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淖记事(汪曾祺精品文集)/大师童书系列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作者 汪曾祺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大淖记事(汪曾祺精品文集)》收入了著名作家汪曾祺创作的中短篇小说代表作,作者写的小说以散文的笔调,极富诗情地展现了苏北乡村的田园风光和人情风俗,在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之中,满溢和谐的意趣。汪曾祺自称是“一个中国式的抒情的人道者”。他笔下那些带有民俗风情的小说,撇开了政治生活的宏伟叙事,把一种久违的民族文化传统注入当代中国,对新时期小说的影响十分深远。

内容推荐

《大淖记事(汪曾祺精品文集)》收录了汪曾祺的《受戒》《大淖记事》《晚饭花》等名篇。描写了些许“凡人小事”,些许乡情民俗,充满了“中国味儿”,其中不乏对自卑、平庸、麻木的民族心理和心理弱质的针砭,但更多的是展示美与健康的人性。

目录

异秉

受戒

岁寒三友

大淖记事

故乡人

晚饭花

八千岁

故里杂记

金冬心

鸡毛

附录

试读章节

异秉

王二是这条街的人看着他发达起来的。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他就在保全堂药店廊檐下摆一个熏烧摊子。“熏烧”就是卤味。他下午来,上午在家里。

他家在后街濒河的高坡上,四面不挨人家。房子很旧了,碎砖墙、草顶泥地,倒是不逼仄,也很干净,夏天很凉快。一共三间,正中是堂屋,在“天地君亲师”的下面便是一具石磨;一边是厨房,也就是作坊;一边是卧房,住着王二的一家。他上无父母,嫡亲的只有四口人,一个媳妇,一儿一女。这家总是那么安静,从外面听不到什么声音。后街的人家总是吵吵闹闹的,男人揪着头发打老婆,女人拿火叉打孩子,老太婆用菜刀剁着砧板诅咒偷了她的下蛋鸡的贼。王家从来没有这些声音。他们家起得很早。天不亮王二就起来备料,然后就烧煮。他媳妇梳好头就推磨磨豆腐——王二的熏烧摊每天要卖出很多回卤豆腐干,这豆腐干是自家做的,磨完了豆腐,就帮王二烧火,火光照得她的圆盘脸红红的(附近的空气里弥漫着王二家飘出的五香味)。后来王二喂了一头小毛驴,她就不用围着磨盘转了,只要把小驴牵上磨,不时往磨眼里倒半碗豆子,注一点水就行了。省出时间,好做针线,一家四口,大裁小剪,很费功夫。两个孩子,大儿子长得像妈,圆乎乎的脸,两个眼睛笑起来一道缝。小女儿像父亲,瘦长脸,眼睛挺大。儿子念了几年私塾,能记账了,就不念了。他一天到晚就是牵了小驴去饮,放它到草地上去打滚。到大了一点,就帮父亲洗料备料做生意,放驴的差事就归了妹妹。

每天下午,在上学的孩子放学、人家淘晚饭米的时候,他就来摆他的摊子。他为什么选中保全堂来摆他的摊子呢?是因为这地点好,东街、西街和附近几条巷子到这里都不远;因为保全堂的廊檐宽,柜台到铺门有相当的余地;还是因为这是一家药店,药店到晚上生意就比较清淡——很少人晚上上药铺抓药的,他摆个摊子碍不着人家的买卖?都说不清。当初一定是请人向药店的东家说了好话,亲自登门叩谢过的。反正,有年头了。他的摊子的全副“生财”——这地方把做买卖的用具叫作“生财”,就寄放在药店店堂后面的过道里,挨墙放着,上面就是悬在二梁上的赵公元帅的神龛,这些“生财”包括两块长板,两张三条腿的高板凳(这种高凳一边两条腿,在两头;一边一条腿在当中),以及好几个一面装了玻璃的匣子。他把板凳支好,长板放平,玻璃匣子排开。这些玻璃匣子里装的是黑瓜子、白瓜子、盐炒豌豆、油炸豌豆、兰花豆、五香花生米。长板的一头摆开“熏烧”。“熏烧”除回卤豆腐干之外,主要是牛肉、蒲包肉和猪头肉。这地方一般人家是不大吃牛肉的,吃,也极少红烧、清炖,只是到熏烧摊子去买。这种牛肉是五香加盐煮好,外面染了通红的红曲,一大块一大块地堆在那里,买多少,现切,放在送过来的盘子里,抓一把青蒜,浇一勺辣椒糊。蒲包肉似乎是这个县里特有的,用一个三寸来长直径寸半的蒲包,里面衬上豆腐皮,塞满加了粉子的碎肉,封了口,拦腰用一道麻绳系紧,成一个葫芦形。煮熟以后,倒出来,也是一个带有蒲包印迹的葫芦,切成片,很香。猪头肉则分门别类地卖,拱嘴、耳朵、脸子——脸子有个专门名词,叫“大肥”,要什么,切什么。到了上灯以后,王二的生意就到了高潮。只见他拿了刀不停地切,一面还忙着收钱,包油炸的、盐炒的豌豆、瓜子,很少有歇一歇的时候。一直忙到九点多钟,在他的两盏高罩的煤油灯里煤油已经点去了一多半,装熏烧的盘子和装豌豆的匣子都已经见了底的时候,他媳妇给他送饭来了,他才用热水擦一把脸,吃晚饭。吃完晚饭,总还有一些零零星星的生意,他不忙收摊子,就端了一杯热茶,坐到保全堂店堂里的椅子上,听人聊天,一面拿眼睛瞟着他的摊子,见有人走来,就起身切一盘,包两包。他的主顾都是熟人,谁什么时候来、买什么,他心里都是有数的。

这一条街上的店铺、摆摊的,生意如何,彼此都很清楚。近几年,景况都不大好。有几家好一些,但也只是能维持。有的是逐渐地败落下来了,先是货架上的东西越来越空,只出不进,最后就出让“生财”,关门歇业。只有王二的生意却越做越兴旺。他的摊子越摆越大,装炒货的匣子、装熏烧的洋瓷盘子,越来越多。每天晚上到了买卖高峰的时候,摊子外面有时会拥着好些人。好天气还好,遇上下雨下雪(下雨下雪买他东西的比平常更多),叫主顾当街打伞站着,实在很不过意。于是经人说合,出了租钱,他就把他的摊子搬到隔壁源昌烟店的店堂里去了。

P1-5

序言

写在前面的话

——与中小学生谈汪曾祺

汪曾祺先生是一位创作风格十分独特的作家。

他1920年出生于江苏高邮,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十岁左右随祖父读《论语》、写大字,小学时从韦子廉先生读桐城派,临《多宝塔》和《张猛龙碑》(见《自得其乐》),随高北溟先生读柳宗元、归有光(《寻根》),看他的画家父亲作画(《我的父亲》)。1939年赴昆明,考入西南联大,师从朱自清、闻一多和沈从文诸先生,是沈从文先生的高足。年轻时读了不少翻译小说,受西方意识流影响,写一些自己不懂别人也看不懂的诗。解放前曾从事过中学教员和博物馆员工作,1948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邂逅集》。解放后,在赵树理和老舍先生手下当编辑,编过《说说唱唱》和《民间文学》。1958年被打成右派,下放张家口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劳动。1961年写了小说《羊舍一夕》(又名《四个孩子和一个夜晚》),后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1963年后一直在北京京剧院当编剧,是现代京剧《沙家浜》的主要执笔人。他说:“中国的说唱文学、民歌和民间故事、戏曲,对我的小说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寻根》)

他的主要作品都是写在新时期以后,1980年发表短篇小说《受戒》《大淖记事》,在文坛引起巨大反响,之后一发而不可收,先后创作《异秉》《岁寒三友》《陈小手》和《天鹅之死》等名篇。他的散文写作也成就显著,写了大量散文,有《葡萄月令》《跑警报》《泡茶馆》《多年父子成兄弟》《昆明的雨》等名篇。生前出版过《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晚翠文谈》和《蒲桥集》等小说散文集,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中国当代最后一个文人”。

他的创作的主要特点,大致可概括为:

一、他是一个中国式的抒情的人道主义者。1983年他在《我是一个中国人》一文中说:“有人让我用一句话概括出我的思想,我想了想说,我大概是一个中国式的抒情的人道主义者。”“我的气质,大概是一个通俗抒情诗人。”(《<晚翠文谈>自序》)他从感情上接受儒家思想,是一种富于人情味的思想,他是一个乐观主义者。

二、他是一个文体家。一个法国记者到他家采访,问汪先生在中国文学里的位置。他想了想说:“我大概是一个文体家。”(《认识到的和没有认识到的》)他年轻的时候,想打破小说、散文和诗的界限,追求散文化的小说。“散文化小说的作者十分潜心语言。他们深知,除了语言,小说就不存在了。”(《小说的散文化》)

三、他特别重视语言,视语言为内容。他说:“我很重视语言,也许过分重视了。”(《自报家门》)“语言不仅是形式,也是内容。语言和内容(思想)是同时存在,不可剥离的。语言不只是载体,是本体。”甚至说:“写小说就是写语言。”(《思想·语言·结构》)他认为语言有四性:内容性(世界上没有没有思想的语言,也没有没有语言的思想)、文化性(语言后面都有文化的积淀,古人说“无一字无来历”)、暗示性(要使语言有暗示性唯一的办法是少写,不写的,让读者去写)和流动性(语言是活的,滚动的;语言是树,是长出来的;一枝动,百枝摇)。(《思想·语言·结构》)他学习语言的方式,是向古人学习、向民间学习、向群众学习。语言的标准只有一个:准确。

四、他的作品充满趣味。他的散文《夏天》一开头就写道:“夏天的早晨真舒服。空气很凉爽,草上还挂着露水(蜘蛛网上也挂着露水),写一张大字,读古文一篇。夏天的早晨真舒服。”——多么的朗朗上口呀!在《下大雨》中又写:“雨真大,下得屋顶上起了烟。大雨点滴在天井的积水里,砸出一个一个丁字泡。我用两手捂着耳朵,又放开,听雨声:呜——哇,呜——哇。下大雨,我常这样听雨玩。”是不是很有趣?他对生活中的一切手艺和美都充满了热情,对戏曲、书画、诗赋、民间文学、美食和花草虫鱼都感兴趣(他写了那么多谈草木、谈美食的文章)。他曾在《(旅食与文化)题记》一文中说:活着多好呀。我写这些文章的目的也就是使人觉得:活着多好呀!

他谈到自己时说:“我的小说在中国文坛可视为‘别裁伪体’,年轻时‘领异标新’,中年时说过‘凡是别人那样写过了,我就绝不再那样写’。现在我老了,我已无意把自己的作品区别于别人的作品。我的作品倘与别人有什么不同,只是因为我不会写别人那样的作品。”(《<茱萸集>题记》)他说过:“有年轻同志问我修养是怎么形成的,我告诉他:古今中外,乱七八糟。”(《小说创作随谈》)

文学评论家李建军曾这样概括:“汪曾祺淹通古今,知悉中外,出而能人,往而能返,最终还是将自己的精神之根,深深地扎在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古典文学的土壤里,使自己成为一个纯粹意义上的中国作家。”

以上是我研读汪曾祺多年的一点体会,供同学们参考。同时,由于本人水平所限,在编选的过程中,错误和疏漏再所难免,敬请各位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苏北

2016年11月10日

书评(媒体评论)

若世界真还公平,他(汪曾祺)的文章应当说比几个大师都还认真而有深度,有思想也有文才!“大器晚成”,古人早已言之最可爱还是态度,“宠辱不惊”!

——沈从文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5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