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血宝马
骑兵团团长徐祖雄的坐骑是巴拉斯提大叔送的,是一匹“汗血宝马”,比三区民族军的马都好。巴依斯提大叔说,徐团长是“西域雄鹰”,只有这匹汗血宝马才配得上他。这是一匹纯汗血宝马与伊犁马交配生下的,至于它们怎么能交配成功,巴拉斯提大叔说不清楚,谁也说不清楚。巴拉斯提大叔说,马是上天赐给人类的礼物,马与生俱来有一种品性,可以领会人的精神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它会为你战斗!可以说,马是男人的翅膀,英雄的挚爱。
早在2100多年前,汉武帝就酷爱骏马,有人曾进献了一匹产于伊犁的乌孙马,汉武帝见此马神俊挺拔,非常喜爱,便赐名“西极天马”。汉武帝还曾为“天马”谱写了一首赞歌:“天马来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可见“天马”的神威和军事作用。后来,汉武帝听说大宛国贰师城出产天下最名贵的骏马汗血宝马,被国王收藏起来,不肯示人。于是派出使团,带着重金和一具用纯金制作的马鞍前去大宛国,希望以此换到汗血宝马。几经交涉和交锋,汉军终于得到了一批汗血宝马。它们体形好、善解人意、速度快、耐力持久,长于长途跋涉,非常适合用作军马。汉朝骑兵引进它们后战斗力大增,从此汗血宝马在我国兴盛上千年。但不知为什么,元朝以后它们又消失得无影无踪。
最近,有日本研究人员宣称,在中国新疆天山一带发现汗血宝马。此言一出,中日两国的专家学者、新闻媒体议论纷纷。无论他的发现是否属实,有一点是世所公认的,那就是,位于天山脚下,素有“腾昆仑,历西极”之美誉的伊犁是良马的故乡。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在王震将军率领下,从延安行军打仗,一直到新疆。战争把这支部队的战士们铸造成了特殊材料,他们战无不胜。1949年9月25日,陶峙岳将军发出起义通电,新疆和平解放。然而各种敌对势力却不断策划和制造事端。面对当时新疆错综复杂的形势,中共中央命令他们火速进疆。“这一永垂不朽的艰巨重大的任务”光荣地落在他们身上。新疆稳定了,战士们又留在新疆屯垦戍边,组建生产建设兵团。这是王震、王恩茂两位将军建议的,毛主席批准成立的。毛主席说:“将光荣的祖国建设任务赋予你们。……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保卫祖国。”
1954年10月7日,一个专门从事农业生产建设的兵团组织,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特殊建制——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根据兵团史志办公室史料记载,生产建设兵团组建之初共计17.5万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进驻新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所属的第二、六两军大部;二是原驻新疆国民党部队“九·二五”起义后改编而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兵团全部;三是由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区革命”民族军改编而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军大部。三路大军集体就地转业,铸剑为犁,组成举世无双的农业生产大军,担负起征服荒漠、开发建设新疆、保卫边疆的历史重任。
第一代“军垦母亲”
屯垦戍边大军都是从战火中走来的军人,一些同志原以为解放了全中国就可以回老家,可以娶老婆,可以有热炕头,可以享清福,现在却为了祖国的需要留在新疆当“农民”。他们是干柴,时刻可以燃烧;他们又是烈火,随时可能燎原。谁都知道,多年的金戈铁马,他们都没碰过女人。“家”成了当时最大的问题。
王震将军对此非常重视,他说:“有了老婆安下心,有了孩子扎下根。”没有家室,军垦事业就会一代而终,祖国统一和边疆稳定也就无以为继。这其实是历朝历代屯垦戍边的宿命。P2-4
我几乎每年都去新疆,新疆的变化,深深触动着我们这些曾在那里生活工作过的人。每一次去,感觉都是新的,那么美好,那么顺其自然。
20多年前,我曾写过一部中篇小说《戈壁垦荒人》,反映的是一个盲流支边青年大仓,用他粗壮的体格为新疆的农垦献出青春年华。后来,还计划写《戈壁情》《戈壁缘》《戈壁恨》三部作品来反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军垦战士们。后来,一纸调令,让我离开了新闻出版战线,计划就落空了,写《伊犁河谷》,纯属偶然。一群曾在新疆生活工作过的朋友,提议写部小说、拍部电影、拍部电视剧。现在他们事业有成,但他们对新疆生活那段历史文化还深深眷恋。从何人手写,不是一部小说就能完成的事。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放在世界人类史上,这是一个壮举,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壮举。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之初,十七万雄性的力量,撑起了西域的脊梁,先后到达新疆的十七万母『生的温柔,孕育了云杉参天、山花烂漫,生生不息,演绎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它不是小说,它是一页页真实翻过的沉重而鲜活的日历。他们不仅仅经历了这个挑战,经历了人性、人格、人的生存底线的挑战,而且还越过了这个挑战。它是经得住多角度,多学科来认真研究和探索的人类精神活化石。不是简单的移民文化、民族文化或其他文化就能囊括的,我的血沸腾了,我抵不住诱惑,抱着写一漏万的心态,又开始了苦行僧的创作生活。写作是痛苦的,又是快乐的,它不断激起我对生活的回忆。回忆是美好的,哪怕是过去的痛苦。我曾在帕米尔高原上,亲吻青青草香;我曾在伊犁河谷旁,守望粼粼波光。正是这段历史,让我一开始创作,内心里的情感就都汇聚在一起。
说归说,真动手还是让我焦虑不安,不由得产生一种莫名的伤感和喜悦,以至于需要努力压抑过去曾经的痛苦,不堪回首的冲动,尽可能把那段历史真情反映出来。我激励自己,该忘掉的要忘掉,努力把过去最美的情感淋漓尽致地反映出来。就这样,我打开尘封的内心,虽然太久太久,却真的是那么美好。我去石河子军垦展览馆查资料,湿润的眼睛,一早已被他们打动了。那是中国第一代军垦战士,是真正的“西域雄鹰”,那是中国第一代军垦。
女兵,是真正的“军垦母亲”,伟大啊!而更为宝贵是他们的第二代、第三代仍是建设新疆、保卫新疆的主力军。
基本框架完成后,再一次去新疆,回访第一代军垦女兵,她们大多已是80多岁的老人,她们的包容,让我用心去记录她们的泪花,告诉我要讴歌她们:历史要记住她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不能没有她们,祖国和人民不能忘记她们。
我发现,进入创作阶段,内心里的情感变成了伊犁河水,它要奔腾,它要流淌。笔下的人物活灵活现,我无法抗拒自己的思路,他们就在眼前。他们在倾诉、他们在述说,他们曾经彻骨的孤独,让我“疯”了,常常半夜起床,陪伴着他们,记下那一段一段难舍的思念。
在制作过程中,我知道自己心灵在碰撞,是那样痛。既要深爱上作品中的人物,还要超越自己在新疆时的生活,她让我意志更坚定。那段挥之不去的生活,使我内心更多了一份渴望,漫长的人生经历告诉我,把自己带回岁月的轮回,找回青春的影子,去追寻那段兵团记忆之河,用不同的生命感受,让读者快乐起来。写出人见人爱的“西域雄鹰”,人见人爱的“军垦母亲”。写出他们革命的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情怀,写出他们相逢于人人向往的伊犁河谷,留下一串串革命的、浪漫的爱情故事,写出伊犁河谷之美。美人、美事、美景,因为这里是回归自然最美的地方。
累了,停笔一个多月,让我反思自己。多少次梦见你,天山雪茫茫。多少次思念你,神往大牧场。漫坡的牛羊,马背上的姑娘,那是难以忘怀最美的地方。是啊,这就是新疆,这就是伊犁。
对任何作者来说,他写的小说能够再版,是莫大的荣幸。
小说改编成电影《伊犁河谷》参加完上海电影节后,接着就在全国院线上映,没有想到的是这部电影被推荐为庆祝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的优秀国产影片,在党的十九大会议期间,在央视电影频道黄金时间播出。
出版社的同志和我商量,能否将小说再版一次,把电影里的一些元素、情节融进去,把导演、演员的创作也融进去,充分展现那个年代,在伊犁河谷发生的美人、美事、美景。尝试用非电影小说的形式,将《伊犁河谷》小说再版。这是一种创作的新尝试,当我再次享受这个过程时,真诚的希望和读者跟着再版小说出发,一起去领略伊犁河谷风光,重温1952年发生在伊犁河谷的那些故事。
伊犁河谷不仅有《天山景物记》中描述的“奇绝仙境”,而且作为古丝绸之路北线和新亚欧大陆桥的要道,一直交流、荟萃着东西方文化,担当军事经济之要冲,遗留下大量富有草原文化特色的人文名胜。这里自古就是我国多民族栖息之地,先秦时为塞人牧地;西汉初年为大月氏所据;由汉迄晋伊犁为著名的乌孙国所在地。乌孙是现代哈萨克族的祖源之一。张骞凿空通西域,汉乌通好,汉公主昭君和解忧相继和亲嫁给乌孙王。隋唐为西突厥及回鹘地;元、明为蒙古诸王封地;明末清初为准噶尔部游牧地。1755年清乾隆平定准噶尔部,统一西域。之后清廷在此设置“伊犁将军府”,作为西域最高军事行政长官,总管天山南北和巴尔喀什湖及帕米尔诸地。今天,伊犁河谷生活着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锡伯、乌兹别克、俄罗斯等47个民族,构成了多姿多彩的西域风情。
“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伊犁河是一条绵延1500公里的国际河流,发源于哈萨克斯坦境内,由西向东流进入中国,然后向北与右岸的巩乃斯河汇合,共同汇入喀什河后始称伊犁河。西流霍尔果斯河汇入后又回到哈萨克斯坦,最后注入巴尔喀什湖。由于其“三山夹两谷”的独特地貌,北可抵御西伯利亚的干冷气流;东可抗拒哈密、吐鲁番等盆地的干热;南可阻止塔里木沙漠风沙的入侵;西可大量接受来自大西洋的湿润水汽。北部和中部山岭之间为伊犁河谷,它东西长360公里,南北最宽处275公里,面积5.6万平方公里。伊犁河谷降水丰沛,气候湿润,山清水秀,特产富饶,是著名的“新疆羊”“伊犁马”的故乡,素有“中亚绿洲”“塞外江南”“西域天府”美称。
伊犁河谷自然风光美轮美奂。《西域同文志》称:“维语伊犁即伊勒,光明显达之谓。”中国最美的森林、最美的草原、最美的山川云集于此。在极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选美中国”评选活动中,由全国“两院”院士、著名美学家组成的总评审委员会,共同推选:
★库尔德宁天山雪岭云杉林为“中国最美的十大森林”之首;
★伊犁草原为“中国最关的六大草原”第二名;
★附近的巴音布鲁克为“中国最美的六大沼泽湿地”第二名:
★赛里木湖入围“中国最美的湖泊”十六强。而在整个“大美新疆”,总评审委员会共同推选:
★克拉玛依乌尔禾风城、罗布泊的白龙堆雅丹、三垅沙雅丹包揽“中国最美的三大雅丹”前三名:
★喀纳斯湖为“中国最美的五大湖”之首;
★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为“中国最美的五大沙漠”第二名、第三名;
★托木尔冰川、特拉木坎力冰川为“中国最美的六大冰川”第二名、第六名;
★喀纳斯图瓦村为“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第三名;
★乔戈里峰为“中国最美的十大名山”第七名;……
揉碎了月色
伴着琴声浅浅的吟唱
美丽的伊犁河谷
你的胸怀那样绵延宽广
润泽了万物
伴着清风接天的水光
走近你亲吻你
初恋的情愫融入心房
爱上你拥抱你
幸福的味道如醉如狂
啊!又见伊犁河谷
心头温热泪流千行
我梦中的情人
我圆梦的地方
不得不说,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屯垦戍边人,他们是“西域雄鹰”,她们是“军垦母亲”,他们相逢于伊犁河谷,留下一串串感人的爱情故事。伊犁河谷之美,是上苍所赐,是人类所创。他们以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情怀,共同演绎了经典的记忆……伊犁河谷,在特殊时代以特殊方式,传诵着特殊的爱情,我热爱新疆,伊犁河谷不仅是我的向往,更是回归自然最美的地方。
刘凡丁酉年于德泽草堂
刘凡著的《伊犁河谷》讲述了他们相逢于伊犁河谷。十七万雄性的力量,撑起了西域的脊梁;先后到达新疆的十七万母性的温柔,孕育了云杉参天,山花烂漫,生生不息。他们演绎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
这里,曾留下一串串感人的爱情故事。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他们不仅经历了历史的挑战,经历了人性和人的生存底线的挑战,而且战胜了这个挑战,他们的精神,是经得住多角度、多学科认真研究和探索的“人类精神活化石”。
刘凡著的《伊犁河谷》是电影《伊犁河谷》同名小说。作者用小说的手法描述了新疆建设兵团─—新中国第一代“西部雄鹰”和“军垦母亲”向沙海荒原进军、屯垦戍边、建设新疆、保家卫国的英雄史。他们孕育了新疆的云杉参天、山花烂漫,生生不息。他们勇于奉献、甘愿牺牲,经典地体现出了革命的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大情怀。他们不仅经历了人性、人格、人的生存底线的重重考验,而且英勇地越过了这一挑战。在小说里,伊犁河谷的山之美、水之美、树之美、花之美、天马之美、雄鹰之美,与荒漠对峙、与雪线对峙、与草原对峙,加上奔放的战友情、优美的民族风,展现出人类回归自然、传递真情最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