向读者生动地展示了19世纪中下叶俄国的社会风貌及民风民俗,真实再现了当时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百姓野蛮、愚昧、污秽、令人窒息的黑暗生活,以及年轻一代反抗暴政和奴役、追求自由和光明的苦难历程。

内容推荐

《童年》是高尔基的第一部自传体作品,讲述了“我”艰难的成长故事。“我”的父亲不幸染病身亡,“我”跟随母亲投奔外祖母家。这是一个令人窒息的家庭,家人之间矛盾重重,彼此恶意相待,小小的“我”被拘囿于暗无天日的生活里,痛苦地长大。

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实无华,作者用儿童纯真无邪的眼光,通过思考和感悟,向读者生动地展示了19世纪中下叶俄国的社会风貌。

目录

十一

十二

十三

试读章节

她成了我永远的朋友,我最亲密、最知心、最熟悉的朋友。

她对生活无私的热爱丰富了我的内心,指引着我的生活,给了我直面一切艰难困苦的力量……

四十年前的汽轮行驶得很慢,我们得过好几天才能到下诺夫哥罗德城。我现在还能清晰地回想起在船上那几天的美好时光。

天气晴好,我和外婆整天都待在甲板上。

头顶着明朗的天空,伏尔加河两岸的金秋景色尽收眼底。

轮桨懒洋洋地拍打着蓝灰色的水面,红褐色的汽轮缓缓地逆流而上。

轮船后面拖着一条灰色的驳船,像只大水蝽。

阳光静静地洒在伏尔加河上。两岸的景色时刻都在变化,一切都是新奇的。苍翠的群山就像是大地锦衣上的皱褶,远处的城市、乡村好像一盘盘赏心悦目的甜点,金色的落叶漂游在秋天的河面上。

“你瞧,多美啊!”外婆在甲板上来回踱步,发出阵阵感叹,她容光焕发,欣喜地睁大了眼睛。

她时常站在那里望着对岸发呆,双手叠放在胸前,嘴角泛着微笑,眼里饱含着泪水,专注得似乎忘记了我的存在。

这时候,我便扯扯她的黑色印花裙。

“啊?”她立刻回过神来,说道,“刚才我好像睡着了,还做了个梦!”

“你为啥要哭啊?”

“那是因为高兴,我的小宝贝,岁月不饶人啊,亲爱的!”

“我已经是个老太婆了,已经度过了六十多个年头了……”

接下来,她闻一闻鼻烟,便开始给我讲一些稀奇古怪的故事,有圣人神仙、动物妖鬼,还有善良的强盗。

讲故事的时候,她凑近我的脸,紧盯着我,语气低沉而神秘,像是要在我的体内注入一股动力。

听外婆讲故事是一种享受,就像聆听歌曲一般,而且越来越流畅自如。每次她讲完一个故事,我都会觉得意犹未尽,总是恳求她:“再讲一个吧!”

“好吧,那就再讲一个:有一个灶神爷,坐在炉灶里,不小心让面条末儿扎了脚,疼得他跷着脚摇来晃去直叫疼:‘哎哟,小冤家!疼死我了,小冤家!’”

外婆讲到这里,抬起一只脚,摇来晃去,摆出一副苦相,好像她就是那个受罪的灶神爷。

水手们也围在外婆身边,和我一起听故事。这些人全留着胡子,都很好相处。他们边听边笑,都称赞外婆讲得好,也一致要求:“继续,老太太,再给我们讲一个吧!”

他们还邀请道:“走,和我们一起去吃晚饭!”

晚餐时,他们请外婆品尝伏特加酒,给我吃西瓜和香瓜。不过,这些水果都是偷偷给的,因为船上有人专管人们吃水果,如果让那个人看到谁吃水果,他会一把夺过水果扔到河里。那个人穿的衣服和站岗的士兵很像,上面也钉着铜纽扣,他整天醉醺醺的,人们都躲着他。

母亲极少到甲板上来,她总是避开我们。

母亲始终沉默不语。直到今天我还记得她高挑的个子、匀称的身材、铁青的面孔,还有高高盘在头顶、像王冠似的辫子。虽然这些记忆似乎总是笼罩着一层薄薄的云雾,不甚清晰,但即使时隔多年,我还是常常能感觉到她那双和外婆一样的灰色大眼睛,似乎一直在一个遥远的地方冷冷地观察着这个世界。

P12-14

序言

高尔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苏联作家,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马克西姆·高尔基是作家的笔名,在俄语里,“高尔基”是“痛苦”的意思,而“马克西姆”意为“最大的”。作家就以“最大的痛苦”为笔名,开始了自己漫长的创作生涯,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历史新纪元,为世界文学宝库留下了丰赡的遗产。

高尔基幼年家贫,父母早亡,寄居在祖父家。十一岁就踏入社会,为生计奔波,尝遍了人间的辛酸,码头、车站和贫民窟成了他“社会大学”的课堂。底层社会的悲惨遭遇激起了高尔基奋斗的决心,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文学作品,书籍成了他贫困潦倒时最知心的朋友,这也为他从生活的底层攀上文化的高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高尔基早期的作品中,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传说和寓言式的散文诗占有重要地位,如《伊则吉尔婆婆的故事》(1895)、《鹰之歌》(1895)、《海燕之歌》(1901),其中《海燕之歌》作为一曲鼓舞无产阶级革命战斗的颂歌,受到了列宁的热情赞扬,被广泛传诵。此外,高尔基还写了许多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剧本,如《小市民》(1901)、《底层》(1902)、《避暑客》(1904)、《太阳的孩子们》(1905)、《野蛮人》(1905)等。这些作品生动刻画了资产阶级、小市民和城市贫民的形象,展现了现实生活中工人阶级崭新的精神风貌,表现了他们为争取权利而斗争的坚定决心与乐观情绪。这一系列剧本的上演,在当时的俄国剧坛引起了轰动。

1906年,高尔基完成长篇小说《母亲》和剧本《敌人》两部最重要的作品——标志着其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母亲》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批自觉为社会主义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形象,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无论是短篇力作还是长篇巨著,高尔基始终把普通人的美好品质和深重灾难联系在一起,表达了他们的喜怒哀乐,描绘了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界。他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反映了作家本人的生活经历以及其艰苦卓绝的思想探索过程,概括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国社会生活的广阔图景,描写了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不幸遭遇,歌颂了他们纯朴善良、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

《童年》是高尔基的第一部自传体作品,故事开始于“我”童年时的一天,“我”大病初愈,看护“我”的父亲却不幸染病身亡。“我”跟随母亲投奔外祖母家,从此开始了寄人篱下的屈辱生活。外祖父是当地染坊行会的头儿。母亲带“我”回去的时候,两个舅舅正在为争夺家产闹得不可开交,舅舅的凶残自私、外公的悭吝贪婪让“我”目睹了人世间的残酷与丑陋,幼小的心灵因此深受打击而震撼不已。只有和蔼可亲的外祖母是“我”苦难童年唯一的守护神,对“我”体贴疼爱,给“我”讲述娓娓动听的童话故事。“我”从中汲取生活的养料,并将“真、善、美”的种子悄悄埋在内心世界里。“我”上了一段时间的学后,母亲也去世了。这时外祖父家已日渐衰落,越老越吝啬的外祖父便不肯再抚养“我”,于是把“我”赶到了人间,让“我”自谋生路。本书通过小主人公阿列克赛天真懵懂的孩童眼光,用清新自然、朴实无华的语言,向读者生动地展示了19世纪中下叶俄国的社会风貌及民风民俗,真实再现了当时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百姓野蛮、愚昧、污秽、令人窒息的黑暗生活,以及年轻一代反抗暴政和奴役、追求自由和光明的苦难历程。

高尔基的作品从1907年就开始被引介到中国,深受我国读者的喜爱,几乎家喻户晓,鲁迅先生生前就对我国翻译出版高尔基的作品十分重视。时至今日,高尔基的名字和他的著作仍然受到全世界读者的青睐,人们从高尔基的作品中汲取营养,汲取精华,汲取做人的美德和信念。正如列宁所说:“毫无疑问,高尔基是一位宏伟的艺术天才,他带给了并且还将带给全世界无产者以很多的贡献。”

本书第一至七章由姜希颖翻译,第八至十三章由傅霞翻译。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3:4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