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母爱的界限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零露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由零露著的《母爱的界限》对于目前中国众多家庭所面临的儿女留学的现实问题或许也会有所帮助。孩子们远渡重洋去海外求学,事实上面临的困难远不仅仅是“学费”和“学分”,更深层次的恐怕还是内心深处的理解和融人。希望我们所记录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能给年轻的中国父母打开另外一扇窗,从而使母爱的定义更加充满智慧的光亮。作者试图传递给孩子们的,是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认识,对价值的判断,把自己认为正确的价值观传递下去,这才是最核心、最本质的教育。

内容推荐

由零露著的《母爱的界限》为作者零露写给妹妹“珮嘉”的书信集,共收入书信九十余封。作者的妹妹珮嘉因工作原因辗转生活在澳洲、北美各地,女儿安妮在西方社会长大;而作者本人在国内,女儿琳达则在北京读书上学。姐妹两人,共同的家庭背景,却面临着截然不同的社会教育环境,针对珮嘉与安妮在国外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作者结合自己女儿在国内的教育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在给珮嘉的信中娓娓道来。话题涉及读书指导、母爱界限,危险的预警、中美教育的异同、刻苦学习与兴趣养成、应试教育与人生规划、冒险与安稳、出国留学的利弊、生活的目标与幸福的过程、孩子的独处与社交能力、直面制度限制与自由的争取,孩子独立性格的培养,等等。作者的每一封信都事出有因,言之有物,对东西方不同的教育环境给予中肯的评价与分析,对于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如何把握好关爱的界限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答。一封信中,虽然只是针对一个很小的问题,却能反映出不同的教育环境带给孩子的潜在影响。作者深入观察,理性对比,讲述了教育的真谛与关爱的尺度。

目录

Ⅰ推荐序 重要的是价值观的传承

Ⅲ作者的话

[壹]

 比老虎厉害的是什么?

 也给孩子煮杯咖啡

 读书不是人生的全部

 为莎士比亚买生日蛋糕

 乐读并非孩子的天性

 带着孩子徜徉书海

 诱导孩子读书的妙招

 告诉孩子人人都会说谎

 用烧焦的苹果代替呵斥

 与孩子一起认识社会

 让家长不安的素质教育

 快乐教育的背后

[贰]

 安静的习俗是怎样炼成的

 说再见很难

 享受闲暇与“吃苦”同等重要

 “偏航”的引导

 妈妈为什么爱吃鱼骨头?

 发火儿就给你不高的“分儿”

 地球为什么是圆的?

 去冒险的理由

 不一样的妈妈

 让生活的历程更加迷人

[叁]

 受到礼遇不等于得到尊重

 在新西兰学琴

 舞会带来的烦恼

 培养孩子思考的能力

 让孩子面对制度

 关于“犟嘴”的事

 没有书店的城市

 母爱有界

 开办家庭读书会

 儿童的冠军梦

 失而复得的日记

[肆]

 树洞不可久居

 一张纸巾的力量

 把孩子们带去乡下

 我们正在逆行吗?

 “战争”后遗症

 舍不掉的考试人生

 假设叛逆是合理的

 孩子的工资怎么计算?

 橱窗上的话梅核儿

 考试前的心跳

 爸爸的 U 盘

[伍]

 母亲也是一种职业

 考不是硬道理

 眷属仍是有情人

 刺猬之间

 等车如人生

 解开“舍得”的疑惑

 从“谁更讲卫生”说起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忧虑的中年人

 欧阳清教授的书桌

 吝啬的姨妈

 默写不是个好办法

 交谈没那么简单

 我们在忙什么?

 安妮想要信用卡

[陆]

 美食的前前后后

 宅男宅女,Say you,say me

 “批判性思维”来袭

 听作家聊写作

 孩子们的“幺蛾子”

 如何为亲情保温

 帝国大厦里的中国马

 什刹海岸边的小葫芦

 不被失败打垮

 教育的秘方:复制成功?

 讨论身边的事情

 工人出身的读书人

 不要抢答

 把被子抱走

 让人不安的早自习时间

[柒]

 黛西姐姐的小黑板

 的风险

 自己去趟博物馆

 送乞丐牛角面包

 马可家的圣诞树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一般一般,世界第三

 老妈要看演唱会

 博物馆里的瞌睡虫

 遇到坏孩子

[捌]

 说说“费力不讨好”

 一件旗袍

 教孩子说“不”

 “加塞儿”有理

 “小布头”的去留

 讨厌的室友

 衣衫褴褛之美

 神话不是谎言

 吉米的弦外之音

 不一样的向日葵

试读章节

珮嘉:你好!

安妮曾打电话说起她新学校的班主任格林先生不但教语文,还教数学和科学,是个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大神。而在中国,想必是只有偏远的乡村才会出现一位老师带多门课程的情况。后来才知道.这种情形在国外的小学是很普遍的。“格林先生们”不仅在学科上教导孩子,还在行为习惯上影响着他们。今天,忽然想到,我们这些孩子的父母,其实也是可以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起到同样作用的。

前天去爬香山,下山的路上听到一对父子的谈话,孩子看上去只有五六岁的样子,认真地问了父亲一个问题:“爸爸,世界上最厉害的动物是不是人啊?”父亲说:“那要看在什么情况下,若是在原始森林里,赤手空拳,人的生存能力恐怕都不如一头鹿,跟老虎狮子就更没有较量的资格了。”儿子又问:“那有没有比老虎更厉害的动物呢?”我没有听到对答如流的回应,看来这个问题有点儿难度,但那个父亲也非如我所料地说上一句“你怎么那么多问题”了事,而是陷入了半分钟的思考,之后我听见他慢吞吞地答道:“病毒和细菌应当能制服老虎。世界上不会存在一支独大的动物,总会有能降服它、和它抗衡的种群存在……”随后的一路,我还“偷听”了这对父子围绕弱肉强食、以小搏大等一系列带有哲学意味的讨论。

看过上面的情景也许你会嚷嚷:这对父母的要求也太高了吧!可事实上,要想培养出令人满意的孩子,我们的确要对自己的要求高一些。想想,你我是不是经常会随意地在孩子面前说“瞧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却从没想到孩子心里也会产生“瞧人家的爸爸妈妈如何如何”的念头。当然,不能要求每个家长都有能力回答出诸如“比老虎厉害的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这也不是我现在要向你展示的重点。我想说的是,我们作为父母,对孩子们所能尽到的责任和引导,若是用点儿心,其实比我们现在所做的能多很多。

这次陪爸妈去乡下,夜里偶尔会听到狗叫,早晨会被公鸡的打鸣吵醒。一天,散步时,望见田间小猫一路狂奔地抓老鼠,爸爸不由得对我说:“真应当带琳达和安妮来乡下看看,要不然她们什么时候才能知道何为‘犬守夜,鸡司晨’呀!”同行的妈妈指着路上飞跑的猫打趣道:“狗拿耗子是多管闲事,这猫捉老鼠才是正差呢!”大家不禁大笑。你看,家庭教育哪里只是学识渊博的家长的专利,能说出句“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的歇后语,于促进孩子对生活的理解,不也是很恰到好处的吗?

你总是抱怨安妮成长中的琐事使你失去了很多享受私人空间的机会,但你也要看到,人的一生如果缺乏和孩子共处的岁月,也会有很多有趣的细节被我们匆匆的步伐遮盖掉。现如今,当我们有能力回答那些幼稚的问题时,我们却到了再不会想起那些问题的年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还要感谢孩子们给我们带来的那些困扰,正是他们天真的百问,才让我们重拾了童年的很多乐趣。

再叙!

P3-5

序言

这本书之所以最终选择以写信的方式来表达我们对家庭教育的理解,是期望这种古老的形式能不断地提示我们:教育原本就是一件质朴、平凡的工作。而同样古老的还有这本书的内容——母爱。

事实上,这本书的手稿并非为著书立说而作,只不过是一封封家书的集合。近十年里,妹妹一家辗转于西方国家和中国之间,12岁大的安妮也因此在不同的环境下接受着差异悬殊的教育。我们身为孩子的父母和长辈,在安妮的成长过程中虽然为此付出了额外的努力,却也意外地看到东西方国家在教育理念上不同的风格,同时也被激发出很多以往被忽略的思考,其中最显著的一点就是关于“母爱”。

五年前,在伦敦的泰晤士河边,一对天鹅父母护佑一只灰色天鹅宝宝的情景使我们全家一直念念不忘;而更能拨动人心弦的母爱则出现在三十多年前的一部日本纪录片中:小狐狸被深爱它们的父母坚决地赶出巢穴,被迫开始独立生活。由此看来,母爱,不仅是人类文明赋予它丰富的内涵,连自然界的其他物种也以各自的方式注释着母爱永恒的光彩。正是因为这个话题的久远和不衰的特性,才会使我们不会轻易丢掉这个世代相传的主题。

打开互联网,在搜索引擎中输入汉字“母爱”,与其相连最多的一个词非“无限”莫属。母爱无限,这植根于人类心灵深处的东西,千古不变,是我们身为孩子们的父母对自己的子女尽显怜爱的写照,更是我们作为儿女感恩双亲的动力。特别是对于现在只有一个孩子的中国年轻父母而言,总是恨不能把所有的责任都揽到自己肩上,而将所有的爱都心甘情愿地倾注给自己的孩子,这便是我们现代家庭对于“母爱无限”最满意的诠释。然而,促使我对此反思的却是女儿与我共进午餐时一句好奇的发问:“妈妈,你为什么爱吃鱼骨头呢?”

母爱,在我们心目中多被呈现得如诗歌那般抽象,表现在现实中却又是那样琐碎——对孩子们衣食冷暖的关注已占据了我们心思的大半,因此,母爱的表达便自然会显得过于具体而缺少理性的智慧——健康的体魄只是人生的基础而不能成为一个人的全部。

从上面的两个来自自然界的例子中,想必读者会很快理解那个“界限”的所指。正像我们所见到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会为孩子们承担许多本应是他们的责任——我们的肩上时常会不自觉地背起孩子的书包,我们还会亲自演算本是老师留给他们的作业。我们生怕孩子们幼小的身体承受不了书包的重压,脆弱的心灵抵挡不住老师的批评。我们指望着一切等他们长大以后再去面对和承担。

如今的父母亲,对孩子身体的呵护往往让步于对他们心智的关怀,而理性的教育本可使其两全。这个观点使得我们给母爱标注的界限清晰可见一一母爱无限的内涵中,事实上自古就有大爱和小爱之分,这一点恰恰是常被今天中国的年轻父母所忽视的,而其结果就是我们几乎无视父母和孩子间关于爱的界限,而这正是东西方家庭在教育观念中很不相同的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思考和讨论有关孩子教育的种种问题时,一定要把事情的起点植根于最基层的土壤和最现实的生活,否则,我们所得到的任何所谓现代教育理念的结论都有可能会随时坍塌。

此外,这本书对于目前中国众多家庭所面临的儿女留学的现实问题或许也会有所帮助。孩子们远渡重洋去海外求学,事实上面临的困难远不仅仅是“学费”和“学分”,更深层次的恐怕还是内心深处的理解和融人。希望我们所记录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能给年轻的中国父母打开另外一扇窗,从而使母爱的定义更加充满智慧的光亮。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3:3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