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那么妻和妾到底有何区别呢?
第一,家庭背景不同,也就是娘家的贫富差距。那时讲门当户对,有钱人家的小姐是不会做妾的,大家族也不会娶太寒素家庭的女子为妻,几乎都是政治经济联姻,像贾母、王夫人、凤姐、李纨皆是。但填房续弦条件可以相对宽松些,家世不用那么显赫,如邢夫人、尤氏等。妾,一般是攀附富贵或家里贫穷,想拿女儿换点钱,也就等同卖掉。一般稍有点体面的人家,是不会这样做的。即便是寒门,也多半选择找个同等之家,安安稳稳过日子。
第二,结婚仪式不同。妻要三媒六聘,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还要择选吉日,张灯结彩,用八抬大轿风风光光从大门抬入。妾只要花一定数目的银子,从角门入住,挂不挂红,摆不摆酒均可。如娇杏就是当夜抬入,香菱是摆了酒,明公正道地做了房里人。丫头收房更简单,本就私有,连钱都不用花,并且很多丫鬟都是争着抢着上位。
第三,嫁妆不同。妻是要有陪嫁的,妾是不需要的。古代有聘礼和陪嫁一说,多少箱子抬进来,多少箱子抬出去,并且一般陪嫁的数目相当可观。王熙凤就对贾琏说过:“把我王家的地缝子扫一扫,就够你们过一辈子呢。说出来的话也不怕臊!现有对证:把太太和我的嫁妆细看看,比一比你们的。”那到底需要多少,我们不妨看下。 《红楼梦》第五十五回探春当家,因家里入不敷出,日趋艰难。凤姐和平儿闲虑家里以后的几件大事,说宝玉黛玉一娶一嫁,由老太太拿私房,不用动用官中的;迎春是大老爷那边的不用管,剩下三四个,满破着每人花上一万两银子。环哥娶亲有限,花上三千两银子,不拘那里省一抿子也就够了。这里歧视贾环,意思是说可以在不显眼的地方节省点,但并不敢明目张胆不公,因为那时庶出、嫡出的地位是一样的,己无太大的区别。剩下的无非就是探春和惜春了,惜春虽是贾珍之妹,但在襁褓间就被荣府收养了。也就是说这姐俩的陪嫁各需一万,这个数字远远超过贾环娶亲的钱。如果黛玉和宝玉不成,外嫁的话,也要这么多。实际上,黛玉非常命苦,红楼第四十五回黛玉旧疾复发,宝钗探视,两人说体己话。黛玉说自己是无依无靠投奔这里的,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宝钗就戏她:“将来也不过多费得一副嫁妆罢了,如今也愁不到这里。”虽是轻描淡写一笔,也就告诉我们,黛玉平时的吃穿用度,请医看病都是小钱,最犯愁最大的开销是这笔嫁妆。那一万两银子到底合现在多少钱呢?大概是四五百万人民币,不奢侈的话,够一个女人花一辈子的了,当然,这是出身豪门。
迎春出嫁是贾赦操办的,但赦佬很不地道,自己好色又赌。曾收过孙绍祖五千两银子,孙要了几次无果,就指着迎春大骂:“你别和我充夫人娘子,你老子使了我五千银子,把你准折卖给我的。好不好,打一顿撵在下房里睡去。”至于贾赦给了多少陪嫁不知道。但总体不是个人,钱都留着自己娶小老婆,胡花乱搞用了。但不管聘还是陪都只是代表一种诚意,一种对婚姻重视的态度,如存有别想,终是祸根!
红楼第八十回,蒙回末总批:“此文一为择婿者说法,一为择妻者说法,择婿者必以得人物轩昂、家道丰厚、因袭公子为快,择妻者必以得容貌艳丽、妆奁富厚、子女盈门为快,殊不知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试者桂花夏家指择孙家,何等可羡可乐。卒至迎春含悲,薛蟠遗恨,可慨矣夫!”是说第八十回这一回,主要写了嫁娶两件大事。选女婿的都以为择到器宇轩昂、家资富饶的是一件幸事。娶媳妇的都以为找到容貌亮丽、嫁妆丰厚的才是快事。实际这就像孔子以貌取人,失去子羽一样。试想要是夏金桂嫁给孙绍祖那样的人,该是多么可喜可慕的一件事……这里告诉我们过分注重钱貌实是婚姻一害,自古不变,也直指贾赦爱财。一大警训也!
古代陪嫁还包括人,也就是活动的嫁妆。迎春出阁,宝玉就唉声跺脚地说又少了五个清净洁白的女儿,这里包括四个陪嫁丫头。一般陪房丫头也会被男主人收房,像平儿就是如此。宝玉曾对莺儿说,“明儿不知那一个有福的消受你们主子奴才两个呢!”对紫鹃也说过:“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你叠被铺床。”
第四,经济权利不同。妻是要当家的,有经济支配权和继承权。妾没有,只是领取一定的月例,生了儿子之后,儿子才有继承财产的权利。所以拼命生子,成了妻和妾共同的目标。尤氏就说过“赵姨娘和周姨娘是两个苦瓠子”。赵姨娘也对马道婆说,“有什么好东西会落到我的手里”。彩云也把王夫人的东西偷出来,送与贾环,这都反映妾的经济地位之低。曹侯的好就是看问题入木三分,冷静客观,他恨的人、爱的人,远的人、近的人,在他的笔下都更像人。
第五,她们的月例不同,也就是工资待遇。在红楼里,王夫人每月是二十两纹银,赵姨娘是二两外加一吊钱,将近少十倍。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到了民国袁世凯是一妻九妾,几乎月例都在八十至一百块大洋之间,每生一子就多加三元大洋,所以他就有十七个儿子,十五个女儿,因袁世凯自己就是妾生的,对妾相对好些。
第六,姻亲关系不同。在古代,男方家族只承认和妻的姻亲关系,彼此互相走动,往来吊贺。妾,只要本人,并不承认其娘家。五十五回,赵姨娘忘了形,对探春说,“你舅舅如今死了,我在这屋里熬油似这些年,又生了你和你弟弟,越发连个袭人也不如。”探春气急:“谁是我舅舅?我舅舅年下才升了九省检点,那里又跑出一个舅舅来?我倒素习按理尊敬,越发敬出这些亲戚来了。既这么说,环儿出去为什么赵国基又站起来,又跟他上学?为什么不拿出舅舅的款来?”就是说有时连亲生子女都不承认这样的亲戚。我们现在的人可能觉得不可思议,会批判探春嫌贫爱富,攀高枝,冷漠不认生母,违背人伦等。但那时的宗法礼教就是这样,并且非常支持。所以探春用了“按理”而不是“按情”。实际上,探春本就是堂堂大小姐,贾府千金,无须攀高枝,和生母的地位不能同日而语。
到了民国也是这样,袁世凯是一妻九妾。他的妻子就是因为一句话得罪了他,守了一辈子的活寡。有一次,袁世凯看见于氏系了一条红腰带,就调侃说像马班子。马班子意指烟花女子。于氏回说,我不是马班子,我是有姥姥的。有姥姥的意指有娘家,而袁世凯的母亲是妾,因妾的娘家不被承认,所以袁世凯是没姥姥的。不管于氏是不是有意,但直戳了他的痛。以后的岁月他们始终是相敬如宾,但再无夫妻之实,那年于氏还不足二十岁。
第七就是归宿不同,妾是不能和丈夫合葬的,灵位也不能进入家庙。像尤二姐就随便找个坟地埋了,并且活着时也不能参加祭祀。实际就是一个编外人员,替代品,确切地说只是一个生育和泄欲的工具。
P5-8
这个季节是美的,清澈而又有质感,如窗外琉璃般的阳光,呈现出不同层次的色泽。亦如我枕畔的红楼,厚重成五彩的云朵环你入梦。门槛之低,尽人俯拾;身姿之高,万目仰视;平易如衾,家常贴心。
红楼是禅意的,每一枝花都在该在的位置,那里的人更真实更人性更像人。曹侯不是佛,无须端坐莲台,俯视人间。他是人,活生生的人,是享尽富贵也历尽苦难的人。他以众生的目光写就了这本书,而不是某一人局促狭窄的视角,这是一个千古的突破,也是一种人性伟大的回归。什么是禅?是茶道、香道、花道?不!那只是表象。静室焚香,虚窗品茗;插花清供,布衣粗服。这只是一种个人修为或姿态。真正的禅是在大红大绿,镶金裹银的背后依旧有着一颗平和温热的内心,依旧有着一双干净平视的眼睛,这是最难得的。宝玉做到了,曹侯做到了,所以他们才是最真实的佛,所以红楼是一部兼具包容和悲悯的书,这才是它散发出来的独特气质和魅力所在。不管是尖利的、说教的、隔路的、愚钝的、野心的、势利的、淫荡的都是亲切可爱的。他把女性作为一个人格的载体来对待,给予了最高的尊重;他把那些庸常的小人物,给予了土地般的亲切和冬日暖阳样的光泽,这是最可贵的。
感谢红楼,因为它的存在,让我这个市井小民消磨掉许多忙碌之外的闲暇时光。无关求知,不需探索,它对我全部的意义只是催眠,不仅是手书抛卷的意趣,更是精神独自裸奔的快乐。这种催眠与其说是睡梦的漫漶,还不如说审美的延伸,从文学艺术上升为心灵艺术的攀缘。
写这样长篇大套的文字是辛苦的,远不如我的散文来得轻灵便捷,随意自在。但能把自己偶然飘过的一些小想法、小见识、小认知记录下来,还是幸福的。哪怕它是不成熟的,哪怕哪天被自己轻易推翻。既不想鹦鹉学舌,也不想虚谬揣度,只想用真实的性情解读人性的复杂和细节的微深。理论与我无缘,流派与我无关,外面的争争吵吵我亦听不见,一切出于喜爱,和是不是名著都无染。如果我的见解和你的撞衫,请不要惊讶,这只是代表我的思维;如果我的想法与你相悖,并不想理论,也还是代表我的思维。不经意间提到的名家,无意冒犯,请一笑海涵,任何人的见解都值得我的尊重和高看。但不影响我在自己的篱笆上,扎种自己的春天。这只是属于我自己的一本书,一个老百姓眼中的红楼。
非常感谢我空间的朋友们,是你们成千上万的阅读,大量的转载,几百层扶摇而上的高楼,才有了此书的诞生。感谢涣童从我第一篇有关红楼文字问世起,就委婉的提出建议,并且一篇篇跟着走过;感谢清风老师,严谨到一个标点都不放过;感谢悬崖,一直帮我校对,牺牲掉许多宝贵的时间。感谢芙蕖姐姐第一个鼓励我出书,并且曾为我跑过出版社;感谢荆州作协的黄主席当我交稿急迫,尚需誊清,无暇写序时,他在邮箱里的回答简而有力:“答应你!写!”并说时间太短,无法展开,建议两序并存。这样我又请了元辰老师。请元老一直是我的打算,因元老不仅深谙红楼还熟知我的文字。但这段时间元老是属于国家的,别谈坐下,连自己的文字都无暇顾忌。思之再三,还是冒昧相邀,元老当即应允,说稍后,博物馆布展到了冲刺阶段,20号后才有时间,并让我把所有的电子文本传给他,他要全部再阅读一遍。但元老把序给我那天竟是19号,我不知道他是怎样熬夜赶出来的,面对这些,除了感动还是感动。
感谢西部文学网对我红楼文章的重视,除上头条外还被评为西部文学征文十大评论家的称号;感谢中国文学网的推荐,经常成为头条网的头条;感谢江山网把我的红楼评为绝品文章;感谢很多文学论坛的特别推荐和幕后责编大篇幅的点评;感谢一些微信平台的制作和传播;感谢一些纸媒的采用,为此占去他们大幅版面。没有大家的鼓励和支持,也就没有今天我的著述,这是我一直要说的。最后谢谢有缘阅读此书的朋友们,祝福大家快乐!
第一辑
第一篇 红楼妻妾关系浅析
第二篇 红楼父子关系浅析
第三篇 宝黛情爱之路
第四篇 红楼男风
第五篇 红楼豪奴
第二辑
第六篇 打秋风深谙世故 报恩德尽显豪情——说姥姥
第七篇 浑融天真莲转菱 幽谷乖蹇哭劫生——说香菱
第八篇 得东风渐入金屋 获谗言夭归黄土——说袭晴
第九篇 一失足成千古银 再回头已百年身——说二尤
第三辑
第十篇 袅东风稀世俊美 韵天成才情旷古——说黛玉
第十一篇 停机德枉自人赞 挂金锁也是徒然——说宝钗
第十二篇 晋妃才得省亲至 未料正是衰运来——说元春
第十三篇 秉正气曹侯另席 惊风雨脂砚挥泪——说探春
第十四篇 芍药茵慢启秋波 芦雪庵勇夺魁首——说湘云
第十五篇 居槛外曲高寡合 落泥潭命运蹉跎——说妙玉
第十六篇 参因果失母丢婢 遇虎狼花落人亡——说迎春
第十七篇 失孤介锦绣全抛 挥青丝缁衣独卧——说惜春
第十八篇 身后有余忘缩手 眼前无路想回头——说熙凤
第十九篇 守孤寡娟墨成素 得荣华美人迟暮——说李纨
第二十篇 乱人伦命绝天香 留嘱托顶戴无光——说可卿
第四辑
第二十一篇 哭曹侯
后记
和菡萏一起读红楼
菡萏大作《菡萏说红楼》就要出版,让我写点文字。我不是红学家,连合格的红学爱好者也不是,只是读者,为一本说红楼的专著作序,实在自不量力,心怀感激,而又惶恐,但盛情难却。自打在长江网新散文版相识。她贴出的每篇说《红楼梦》大作,我都仔细阅读,复帖交流,一来二往,成为知己。建立新汉语文学聊天群后,我专门推荐过她的包括说《红楼梦》随笔在内的散文小辑,她后来推荐我接任中国文学论坛散文随笔首版。两年多的文墨交往,我对她的经历与创作状态大致有所了解。
菡萏早年从事播音、撰稿、宣传工作。年轻时,曾在当地媒体发表一些文章,后下海经商,封笔。三年前她开始重新提笔写作,屡有作品发表,喜欢用自己的视角解读社会,相信爱和温暖,希望在文字的海洋里能让自己的灵魂早一步触摸春天。我印象最深的,是她的文字里有一种典雅的气质,不仅文字功夫很好,还是当代为数不多的毓秀类作家。
比如,她把绸缎、苏绣与女人联系起来,认为女人要有丝绸一般的质感,像苏绣一样用绵绵的情感与自己谈一生的恋爱,活成绸缎一般,成了烟,入了画,一生都那么细腻温和,风雨不透(《绸缎、苏绣与女人》);她把书信称作纸质细软,认为是文字中的黄金,带着灵魂的香气和体温,值得一封封码好,用红色丝带打上蝴蝶结,安放在藤条小箱里,随我坐绿皮小火车流浪远方(《纸质细软》);她希望养一朵雪花,一直捧在心里,认为我们都是自己的旅者,风过竹响,溪流花红,一片雪花就是一个童话,一群美好的精灵住在洁白的城堡里,灵魂就该养着那些值得养的东西(《养一朵雪花》);她以情致烹制光阴,认为情致是一种慢光阴,是老了的月,生活之美缘于细微的情致,光阴是煨出来的。走累了的时候,不妨停下来,侍弄点花草,翻两页闲书,学会以情致烹制光阴,才有细细的美(《情致,烹制光阴》);她认为“高贵,缘于羞涩”“修养,是一个人的精神长相”“女人,不管多大年龄,都要长一双隐形翅膀,飞向喜欢的地方”。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我相信通过这些简约的转述。读者对作者菡萏如“瓷上光阴”般的典雅气质与聪敏毓秀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
《菡萏说红楼》所展现的,不仅是优雅的气质、不凡的学识和扎实的文字功底,更是那种不计功利,沉心读书思索,抚摸《红楼梦》里的每一个人物,熟知每一个情节,心领神会把握原作的精妙之处,准确评点,发出内心最诚挚的声音,这种功夫和状态不是当下每个人能做到的。许多人的才华常被红尘琐事打断,入不了状态,下不了功夫,在这里,作者付出的心血足以让许多人汗颜。我想,《菡萏说红楼》的最大现实意义,不在于普及了多少红学知识、贡献了多少学术见解,而在于用沉心读书、精思熟虑、用情书写,把日子托付给名著的一群人物、一段故事,从而使自己变得书香四溢的行为意义。这也是我乐于与和菡萏一起读红楼、品红楼、说红楼,“不计工拙不计多”的原因所在。
《菡萏说红楼》共分四辑,第一辑说妻妾、父子、宝黛恋爱关系,第二三辑说红楼里的十六位女性人物,第四辑哭曹候,献出一曲心灵挽歌,是一本涵盖面广、品析透彻的读红专著。此部著作意在与爱好者交流读红心得体会,不在发布红学研究成果。读者对象主要是文学爱好者和青少年,不是红学家。,但不是说没有研究价值,除框架与理论未见完整外,许多局部,时有独到和新奇见解,想必对若能俯身以就的红学家也不会全无收获。
纵观全书,我认为主要有以下特色:
一是故事脉络清晰,介绍准确。这对尚未读过或虽已读过,然时日已久、对故事人物记忆模糊的读者,具有极好的领读作用。作者按专题顺序,将隐散在原著中的妻妾关系、父子关系、宝黛恋情、各色女性人物的诸多细节梳理剔扒、分列于专题下,省去读者阅读原著必须梳理情节、连贯复位的许多功夫,以便有更多时间与精力深入品析。《红楼梦》巨制浩瀚,人物众多,精彩纷呈,没有很好的梳理功夫,难以把握其内涵,领会其无穷意味。有了菡萏的领读,回味和重读原著,会变得更加有味。
二是捏拿准确,析理透彻。作者介绍人物关系、人物性格、人物命运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原著的研究和理解,因而只有深研原著、忠实原著,才能使自己的品读出之有据、言之有理,引发别人的思悟探寻,以致点头称赞、击节认同。我以为这一点菡萏做得非常到位,是忠实原著的品读解析、引中兴叹。不是天马行空的自我张扬和不着边际的随口戏说。
三是用情很深,自成见地。作者深爱《红楼梦》,对每一专题、每一人物的选取和评说用功扎实、用情极深。因而,书中交流的看法,不是人云亦云的翻版,而是经过个人心灵筛选加工之后的真实见地。并运用历史学、社会学、文艺学、心理学的多重知识分析论证,准确表达。她的看法与观点,既在忠实原著的范围内,也在绝大多数人的艺术经验的范畴中。对关心、喜爱《红楼梦》的读者来说,同菡萏一道读红楼、品红楼、说红楼,也是一次检验和提升自己文学经验、生活经验、襟怀状态的畅快之旅、有益之旅。
当然,这不是一本全面论述《红楼梦》的书,不可能面面俱到。比如,未介绍《红楼梦》的创作和流行过程,没有概述和引述红学界大量的研究成果,没有介绍《红楼梦》的文学成就、文学地位和艺术手法,没有介绍曹雪芹的艺术思想和审美理念,这些当然重要,也是《红楼梦》爱好者应当了解的。但是这些功夫,要靠读者自己去做。在一本书的篇幅内,她只能选取自己感兴趣并有把握完成的一部分与大家交流分享。大家因她的领读而产生兴趣,焕发品读研究的热情,就有可能做得更好。仅此,已功莫大焉。 个人认为,《红楼梦》不仅是文学爱好者必读书目,而且是每个中国人必读书目。了解博大浩瀚的中国文化,提升民族文化修养,《红楼梦》和唐诗宋词一样,是最便捷的阶梯。任何民族的文化必定有源有流,最初经典是典型的源,集大成的经典汇聚最大的流。《红楼梦》就是一部集大成的文学经典。如果说,西方文学起源于希腊神话与《圣经》,至现代,有什么哲学流派就有什么心理学、美学、文学、文艺批评学流派,而《红楼梦》则集中体现了中国易学、道学、儒学、佛学、医学、建筑学、历史学、诗词文艺学、语言学、民俗学、日常生活美学等等方面的精粹。读西方经典可以了解西方文化脉络,读《红楼梦》则可以沉入中国文学精粹的长河,窥见中国人的宇宙观、价值观、人生观。鲁迅先生曾曰:“遍感哀凉之雾者,惟宝玉而已。”如果我们认真地读《红楼梦》,完全可以比贾宝玉走得更远,突破贾宝玉难逃意淫的悲哀,将个人精神气质上升到现代健全人格所需要的境界。
1999年,我在网上与文友讨论,谈到过《红楼梦》的三重文本结构及其指归问题,我说:“《红楼梦》无论结构、语言、民俗、僧道、诗词歌赋、厨艺园林、村言俚语、情爱忧伤、人生领悟均在行内,非行外人所能‘非其山而强为其山,非其水而强为其水’。小说这种大众文学样式,读者虽然僧者看僧、道者看道,毕竟要存在多重审美欣赏和反复琢磨的可能性,其综合艺术水平要求自然很高。至少,从文面看,要有吸引读下去的故事和性格鲜明的人物;从文里看,要包纳全景式社会生活场面、社会生活素材及知识充实丰厚;从底蕴看,绝对要有独特的人生领悟,并且深含在不动声色的‘言他’之中。如近有论者所说的平民化与日常化、无技巧是最高的技巧等等。”
“《红楼梦》有三重文本结构。第一重,是爱情故事,宝黛、宝钗三角恋;第二重是家族故事,贾、王、薛的盘根错节、盛衰兴废;第三重,是佛道文化故事,虚假道德与人性觉醒的冲撞,灵如宝玉也悟不透的因果轮回,‘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理想)与‘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现实)的双重必然、永久悖论。不读出这三重,枉费曹雪芹‘其中味’。”
“我依然坚持:《红楼梦》表达了对于人人信守中道、人世清净美好的无限向往和事实上浑浊不堪、万劫不复的无可奈何。正如我们圣洁的理想多么美好,可就是不能实现,人生就在这类矛盾中游来游去。《红楼梦》触发我的是这根弦。它含量大,是座富矿。”
“我对《红楼梦》实在情有独钟,它确属一本好书。关于结构方面的分析,七格(本名陆秉文,东方早报文化版的特约记者)之论备矣!人生、社会本在梦幻与现实之间,既不能完全出世,也不能完全入世,儒道互补也。那么,好的文学作品岂能只取神话或现实一个‘半环’?而文本结构方式与文本内容(或日变量)是一体的,分析的时候可以分开,创作的时候不能分开,也就是说变量同样影响结构。《红楼梦》的结构与内容是互为依傍的。正因为作者一方面看透世人即便灵如贾宝玉者,能逃脱功名利禄、虚假礼教的羁绊,却难逃‘意淫’(……心有所爱,不能深爱;心有所恨,不能深恨,谁做得到),一方面十分向往看破红尘、永世无争、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的人生、社会境界;如果不借助头尾神话、中间现实,间或相扣的结构,怎能把他的哲学向往与无可奈何的现实运行方向表达得淋漓尽致?从这层意义上说,高颚续书正合曹意。然多少红学家不知有否论及这一层?曹氏学识,也达到古典文人高峰。如果说《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结构都有相似的话,那是流行中的老、庄文字禅,曹氏才是深得老、庄哲学真义的自觉者。而且,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再向前,也不难得出与曹氏相似的想法。理想与现实、精神与功利、短暂与恒久等矛盾,是人类永远难以调和的哲学悖论。”
同菡萏一起读《红楼梦》,是一件愉快的事。勾起我中学时代懵懵懂懂看原著看小人书,“文革”前结合毛主席支持蓝翎、李希凡两位小将挑战俞平伯《红楼梦研究》读《红楼梦》,“文革”中结合《中国古代思想史》读《红楼梦》,20世纪80年代初期结合王朝闻《论凤姐》、李泽厚《美的历程》读《红楼梦》,20世纪90年代与21世纪初为探索小说技巧再读《红楼梦》的许多回忆。世纪之交,因我一篇《国中谁比曹雪芹》的短帖,竞引起青青草网站的数十名文友加入的文学大谈论,整理出的讨论摘要就达二十余万字。看来,《红楼梦》是经久不衰的话题。我虽然前后通读十余遍,然而对《红楼梦》的博大精深依然只能击节赞叹,不能了然于胸,需要和菡萏一起读红楼。幸有《红楼梦》,我们的业余生活才变得如此丰满精彩。基于激动和感动,不揣浅陋,贸然为序,无知之处,还望谅解与批评。
元辰
2016年1月19日于宜昌寓所
(元辰:袁国新,当代作家、评论家、书法家。)
《菡萏说红楼》共分四辑,第一辑说妻妾、父子、宝黛恋爱关系,第二三辑说红楼里的十六位女性人物,第四样辑哭曹候,献出一曲心灵挽歌,是一本涵盖面广、品析透彻的读红专著。此部著作意在与爱好者交流读红心得体会.不在发布红学研究成果。读者对象主要是文学爱好者和青少年,不是红学家。但不是说没有研究价值,除框架与理论未见完整外,许多局部,时有独到和新奇见解,想必对若能俯身以就的红学家也不会全无收获。
本书既不鹦鹉学舌,也不虚谬揣度,更不媚俗自诩。只是以独特的视角,真实的性情,解读人性的复杂和细节的微深,颇具人文情怀和旷达通畅的感悟,与以往红楼绝不雷同。
《菡萏说红楼》以一位女性的聪慧敏感细腻之心,带着对《红楼梦》和红楼人物的挚爱,顺着脂砚斋的指引,穿行在“红楼梦森林”里,欣赏一木一石,采撷奇花异草,用感性理性兼备的散文笔墨,编织她心中的红楼之梦。菡萏有梳理,有考据,有发现,有领悟,有吟叹,有感喟,敢爱敢恨,有歌有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