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任何地方都有心理学的影子,心理学正在改变着每个人的生活。心理学就像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饮用的水和摄入的能量一样,是一种深深地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同时又常常被人们忽略的事物。
《心理学与生活(实用珍藏版)》的作者隋岩用精彩的文字、真实的故事和专业的观点来讲述心理学,让读者朋友通过他人的经历来梳理自己的人生。此外,“拓展苑”栏目主要介绍心理学史上一些经典的实验研究,“另眼看电影”栏目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电影中的情节和人物,从人格分裂、梦境、孤独症、偷窥等各个方面重新解读电影,让读者朋友感受电影和心理学的双重魅力。
在《心理学与生活(实用珍藏版)》里,有许多故事在揭示生活中的心理学。笔者隋岩用平实的句子、普通人的故事和专业的观点来讲述心理学的道理。让读者在贴近生活的故事中,通过他人的经历来梳理自己的人生。除了短小的生活小故事之外,在每一章的结尾处,笔者还精心安排了“拓展苑”和“另眼看电影”两个栏目,从心理学的角度给读者带去全新的视角。
在忧虑中觉醒——约会前睡不着觉
说不清是从多久以前开始的,最起码有三年的时间了。一开始,张莉只是有些心事重,凡事总要思考几千遍,百分之百地确认了之后,她才能放下心来。因为她从小就有睡前思考的习惯,也没把它当一回事儿。按照张莉的习惯,每天睡觉之前,她都会将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在脑子里重演一遍,确定了每件事的先后顺序和具体细节之后,才会安下心来入睡。她曾经一度觉得,这样的思考方式让她的生活显得特别有条理。她甚至引以为傲。可是,最近一段时间,张莉却开始尝到了过度思虑的苦头。
随着工作任务的增多,她每天要处理的事情也开始多起来,每天脑子里一堆的事情让她身体有些吃不消。原本躺在床上就算开始休息了,即使思考一些生活琐事,也没有影响她的睡眠质量。近日里,她开始明显感觉精力不济,体力也开始严重下降。一开始,如果第二天和客户有约会,或者需要到外地出差,张莉只要在心里确认好行程、地点、接待人员等一系列细节之后,就能够放心入睡了。可是现在,她常常磨磨蹭蹭一个多小时才能睡着,有时候还会迷迷糊糊地做梦,在凌晨两点多起来,天亮之后,更是早早地就醒了,睁开眼睛等着闹钟在定好的时间敲响。
最近一年来。张莉除了睡眠质量差、精力不足之外,还开始出现胃病的症状,睡觉时感到特别不舒服,不停地坐起来打嗝,难得的睡眠被打断,睡眠质量就更差了。去医院检查后发现,原来是胃部出现了溃疡。张莉听朋友说,胃病要靠中药养,于是她就开始看中医、吃中药。几个月过去,胃疼和打嗝的情况稍有好转,但是失眠、焦虑和经常性的头疼还是把张莉折磨得身l心疲惫。有时候。她甚至像患上了焦虑症一样,整个人显得神经兮兮的。身体一有不对劲,就怪罪到工作太过繁重、睡眠质量太差上,不停地跑医院、看医生,工作时也很烦躁,常常对员工发脾气,搞得她身边的人都紧张得要死。 在现代都市人中,像张莉这样忧虑不安是大多数人都经历过的心理过程。一般情况下,如果是忧虑未来的人,会害怕糟糕的结果出现,或者担心对自己不利的事情发生,属于对未来缺乏自信,是一种本能的恐惧心理。如果是对已经发生的事情总是感到不安、放不下的人,不排除是患得患失心理造成的,对过去有些无法释怀,如果情况轻微的话,自行开解或者通过朋友倾诉就可适当缓解;情况比较严重的话,需要找心理医生进行疏导。如果仅仅是担心正在发生的事情,则是一般的忧虑心理,是每个人面对生活事件时,都会出现的正常心理。
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任何人都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任何人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情况时,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充满不安全感。轻微的、短暂的焦虑情绪会丰富人们的生活,可是如果像张莉那般,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得越来越严重,出现了身体上的疾病,并且开始影响正常的生活,则需要加以重视。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朱利安·塞耶说:“人是易于陷入毫无稗益的‘过度思考’的唯一物种。我们复杂的大脑让我们实现了伟大的文明,但它们并非什么都能适应,因为人可能会陷入对本身并未构成任何威胁的思维泥潭。”最新研究结果表明,那些思虑过度的人一般血压和心率都比正常人高,免疫系统功能较弱,还会大量分泌出一种增加心脏负担、令人压抑甚至会导致寿命减少的应激激素。
《黄帝内经》中也有过“思伤脾”的说法。从中医角度讲,每一种情绪都可以影响内脏器官,导致人体气血运行方面出现问题。所谓“思则气结”,意思就是思虑过度的人,容易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出现食欲不振、面容憔悴、郁闷不畅等症状。
P14-16
心理学是生活中最广泛的一个主题,因为人本身的存在就是依靠心理和行为支撑的。我们可以在邻里之间的争吵中,体会到各自心理状态的不同;可以在与朋友、恋人的交往中,看到不同的童年经历对人造成的影响;可以透过一部喜剧电影,研究幽默故事背后涉及的心理知识;也可以透过一场激烈的辩论,看说服者和被说服者是如何互相制衡……
生活中任何地方都有心理学的影子,心理学的诸多实践也正在改变着每个人的生活。许多人将心理学看作是一种神秘的东西,或者是一种堆砌学术概念、由各种生僻词句拼凑出来的理论结构,实际上,心理学并非如此。它就像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饮用的水和摄入的能量一样,是一种深深地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同时又常常被人们忽略的事物。
其实,几乎每个人都在生活中应用着心理学,只是有些人本身并不自知。比如化妆品专柜的售货员,她会采用亲切的口吻向过路的年轻女孩子搭讪,用一两个中心词汇介绍产品,如果对方有兴趣,她则会用异常肯定的语气表明“您一定需要我们的产品”,在坚定的立场和温柔的态度中,说服犹豫不决的顾客,完成一次成功的推销。收获颇丰的售货员正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甚至对刚刚自己完美运用的“说服技巧”浑然不知。
再比如,一位吃尽了生活苦头,从未享受过幸福的中年女人整天对别人说:“我无能啊,我活得好失败,什么都没来得及做就容颜老去了。”可能她从来都不知道,多年来,正是这种“消极的心理暗示”导致她不去实施自己的计划,只能在抱怨和混沌的日子中等待暮年的到来。
在《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里,还有许多故事在揭示生活中的心理学。笔者用平实的句子、普通人的故事和专业的观点来讲述心理学的道理。让读者能在贴近生活的故事中,通过他人的经历来梳理自己的人生。
或许正在为友谊困惑的你,恰好看到的就是“友谊需要选择”这一节;或许始终缺乏安全感的你,恰好在“哀伤失落的童年”中找到了原因……如果你在某一个故事中得到了生活启示,从此试着改变和恋人相处的方式,或者渐渐走出童年愧疚的阴影,哪怕只有一点点的作用,笔者也会觉得心有安慰。
除了短小的生活小故事之外,在每一章的结尾处,笔者还精心安排了“拓展苑”栏目和“另眼看电影”栏目。
“拓展苑”主要介绍心理学史上一些经典的实验研究,比如经典的社会心理学实验“道德的起源”、“阶级的起源”、“个体受暗示性研究”、“说服研究”等。“拓展苑”旨在将读者引领到专业的心理学实验场景,让读者体会一下心理学家研究心理学问题的方法和设计。如果读者对实验心理学有兴趣,它还可以作为一个桥梁,引导读者查找相关的专业书籍。 在“另眼看电影”栏目中,笔者还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电影中的情节和人物,从人格分裂、梦境、孤独症、偷窥等各个方面重新解读电影,此外还包括剧情的简单回顾和电影的相关信息。电影爱好者可以通过这个栏目换个角度理解曾经看过的影片,也可以尝试按照影评的思路,再看一遍电影,重新感受心理学的魅力。
总之,这是一本综合了普通生活、专业知识和娱乐体验的心理学读物,希望读者能够在字里行间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也能够充分地享受这份阅读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