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个曾经革命进步的政党组织,一步步地走向保守、颓废,以致风雨飘摇、四面楚歌?
要理解一个政党的现状,就要了解它的历史。
茅家琦、徐梁伯、马振犊、严安林等著的这本《中国国民党史(上下)》依靠民国史研究重镇南京大学、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丰富馆藏,十年一剑,客观论述、公允评价,不拔高,不抹黑,是近年来公开出版的罕见的民国史佳作。
| 书名 | 中国国民党史(上下)(精) |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 作者 | 茅家琦//徐梁伯//马振犊//严安林 |
| 出版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为什么一个曾经革命进步的政党组织,一步步地走向保守、颓废,以致风雨飘摇、四面楚歌? 要理解一个政党的现状,就要了解它的历史。 茅家琦、徐梁伯、马振犊、严安林等著的这本《中国国民党史(上下)》依靠民国史研究重镇南京大学、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丰富馆藏,十年一剑,客观论述、公允评价,不拔高,不抹黑,是近年来公开出版的罕见的民国史佳作。 内容推荐 茅家琦、徐梁伯、马振犊、严安林等著的《中国国民党史(上下)》以孙中山、蒋介石、蒋经国、李登辉四代人与中国国民党的关系为主线,并对他们的政治主张及其思想渊源进行了较深刻的分析和阐述,“弥补了国民党史研究中的疏漏”。该书以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中国国民党的百年历史的溃变及功过是非作了较为全面客观的评述,颇多新意,发人深省”,并从总结中国国民党史研究的整体状况出发,“指出既往研究的得失,并进一步提出如何深化的意见,极有学术价值”。该书也是目前为止公开出版的中国国民党史中时间跨度长、内容比较完整的一部著作。 该书认为: 纵观中国国民党百年历史,“不难发现,中国国民党最大失误在党内没有民主,最高领导人独裁专制,乾纲独断”。“乾纲独断,必然会在重大决策及人事安排上产生严重失误”。“独裁统治严重地伤害了一大批青年才俊,制造并扩大了国民党的反对派”。最高领导人专制独裁,也造就了一大批唯唯诺诺、只知“服从领袖”的官僚,使他们失去政治上的敏感和活力。 目录 上册: 总序 第一编 孙中山与中国国民党 导言 第一章 孙中山创立兴中会——国民党百年党史的开端 第一节 孙中山反清革命思想的形成 一 民族危机与涌动的救国保种社会思潮 二 孙中山救国保种思想的形成 三 社会改良主张的破灭 第二节 兴中会——中国国民党最早的组织形式 一 孙中山创立兴中会 二 兴中会的扩大与发展 三 武装起义的初步尝试 第二章 孙中山领导成立中国同盟会 第一节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 一 20世纪初的国民爱国运动 二 众多革命组织纷纷建立 三 孙中山赴日,“合成一个大党”——中国同盟会成立 四 中国同盟会的特点 第二节 同盟会进行的革命活动 一 宣传革命理论 二 发动武装起义 第三节 同盟会内部的政见分歧和矛盾冲突 一 政见分歧 二 “国旗问题”的分歧 三 “赠款”与“倒孙”风波 四 第二次“倒孙”风潮及革命党人的各自为战 第三章 同进盟会的理论基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第一节 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一 孙中山对三民主义的论述 二 三民主义的思想渊源 三 同盟会成员对三民主义的不同理解 第二节 民国元年以后三民主义思想的曲折发展 一 由三民主义到一民主义、二民主义的演变 二 三民主义的恢复和发展 第四章 推翻专制王朝,建立中华民国 第一节 武昌起义成功 一 中部起义计划的确定 二 共进会、文学社联合行动 三 武昌起义成功,各省光复 四 孙中山由美经欧归国 第二节 同盟会短暂的执政 一 孙中山到达上海 二 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三 颁布一系列新的法律、法令和政策 第三节 同盟会失去执政党地位 一 临时政府的困境 二 南北议和,达成协议 三 “未雨绸缪”,制定《临时约法》 四 孙中山让位,袁世凯上台 第五章 中国同盟会等五党合并组为国民党 第一节 各政党的分合转化 一 同盟会改组为公开政党 二 政党林立及其分化组合 三 五党合并改组为国民党 第二节 政党内阁破产,国民党发动“二次革命” 一 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 二 宋教仁被刺身亡 三 “二次革命”及其失败 第六章 孙中山改建中华革命党 第一节“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人思想上的混乱 一 国民党遭到严重破坏 二 孙、黄思想的分歧 第二节 孙中山改建中华革命党 一 中华革命党政纲 二 中华革命党与讨袁护国运动 三 中华革命党与护法运动 第三节 欧事研究会的革命活动 一 欧事研究会的成立 二 欧事研究会在“讨袁”“护法”活动中的作用 第七章 孙中山总结建党经验教训——试析其三篇著作 第一节 激励革命的哲学思考——《孙文学说—行易知难》 一 《行易知难》学说的主要内容 二 立意崇高,论证粗疏 第二节 启迪民心的天真设计——《民权初步》 一 改造国民性的初步探索 二 《民权初步》的主要内容 三 《民权初步》的基本评价 第三节 浪漫恢弘的现代化蓝图——《实业计划》 一 国际共同开发中国实业之幻想 二 《实业计划》的根本性失误 第八章 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的规约和章程 一 “吾党实系于中国之存亡” 二 中国国民党的新规约 三 体现以三民主义为宗旨、五权宪法为目的的新章程 第二节 重建党的革命根据地,重组新政府 一 重组新政府,选举大总统(非常) 二 挥师北伐,中途受阻 三 陈炯明叛变 第九章 改组中国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第一节 孙中山与共产国际 一 共产国际将视线转向中国国民党和孙中山 二 中国共产党召开“西湖会议”,做出与国民党合作的决定 三 鲍罗廷来华,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访苏 第二节 筹划改组中国国民党 一 成立“党务改进案”起草委员会 二 孙中山任命鲍罗廷为国民党组织教练员 第三节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一 大会概况 二 通过《宣言》,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三 讨论党章过程中的争论 四 改组后党的各级机构和“一届一中”全会 第十章 中国国民党的新发展,孙中山逝世 第一节 “一全大会”后国民党的新局面 一 国民党各地分支机构的建立 二 “党军”的建立与壮大 三 工农运动的发展 第二节 在坚持国共合作问题上的斗争 一 “弹劾共产党案” 二 孙中山坚持“容共”政策 第三节 孙中山北上及病逝 一 北上和谈寻求和平统一 二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 历史的贡献 第二编 蒋介石与中国国民党 导言 第一章 蒋介石在国民党内的崛起 第一节 孙中山逝世后广东的革命形势 一 国民党“同志俱乐部”与“一届三中全会” 二 组建“党军”与平定“杨、刘之乱” 三 中华民国广州国民政府建立 第二节 蒋介石在国民党内地位的上升 一 抓住了历史机遇 二 第二次“东征”,“声望陡增”“功成名就” 第三节 国民党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一 “西山会议” 二 “二全大会” 第二章 从北伐到“清党” 第一节 “中山舰事件” 一 共产国际对蒋介石的看法 二 “中山舰事件” 三 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对“三二○事件”的反应 四 蒋介石抛出“整军肃党准备北伐”及“整理党务案” 第二节 北伐之役 一 蒋介石出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 二 北伐军攻克武汉 三 江西之役 四 攻占江南 第三节 南昌、武汉,谁主沉浮? 一 蒋介石出尔反尔 二 二届三中全会 第四节 血腥“清党”,镇压工农 一 破坏各地工会、农会组织 二 南京“四一○”惨案 三 上海“四一二”“清党”事变 四 “清党”扩大到全国 第三章 国民党“统一全国”,召开“三全大会” 第一节 “宁汉对立”与汉方的二次北伐 一 蒋介石在南京组建国民政府 二 汉方讨蒋 三 武汉国民政府的二次北伐 第二节 汪精卫集团转向反共 一 “马日事变” 二 “郑州会议”与“徐州会议” 三 汪精卫集团宣布“分共、反共” 四 成立“中央特别委员会” 五 二届四中全会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的二次北伐和“统一全国” 一 蒋介石完成内部整顿 二 二次北伐“统一全国” 第四节 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一 二届五中全会 二 “三全大会” 第四章 蒋介石国民党的思想理论 第一节 国民党内解释三民主义的主要流派 一 戴季陶的“民生三民主义” 二 胡汉民的“连环三民主义” 三 改组派的“科学三民主义” 第二节 蒋介石思想之源 一 蒋介石思想来源之一:传统的儒家思想《大学》 二 蒋介石思想来源之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与“致良知” 三 蒋介石思想来源之三:封建帮会思想 四 蒋介石思想来源之四:日本武士道精神与德意法西斯思想 第三节 蒋介石与三民主义儒学化 一 三民主义与“孔子之道” 二 三民主义与“忠君爱国” 三 三民主义与传统道德 四 “政治生活全系权谋” 第五章 “三全大会”后国民党内派系争斗与蒋汪合作 第一节 党内派争战火不断 一 蒋桂战争 二 蒋冯阎战争 三 中原大战 第二节 国民党的两次大分裂 一 南京与北平两个“中央”的对立 二 南京与广州两个“中央”的对立 第三节 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一 三个“四全大会” 二 四届一中全会 第四节 各有所图的蒋汪合作 一 蒋汪合作及其政见之异同 二 国民党连续围剿中共苏区 第六章 “安内攘外”方针的出台与贯彻 第一节 “安内攘外”方针的形成及其后果 一 “攘外必先安内”方针之形成 二 对日本侵略的一再妥协 第二节 “安内”的首要目标 一 加强组织控制 二 加强精神控制 三 围剿红军,打击地方派系势力 四 着手经济建设,巩固国民党统治 第三节 反对“安内攘外”方针的力量 一 中国共产党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二 冯玉祥组建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三 抗日反蒋的“福建事变” 四 宋庆龄与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五 其他国民党政要反对“安内攘外”方针 第四节 坚持“安内攘外”的四届三中、四中全会 一 四届三中全会 二 四届四中全会 第七章 国难当头,国民党内外方针的转变 第一节 “五全大会”前后方针政策的宣示 一 四届五中、六中全会宣示“党内团结”“救亡图存” 二 国民党“五全大会”将国策重点转向“攘外” 三 五届一中全会后一系列的政策调整 第二节 时局转变的标志 一 “六一事变”的和平解决 二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第三节 五届三中全会确定团结抗日方针 一 五届三中全会 二 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开始形成 三 国民党转向联共抗日的原因 第八章 国民党的抗战活动与第二次国共合作 第一节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国民党的应变政策与措施 一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 二 南京政府的“三不”应战方针 三 战时领导体制与机构的建立 第二节 淞沪抗战 一 国军队在宁、沪、杭地区的备战与作战行动 二 战役的失利与战略的成功 第三节 国共合作局面的形成与初期抗战 一 南京会谈,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二 迁都重庆,确立持久抗战的方针 三 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的抵抗 第四节 国民党内对日妥协的暗流 一 陶德曼调停失败 二 高宗武访日,蒋、汪分歧 第五节 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 一 实行“总裁制”,强化党内集权 二 制定《抗战建国纲领》 三 召开国民参政会 四 成立三民主义青年团 第九章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的国民党 第一节 广州、武汉失陷后汪精卫的投降活动 一 汪精卫与日方秘密勾结 二 汪精卫出逃与“艳电”的发表 第二节 二期抗战方针与五届五中全会 一 第一次南岳军事会议 二 五届五中全会 三 “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 第三节 民主的倒退与独裁的加强 一 国民参政会实施“宪政”的要求被搁置 二 国民党加强一党专政 三 从反共军事摩擦发展到“皖南事变” 四 五届八中全会与“战时三年计划” 第十章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内外政策的变化 第一节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一 太平洋战争爆发与五届九中全会的召开 二 签订26国宣言,中国名列“四强” 三 中国军队入缅作战 四 中、英、美关系的新发展 第二节 战后建国方针的总宣示——蒋介石发表《中国之命运》 一 加强抗战与反共并举的五届十中全会 二 《中国之命运》的发表 三 国民党五届十一中全会与国民参政会三届二次会议 第三节 战时经济的急剧恶化 一 推行战时经济统制 二 国家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三 国民党的战时土地政策 四 恶性通货膨胀 第十一章 抗战胜利前后外强中干的国民党 第一节 加强与美合作,坚持反共独裁的内战政策 一 美国加强对国民党的援助 二 召开“六全大会”,坚持独裁、反共、内战 第二节 对日苦战 一 豫湘桂战场的大溃败 二 滇西缅北的反攻与豫西、鄂北、湘西的会战 第三节 损害中国主权的《雅尔塔协定》与《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一 《雅尔塔协定》出笼 二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谈判与签字 第四节 抗日战争胜利,国民党失民心 一 日本政府投降,抗日战争胜利 二 “接收”类同“劫收”,国民党大失人心 第十二章 战后的国内外形势与国民党发动内战 第一节 战后的基本形势 一 战后形势的特点 二 蒋介石的错误决策 第二节 破坏和平谈判。镇压群众和平民主运动 一 破坏“双十协定”,进攻解放区 二 “马歇尔调停”失败 三 镇压群众和平民主运动 第三节 “戡乱建国”方针的确立 一 六届二中全会推翻国共和谈的基础 二 提出“戡乱”口号,发布“全国总动员令” 三 强行召开“制宪国大”与“行宪国大” 第四节 反共内战失利,经济危机加剧 一 反共内战接连失败 二 国统区社会经济迅速崩溃 第十三章 内战失败 第一节 蒋介石兵败言和 一 国民党大势已去 二 “桂系”跃跃欲试 第二节 李宗仁代“总统”,开始“北平和谈” 一 宗仁代理“总统” 二 国共“北平和谈”及破裂 下册: 第三编 败退台湾后,蒋介石、蒋经国与中国国民党 导言 第一章 国民党在大陆的最后挣扎 第一节 国民党中央南迁 一 “总统府”迁广州,李宗仁回桂林 二 蒋介石退台,建立“总裁办公室” 三 阎锡山“组阁”与银元券的发行 四 在广州成立国民党中央非常委员会 第二节 国民党党政机关再迁重庆、成都 一 蒋介石与李宗仁在防御重点上的分歧 二 “迁都”重庆,蒋李彻底决裂 第三节 国民党中央党部退台,蒋介石复职“总统” 一 蒋介石兵败西南 二 国民党政要的脱蒋运动 第二章 国民党败退台湾后的“改造运动”与“七全大会” 第一节 蒋介石退台后发动国民党“改造运动” 一 退台前后的台湾局势 二 建立“中央改造委员会” 三 改造国民党的指导思想 四 “改造”所起的作用 第二节 召开“七全大会” 一 蒋介石的“政治报告”和《反共抗俄基本论》 二 通过新的《中国国民党政纲》 三 通过新的《中国国民党党章 》 四 建立新的国民党中央领导机构 第三节 “七全大会”以后国民党的政策走向与蒋经国权位的上升 一 “八全大会”到“十全大会”历次大会概况 二 政纲、党章 方面的若干修正 三 蒋经国权位的上升 第三章 戒严体制与白色恐怖 第一节 戒严体制 一 全岛戒严与大屠杀 二 白色恐怖持久化一例 三 受害人总数的几种估计 第二节 打击不同政见者 一 “吴国桢事件” 二 “孙立人事件” 第三节 对思想舆论进行全面控制 一 党禁与报禁 二 《自由中国》杂志事件与逮捕雷震 三 《文星》事件与逮捕李敖 第四章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一)——稳定财经与土地改革 第一节 稳定财经的努力 一 取得成就的关键:重用一批财经专家 二 几项具体措施 第二节 从“三七五减租”到“耕者有其田” 一 农村传统租佃制度概况 二 实施“三七五减租” 三 公地放领 四 实行“耕者有其田” 第三节 土地改革后的农业生产 一 农业的发展成长 二 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 三 农业的困局及纾解措施 第五章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二)——经济建设计划的实施 第一节 混合经济制度 一 一场争论 二 对公营企业的政策 三 对民营经济的政策 四 混合经济制度对台湾经济所起的作用 第二节 计划式的自由经济理论与经济建设计划 一 尹仲容与计划式的自由经济理论 二 第一至五期经济建设计划及其执行效果 三 第六期经济建设计划与世界石油危机 第三节 经济发展策略的演变 一 “进口替代”发展策略 二 “出口扩张”发展策略 三 “三化”方针与重点发展高科技产业策略 第四节 经济发展与社会问题 一 社会弊端种种 二 “经济进步,道德落伍” 第六章 地方自治与增补“中央民意代表” 第一节 台湾地方行政区划与县市地方自治 一 光复初期台湾地方行政区划 二 县市地方自治的筹办 三 调整行政区划 四 地方选举概况 第二节 增补“中央民意代表” 一 国民党面临的“宪政”难题 二 “逼出来”的“中央民意代表”的增选与补选 第三节 选举与台湾社会 一 国民党与选举 二 地方派系与“党外势力” 三 公开选举与社会秩序 第七章 整顿和发展教育与科学研究事业 第一节 推行九年制国民义务教育 一 退台后加强对各级学校的控制 二 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 三 高级中学及高级职业学校的相应变化 四 师范教育受到重视 第二节 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一 高等学校初步发展 二 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高校改革 第三节 教育的成就与严重弊端 一 从一组统计数字看教育的成就 二 普通教育的严重弊端 三 大学教育的严重弊端 第四节 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 一 “中央研究院”与基础科学研究 二 应用科技研究与“应用科技研究发展小组” 三 军事科技研究与中山科学院 第八章 中国国民党与美国关系的演变 第一节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对台政策 一 “等待尘埃落定” 二 支持中国国民党,干涉中国内政 第二节 “康隆报告”与“尼克松冲击” 一 “康隆报告”出台 二 美国开始修正对台政策 三 尼克松对中国国民党的冲击 第三节 美台断交及《与台湾关系法》 一 中美建交与美台断交 二 断交后的美台非官方关系 第九章 蒋经国担任国民党主席 第一节 蒋介石病逝,蒋经国接班 一 蒋介石疾病缠身 二 帝王式的丧礼 三 蒋经国担任中国国民党主席、“中华民国总统” 第二节 蒋经国主持的两次国民党代表大会——“十一全大会”与“十二全大会” 一 中国国民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二 中国国民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第三节 “党外势力”的凝聚与活动 一 “党外势力”——反对国民党的势力 二 “中坜事件” 三 “高雄事件” 第十章 蒋经国发动政治改革 第一节 20世纪80年代前期频繁的政治冲击 一 “党外势力”的恢复与发展 二 “香港冲击波” 三 “江南命案” 四 “十信弊案” 第二节 改革政治的呼声高涨 一 揭露台湾政治体制的弊端 二 赞成在现有体制内进行改革 三 呼吁“执政党”和反对派秉持理性、和平竞争 第三节 国民党召开十二届三中全会——政治改革的起点 一 蒋经国酝酿政治改革 二 国民党举行十二届三中全会 第四节 宣布“解严”和解除党禁、报禁 一 宣布“解严” 二 解除党禁、报禁 三 对大陆政策的若干变化 四 蒋经国病逝 第四编 李登辉与中国国民党 导言 第一章 国民党召开“十三全大会” 第一节 李登辉任国民党代主席 一 有惊无险,李登辉得任国民党代主席 二 李登辉面临的挑战及其巩固权力的策略 第二节 国民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一 “十三全大会”召开,李登辉当选为国民党主席 二 “十三全大会”后权力的分配与争夺 第二章 召开“国是会议”,推动第一、二次“修宪” 第一节 李登辉为实现“宪政改革”和逐步推行“台独”路线,打出所谓的民意牌 一 李登辉面临党内外的严重挑战 二 召开“国是会议”,整合国民党内外的亲李势力 三 “国是会议”的严重影响 第二节 第一次“修宪”,“民意机构台湾化” 一 第一次“修宪”的过程 二 第一次“修宪”的严重影响 第三节 第二次“修宪”,“总统”由台湾地区人民选举产生 一 第二届“国代”选举 二 围绕“实质修宪”而展开的斗争 三 第二次“修宪”的内容及其严重影响 第三章 新国民党连线另立新党,中国国民党在台湾的第一次大分裂 第一节 新国民党连线的成立及其发展 一 新国民党连线的缘起及其政治主张 二 “新连线”与“集思会”的“代理人战争” 三 “十八标工程”关说案、土地增值税案与“倒王”风潮 四 “新连线旋风” 第二节 新连线成为国民党内反李登辉的中坚力量 一 “革新国民党、重整国民党” 二 新连线过不了浊水溪? 三 维护“内阁制”,从“反郝”到“护郝” 四 “郝内阁”总辞 第三节 中国国民党在台湾的第一次大分裂 一 新连线成员组建新党 二 “快乐出帆”其实并不快乐 三 新党重绘了台湾的政治地图 第四章 “十四全大会”开始改变国民党的性质 第一节 “十四全大会”前的党内斗争 一 连战任“行政院长” 二 围绕召开“十四全大会”的斗争 第二节 国民党“十四全大会” 一 国民党“十四全大会”概况 二 国民党性质改变的开始 第五章 第三次“修宪”与台湾族群政治 第一节 国民党内围绕“修宪”方向的角力 一 “府院”斗争与“宪改”方向 二 国民党版“修宪案” 第二节 “国民大会”第四次临时会进行第三次“修宪”,“总统”直选,权力扩大 一 “一党修宪”“一人修宪” 二 “垃圾”与“蟑螂”间的对骂 三 “宪法增修条文”的主要内容及其严重影响 第三节 李登辉的族群政治宣言:“生为台湾人的悲哀” 一 “国民党也是外来政权”? 二 族群政治的总动员 三 1994年“省市长”选举与族群政治 第六章 1996年的“总统”直接选举,中国国民党在台湾的第二次大分裂 第一节 1996年“总统”选举,国民党内的提名角逐 一 林洋港宣布参选第九任“总统” 二 “炙热”的8月 三 林、郝结盟参选“总统” 第二节 “总统”选举前的第三届“立委”选举 一 “三党不过半”? 二 林、郝“违纪”为新党助选 三 国民党保住“立法院长”的职位 第三节 李登辉当上“直选总统” 一 “台独教父”充当民进党“总统”候选人 二 “台独”与反“台独”的斗争 三 “李连配”的政经优势 四 “民选总统”也无法建构“台湾生命共同体” 第七章 “国发会”、第四次“修宪”与国民党“十五全大会”,李登辉逐步登上权力顶峰 第一节 国民党与民进党联手召开“国家发展会议”,抛弃原有“法统” 一 召开“国发会”的历史背景 二 进一步扩大“总统”权力,大幅度削弱“立法院”的权力,“冻省” 三 “国发会”的后续影响 四 落实“国发会”达成的共识,“国大”三届二次会议进行第四次“修宪” 第二节 “冻省”引起政坛震撼 一 李登辉策划“废省”,被迫改为“冻省” 二 宋楚瑜“请辞待命” 第三节 国民党召开“十五全大会”,李登辉登上权力顶峰 一 国民党召开“十五全大会” 二 李登辉登上权力顶峰 第八章 “两国论”的出笼与中国国民党的蜕变 第一节 “十五全大会”以后,国民党选情起伏 一 第十三届“县市长”选举空前失利 二 1998年基层选举稳住颓势 三 1998年“三合一”选举“大胜小输” 第二节 李登辉提出“新台湾人主义” 一 “新台湾人主义”的由来 二 “新台湾人主义”的内容 三 “新台湾人主义”出台的原因 第三节 “两国论”与中国国民党的蜕变 一 “两国论”的出笼及其原因 二 “十五全大会”二次会议与中国国民党的蜕变 三 李登辉分裂祖国的思想渊源 第九章 宋楚瑜自行参选“总统”与中国国民党在台湾的第三次大分裂 第一节 宋楚瑜与李登辉 一 从“情同父子”到视若寇仇 二 李、宋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 第二节 宋楚瑜独立参选与国民党失去“执政党”地位 一 宋楚瑜自行参选,国民党伤筋动骨 二 国民党失去“执政党”地位 三 国民党败选的主要原因 第三节 李登辉主持的第五、六次“修宪”,“国大”虚级化,“五权宪法”成为历史 一 第五次“修宪” 二 第六次“修宪” 第四节 宋楚瑜组建亲民党,继续冲击国民党 一 亲民党的建立 二 亲民党的政策、原则及其对国民党的影响 第十章 撤销李登辉党籍,中国国民党力图“东山再起” 第一节 国民党“东山再起”的努力 一 启动改造工程,力图“东山再起” 二 清除李登辉分裂路线,回归“一个中国”原则 第二节 中国国民党召开“十六全大会”,连战继任主席 一 “十六全大会”的背景与目的 二 “十六全大会”的主要内容 三 “十六全大会”的成果与影响 四 国民党撤销李登辉党籍 第三节 被撤销党籍后的李登辉继续伤害国民党 一 第五届“立委”选举与第十四届“县市长”选举,国民党再次受挫 二 李登辉的破坏活动是国民党败选的重要因素 三 基层选举及“立法院院长”选举,国民党稳住局面 四 台北、高雄“市长”与“市议员”选举,国民党止跌成功;“回天乏力”,李登辉影响式微 第十一章 李登辉“未盖棺而论定”——中国国民党主席背叛了中国国民党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主席将中国国民党蜕变为台湾国民党 一 蒋经国“征召本省俊彦,担任重要政务”,并未提出“本土化”一词 二 李登辉将“本土化”演绎为“台湾化”“去中国化” 第二节 中国国民党主席诬蔑中国国民党政权为“外来政权” 一 司马辽太郎的荒诞观点 二 李登辉诬蔑中国国民党政权为“外来政权” 第三节 中国国民党主席将中国国民党政权“移交给民进党” 一 将“中华民国总统”奉献给民进党人陈水扁 二 将“立法院”第一大党奉献给民进党 附录 参考书目举要 后记 试读章节 抗日战争胜利以前,由于战争关系,台湾的工农业生产遭受到严重破坏。生产指数以1937年为100,工业生产1940年最高时达到126.28,1945年台湾光复时仅有24.04;农业生产指数1939年最高时为108.03,1945年仅有34.23。稻米生产1938年为138.8万吨,1945年降为63.9万吨。台湾以生产蔗糖著称于世。糖的产量1939年为141.9万吨,1945年降为32.7万吨。 1945年光复后,由于接收了日本在台经营的工业基础,台湾同大陆各省相比,原不算落后,但战争创伤并未得到恢复。稻米产量到1949年只提高到121万吨。光复后,传统的化学肥料进口渠道消失,自产化肥极少,造成粮食生产不足,农民只得大量生产甘薯作为主食。由于设备破损,原料缺乏,资金不足,技术人员缺少,到1948年,台湾工业生产水平只达到1941年的59%。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国民政府贪污成风、政治腐败,经济紊乱、社会动荡不安是全国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台湾,社会矛盾除了全国存在的问题以外,还具有台湾特有的两个问题。 第一,台湾行政长官兼警备司令陈仪在台实施严格的统制经济政策,使接收后的台湾经济一团糟。 早在1945年6月27日举行的“台湾调查委员会”第一次党政军联席会议上,陈仪谈及治台基本方针时就提出:“我们收复台湾后,对于一切产业必须国有或公营……本人确信事业国营有利,这种信仰希望各机关多方赞助去实行。”陈仪对“国有化”的确有爱好,但是对如何实行“国有化”,陈仪却毫无所知。台湾一位学者评论这一点时写道:“陈仪本人的思想受孙文及英国工党的社会主义影响,尤其喜欢合作化、国有化,因而抵台以后坚持施行带有浓厚‘集权式计划经济’色彩的政策。然以当时的中国或台湾而言,是否有实行社会主义的条件,其具体步骤如何,陈仪似均不甚了了。举要而言,长官公署在控制台湾物价上,故意抬高台湾本土产品的价格以减少市面的消费量。例如1担米在上海卖2000元台币,台湾要卖4000元台币,1斤盐,在上海是卖6元台币,在台湾要15元台币,这种被当作‘公开剥削和掠夺’的政策,从陈仪政府的角度却仍引以为傲。” 陈仪在台湾实行统制经济政策,把台湾经济拖进死胡同。在台湾住过较长时期的胡允恭在他的回忆录中有下列一段论述:“各业统制,斩断了人民的生计。原来台湾私人石炭矿场是极其发达的。胜利后,人民私营矿场依然开工,炭产丰富,政府以为有利可图,要加以统制……所有私人炭场产炭,统统规定要卖给调剂委员会,不得私人买卖,价格由官方规定。原来每吨石炭,官价是500元台币(合法币17500元)……卖给上海市燃料委员会,价格是10万元法币。即此一项获利,据初步统计就有2万万至3万万台币,但利润直到‘二二八’起义并未解送省金库。此外人民生产的食糖,政府也统制专卖,定价不及成本,有许多人民因此把蔗田犁毁。……小的方面也是如此。例如日常用的毛笔、文具、教科书等,统统由教育处主办的台湾书店专卖。各团体机关,不向台湾书店购买此项文具、书籍,会计处不准报销。总之与民争利是无所不用其极。” 胡允恭还分析了在统制经济政策下小商小贩的困境。他说:“台湾长官公署完全废止私人经营烟酒。就连台湾人民向日所存的烟酒也不准私卖,必须到专卖局去登记,把旧的牌子上重贴台湾专卖局出品字样始准出售。不仅取费过重,且须加上额外需索,手续尤为麻烦。此项旧货售完后,各店家及小贩须向专卖局领购烟酒。该局出品极坏,如纸烟则霉辣不能入口,酒则清淡如水,一般人皆不愿吸食。……台湾的印刷业是相当发达的,私人经营印刷业的极多。长官公署明令各机关学校,所有一切印刷的东西,皆须送到工矿处经营的台湾印刷公司去印,否则不准报销。因而各私人经营的印刷业皆受到极大的打击,许多印刷厂歇了业。烟、酒、印刷业大多是小有产者所经营,靠此业吃饭的人数也最多。政府这样一统制,千万人的饭碗完全被打得粉碎。” 官府赚钱,老百姓难以活命。早在1946年3月,美国记者就从台湾发出米价昂贵的报道:“米食价格竞较战时高至10倍,其原因不外官方以2元之值向耕农强迫征购,而后以18元之价售出。”1949年2月底,台湾各地已出现米荒。台北街头出现一份署名为“台湾民众反对抬高米价行动团”的油印传单,内有如下语句:“本团为生活之驱使,为全台民众之生命争斗……决定于三日后,率导民众实行抢米运动,并制裁囤集魁首。”2月12日,台湾报纸报道了来自高雄的消息:“饥民僵死路上,令人惨不忍睹”;2月18日,又报道,花莲一户人家“无米为炊,合家自缢”。 P20-22 序言 一 20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国民党党史研究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李云汉在其《中国国民党党史研究的几个层面》一文中,对包括海峡两岸学者在内的研究成果及出版状况作了详细的评介。他说,“通论性党史著述,为数当在50种以上”,其中“体系完整,内容充实,足资代表某一时代、地域或特别方面”,而又常见的,有30种。有关国民党党史专论性著作,包括阶段性、地区性、专题性以及有关党史人物的传记等一共列举了28种。各种论文集有36种,所收学术论文总数在300篇以上。 在如此众多的专著中,我们认为,属于通论性质、有一定学术水平的只有4种,即—— 邹鲁:《中国国民党史稿》,初版于1929年,上海民智书局出版,计1262页;1938年商务印书馆再版,1976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第3版,计1120页;1960年中华书局版,计1686页。 张其昀:《党史概要》,1951—1955年先后由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分册出版;1979年3月增订3版,增加《补编》一册,共计2148页。 罗家伦:《七十年来之中国国民党与中国》,1964年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出版,计171页。 蒋永敬:《百年老店:国民党沧桑史》,1993年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出版,计324页。 此外,李云汉在上述文章中没有提到的、在大陆出版的主要专著还有以下7种—— 李友仁、郭传玺主编:《中国国民党简史》,1988年北京档案出版社出版,计404页。 萧效钦主编:《中国国民党史》,1989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计364页。 宋春主编:《中国国民党史》,1990年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计669页。 苗建寅主编:《中国国民党史》,1990年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计707页。 彦奇、张同新主编:《中国国民党史纲》,1991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计794页。 刘健清、王家典、徐梁伯主编:《中国国民党史》,1992年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计788页。 马尚斌等著:《中国国民党史纲》,1992年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计516页。 不少专论性著述内容丰富、见解深刻,对研究中国国民党史很有贡献,但写到李登辉上台以后国民党历史变化情况的却很少。台湾方面出版的4本,详古略今现象亦极明显。 海外学者对中国国民党史有关问题的研究成果也很多,但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见到一部全面系统论述中国国民党历史的外文著作问世。海外学者主要从事国民党人的传记、国民党历史上重大事件的专题性研究。据李云汉统计,用外文撰写的孙中山传记在50种以上,蒋介石传记亦在30种以上,此外对黄兴、汪精卫、宋教仁、戴季陶、冯玉祥、廖仲恺、胡汉民等人亦有多种研究成果发表。近年来,亦有蒋经国传记问世。 二 阅读已经出版的中国国民党史以及众多的有关国民党的著作与论文,我们有两点突出的印象。 第一,国民党人撰写的国民党史受到主观感情支配的较多,严肃的学术性著作较少。 邹鲁的《中国国民党史稿》、张其昀的《党史概要》、罗家伦的《七十年来之中国国民党与中国》都属于“官书”性质,为中国国民党政治服务的目的殆无疑义。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到了日本,在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时认为,这一切都是由于国民党没有统一号令,党员不服从党魁统一指挥所致。“党魁则等于傀儡,党员则有类散沙”。因此,对参加中华革命党的人,孙中山提出两点要求:第一,党员要“牺牲一己之身命、自由、权利,附从孙先生,再举革命”;第二,党员入党时不仅要宣誓,而且要在誓词上签名、“捺手印”,表示誓不反悔。当时黄兴、谭人凤等人对“附从孙中山”一词有不同看法,又认为签名后还要捺手印,近乎侮辱,拒绝加入中华革命党。已出版的国民党史著作对孙中山的这些措施都予以肯定,或予以同情和理解,认为“孙中山重新树起了一面革命的大旗,成为凝聚一部分革命力量的中心”“他光明磊落,大公无私,为发动第三次革命东奔西走,一片苦心,逐渐为大家所理解”。对“附从孙先生…‘捺手印”两点实际上是肯定的。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对此事有一段评论,他说: …… 社论具体描述“黑金政治”的猖獗情况: 如今,台湾的黑道已经不是在摊贩夜市白吃白喝,而是在豪华餐厅与中央高官觥筹交错。他们的胃口大开,不再以鱼肉乡民为既足,而是在议会通过扭曲而利己的法则,或是胁迫主管官员,以图遂自己的私利。他们早已玩腻了“官兵捉强盗”的游戏,现在的场景是在议事厅,改由“强盗土匪质询警察官兵”。他们已经彻底改变了黑道的猥琐形象,不再闪闪躲躲,而是公然助选站台、公然接受访问、公然在当选后接受人民欢呼。南部某县流传一则笑话:国中小学生最怕成绩优良,因为他们不愿意在毕业时获颁“黑道县长议长奖”。台湾的黑道猖獗至斯,遍布社会各个阶层,我们怎能向上提升?怎能避免向下沉沦? 又据澳门《新华澳报》2000年9月7日刊载的台湾“刑事警察局”发布的资料显示,全台858名县市“议员”中,有28人被提报“流氓”,22人有暴力犯罪记录,237人有刑事前科,平均每3个县市议员就有1个是有“黑底”的。 李登辉放手搞“黑金政治”,使国民党腐败的步伐加快,严重地损害了国民党的形象;同时,他又公开攻击国民党,激化“族群矛盾”,诬蔑国民党为“外来政权”。 台湾人民厌恶“黑金政治”,但长期以来国民党以“统一”作号召,凝聚了广大民众。国民党面对的反对党是主张“台独”的民进党。广大选民追求岛内安定、海峡和平,“两害相权取其轻”,仍然选择国民党。及至李登辉把持国民党,推行“台独”路线,又公然抛出“两国论”,导致海峡形势紧张。连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也指责李登辉是“麻烦制造者”。另一方面,民进党是“台独”党,但在竞选期间,陈水扁用各种包装掩饰其“台独”面目,提倡“清廉政治”,也迷惑了相当多的选民。形势已非常明显:选择国民党意味着选择“黑金政治”、选择“台独”;选择民进党意味着拒绝黑金政治,或可维持“不统不独”的现状,又是“两害相权取其轻”,陈水扁以微弱的相对多数票上了台。 所以,“黑金政治”与李登辉的“台独”路线,是导致国民党竞选失败的两个重要原因。 在政党政治的实践中,一个政党,或上台或下台,是正常的现象。但是从中国国民党自身的建设看,如何从失败中汲取教训、总结经验却是一件重要的事。根据上面的分析,归纳我们的观点,结论是:百年老店,浴火重生,必须克服以上三大错误,并在党内实行民主、坚持统一路线、树立清廉形象。党内实行民主,才能团结、调动党内一切积极力量,才能制定一个比较实事求是的、能吸引各个族群、广大民众的政治纲领;坚持统一路线,树立清廉形象,才能取得广大民众的支持和拥护! 目前,中国国民党仍处在“内外交困”的境地,浴火重生,东山再起,任重而道远! 后记 在中国国民党失去在台湾的“执政”地位之际,潘群教授和李渡博士来南京和我们聊天,谈到国民党这个百年老店怎么会演变到这种地步时,大家都感到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两位好友鼓励我们写一本中国国民党史。 这部《中国国民党史》正是在他们的倡导和推动下完成的。 在本书出版之际,需要就“引文”问题做以下4点说明: (一)引文中如遇大陆读者比较生疏,台湾方面通行的名词,本书加注说明,并以括号标出。 (二)台湾方面的主要行政机构和官职,一律加引号。为保存史料的原貌,在引文中出现上述名称时,不再加引号。 (三)国民党举行的代表大会,或用全称“第×次全国代表大会”,或简称“×全大会”。 (四)本书引文较多,为方便读者查阅,除页末随文注释外,书后附有“参考书目举要”。“参考书目举要”按作者、书名、出版者和出版时间的顺序排列。页末随文注释按作者、书名、页码的顺序排列。“参考书目举要”已列的参考文献,注释不再注明出版者和出版时间;“参考书目举要”未列的参考文献,在注释中第一次出现时,均列出出版者和出版时间。 本书篇幅较长,前后耗时近三年,除本人及各编主笔外,还邀请了蒋顺兴、王春南、蒋耘、任俊、赵映林、胡震亚、戚如高、文俊雄、沈岚、林宇梅、孙武、杨斌、杨智友、夏军、虞亚梅、张开森、李佳、凤懋伦、瞿永玲、杨剑、张茜红、黄中平等专家学者就他们素有研究并感兴趣的问题,参与部分章节的撰写工作。在写作过程中,大家相互切磋,取长补短,求同存异,合作得很愉快。当然,我也深知,按照我个人的学术水平,要写这样一部书稿是十分吃力的。书中错误一定不少,欢迎广大读者指正。成绩属于大家,错误应由我个人负责。 初稿完成以后,承蒙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陈孔立教授拨冗审阅,提出宝贵意见,谨表示衷心的感谢。在本书出版之际,还要感谢潘群教授和李渡博士,没有他们的倡导和鼓励,我们是不会写作此书的。另外,鹭江出版社的编辑也对书稿提出了许多中肯的修改意见,并为本书的顺利出版做了大量的工作,谨在此表示真切的谢意。 茅家琦 2004年10月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