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一生干成了许多大事、难事,至今还影响着中国。毛泽东由此成为一部读不尽的大书。读张锦力著的《解读青年毛泽东》,或许总难免勾起一种遐思: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艰难曲折的历史上,为什么常常是毛泽东而不是其他人,能够在要紧的关口,拿出大主意,并且很灵。这种遐思随即会转化成一道触及根本的人生课题:毛泽东文武兼备、内外双至的意志、人格、智慧和才能,源头活水在哪里?
对这道人生课题,今天的青年人尤其想探个究竟。通过对伟人的理解或感悟,哪怕学点皮毛,有助于自己聪明起来、能干起来、强大起来、成熟起来,毕竟是不少青年藏在心底的一种愿望。
这道人生课题的答案虽然有很多,但漫长人生的出发点的情况,却是绕不过去的。今天的教育,常有一句话,叫做“不能输在起点上”。实际上,关键看所谓“起点”的含义,如果那起点单纯是外力的推助,未必管;如果既有外力的引导相助,更靠内力的自觉涵养,再加上涵养之法得当,那才是有助于未来的直正起点。
毛泽东青年时代的自觉修为,是他后来成功而伟大的起点。读毛泽东这部大书,从青年时代读起,最有意思。
张锦力著的《解读青年毛泽东》,是作者专门为青年人写的。如书名所示,恰恰是解读青年毛泽东如何自觉修为的。比如,全书三章,其中的第二章,提炼出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期,自觉涵养的内容与方法。比如,训练宏观思维,直面处理矛盾,强调人格修身,培养意志毅力,善于寻志立志,钻研学用之道,躬身社会实践,锻炼胆量气魄,重视体育健身,善择友朋切磋。凡此,可谓储能增智“十法”,是能够做成事、做成大事的真正“起点”。
第四节想要上学
重读私塾期间,除了饥民暴动,深深刺激了毛泽东,还有一本小册子,也让他的心灵产生了巨大的震撼,这本小册子名叫《列强瓜分之危险》。毛泽东说:“现在,我还记得小册子开头的一句,呜呼,中国其将亡矣!书里讲到了日本占领朝鲜和台湾的经过,越南、缅甸是如何成为殖民地的……我读了之后,深为祖国未来而担忧,我开始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①
看完小册子,毛泽东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在那些不眠之夜,他一遍遍扪心自问,如今,国家面临巨大危机,社会即将发生变革,如此形势之下,自己又怎能偏安一隅,做个井底之蛙。小册子让他的内心,再次涌起离家的念头。
然而,令毛泽东痛苦的是,虽有闯荡之心,却不知如何开口,因为他觉得,此事一经提出,父母定会极力反对,大加阻挠。
从儿子不安的表情中,父亲似乎察觉了什么,有天父子闲聊,问起他的打算,毛泽东只稍做试探,出他意料的是,父亲不仅没有反对,反而帮他提供了机会。
“父亲决定送我去湘潭,到一家与他有生意往来的米店做学徒,起初我并未反对,还觉得这也许是件有意思的事。”①
其实,毛顺生送儿子当学徒,自有他的小九九。他一直在琢磨,既然儿子想到外面闯荡,拦也拦不住,倒不如顺水推舟,让他外出学经商,到时候兄弟俩,一商一农,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再有他这个老爹做帮衬,还愁毛家的事业没发展吗?
就在毛顺生自鸣得意,打着自己小算盘时,有天儿子却对他说,不想去米店当学徒了,还想继续求学读书。毛顺生一听,当场愣了,不早就说得好好的吗,怎么儿子突然变卦了呢?
原来不久前,毛泽东去湘乡外婆家,巧遇表兄文咏昌,表兄告诉他,湘乡的一些士绅,出钱办了所学校一一东山学堂。学堂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西式的教学方法。
“因表兄想进这所学堂,就鼓动我也一起去念,为此讲了学校很多情况,比如搞的新法教育等等。当然最吸引我的,是那里不注重经书,讲授更多的是新学,而且教学方法也很先进。”②
虽然,在表哥怂恿下,毛泽东到学堂报了名,可事后他却有点后悔了。主要是他觉得,自己都快十七了,又念过六年私塾,再和八九岁的孩子,重新去坐冷板凳,脸上有点挂不住。见他有些顾虑,表哥就劝他说,这儿的课并非要从头念到尾,对我们而言,东山学堂不过是块跳板,我们的目的,是要借这块跳板,跳到省城去读书。
表哥的这番话,让毛泽东十分心动。早在半年之前,那位法科学生,就曾向他建议,应去省城深造,并说,以毛泽东的超群天分,窝在封闭的山村,实在是太可惜了。虽然他的建议,正是毛泽东的心之所属,但要付诸行动实施,却是障碍重重。一是去省城读书,要花大笔费用,吝啬的父亲,肯定不会答应。另外,进那些高级学府,要考新学知识,就凭这点旧学底子,自己要迈过这道门槛,实在有点强人所难。如今通过东山学堂,能圆报考省城之梦,让埋藏已久的渴望,有机会变成现实,毛泽东又怎能不为之心动呢?所以,他要改弦更张,不去米店当学徒,改到学校去上学,自然也不难理解。
然而,毛泽东的这项决定,却让父亲十分恼火,尤其一听儿子说,已在学堂报了名,就更气不打一处来。他上来就对儿子劈头盖脸,一顿臭骂,“真是荒唐透顶,也不好好想想,你都十六了,牛高马大的,和一群娃娃坐冷板凳,你也不嫌丢人?还有,我都和人家说好了,你现在突然变卦了,你让我的脸往哪搁。”①
父亲的咆哮叫骂,讥讽挖苦,一切都在毛泽东的预料之中,而他对应的态度,则是竖耳静听,任其发泄,绝不反驳,但说到最后,他仍坚持己见,并未屈服。
毛顺生眼看强压不行,又生一计,就嘲讽地对儿子说,“念书是要花钱的,如果你想让老子出钱,告诉你,门也没有。”
一见儿子不吱声了,毛顺生以为,自己的计策得逞了,然而他低估了儿子。虽然儿子没有当场硬顶,可私下里,却在积极筹款,一天也没闲着。因亲属中,数表兄王季范的家境最为殷实,所以毛泽东就向他发出求助。听了毛泽东的诉说,表兄深表同情,当场表示,学费的事包在他身上,要毛泽东不必为此担忧。
虽说学费的事落实了,可毛泽东仍放心不下。他知道父亲这个人,死要面子,直接来硬的,即使不花他的钱,因为面子挂不住,他也会找别的借口,推三阻四,横加阻拦。
那么,如何才能让父亲改弦更张,不再一意孤行呢?为此,毛泽东又找了七舅文玉瑞、八舅文玉钦,还有老师兼堂叔的毛麓钟,请求他们出山,帮助自己好好劝父亲。大家都被其真诚所打动,答应为他作说客。
几天后,众人相聚毛家,一见这么多亲属亲自登门,专程拜访。毛顺生还以为,有什么大事求他,没想到说来说去,不过就是一件事,求他高抬贵手,满足儿子的愿望,让儿子继续读书。
本来这些日子,见儿子没什么动静,毛顺生还以为,这个犟种被降伏了,他做梦也没想到,儿子悄无声息,竟摆出了一道龙门阵,看来这小子,能耐的确不小,自已是把他小瞧了。
交谈中,大家都说,润之聪慧好学,天分超人,只要多加培养,必大有出息。大家都劝他,既然润之想读书,又何必强其所难,倒不如遂了儿子的意,日后他定会知恩图报。P21-23
毛泽东一生干成了许多大事、难事,至今还影响着中国。毛泽东由此成为一部读不尽的大书。读这部书,或许总难免勾起一种遐思: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艰难曲折的历史上,为什么常常是毛泽东而不是其他人,能够在要紧的关口,拿出大主意,并且很灵。这种遐思随即会转化成一道触及根本的人生课题:毛泽东文武兼备、内外双至的意志、人格、智慧和才能,源头活水在哪里?
对这道人生课题,今天的青年人尤其想探个究竟。通过对伟人的理解或感悟,哪怕学点皮毛,有助于自己聪明起来、能干起来、强大起来、成熟起来,毕竟是不少青年藏在心底的一种愿望。
这道人生课题的答案虽然有很多,但漫长人生的出发点的情况,却是绕不过去的。今天的教育,常有一句话,叫做“不能输在起点上”。实际上,关键看所谓“起点”的含义,如果那起点单纯是外力的推助,未必管;如果既有外力的引导相助,更靠内力的自觉涵养,再加上涵养之法得当,那才是有助于未来的直正起点。
毛泽东青年时代的自觉修为,是他后来成功而伟大的起点。读毛泽东这部大书,从青年时代读起,最有意思。
《解读青年毛泽东》这本书,是作者专门为青年人写的。如书名所示,恰恰是解读青年毛泽东如何自觉修为的。比如,全书三章,其中的第二章,提炼出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期,自觉涵养的内容与方法。比如,训练宏观思维,直面处理矛盾,强调人格修身,培养意志毅力,善于寻志立志,钻研学用之道,躬身社会实践,锻炼胆量气魄,重视体育健身,善择友朋切磋。凡此,可谓储能增智“十法”,是能够做成事、做成大事的真正“起点”。
有人会说,这“十法”的内容,谁不懂,闭着眼睛都想得出来。要知道,想得出来是一回事,做得出来又是另一回事;别人告诉你是一回事,自己琢磨出来又是一回事。这里面大有门道。青年毛泽东的门道,是他自己思考,自己躬行,自己总结。每一法,都有扎实的功夫在里面。每一法,在书中都有具体的实例支撑。每一法,在今天和未来,都有值得传承和体会的经验。
作者张锦力同志,记者出身,长期研究毛泽东的青年时代,文笔洗炼、通俗,表达清新,是真心为青年人写的。
是为序。
陈晋
2016年07月22日
其实,早在好几年前,我就有了解读青年毛泽东的想法,为此,曾看了不少书籍和回忆。2012年初,我连春节都没跟家人过,就只身一人来到三亚,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写出了本书的第一章一一毛泽东的少年时代。
我本以为,书一旦开了头,就可顺利地进行下去,结果没想到,接下来的各种干扰,却使本书的写作,整整耽误了大半年的时间。
心痛之余,我深深意识到,在这个喧嚣的社会,要想把一本有价值的书,专注地写好,看来,只能避开尘世的烦扰,于是,这年的10月,我带着两位助手,刘瑶和韦兴,住在市郊的一所房子里,开始了每天的闭关写作。
当时我的计划是,要用一年的时间将此书写完,从而在2013年12月26日,毛泽东120周年诞辰这天,也献上自己的一份心愿。然而,随着资料地查找,相关书籍的阅读,我却发现,毛泽东的青年时期,就像一座宝库,有太多惊天动地的故事,有太多撼人心扉的细节,并不为我们常人所知,看来,要想把这本书认真地写好,就凭自己以往的储备,的确有些捉襟见肘,于是我决定,暂时放下写作,要花大气力,大功夫,先把各种资料,各种素材查找好。
应当说,搜集素材的工作,是非常艰辛的,因为毛泽东青年时期,他的日记,他的批注,包括他的书信集,大都是用文言文写就的,所以,我们在整理资料时,不仅要将作者的原意,深入地理解,仔细地研读,同时,还要将这些资料,分门别类,进行认真地梳理。但是,这个过程,又是十分快乐的,因为他的文集里,有太多的思想和观点,太多的名言和警句,让你为之倾倒,有关他青年时期的回忆,又有太多的故事和细节,让你震撼和感动。有时,我们三个人读着读着,都不禁大发感慨,恨不得能将他的这些事迹,赶紧分享给大家。
就这样,经过一年多的查找,素材的准备工作完成了。2014年初,我终于开始了《解读青年毛泽东》的撰写。然而,真正开始下笔时,我却意识到这本书的创作之难。大家知道,目前市面上,有关青年毛泽东的书籍并不少,但却没有一本叫得响的。究其原因,一是,有些作者,为了追求书籍的可读性,很少引用史料和回忆,即使用了,也参杂了太多的演绎和加工,这样,就失去了创作的真实性和价值感。二是,有些书,虽然也引用了史料,做了不少地考据,但由于这些书,学术味太浓,读起来实在是晦涩难懂,枯燥无味。
那么,如何才能将史料和通俗性写作,有机地结合,如何才能将书写得既有趣味性,又有价值感,这是我写作过程中,遇到的第一大难题。可以说,为了做到这一点,我真是伤透了脑筋,有时就为写一段话,想一句词,常常冥思苦想好半天。
当然,比起创作上的艰辛,更令我们难熬的,还是与世隔绝的孤独和寂寞,对此,许多朋友都惊讶于我的执着和专注。比如,一位老友就说:“在如今这么浮躁的社会,想不到你能定下心来,在京郊闭关两三年,实在太佩服你的这种定力了。”
2015年初,经历了两年多的艰辛磨砺,我的心血结晶一一《解读青年毛泽东》,终于创作完成了,又经历了几次的修改,今天终于得以出版。
在这里,我首先要感谢中央文献研究室的陈晋同志,作为当代研究毛泽东的权威,他能为此书写序,并给予很好地评价,这不仅是对我的一种鼓励,更是我的一种荣幸。
另外,对在创作期间,曾帮我查找资料,整理素材的三位助手,刘瑶、韦兴,以及孙庆桃,我也表示深深的谢意,感谢他们陪我度过了那段难忘的时光。
最后,我还要感谢我的爱人和儿子,谢谢他们对我的理解和支持。
张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