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宣帝刘询是一个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帝王,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缔造了“昭宣中兴”的盛世,将汉朝推向了顶峰;也不仅仅是因为他重情重义,留下了“故剑情深”的浪漫帝后爱情故事;更不仅仅是因为他斗败了权臣世家,将权柄稳稳地握在手中;而是因为他的起点非常低,比一般人都低,他的起点是囚徒。从监狱到皇位,如果说他的逆袭来源于他的血统,那么从傀儡到明君,他的逆袭又来源于什么呢?
有好的故事,还要有会讲故事的人。令狐马长期研究汉代历史,从刘邦到文景再到汉武,关于霍光和刘病已的前尘往事、前因后果,他信手拈来、如数家珍。所以,看他写的《被遗忘的传奇(汉宣大帝)》,你会发现历史是连续的、有始有终的。而他写的不只是故事,还有对真实历史的还原。历史本身,不仅真实,而且好看。
令狐马著的《被遗忘的传奇(汉宣大帝)》通过讲述“昭宣时代”三十八年的历史大事件,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全方位展示了被人们称道的“昭宣中兴”时代。汉昭帝继位之初政局不稳,燕王盖主阴谋作乱,霍光铲除异己控制朝政;刘弗陵去世后,霍光力排众议拥立刘贺,然而二十多天后,霍光又废黜刘贺,另立出身奇特的刘病已;新君刘病已上台后,和霍光的关系非常微妙,霍光去世后,刘病已开始和把控朝政十多年的霍家博弈,最终通过一系列手段将霍氏灭门;刘病已真正掌权后,全面出击,将汉帝国的国力推向顶峰。
然而有一天,鄂邑盖长公主和上官桀的使者来到燕国,给刘旦传递了一些消息,让刘旦再次燃起了夺取帝位的想法。
原来,鄂邑盖长公主和上官桀希望与刘旦合作,除掉霍光。
鄂邑盖长公主,是刘弗陵的大姐,她的职责就是抚养刘弗陵,相当于刘弗陵的妈妈,而上官桀和霍光一样,都是刘彻的临终托孤大臣,此二人怎会和霍光反目呢?
因为争权!
也许,很多读者对上官桀是陌生的,他之前出场的次数太少,我有必要介绍一下此人,因为在和霍光争权的过程中,他就是主角。
上官桀第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是在李广利征伐大宛期间,他奉命攻打郁成城(今吉尔吉斯斯坦乌兹根城),最后郁成王逃走,他随即追至康居,最终将郁成王俘获。
上官桀,陇西郡上邦人(今甘肃省天水市),少年时为郎官。他能被刘彻关注,源于有一次跟随刘彻外出期间,天刮大风。
皇帝的车,都有盖子,倘若风太大,风吹到盖子上就会对车产生很大阻力。那天的风很大,大到马拉不动车,以至车子一度不能前进。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车盖子卸下来,减少阻力,这样车子就能前进了。可卸下来之后呢?难道要扔了?不说车盖子价格贵,要是等会儿下雨了没盖子,把皇帝淋成落汤鸡他们恐怕都活不成。
从官还是决定把盖子卸了,让马车“轻装前行”。至于那沉重的盖子,就交给上官桀了。
我想,那天上官桀一定累成狗了。因为皇帝的车有六匹马,六匹马拉的车,一定很大,上面的盖子也一定很大很重,否则无法有效地遮阳挡雨。而上官桀扛着大盖子,竟然一路小跑跟着刘彻的马车,未曾落下一步,后来下雨的时候,上官桀还能及时将盖子插到车上。
上官桀那天的表现,胜过了马,这引起了刘彻的注意,刘彻因其力大无比而将其擢升为未央厩令,负责喂养未央宫的御马。
但养马这件事可不是力大就行的。
未央宫的马,在上官桀的喂养下,非常“骨感”。
当时,刘彻刚刚病愈,就去马厩看自己的马,一见,发现往日强壮的爱马已经瘦成皮包骨,火冒三丈,厉声道:“这养马的畜生是以为我的病不会好,日后再也见不到马了吗?”
不用说,上官桀难辞其咎。
然而,就在上官桀即将被拖下去的时候,形势发生了逆转。
上官桀仅用一句话,就转危为安。
他立即跪下去说:“臣听说陛下身体抱恙,日夜忧惧,一直都在担心陛下的病情,根本没精力养马啊……呜呜呜……”
上官桀还未说毕,就已经哭成泪人儿,说不下去了。
刘彻见上官桀竟然如此挂怀自己,怒气全消,对上官桀的忠诚十分赞赏,当即就给他加官侍中,让他成为服侍自己的近臣。
获得刘彻赞许的上官桀,在官场上一步步高升,他当过搜粟都尉,在此期间出征大宛,立有战功,回来被升为少府,位列九卿。再后来就是太仆,在莽通谋反一案中,他表现甚好,刘彻对他很满意,于是临终前封他为左将军,成为辅佐少主的大臣之一。
其实,一开始霍光和上官桀的关系还是不错的,也许霍光和上官桀的关系比和其他几位辅政大臣的关系都好。
刘彻临终前,以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霍光是首辅大臣,被赋予的权力最大,剩下的金日碑、上官桀、桑弘羊等都是他的副手。
最初,几个辅政大臣并没有相互看不惯,他们同心协力,只求让朝政稳定下来。为了团结一致,霍光和上官桀结成了亲家,霍光把女儿嫁给了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
那时候霍光也很信任上官桀,有时他休假回家了,就让上官桀代替自己处理政务。
两人的矛盾,始于鄂邑公主给刘弗陵讨老婆。
上官安得知鄂邑公主要给皇帝找媳妇,忽然觉得这是个当皇亲国戚的绝好机会,于是谋划着把自己女儿嫁给刘弗陵。
上官安的女儿,就是霍光的外孙女。上官安找到岳父霍光,希望把这个事办了。毕竟,立上官安的女儿当皇后,也能增加霍光的地位。
那么霍光对此事是如何处理的呢?
霍光没答应上官安。
明明对他和上官桀父子都有益的事情,他为何拒绝呢?
霍光可不蠢。因为他不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增强地位,要知道。上官安是女孩的父亲,她当了皇后,受益最多的一定是上官桀父子,而非他霍光,到时上官桀父子有了皇后撑腰,霍光还能否当老大就不一定了。霍光受益三分,上官家至少受益五分。
当然,这个拒绝理由是我想的,霍光可没这么说,而且霍光也不能用这个理由来拒绝上官安。
霍光该如何拒绝上官安呢?
你那女儿才5岁多啊,怎么当皇后?
……
P14-16
没有讲不好的故事 只有讲不好故事的人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汉宣帝刘询(刘病已)和他所在的时代。刘病已前面,是一个只当了27天皇帝、在近几年因为墓葬出土而广为人知的海昏侯刘贺。刘贺前面,是那个8岁就当了皇帝的刘弗陵。所以,这本书除了“草根皇帝”刘病已,还写了“儿童皇帝”和“顽童皇帝”。 说到汉朝,人们习惯性认为最强盛的是汉武帝时代,可作者在本书中高度评价了汉宣帝和他执政的时代,他说: 可以这样讲,汉宣帝是汉文帝和汉武帝的合体。他没有像文帝那般过于无为,也没有似武帝般折腾过头;他身上有文帝的亲和与仁慈,也有武帝的刚强和威严。能将这两种风格集于一身,做到宽严相济、恩威并施,避免“不作为、乱作为”,让整个社会安定又有活力,这就是治国天赋的体现。 那时候的汉帝国,兼具文景时代的富庶和武帝时代的刚强。它不像文景时代有内乱外侮,也不像武帝时代民怨沸腾、财力告罄。如果说汉朝在什么时候最为强盛,我想就是汉宣帝时代了。 这样一个时代却不能被人们准确认识和了解,不得不说是个极大的遗憾。 讲述汉宣帝的作品其实已经有一些了,但我至今没发现哪个作品能够将“好看”和“真实”结合得很好。一些作品看上去挺有趣,可文风油滑,为了幽默而幽默,作者遇到不好讲的历史事件,干脆甩开史料,另起炉灶,自己编段子,如此不仅误导了许多读者,还美其名曰是“幽默的”“轻松的”“通俗的”“接地气的”历史,对历史的深入分析、理性思考少得可怜,读者看过之后顶多是过了把瘾,遑论“以史为鉴”;有些作品,倒是和正史保持一致,可是你必须逼自己才能读完,因为它们实在晦涩无趣,读者好不容易读完,甚至都记不清书中说了什么。我以为,没有讲不好的故事,只有讲不好故事的人,那些不好讲的历史事件,不用编故事也能写得很有意思,比如这本书。 人们对这段历史的人物或多或少都有了解了。比如一些影视剧,就是以这个时代为背景的,这两年海昏侯墓也闹得沸沸扬扬,于是人们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的同时,对主要人物如刘弗陵、刘病已、刘贺、霍光等产生了兴趣,但文艺作品毕竟有演绎的成分,考古的领域呢,又只围绕刘贺,无法看到时代全貌,所以要想对这个时代的人和事进行深入了解,必须选择好的读本。 这本书在讲述汉宣帝时代的同时,追溯到汉昭帝时代,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名人等方面全方位展示了被后人称道的“昭宣中兴”时代。汉昭帝继位之初政局不稳,燕王盖主阴谋作乱,霍光铲除异己控制朝政;刘弗陵去世后,霍光力排众议拥立刘贺,然而二十多天后,霍光又废黜刘贺,另立出身传奇的刘病已;新君刘病已上台后,和霍光的关系非常微妙,霍光去世后,刘病已开始和把控朝政十多年的霍家博弈,最终通过一系列手段将霍氏灭门;刘病已真正掌权后,全面出击,将汉帝国的国力推向顶峰;汉匈战争、汉匈关系,设立西域都护府,征服西羌、乌桓以及汉宣帝在经济和文化领域的改革也在书中一一展开…… 但这本书并不仅仅讲述了以上故事,它还探讨了许多更深层的东西。比如,霍光是怎样一个辅臣?他的能力究竟如何?该如何评价霍光?刘贺真的像世人所说,愚顽不化,当皇帝27天就做了1127件错事?他被废黜,到底有什么深层原因?刘病已如何平衡和霍光之间的关系,用什么手段进行夺权,是什么原因让他把对自己有天大恩情的霍家灭门?刘病已是怎样一个君王,他治下的汉帝国,国力究竟如何?如何评价刘病已的时代?他和汉武帝刘彻、汉文帝刘恒相比,有哪些为人称道处,又有哪些为人诟病处? 另外,作者以史为鉴,带大家走近了许多历史人物。如走近汉使苏武,从他身上感受信仰的力量和爱国精神;走近田延年,体会上下级之间的相处之道,以及在职场中个人定位的重要性;走近张安世,看看这个最会当官的人如何在官场中既建立功业,又保全自身,还能赢得赞誉;走近赵广汉,感受“汉代福尔摩斯”的魅力;走近盖宽饶,看看当一个人的能力和素质撑不起野心时会有怎样的后果;从杨恽的结局,思考欲经世济民的知识分子有什么出路;走近韩延寿,思考法律和道德的关系,体会社会道德的整个提升需要循序渐进的道理;对比丙吉、黄霸,体会如何当一个高明的管理者…… 历史上的悲剧人物本书亦有陈述。有思念祖国却无法回家的李陵,有未及成年就开始守寡的上官姑娘,有为失去皇位而终生痛苦的刘贺,有韶华之年即殒命的刘病已初恋许平君,还有因为政治斗争而令刘病已哀怜叹惋的霍成君……阅读他们的悲剧人生,从而让人们学会悲悯和宽容。 本书讲述的所有内容,都出自正史,绝对没有为了吸引眼球而凭空杜撰的章节,其中讲述的所有故事,所依凭的史料的准确性经得起考验。这本书虽说在讲述汉朝38年的历史,却没有局限在这38年,而是放眼整个汉代,甚至整个中国历史,来客观评价这个时代的人物和事件。 亲爱的读者朋友,这本书可以用很好看的方式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汉宣帝和他的时代。翻开它,我相信你能完整地了解那段被人遗忘的历史,以及那些被人遗忘的传奇。 令狐马 201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