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大学》里,高尔基用自己的笔触反映了当时俄国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民粹派反抗沙皇统治的活动,展示了这一时期俄国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
在高尔基的自传小说,我们看到青少年时期的高尔基就已经对俄国的丑恶现实十分憎恶,一直努力探索生活的道路。他曾经幻想自己做一个强盗劫富济贫,或者用祈祷上帝的方式来改善人们的生活,但当时他还很年轻,当然这只是天真幼稚的幻想。在大量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中,他也未能找到曾苦苦思索的“我该怎么办”的问题的解答。接触了许多具有革命情绪的知识分子,高尔基又想从他们那里找到新的生活道路。
小说以其现实主义写实风格和热情勇敢的生活态度征服了全世界无数读者的心。它问世之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鼓舞着无数渴望光明和知识的年轻人勇敢前进。
《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也是他的《人生三部曲》之一。
作品记述了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在喀山时期的生活。16岁的阿廖沙满怀梦想来到伏尔加河岸的喀山市求学。但严酷的现实生活使他上大学的美好愿望顿时化为泡影,于是喀山的贫民窟、穷街陋巷和轮船码头变成了他踏上人生之路的第一所社会大学。
第一章
我要去喀山大学读书。我暗下决心,不管怎样都要实现我的目标。
我上大学的想法是在一个名叫尼古拉·叶夫列伊诺夫的中学生的启迪下产生的。他有一双清澈透明的眼睛,脸蛋儿生得漂亮,很讨人喜爱。当时他就住在我们那栋房子的阁楼上,由于常见我读书,就开始注意我,时间一长,我们就成为朋友了。没多久,叶夫列伊诺夫断言,说我“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才能”。
“你天生就是做科学研究的材料!”他潇洒地甩动着马鬃一般的长发对我说。
他说这话时我还不知道,就算一只小家兔都能够为科学研究做出贡献。叶夫列伊诺夫苦口婆心地向我证明,大学里正需要我这样的人。当然了,也无可避免地讲到了哈伊尔·罗蒙诺索夫的故事。
他还说,到了喀山能够住在他家,花费一个秋冬完成中学的学业,然后“随随便便”去参加几场考试,我就能申请助学金上大学,再上估计五年时间的大学,我就是“文化人”了。他把这些讲得这么简单,当然这也怪不得他,毕竟他仅仅是个十九岁的少年,又怀有一份菩萨心肠。
学校终考之后,他返回家乡。又过了两个礼拜,我跟着也来了。
临走之前,外祖母一再叮嘱我:
“你以后别动不动就向人家发脾气了!要是时常发脾气,就会变得冷酷无情!这都是跟你外祖父学的!你看不见他最后怎么了吗?可怜的老头儿,活了一辈子,到老却成了傻子!你一定要切记:上帝不惩罚人,只有魔鬼才干这样的事!你走吧!唉……”
她抹掉满是皱纹的老脸上的几滴泪水,接着说:
“恐怕我们不会再见面了!你这野孩子,非要跑到海角天涯去,我都活不了多长时间了……”
近几年来,我时常离开这个心地善良的老人,几乎没怎么和她待一块,当我想到这个与我血脉相通、真心爱我的亲人,真的要弃我而去时,心中不免生出一阵悲凉。
我呆呆地站在船尾望着外祖母,她在码头紧靠水边处站着,一只手画着十字,一只手用破旧的披肩角擦拭着双眼,那是一双永远对世人充满和蔼而又善良的凹陷双眼。
从那以后,我就来到这座鞑靼人占一半人口的城市了,住在一幢平房之中的一个小房间里,那平房安静地坐落于一条偏僻的街道上。房子对面是一片火烧之地,野草茂密,许许多多倒塌的建筑废墟从杂草和林木之中突兀而出,废墟下是一个大地洞,那些四处流浪的野狗常躲到这里,有时它们也死在这里。这个地方让我刻骨铭心,它是我的第一所大学。
叶夫列伊诺夫的家里有两个儿子,靠着少得可怜的抚恤金维持生计。
他的母亲叫瓦尔瓦拉·伊凡诺夫娜。 我刚到他们家那几天,常见这个面色蜡黄的寡妇,每次从市场买回东西放到厨房里,就眉头紧锁,一副愁容,她在想着怎样解决眼前的难题:就算自己不吃,怎样才能用一小块肉做成一顿美餐满足三个健硕男孩儿?
她是一个尤其安静的女人,灰色的双眼之中透露着温和而倔强的性格。她就像一匹精疲力竭的母马,明明知道她已没有办法驾驭生活这辆车了,依旧勉强地用劲向前拉!
到她家的第四天早晨,她的两个儿子还没起床,我去厨房帮她洗菜。她轻声细语地向我发问:
“您为什么来这里?”
“上大学读书。”
只见她眉毛一皱,额头一蹙,原来把手切了,她一面吮着手指,一面跌坐到椅子里,之后又跳起来,喊道:
“哎呀!见鬼了……”
她用手帕包扎完伤口就称赞道:
“您削土豆技术倒挺高的!”
这算得了什么!小菜一碟!我顺便就告知了她我在轮船上帮厨的经历。她接着向我发问:
“那么,您凭这点儿本事就能上大学吗?”P1-3
高尔基(1868—1936)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贫苦,幼年丧父,11岁即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当装卸工、面包房工人,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的课堂。他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迫。这对他的思想和创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高尔基刻苦自学文化知识,并积极投身革命活动,探求改造现实的途径。1892年发表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登上文坛,他的早期作品,杂存着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风格,这是他无产阶级世界观形成前必然经历的阶段。浪漫主义作品如《马卡尔·楚德拉》《伊则吉尔老婆子》(1895)、《鹰之歌》(1895)等,赞美了热爱自由、向往光明与英雄业绩的坚强个性,表现了渴望战斗的激情;现实主义作品如《契尔卡什》《沦落的人们》《柯诺瓦洛夫》等,描写了人民的苦难生活及他们的崇高品德,表达了他们的激愤与抗争。这些作品的主人公大多是努力探求新的生活道路、思考生活的意义并充满激烈的内心冲突的人物。
《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的第三部。
小说叙述了饱尝人间辛酸的阿廖沙,抱着进大学读书的理想来到喀山,过了不久就参加了秘密的革命活动。贫苦的生活使他在伏尔加河流浪,和搬运工人、小偷、乞丐生活在一起。后来,他在面包店找到工作,向工人们传播革命理想,参加了大学生的秘密组织,鼓励工人罢工。俄国的腐朽和个人的困境使他自杀未遂而受伤。伤愈后,他带着新生力量,离开喀山,重新走上流浪的道路。
在《我的大学》里,高尔基用自己的笔触反映了当时俄国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民粹派反抗沙皇统治的活动,展示了这一时期俄国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
在高尔基的自传小说,我们看到青少年时期的高尔基就已经对俄国的丑恶现实十分憎恶,一直努力探索生活的道路。他曾经幻想自己做一个强盗劫富济贫,或者用祈祷上帝的方式来改善人们的生活,但当时他还很年轻,当然这只是天真幼稚的幻想。在大量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中,他也未能找到曾苦苦思索的“我该怎么办”的问题的解答。接触了许多具有革命情绪的知识分子,高尔基又想从他们那里找到新的生活道路。
小说以其现实主义写实风格和热情勇敢的生活态度征服了全世界无数读者的心。它问世之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鼓舞着无数渴望光明和知识的年轻人勇敢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