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多优美的文章,那么多成熟而又充满稚气的语言。在文学的天地里他们尽情驰骋,在文学的天地他们用自己的文笔尽情讴歌。
海飞主编的《浙江少年文学新星丛书》共十一卷,作者既有初高中生,也有小学生。每篇文章都是经过他们的精心挑选和剪裁的。
胡昊著的《飞过一片时间海》为该丛书的其中一个,收录作者自小学以来所创作的散文、游记、议论性杂谈作品,主要记录了作者真实成长遭遇的欢欣忧虑和真诚的感悟。
| 书名 | 飞过一片时间海/浙江少年文学新星丛书 |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
| 作者 | 胡昊 |
| 出版社 | 现代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那么多优美的文章,那么多成熟而又充满稚气的语言。在文学的天地里他们尽情驰骋,在文学的天地他们用自己的文笔尽情讴歌。 海飞主编的《浙江少年文学新星丛书》共十一卷,作者既有初高中生,也有小学生。每篇文章都是经过他们的精心挑选和剪裁的。 胡昊著的《飞过一片时间海》为该丛书的其中一个,收录作者自小学以来所创作的散文、游记、议论性杂谈作品,主要记录了作者真实成长遭遇的欢欣忧虑和真诚的感悟。 内容推荐 胡昊著的《飞过一片时间海》讲述了小舅送的启蒙书,外婆泡的桂花茶,大舅妈留下的灿烂笑容,还有常常伴我在古镇小巷中穿行的母亲,及父亲离我不远不近的身影……都是温暖心田的记忆。 引领我阅读、丰盈我精神的蒋孙叶老师和王敏老师,还有帮我编织文学梦想的黄忠老师,及那些我眼中另类的“奇葩”老师与同学,对我影响至深,深深感激。 留守在农村的爷爷、奶奶、王阿婆、文静,渐渐远去的庄稼、老木屋,还有那个故乡,与拔地而起的城市群楼,似是而非的生活现象,或轻或重地叩击着我的内心。 成长是一本无字的书,我要用心灵感悟它。 目录 少年写作的意义 内容简介 第一辑 落入人间的天使 天使的侧脸 导航 关于他的那些记忆 胆小鬼 遇见章鱼人 怀念一只狗 小猛犸的梦想 我的读书时光 爱不会失忆 浓浓桂花香 施舍 暖流 母亲的唠叨 父爱无声 纪念文锦先生 行者 老曹 落院枯藤 文静与一只猫 到世界去 第二辑 渐离渐远的故乡 燕子的村庄 远方是故乡 戈田是座山 岩龙古村 初识雁荡 丽水长廊 楠溪江的桥 楠溪素面 乡山情结 大山神韵 梦想西湖 梅岙寻梅 色山 出逃的树 深山老路旧时光 故乡,一座虚掩的门 诡村 晚安,拉尼娜 第三辑 心灵深处的鼓音 问与做 墙角之草 做自己的主人 珍惜身边人 断章释曹 弯腰,拾得成功 漫谈节水 旁眼看德国 从《论语》中汲取智慧 握手平凡,成就青春 遵循灵魂的呼唤 人性的光辉 愿人类少一些孤独 高考之外 百年树人,先要读书 心静方能成事 还少年一个真实的世界 史鱼,真君子 “拿来主义”要有自信 回归传统,兴我文明 中国梦如何实现 “优剩劣太”是个伪命题 谈气度 试读章节 导航 小时候,母亲总爱牵着我的手,走在水乡古镇幽长幽长的巷子里。 古镇虽然不大,其间纵横的小河,密织的巷弄,或宽或窄,有名或无名的,错落在一色的白墙黑瓦之间,难辨东西南北。 母亲喜欢在小雨露水的清晨或是清净薄暮的黄昏带着我,迈出古镇西头的家门,绕进镇中深邃的巷子,转悠转悠。那时的母亲像一只活泼的小鹿,平底鞋踩出嗒嗒的声响,和着檐瓦边凝出的水珠落入渠中的清脆声。小小的我趔趄着跟随母亲,多少好奇多少懵懂的记忆都烙在晶莹纯粹的岁月深处。 那时的我常疑心母亲为何不至于迷路。事实上母亲熟识镇上的每一条小巷、每一座小桥,包括每一户人家。她可以穿过层层庭院,直接取道往古镇东头的金家大奶奶家送外婆交付的东西;也可以踏过条条青石板,去请来李家的爷爷一同吃晚饭;甚至能清晰地分辨出每一个身着素衣缓步走在我们前头的人。 母亲的步子大,我挣开她的手,常常要落在后边。见她消失在院墙后,我禁不住要哭喊。这时,她从墙角探出头,一边向我做鬼脸,一边向我招手。每到巷子的岔路口,她常让我辨别回家的方向,我多半说不出,这时她便笑我是“小小路痴”,然后又一次次细细地指点着讲解着一条条街、一座座院墙的排列。 长大后,我很少回古镇。年岁悠长,古镇的巷子愈显沧桑,墙头剥蚀下一排一排的灰漆,青石板的街道亦越发黯淡,只是我仍未弄清古镇巷子的布局。 只要回古镇,母亲便要我陪她走上巷子一圈。这时我走在了前头,母亲跟在后头。记忆里嗒嗒的脚步声不再重现,母亲踩着沉稳缓慢的步子,偶尔停留在巷子岔口若有所思。 换作陌生的古镇,我疑心母亲会迷路。我曾经见证了母亲是十足的“路痴”。 高中,母亲第一次送我去城里的学校,刚进入城区,她不停地发问,该转弯了吗?走直道还是弯道?是不是走错车道了?我头也不抬地说:“不是有路牌吗?”她尴尬地笑,“路牌……不会看。”母亲忽然刹了车,后面喇叭声怒吼,我抬头撞见她惊恐无助的眼睛,她扭头看看身后的车流,支吾道:“怎么办,我真傻,明明想着向左转……”我大吼:“在直道上就先直走!”母亲像个犯错的孩子,紧紧握着方向盘,盯住前方,听我指令。我瞥了瞥她,她前额渗出细密的汗珠,眼眶边还有鱼尾似的褶皱。 眼前的母亲恍若隔世,我的心微微颤动。 何时开始,我那小鹿一样的母亲穿上了高跟鞋,换上了端庄的服装,放缓了轻快的脚步?何时开始,母亲不再无所顾忌地大笑而只会温柔地注视我?何时开始,常被镇上老婆婆们夸赞漂亮的大姑娘,渐渐地,也成了妇人? 母亲变老了,尽管谁都不愿承认,她终不再年轻。 出行的时候,母亲往往不敢开车,若是稍稍偏离熟悉的线路,她就四下观望左右为难,嘴里默念记下的路牌。 我给母亲的手机装上导航地图,教她如何使用如何操作。一遍遍下来,她仍然似懂非懂,我的语气也越发加重,越发严厉。母亲最后轻轻地应了一句:“我不懂。”眼里透着失望。 我知道,母亲来学校接送我,只要她稍不留神,就要多走上几里冤枉路。 每次看着她掉转车头,消失在校门背后时,我总不由自主地想起,很多年前,她在古镇巷陌向那个笨笨的分不清东南西北的小屁孩招手,不厌其烦地指导他辨析来回去路的情景。 此时,我多想做母亲随身的导航。 P4-6 序言 少年写作的意义 这些年,偶有参与一些少年写作方面的评奖活动,少年朋友们酣畅舒展的表达才能和富于潜力的写作才华,常常令我印象深刻。我有时也会想,我们之所以对这些有时也不无青涩的文字赞誉有加,多少是因为它们的作者还是成长中的孩子。其评判与一般的文学批评并非依循同样的标准。但我同时也以为.少年写作和发表的意义,原本就有别于一般的文学,在这里。我们更看重的是一个孩子如何在向身边的阔大世界和广袤生活打开感官的过程中,学着用文字捕获自己的生活印迹,搭建自己的精神屋宇。屋宇虽不甚大,印迹也尚浅稚,却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单纯生活、认真忙碌的年少个体身上的丰沛心力与蓬勃意气。这是他们的文字常令我怦然心动的最重要的原因。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少年们的写作令我们更多地回忆起文学诞生的初始价值和意义。想象古老的年代。人类从暗黑的丛林里艰难求取一餐一饮的生存权利,却不能满足于一种仅仅食饱衣暖的生活,而是还想找寻一种方式,来探询、诉说身体里的另一个同样重要的冲动。文学正是诞生于这一人性的基本冲动之下。从最初因欢乐或痛苦而发出的自然吁叹,到今天无比丰富、复杂、细腻的情感、思想的表达,“人”之一字所包含的风云起涌、波澜伏动的生命内容,在文学的书写中得到淋漓的探究与展示。毋宁说,文学亦是人自身的一种构建之道,经由它,人的内涵被大大地发掘出来和充实起来。对少年朋友来说,走进文学世界的最大意义。正在于运用人类语言特殊的表达力量,来观察、勘探、整理、发掘那看似不起眼的小孩的日常生活与生命的丰盈内涵,并从这样的表达和书写里,逐渐建构起关于自我、世界、生活、生命之意义的体验和认知。 收入这套丛书的十一册浙江中小学生的作品集,即是这样一种意义建构的探寻和展示。这些作品大多叙写童年成长生活的涓滴细流,虽则微小平凡,却也立体而丰饶。或许,再没有其他文字能像一个少年的文字那样清澈透明地映现出他自己最真实的世界,包括它的浅拙与青涩,也包括它带给我们的种种意外和惊叹。阅读这些文字,我们仿佛重历了世界与个体的最初相遇,那种难以被复制的真诚的单纯和天然的稚趣,读来自有其动人的力量。我想,对于它们的作者而言,这些文字无疑也提供了关于成长的珍贵纪念。 同样是回到文学的源头,有一点伴随着文学诞生而来的对这种语言艺术的根本要求,尤其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说来简单,这个要求就是,文学首先应是个体真挚情感的表达,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若不是有不得不说的情思,人又何必在生计实务的各种奔忙中以此“虚务”烦劳自己?因此,如果把文学比作一棵大树,情是本根,言乃枝冠,无枝冠则本根之力无由显现.无本根则枝冠之华无所支撑。与此相应,作文之始,当先有真情实感抒发的冲动,再依此渐渐寻找生动、新鲜乃至奇妙的表达,切忌一上来就大工辞藻,空洞抒怀。 遗憾的是,这个要求在今天的文学技能教学,尤其是学校作文教学中,有时容易被更显而易见、易于操作的修辞之术所掩盖。这些年,我每读到少年朋友自抒真情、实叙真事的作文。哪怕语言再简朴平实,读来也觉甘美非常。反之,如果表情述意的内容其实并不属于自己的内心,而是勉强铺排应景文字,语言上的异常雕琢反令文章的面目变得大不亲切,缺乏温度。年少时代,正如文学初生之时,情感和语言都是最清澈的状态,这种清澈赋予少年的感觉及其语言表达以独一无二的美感。我愿所有对写作感兴趣的少年朋友们都能从这样的清澈里扎实起步,逐渐走向本根深固的繁花满目。 2017年10月27日于丽泽湖畔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