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一直是强势力量,我对此深信不疑。——张胜友
政论片,是张胜友眼下最津津乐道的话题,其中《闽商》等电视纪录片多次获国家级大奖,在央视纪录片频道点播时,获得良好的口碑和极高的评分,遥遥领先于其他同类作品。本书主题指向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著名评论家何西来说:在纪实政论片或大型历史文献片的写作上,张胜友无疑是贡献最大、成就最高的一个。
| 书名 | 闽商/张胜友影像作品文存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张胜友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文学一直是强势力量,我对此深信不疑。——张胜友 政论片,是张胜友眼下最津津乐道的话题,其中《闽商》等电视纪录片多次获国家级大奖,在央视纪录片频道点播时,获得良好的口碑和极高的评分,遥遥领先于其他同类作品。本书主题指向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著名评论家何西来说:在纪实政论片或大型历史文献片的写作上,张胜友无疑是贡献最大、成就最高的一个。 内容推荐 《闽商》是“张胜友影像作品系列”之一,所选文章,均聚焦中国沿海开放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展示一批典型企业和开发区的发展轨迹,凸显中国经济发展脉络,再现三十年来改革开放辉煌成果。 目录 闽商 人口:魔方世界 女人,生命的长河——央视《半边天》开播词 海西,扬帆远航 泉州与海 石狮之谜 中国平潭岛 闽西:山魂海恋 历史,从这里走来 古田·1929 重返才溪乡——纪念《才溪乡调查》发表80周年 闽西:客家神话 价值连城 上杭:客韵千秋 陈嘉庚 附录 直视无前气吐虹——张胜友创作论 开阔的世界眼光纵深的文化含量 大题材大视野大手笔 张胜友:大风的歌者 弄潮儿向涛头立——张胜友和他的影视政论片创作 从大客家观照闽西客家——评《闽西:客家神话》 试读章节 这是一个向往自由、四海为家的族群。 我们看到,东至太平洋东部的复活节岛,西跨印度洋的马达加斯加,北抵台湾海峡西岸的福建,南达新西兰,在这片广袤海域的诸多岛屿上,居住着被称为“南岛语族”的族群(后称“南岛语族”),该族群约有三亿人口。 或许是在6000年前,南岛语族离开大陆,乘独木舟于海上,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前行,借助季风,不断向太平洋深处漂流,就地生根,开花结果……人类的足迹并不因大自然恶劣而却步,更不因自身简陋的条件而望洋兴叹。 那么这样一群无惧无畏的耕海者,他们从哪里来? 学术界一般观点认为,南岛语族的最早发源地应该是在这样一个区域之内,就是福建、台湾、浙江南部、广东等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主体的一个很大的区域内,在这个区域内福建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或者说是中心地位。这并非天方夜谭。闽文化区恰好位于世界上最大的陆地板块和世界上最大的大洋板块的交界。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船只沿海峡东侧可直接流人东海,进入太平洋;冬季,受东北季风的影响,船只又可轻松驶往南海、印度洋沿岸。 在远古时代,闽族先民即用无数的生命换取了对海洋律动的了解与发现,并掌握了这些洋流的规律。 距今3000多年前的漳州东山东门屿太阳纹岩画遗迹,即形象反映出闽族先民最原始的航海本能。太阳是航海的重要定位天象。古闽人在与海洋打交道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利用星辰、洋流进行远距离航海。也许,从南岛语族最早的海洋迁徙中,便植下了闽文化、闽商的海洋性基因。 汉武帝时代,闽越的部族领袖余善,在与中央政府进行武装对抗的军事谋划的时候,曾经豪迈地说过:“战败,即亡海上。”他告诉我们,闽越人已经有比较优越的造船能力,已经有比较高超的航海技术。 探索与发现是一种本能。 海洋对于古闽人而言,并非是天堑和险境,而是迈向另一个新世界的通途。 万里海疆,烟淡水云阔;雪浪云淘,无边且无际。 在海洋的怀抱里,是无尽的宝藏和机遇。而上苍将她赐给了一个蜕变于大海的族群,海洋的无穷能量浸润着这个族群的心脏和脉搏。 这种生存空间的相对独立性使闽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存文明:海洋文明——并在与其他文明的互动中保有了自己的文化形态。 梁启超曾慨叹日:“吾研究中华民族,最难解者无过福建人。其骨骼肤色似皆与诸夏有别,然与荆、吴、苗、蛮、羌诸组都不类。” 让梁启超困惑的“福建人”其实是三种不同的族群不断融合的结果:原住民,人闽汉人,海上来的其他族群。他们不仅构成了古闽人最重要的生理特征,且拥有共同的精神气质:对自己处境的不满,他们总觉得生命中有一种躁动的力量。 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闯出一片天地的福建人,逐渐将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演变成一种信仰,关键时刻,他们笃信这份信仰能助其转危为安,无所不能,于是妈祖诞生了。(P3-4) 序言 总序 沉睡的民族已醒来 张胜友 从兴盛到衰败,再到复兴与崛起,雄辩地证明了中华民族蕴含着一种巨大的内生力量——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同心力与生命力,其内核基因则是:兴国之魂,强国之魄。 中华文明海纳百川、求同存异,不仅乐于与其他文明和谐相处,而且善于借鉴其他文明的积极成分,并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中,既增强对他者的理解,又提升对自身的认同。 20世纪中叶,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和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曾发出一个诘问:“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并进一步提出:“为什么公元16世纪之前,在将人类的自然知识应用于实用目的方面,中国较之西方更为有效,之后中国科技却停滞不前?” 这两个话题独具慧眼,在中国虽算不上家喻户晓,但至少在科学界尽人皆知。李约瑟认为,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远超其他所有国家,但是,所得到的承认远远不够。正是李约瑟那部倾注了他毕生心血、号称“东方文明通史”的旷世巨著——《中国的科学与文明》,那部西方有史以来撰写的第一部诠释这个“中央之邦”的鸿篇巨制,使得西方人重新认识了中国曾有的辉煌的科学与文明。 对于李约瑟的诘问,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百思未得其解,干脆称之为“李约瑟之谜”。 美国另一位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其名著《中国:发现与发明的国度——中国科学技术史精华》一书中支持了李约瑟:“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的古代已经设立,各项奖金的得主,恐怕会毫无争议地全都归属于中国人了。” 此话并非妄言。众所周知,中华文明与苏美尔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共同创造了人类远古文明的辉煌形态,中华文明曾经处于世界古代文明的五大中心区域,且唯独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延续至今。正是这个神奇的东方古国,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发明了指南鱼、指南龟等,后演化成在航海中发挥巨大作用的指南针;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唐朝研制出火药,制成庆典中的烟花、神火飞鸦等;北宋毕舁发明活字印刷术,此前的雕版印刷术也占尽世界先机。除世界瞩目的四大发明外,中国领先于世界的科学发明和技术发现,至少还有百余种。据史籍考据,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所占比例一直在54%以上,到了19世纪,才骤降为0.4%。 “李约瑟之谜”的反证是:“为什么近代科学又只发生在西方社会?” 回望五百年前的世界地理大发现,从威尼斯著名商人和探险家马可·波罗游历中亚、西亚、东南亚,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欧洲掀起了文艺复兴与研究东方文明的浪潮。从1687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发表论文《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从而奠定此后三个世纪物理世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现代工程学的基础;到176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终结人类过去由人力、畜力、水车、风车等力量来转动机器的历史,蒸汽机成为大工业的新动力,从而揭开工业革命的序幕;到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结束,欧美大陆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再到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1847年西门子一哈尔斯克电报机制造公司创立,开启电气化时代……欧洲的科学技术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奋起直追,终于超越了中国。 如果我们细心分析,就会发现李约瑟陷入了两段式表述模式中。 第一段表述:为什么在公元前l世纪到公元16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但中国的政教分离、诸子百家、私塾教育和科举选拔制度等,何以没能在同时期的欧洲产生? 第二段表述:为什么中国古代的经验科学领先于世界约一千年,但近代实验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产生在17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 这确实是耐人寻味的谜团,犹如科学王国复杂的高次方程,就这样摆在了世界面前。 1803年,据说拿破仑·波拿巴曾经指着地图上的中国忧心忡忡地说:“这里躺着一个沉睡的巨人,让他睡下去吧,一旦他醒来,将会震撼世界的。”少顷,他又接着说道:“他在沉睡着,谢谢上帝,让他继续睡下去吧,不要去唤醒沉睡的巨人。” …… 进化论人类学者达尔文也曾经讲过:“相对于其他文明,中华文明更具有典范意义。” 试想:当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在现代化大道上迅跑时;当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整个东部海岸线上那条地理级生产线源源不断地向全世界输出商品,打造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最耀眼的工业神话时;当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老经济特区日新月异,带动着浦东、前海、横琴、南沙、环渤海经济圈、上海自贸区等一批新的经济板块连片成线时;当中国人用短短三十多年的时间,全方位推进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及国际化进程,几乎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一百年、二百年乃至三百年所走过的历史时;当中国体量快速增大,千真万确实现了“超英赶美”,与此同时,经济实力的大幅飙升,又带动了军事实力与国际话语权的显著提升时……毫无疑问,中国的和平崛起,成为21世纪人类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 成功学上有一句话:成功与努力有关,成功更与选择有关。 毋庸置疑,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中国社会转型获得巨大成功,既传承了古老的中华文明,又以开阔的胸襟拥抱当代世界,独步天下而风光无限。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说:“今天,中国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其速度在五十年前是无法想象的,这是一个无人预料到的巨大转变。”并指称:“中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被世界接受的,而非作为西方社会的荣誉成员。” 当下,中国领导人规划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顶层设计,以及“两个百年”“民族复兴”和“中国梦”战略目标的提出,正是续接中国社会一百多年激越变革、激荡发展的壮阔历史,并朝更为宏伟瑰丽的目标——“第五个现代化”迈进。 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华夏皆谓中国。而谓之华夏者,夏,大也;言有礼仪之大,兼有文章之华也”。《春秋》云:“中国者,聪明睿知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故而,每当中华民族遭遇困难、挫折,中华文明的基因总会凝聚起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去战胜千难万险。 中华民族形成的多元性与混合性,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也得益于其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求同存异的特质;中华文明乐于与其他民族的文明和谐相处,借鉴其他民族文明中的积极成分,并在与其他民族文明交流中,既增强对外域文明的理解,又提升对自身文明的认同。 历史已经证明:东方这头“沉睡的狮子”醒来了,并以“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姿态展示在世界面前——这正是对于“李约瑟之谜”的生动诠释。 (原载《人民日报·观天下》2014年10月16日) 书评(媒体评论) 作者笔下奔涌的,是感时阮世的思想潜流,是力图激起国人奋发图强的感情激流。 ——苏浩峰 《闽商》是一部很见气象的力作,我以为可以用大题材、大视野、大手笔来概括这部作品的特点。 ——何西来 张胜友的作品都充满了强烈的时代情怀:从历史纵深处寻找革新的力量,为伟大时代的改革开放摇旗呐喊。 ——简彪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