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不是不念只是不见(精装典藏版)(精)
分类
作者 偃月公子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第一辑一生一代一双人

白鸥飞处带诗来

过湖

俞桂

舟移别岸水纹开,日暖风香正落梅。

山色蒙蒙横画轴,白鸥飞处带诗来。

诗人的灵感源自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迷恋。对于诗人来讲,只要心怀诗意,则目之所遇,耳之所闻,肤之所触,心之所悟,皆可为诗,皆有意趣。宋代诗人俞桂就是一个留心生活,钟情自然的有心人,其诗《过湖》记录了诗人湖面荡舟,远观近察的种种诗意,生动形象,空灵雅致,诗情飞扬,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和情的感染。

诗人的双眸犹如一架照相机定格了瞬间的美丽,亦如一台摄像机,记录了变化的过程,动静相宜,远近搭配,使诗歌呈现出美轮美奂的画面美,引人入胜,诱人遐思。

小船轻轻离开湖岸,湖面泛起细细涟漪,一圈一圈,荡漾开去。清晰的水纹一丝一缕,闪闪烁烁,吸引着诗人的双眸。天空阳光朗照,暖意融融,令人浑身舒畅。阵阵微风吹来,带着梅花的清香,沁人心脾。时节已是晚春,梅花瓣瓣飘零,或随风去,或跟水走,或成泥土,说不出的伤感和怜悯。

诗人用一个“正”字来表现这种凋谢的凄美和怜春惜花的无奈。梅花是美好生命的象征,是清高人格的写照,是冰雪精神的折射。她离开枝头,悄然逝去,一朵朵,一瓣瓣都映入诗人的眼帘,深深刺痛诗人敏感的心。不过,从诗歌前两句所描写的整体氛围来看,还是令人愉悦舒畅的。日暖水漾,风吹花香,行舟水面,观赏春景,令人心旷神怡,令人心意摇荡。

诗人的用词也很有滋味。用“移”写小船划动,动作轻巧,几近无声。用“别”写小船离开湖岸,难舍难分,令人心动。用“暖”写日,可见丽日晴空,波光粼粼,画面唯美,可感身心陶醉,妙不可言之幸福味。用“香”写风,可知风吹梅香,扑面而来之清爽。用“落”写梅,可见梅花凋谢,随风起舞之无奈状。一字一词,皆关情景,皆合心意。诗情浸润在字里行间,诗意挥洒在春风梅香里。

诗人就是诗人,体情察物,至纤至微,传情达意,妙不可言。“水纹”常见,难见诗意,可是诗人没有忽视,没有不管,而是细细观赏,用心品味。他从水纹扩散中看到天光云影共徘徊,他从水纹闪烁中看到物我同游皆画意,完全可以说,在诗人笔下,眼中扩展的是水纹,心中绽放的是高兴。一个“开”字,多么轻柔,多么温婉,诗人对水波的迷恋,对风光的难舍,全都凝聚在“开”字当中。

诗歌前两句是写近景,诗人融入风景当中,诗心沉醉波光之上;诗歌后两句是写远景,诗人与风光保持距离,诗心融进画卷之内。远方,湖岸相连之处,群山起伏,连绵不断,青山如黛,静默无语,山外有山,山峦相连,渐渐苍茫,诗人觉得呈现在自己眼前的不是一片山,而是一卷画,横展开来,风光无限。湖面上空,青山前面,无数白鸥,翩翩起舞,由远而近,迎面飞来,山水增添亮色,画面充满灵动。

诗人被眼前的美景深深震撼了,他不是总在冥思苦想,搜肠刮肚地寻找诗句吗?眼前这轻舞飞扬的白鸥就是一首灵动的诗啊,远方那苍茫缥缈的山峦就是一幅曼妙的画啊!诗人大喜!真是应了那句话,“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静默的山是诗,庄严肃穆,无语千年。敏捷的鸥是诗,轻快自由,欢欣鼓舞。碧绿的水是诗,清澈明亮,闪闪发光。飘落的花是诗,朵朵芬芳,随风飘散。暖和的日是诗,明媚动人,温暖身心。徐徐的风是诗,夹杂幽香,沁人心脾。一切是诗,诗是一切。只要这颗心像暖日一样灿烂,这个世界就光芒万丈;只要这颗心像白鸥一样飞翔,这个天地就生机勃勃。

和诗人一起荡舟过湖,和诗人一起闻风起舞,和诗人一起陶醉山色,和诗人一起神往白鸥,和诗人一起晒晒暖日,和诗人一起闻闻花香,你会觉得天地写满了欢乐,万物充满生机,万象纷纭皆是诗,诗情画意在我心。是啊,有好心情就有好诗歌,有好风光就有好灵感,这首《过湖》诗,灵感和喜悦并存,风光与诗意相融。读进去和诗人一道品味山水,走出来和诗人一道回味无穷,是山水激发诗人的灵感,是诗歌带给我们快乐,诗歌和山水是我们永恒的精神家园。

君山如黛亦如云

荆江口望君山

郑震

荆江江口望漫漫,一白无边夕照寒。

只是青云浮水上,教人错认作山看。

古代诗人多愁善感,观山望水,妙语天成,留下了许多传世名篇。宋人郑震于淳祐六年(1246)十月,从重庆出发,乘船沿长江东下,赴荆州,路过荆江口,远眺洞庭浩渺,君山隐隐。诗人有感人生志节,挥笔写下《荆江口望君山》。

诗人行船至荆江江口,已是黄昏时候。诗人于瑟瑟寒风中,于动荡江波上,看到了一幅奇异壮美的图景。八百里洞庭汪洋浩瀚,无边无际,一片银白。一轮夕照,缓缓西沉,余晖照射着波光粼粼的湖面。天朗气清,寒意袭人。湖中漂浮的君山,远远望去像青云一样,似山似云,隐隐约约,几乎难以辨认。诗人内心倍感惊奇,世人都说那是君山啊,可诗人觉得,哪里是什么君山,分明就是一朵漂浮在银白湖面的青云嘛。世人错了,被君山欺骗了,你说好笑不好笑?

诗歌一、二两句主要表达一种远眺洞庭夕照的感觉,境界苍茫,视野高远,意象壮美,情调悲壮。诗人极目远方,洞庭浩渺,银白一色,冬日辉映,寒波动荡,无边苍凉弥漫江天,无语凝重涌上心头。

有两个词,特别值得关注。“望漫漫”,既见视野辽阔苍茫,又见心绪迷茫困惑。夕阳下的眺望总是充满动荡,充满迷惘,不知道诗人要到荆州去干什么,不知道等待他的又是怎样的人生,只隐隐约约感觉到他双眸忧郁,心头沉重。“白”字用来描写秋冬的湖面,无边无际,纯然一色,白得寒冷,白得凄凉,白得悲壮!

“夕阳”自然含有萧索凄冷之意,残阳如血,苍凉天地,光明马上消逝,黑暗即将来临。“夕阳”就是光明与黑暗的分界线啊。这个黄昏,诗人拥有的就是一轮苍凉夕照!眼“望”而迷茫,“白”水而冷凄。夕照而苍凉,所有的景色都充满“寒”意,所有的诗意都凝聚“寒”凉。

诗歌三、四两句描述了一种心理错觉,错认有云似君山,似与不似苍茫间,非常奇妙,非常有趣。当然,其间还是隐含一个比喻,君山如云,翠色似黛,加之白茫茫的湖光水色,青白相衬,自是一道壮观风景。以云喻山,化大为小,化重为轻,化实为虚,化静为动,鲜活地刻画出动荡湖水之上君山给人的奇妙感觉,似乎君山也是动荡不宁的,似乎君山也像飘拂的青云一样,显得轻盈空灵。

刘勰有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水则意溢于水”,此诗观山望水,情意生发,给人以启迪,给人以联想。

近代学人陈衍在《宋诗精华录》卷四中曾这样评价此诗:“君山实非山,乃一方式平岛,绝无峰峦,故四面望之,皆如一玉界尺,横在水面,此诗颇得真相。”郑诗人以云写山,无峰无峦,成团成块,的确高妙。

唐代诗人刘禹锡《望洞庭》如此写君山:“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浩瀚洞庭,白浪翻滚,诗人将它比作一张白银盘;小小君山,青翠如黛,诗人将它比作一枚青螺。壮阔山水,在诗人笔下变为一件小巧玲珑的工艺品,供人细细把玩,细细品味。这种化大为小,举重若轻的笔法实在令人称绝。

唐代另一个诗人陶雍在《题君山》中如此写道:“应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将翠绿君山比作临镜梳妆的仙女的发式——螺髻,俊秀美好,妩媚动人,写足了君山的魅力。相比两位唐代诗人的构想,郑震将君山比作漂浮水上的一朵青云,奇思妙想,才调相继,各擅胜场。似乎青云之喻更空灵,更高迈,也更缥缈。

另外,还需要补充一点,郑震是南宋理学家,穷究天理,讲明道学,诗中青云说,是不是也隐隐透露出诗人的心志情怀呢?元代诗评家柴志道如此评说:“先生人物昂然,气节挺然,谈古喻今,无不得当,惜不见用于时。”(《三山郑菊山先生清隽集序》),柴先生认为,此诗体现出了诗人昂然挺然的人生志节。郑震的儿子郑所南亦有诗云,“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效忠故国,不仕新朝,可谓一门忠义,享誉千秋。当然,就郑震此诗来看,这番心志表现得比较隐晦含蓄。  晚风寒林动灵鸦

晚风寒林(其一)

杨万里

已是霜林叶烂红,哪禁动地晚来风。

寒鸦可是矜渠黠?踏折枯梢不堕空。

诗人就是诗人,多愁善感,灵思妙悟,所见所闻,所行所为,无不饱含诗意,无不折射情思。为一片枫叶经霜耐寒而钦赞,为一阵晚风寒凉砭肌而担心,为几株树木枝叶脱落而伤感,为一只乌鸦飞舞寒秋而欢呼,双眸摄取山川风光,诗心烛照如画景物。宋代大诗人杨万里是一个特别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而且悟性很高,情感很丰富的诗人,他的小诗《晚风寒林》(其一)不仅描绘如画风光,更点示神思妙语,给人以启迪,给人以触动。

深秋时节,寒风瑟瑟,落木萧萧,山川大地一派枯索惨淡。诗人特别注意到那些经过严寒秋霜拷打的树木,叶叶泛红,烂漫深褐,遍布山林,装点寒秋,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激动了诗人敏感的心灵,诗人为之叫好,深情赞美。可是,他又担心,这晚来的疾风,“气势逼人”,一阵强过一阵,搅天动地,扫落万木。这些深红浅红的林叶,又如何经受得了它们的摧残呢?情感很细腻,心理很周折,既为霜林红叶欢欣鼓舞,啧啧称赞,也为秋风无情扫落红叶而伤心忧虑。

一个“烂”字,点明霜林红叶的热烈醒目,流光溢彩,红得鲜艳,红得灿烂,展示出它光华美丽的一面;当然,这也意味着霜林红叶红透了,红到极致,随时有脱落枝头,随风凋零的结局出现。杜牧曾经咏唱“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拿二月春花来比照经霜枫叶,烘托枫叶的火红灿烂,生机勃勃,毫不衰颓,毫不沉寂。相比而言,杨万里笔下的红叶则要凄惨一些,悲戚一些。

一个“哪”字表示反问,是“怎能”、“哪能”的意思,折射出诗人的悲悯、担心之意。这些在严寒秋霜中瑟瑟发抖的红叶,哪能经受得了秋风的吹打呢?不忍之心,悲怜之意,全在反问之中。李清照有词云,“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说的是愁绪满怀的词人喝几杯小酒,暖暖身子,温热心灵,又哪能抵御得了凛冽的秋风呢?人是如此,愁不耐寒,弱不禁风,树叶亦然。杨万里笔下的红叶似乎就是一位弱不禁风的女子,经受不了寒风秋霜的拷打,处境堪忧,命运悲惨。

和秋风猎猎,万木萧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迎风而上、机警腾空的乌鸦。诗人感叹道,那遍体漆黑的乌鸦莫非是在卖弄机变智巧?只见它踏折了树梢枯枝却依然展翅腾空,何等机灵,何等矫健,又是何等勇敢!踏折枯枝,照常理说是很危险的事情,乌鸦会跌落地面,甚至头破血流,当场殒命;可是,诗人眼前这只乌鸦却像变幻魔术一般,不但不坠地,反而扇动翅膀,轻盈腾空,高飞远去,在诗人眼前勾勒出一道优美的弧钱,真是太神奇,太绝妙了!

“矜”字用得好,传达了诗人的感情。“矜”是自夸、卖弄、自吹自擂之意,这儿不是贬义词,而是贬词褒用,极言乌鸦的自信、自得心情和机警应对的本领,它也像人一样,机智聪明,能够从容应对突发情况。踏折枯枝,根本算不了什么,小菜一碟啊!

“不堕空”三个字,从否定方面写出了乌鸦的机灵敏捷,令人赞叹。乌鸦是一道亮丽而灵动的风景,它充满活力,不惧寒秋,无畏风霜,迎难而上,机智应对,展示出一种深秋时节难以见到的精神风貌,这是诗人的发现,也是诗人的觉悟。我们相信,诗人心中就具有那么一种精神,像寒秋山林中的乌鸦一样奋勇抗争,生生不息的精神,现在这种精神,借灵巧的乌鸦展现出来了。

乌鸦,在中国传统诗词中,并不是一个美丽绝伦,人见人爱的形象,相比黄莺,其形不美,其声不好,其态不雅,令人厌恶,令人憎恨。但是,杨万里作诗一反传统,别出心裁,赋予乌鸦崭新的思想意义——临危不惧,奋勇抗争,机警应对,巧妙变化。活生生一个挑战者的形象,有心的读者可以从中读到生活的态度和生命的风采。

……(P001-008)

书评(媒体评论)

喜欢读简约的诗词,喜欢写安静的文字。每一阙诗词,都会说话;每一个文字,都有情感;每一个作者,都有故事。——白落梅

目录

第一辑 一生一代一双人

 白鸥飞处带诗来

 君山如黛亦如云

 晚风寒林动灵鸦

 满川风雨看潮生

 烟雨江南水墨图

 西子湖赏西子美

 雨后池塘静悄悄

 山外青山云外云

 惜别潺潺一夜声

 我见青山多妩媚

 月光如水水如天

 唯有青青草色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千年瀑布流不尽

 湖光山色明月天

 泉水叮咚有诗意

 西山云雨点作秋

 一场风雨一场晴

 看天看云看风雨

第二辑 深情浓韵惹红尘

 爱闲能有几人来

 长风万里送轻舟

 车盖亭上好悠闲

 月照清波好风光

 诗中有我最风光

 幽它一默又何妨

 蓬莱不遇扫浮云

 东坡雨润东坡月

 空山明月照诗心

 何妨吟啸且徐行

 人心不老春不老

 阳光灿烂送别情

 落日丹枫相映红

 湖西湖东一样春

 竹摇清影罩幽窗

第三辑 海棠不惜胭脂色

 思悟多在水云间

 伤心莫上汉东楼

 一江春愁向东流

 人歌人哭水声中

 一声新雁叫乡愁

 落日孤城望故乡

 天上人间皆相思

 春风今夜泊江南

 一船明月过桥西

 落日苍苍望故乡

 千里江南千里愁

 满目秋色寄故乡

 日落秋江照归人

 青山之外见故乡

 日暮乡关归何处

 梦在他乡是异客

 满山风雨落桐花

 满川风月替人愁

 秋风一扫愁无期

 春天不管闺帏事

 秋风斜日鲈鱼乡

 唐宋诗咏两重天

 桃花飞尽野梅酸

 酒醒忆君断肠时

第四辑 一往情深深几许

 望云楼上望云飞

 曼妙春光何处寻

 孤吟斜阳过吴江

 半溪清影漾疏梅

 落花流水自由去

 野色冥冥入画来

 快哉亭上写快哉

 沧浪亭抒沧浪情

 寒山青处点乱鸦

 望湖楼上望湖光

 白云之外有人家

 春风一路过安仁

 卧看千山急雨来

 寂寞沙头一簇船

第五辑 相思相望不相亲

 柳瘦梅穷花不语

 海棠不惜胭脂色

 风吹花落柳绵绵

 杏花漫开人不寻

 艳艳牵心几十秋

 池塘春草坐听蛙

 荒村野雨胜牡丹

 黄叶落尽见青山

 一花一叶关人生

 春江水暖谁先知

 万株杨柳属流莺

 菊傍重阳未肯开

 午睡悠悠清梦长

 蔷薇花开别样红

 小园春光何处寻

 源头活水润胸怀

 秋风黄叶满目空

 溪声不改旧时音

 先向水边看白云

序言

在宋诗里许下一场相逢

记不清楚这是第几个夏天了,按照以往的惯例,炎炎夏日,漫漫长假,我总是关门闭户,用心读书,读时政文史,读家国天下,读湖光山色,读诗词歌赋,让阅读充实生活,让阅读滋养生命。阅读之余,不停思考,勤奋笔耕,一行行文字,一页页稿纸,记录下了我对社会与自然的思考,对诗词与歌赋的感触。最近三五年,每一个暑假都会有一本书稿诞生,今年也不例外,这本书是笔者辛苦一夏的结果。不敢说水平多么高超,体会多么精深,也不敢说品读多么敏锐,视野多么宽阔,但是,诚如一位母亲最了解自己生下的孩子一样,笔者沉湎宋诗,吟咏玩味,还是有些体悟和感受的。

最要谈到的是宋诗的情韵意趣。我不赞同学术界对于宋诗的成见或是偏见。一般认为,唐诗以神韵意趣取胜,以形象丰满见长,宋诗则多有学问知识,多有议论说理,形象有些干瘪枯燥,情韵比较淡泊。其实,诗歌是情感和想象的结晶,诗歌也是生活和生命的感悟,不管是唐诗还是宋诗,都在情感意蕴、形象精神上各见特色,各见优长。宋诗则反映宋朝风貌,披露文人士子的心声,抒写大众的百样情怀。它可以引领我们走进一个个生机灿然、情意浓郁的世界;它可以感动你我枯淡沉寂、平庸肤浅的心灵;它可以陶冶读者平和静穆、不甘沉沦的情操……只要你乐意,只要你平静,你就可以通过阅读和沉思,联想和品味,感受到生活的缤纷诗意和世间的万千风云。

跟随杨万里,落日黄昏的时候,观察乌鸦归巢,“已是霜林叶烂红,哪禁动地晚来风。寒鸦可是矜渠黠?踏折枯梢不堕空”。摘下有色眼镜,投送好奇目光,你会看到乌鸦不惧寒秋,无畏风霜,迎难而上,展翅高飞,精神抖擞,精悍顽强,活脱脱一个骁勇斗士的形象。正如刘禹锡笔下的白鹤,“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弓]诗情到碧霄”。你哪里还会嫌弃乌鸦?哪里还会憎恶乌鸦?哪里还会避之唯恐不及,咒之唯恐不死呢?这个时候,乌鸦活在我们心中,轻盈灵巧,勇敢机智。

跟随苏轼,欣赏西湖美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的晴景、雨景都很美,美到什么程度呢?诗人的感受又是如何?苏轼开了个玩笑,就好比西子姑娘,不管淡妆浓妆,总是那么适宜。淡妆美,浓妆美,不化妆亦美,因为西子本来就是天资玉质,卓尔不凡。西湖也一样啊,晴天美,雨天美,不晴不雨也美,任何时候的西湖风景都是优美如画,引人入胜。苏轼搬出历史上的大美女,搬出自己心目中的大美女,比喻西湖迷人风采。读者读到这样的诗句不被感染,不被打动,很难!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西子,爱西湖,还真说不清我们隐秘、激动的心思呢。

跟随苏舜钦,唱和朋友诗文,品读《和(淮上遇便风)》:“浩荡清淮天共流,长风万里送归舟。应愁晚泊喧卑地,吹入沧溟始自由。”风景是心灵的写照,诗歌是感情的结晶。读苏诗人笔下的朗朗清风,浩浩长天;读苏诗人笔下的粼粼清波,隐隐青山;读苏诗人笔下的顺水轻舟,顺风衣舞;读苏诗人笔下的喧卑之地,苍茫大海……你会受到灵魂的洗礼,精神的滋养;你会得到自由的真谛,人生的真义。

跟随文同,欣赏山中明月,“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寺。徘徊爱其下,夜久不能寐。怯风池荷卷,病雨山果坠。谁伴予苦吟?满林啼络纬”。一场秋雨洗礼山林,一轮明月灿烂山林,一池清风吹醒山林,一树野果惊动山林,一片虫鸣热闹山林,一位诗人行吟山林……一切在诗人心中都是美的,一切在诗歌里都是静的。虫鸣果坠是诗声,风吹荷卷是诗态,月照松风是诗心。

每一首诗都在言情,每一个句子都溢满情趣,每一个文字都是一幅画,宋诗情韵悠长,气韵沉厚,很是值得品味咂摸。即便是那些议论说理成分浓郁的诗歌,也大多情理兼备,诗画相融。且看陈与义的《春寒》:“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胭脂色”,分明让人感觉到海棠花开得艳丽生辉,婀娜动人。想想看,春寒料峭之中,看到一枝海棠独放,娇红欲滴,生机勃勃,诗人该是多么激动,多么兴奋!由此,不难窥知诗人战胜困难、战胜风雨的勇气。“胭脂色”还容易使人联想到一个涂脂抹粉,娇艳迷人的女子,风吹面庞,雨湿胭脂,也许让她“泪”流满面,一派狼藉,但是,她不惊不惧,不愁不悲,仍是独立风雨之中,一脸坚强,多有风致,多有精神!这何尝不是一个风骨铮铮的女子呢?不同于风雨摧残,花容失色的哀愁凄惨,也不同于弱不禁风,临寒伤悼的凄楚可怜,她可是容颜可变而风骨不改啊!

再看汪若楫的《绝句》:“万木惊秋各自残,蛰声扶砌诉新寒。西风不是吹黄落,要放青山与客看。”猎猎西风,既有摧折万木,冷彻昆虫的冷酷无情,也有吹去黄叶,放出青山的快意人心,如何看待,如何取舍,的确因人而异,见仁见智。诗人用自己的体会含蓄地启迪人们。不要一味地伤悲惆怅,怨天怨地,不要固执地望秋堕泪,临风伤心,要转换思维,改变眼光,要开阔心胸,积极乐观。深秋也有座座青山,人生处处常存希望。尤其是,当你陷入困境,沉沦不振的时候,更要放开眼光,端正心态,努力去捕捉,去发现挫折后面的希望。

宋诗言理,融汇情意,出之形象,羚羊挂角,妙无痕迹。读者品味,不是刻意探寻事理,不是为了明辨是非,而是赏玩诗歌,感触万象,激荡情思,复活生命。为情所感,为意所迷,为诗所动,不知不觉之中,猛然顿悟人生哲理。这是意外的收获,也是情思激荡的结果。笔者深感,品味宋诗,绝对不要受清规戒律的拘束,更不要被这样那样的见识干扰。读者的任务是寻找快乐,体验情意,激动心灵,复现场景。至于感悟文理,探究世相,倒在其次。

品读宋诗,我认为和谈恋爱一样,不可貌相,不可浅泛,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要沉潜玩味,吟咏咀嚼,久而久之,建立情感,彼此默契,更容易走进古老的诗魂。读到一定的时日,读到一定的程度,你会觉得彼此相融,如胶似漆,不可分离,哪怕须臾。也只有在这个时刻,才能充分感受到读诗的快乐和幸福。

笔者喜欢对读唐宋诗歌,尤其是从意蕴情感、气韵精神方面去比较辨析,发现唐宋诗歌在很大程度上一脉相承,一气灌注,的确难以硬性区分,比较高下。笔者也喜欢对接生活,融进自我。如此品味宋诗,更容易发现其中的生活情趣和生命情怀。笔者有一个观点,宋诗穿越古今,穿透生命,经历岁月,饱含风霜,它们身上应该挟带一些人类永恒的东西,比如人性的善良和美好,生命的丰盈和意趣,感情的丰厚和敏感,等等。我们读宋诗,无异于与古代诗人交流情感思想,无异于在浩如烟海的诗行中寻找心灵的知音。这个时候,生活和生命,自我和诗人,始终是最重要的支撑。写诗强调“诗中有我最风光”,品诗同样强调“读中有我最精彩”。诗人之我与读者之我交融共鸣,这才是读诗的最高境界。

笔者认为,宋诗的确光芒四射,绚丽多彩,只是长久以来,由于唐诗的光芒太过耀眼,宋词的光辉太过灿烂,从某种程度上遮掩了或是隐没了宋诗的风采。笔者研阅宋诗,好比上山寻宝,目的在于努力发现宋诗这颗难为人知的珍宝,努力发掘宋诗久被淹没的璀璨光芒。宋诗是一位隐居山中的姑娘,不施粉黛,不描眼眉,衣装朴素,举止天然,一旦面世,见天见日,必定熠熠生辉,光彩照人。我想还原宋诗的场景画面,我想重温宋诗的感情气流,我想点醒宋诗的生命启示,我想与爱诗的朋友,分享宋诗带给我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我想约定平凡的你我,爱诗的你我,心怀宋诗,一往深情,一起穿越沙漠,一起远涉江河,一起奔走塞外,一起遨游山林,一起仰观风云,一起心游万仞,相信大千世界有多么广阔,宋诗之旅就有多么精彩。

偃月公子2014年2月书于长沙雅礼

内容推荐

宋诗研究第一人——偃月公子,倾情写意宋诗里的最美时光。

“浅笑盈然,顾盼流转,惟愿与君听风望月,看尽花开花落,赏潮起潮生。”唐诗以神韵意趣取胜,以形象丰满见长;宋诗则多有学问知识、议论说理,仔细咂摸,情韵悠长。每一阙诗词,都会说话;每一个文字,都有情感;每一个作者,都有故事。由偃月公子所著的诗词鉴赏集《不是不念只是不见(精装典藏版)(精)》以此为出发点,领悟品读宋诗,写下自己对宋诗的体会和感受,启迪读者品诗不是刻意探寻事理,不是为了明辨是非,而是赏玩诗歌,感触万象,鲜活生命。在不知不觉之中,顿悟人生哲理。在诗文中寻找快乐,体验情意

编辑推荐

见或不见,爱就在那里,不老不变;  念或不念,情就在那里,不离不弃;  红泪偷零,醉卧相思,默然相爱,寂然欢喜。  现代人生活忙碌,更需要阅读一些陶冶性情与心情的读物。由偃月公子所著的诗词鉴赏集《不是不念只是不见(精装典藏版)(精)》主要以诗阐理,由浅入深,表现人生主题,这本书不仅记录了大量优美的古诗词,更为重要的是,以景抒情,以情喻理,向忙碌奔波的现代人供给精神食粮,引起现代人的情感共鸣,为社会人解压!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5:1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