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31年“九一八”起,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就拉开了序幕。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爆发。1938年,日寇由北到南进犯闽海,厦门己于这年4月沦陷,福州岌岌可危,空袭不断,人心惶惶。福建省政府迁往永安,各大中院校也纷纷内迁,英华中学亦迁到位于闽江上游富屯溪畔的顺昌县洋口镇继续办学。内迁后,在陈芝美校长的强有力领导下,英华学校的高质量教学一丝不减,浓厚的学风依然保持在福州时的最佳状态。
福清融美初中有多位教师是英华中学校友,他们常常对学生介绍英华,宣传英华。受这些教师的影响,吴秉瑜对英华萌生仰慕和向往之情愫,多少回做着考入英华中学读高中的美梦。但是,命运之神喜欢作弄人,成绩优异的吴秉瑜在实现英华梦的路上却遇到了种种曲折的意外,使他美梦难圆。
就在初中毕业10天后的7月中旬,吴秉瑜正准备报考福州英华中学高中时,忽然得到一个非常不幸的噩耗,他在印度尼西亚望嘉锡华侨学校教书的哥哥病故了。
吴秉瑜幼年丧父,家中只有一个不会参加渔业生产劳动的老母亲,家庭没有别的经济来源,全靠在印尼教书的哥哥按时寄款回来维持生计。可如今哥哥殁了,他的经济来源随之断绝了,年老多病的母亲生活费用没有着落,更没有钱给他缴交升高中的昂贵学杂费。当时他的家乡平潭岛,已被日伪军占领。此时的吴秉瑜真可谓求学无门,走投无路。
不过,好人总有好人相惜相帮。吴秉瑜在福清融美初中不但学习特别勤奋,成绩特别优秀,而且为人诚实、厚道、谦虚,一向尊敬师长,团结学友,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因此,福清融美初中的校长、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同情吴秉瑜的困难处境,都很关心他的前程命运,他们无不期望吴秉瑜能够继续升学,成为一名学有所成的科学尖端人才。
时任福清融美初中校长的曾焕枢是平潭大坪人,也是英华校友,他与英华中学校长陈芝美熟悉。曾焕枢也很爱才,又有老乡情结,所以他特别器重品学兼优的平潭籍学生吴秉瑜。他认为像吴秉瑜这样出类拔萃的高才生如果失学了,确实太可惜了。因此,他决定出手帮助。他当即写信给陈芝美校长,把吴秉瑜的学习成绩和家庭情况,向陈芝美校长作了详细介绍,希望在吴秉瑜考进英华中学后,英华学校能够把奖学金发给他,使之有升学的机会。陈芝美校长看到曾焕枢的推荐信后,回信答复说:“如果吴秉瑜能够以较好的成绩考入英华,学校即可把第一学期的奖学金发给他,使他能够入学上课。”
吴秉瑜听到这个信息,喜出望外。那年初中毕业生升学,实行全省统一考试,统考的地点设在永泰县城。吴秉瑜在参加统考时所填报的第一志愿当然就是福州英华中学。几天后统考发榜,吴秉瑜如愿以偿,他以最高分的成绩被英华高中录取。 是年8月底的一天,吴秉瑜胸揣融美校长曾焕枢致英华校长陈芝美的介绍信,随带融美学校数学老师方景曾和其他几位好心老师赠助的路费,满心喜悦地前往顺昌洋口的英华中学报到。
但是,事有不巧,正当吴秉瑜到达顺昌洋口英华中学时,陈芝美校长却前往美国,不在学校。吴秉瑜深怨自己时来运未到,但他要同命运抗争,他把曾焕枢校长给陈芝美校长的信交给负责新生报到的老师,请求学校遵照陈芝美校长的承诺,发给他奖学金。可是,这位老师看了信之后却悠悠地对他说:“你在福清融美初中,也许学习很好,但不知你来英华后是否也能学习得好。所以你要先自费学习一个学期,如果这一学期你学习成绩真的优秀,学校才能发给你奖学金。”说完就把信退还给吴秉瑜。
这位老师的话也许有些道理,但吴秉瑜听了却犹如当头被泼下一盆冰水,使他不寒而栗。那时吴秉瑜根本没有经济来源,叫他去哪里自筹一个学期的学杂费和生活费?
事出无奈,吴秉瑜只好怏怏地离开顺昌洋口,很不情愿地打道回乡,失学在平潭老家。这样,吴秉瑜第一次考取英华算是白考取了,他千里之行来到顺昌洋口也是白来了。他的英华梦一时破灭了。
然而,吴秉瑜是个意志刚强的青年,这次挫折并没有使他消沉。他知道“有志者事竞成”的道理,他相信自己还有圆英华梦的机会,他要做到失学不失读。
于是,他从顺昌回平潭玉屿老家的那一段日子里,白日,他一面参加田间劳动,一面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他对村上人教唱抗日救亡歌曲,讲解同心同德抗日救国不当亡国奴的道理。而到了夜晚,他则挑灯读书到深夜,不让自己的学业知识因休学而有所荒废。
这期间,吴秉瑜还同本县几位老同学前往福清的龙田和长乐的壶井等地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他一人对当地民众做了多场抗日救亡演讲。
当时日寇侵华的气势十分嚣张,侵略矛头直指东南沿海,福州和周边沿海各县,随时都有沦陷的危险。长乐、福清、平潭等县的基督教卫理公会所属的融美、岚华等几个私立学校临时合并,组成为“卫理联中”,于1941年初搬迁到顺昌县元坑村上课。融美初中校长曾焕枢被推举为卫理联中的第一任校长,随迁来到元坑村。元坑村离洋口镇不远,吴秉瑜得讯后,便写信给曾焕枢校长,说明他对英华中学的仰慕情结,仍然希望能够到英华高中学习。不久就收到曾焕枢校长的回信,信中说陈芝美校长已经回国,他原先的承诺不变,依然同意吴秉瑜进英华中学之后就给予第一学期的奖学金。吴秉瑜阅信后,高兴得彻夜难眠。P3-5
平潭古城只有一条主街,南段叫南街,北段为北街。城南端是平潭实小,北端是平潭一中。明万历二十年(1592),福建巡抚徐孚远奏筑海坛城西侧海滨南北炮台,正是实小和一中校址的前身。脚下,海涛汹涌,伴随莘莘学子琅琅读书声,吟咏潮起潮落云卷云舒。
从1950年初到1957年秋,吴秉瑜先生当了平潭唯一一所中学的校长。早先“私立平潭县岚华初级中学”,其后“平潭县初级中学”,直至“平潭第一中学”,数易其名;8年间,吴校长,依然还是吴校长。这个岗位,是他自愿的选择。当年,协和大学毕业,去向有几条。或到福州市学联工作;或留校担任历史教师。较之于留城,尚有返乡办学一径。省会与海岛,二者差距显而易见。那时的平潭,条件之苦,不是现在所能想象。对于面临的种种难处,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原住民”,可谓一清二楚。他却毅然决然地选择逆向而行。
这类有忤常情的选择,他是一而再,再而三。
第二次。1956年6月,省党代会宣布:经中共中央批准,“城工部事件”正式获得公开平反。压在身上多年的政治包袱卸下了,党籍恢复了。上级将要提拔重用。面临两个方案:一是到福建省教育厅,当中教处处长;二是去闽东,当福安县委书记。吴秉瑜却选择回母校——福建师院执教。
第三次。英华校友酝酿复办“福州英华学校”,1988年6月获批。拟任校长准备出国深造,亟须聘请代理校长主持校务。吴已离休,赋闲在家,安度晚年。他又一次选择迎难而上,自讨苦吃,全身心投注于兴办新“英华”。
三次选择,三所学校。平潭一中,福建师院,英华学校。平潭,人生的起点。英华,面向世界的起点。师院(协和),投身革命的起点。《他在丛中笑——吴秉瑜传》以主要生活场域为轴,以时间推移为序,布局谋篇,铺陈演绎,形象再现了吴秉瑜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显示了传主淡泊名利、乐于奉献的高尚品德。
这部章回体长篇传记文学,真实性和文学性交融。主要人物和事件以事实为基础,忠于生活;同时,从人物性格和生活的特定逻辑出发,对局部细节和次要人物给予一定的艺术加工,从而使传主形象有血有肉,生平业绩可感可触。传记文学的可读性建立在历史真实与生活真实之上。作者把握得当,张弛有度,虚实相间,导引读者一层层地走近传主平凡的人生经历,感受不凡的心灵世界。
数十年间,传主有过不少主动的选择(如前所述那三次选择),同时,更多的是被动的选择。“城工部事件”平反后,重新安排工作,吴秉瑜主动选择回母校。省委组织部建议安排吴担任校党委宣传部部长或历史系党总支书记。学校领导考虑这两个职位已有人在任,而且做得不错,不宜变动,决定暂时让吴到历史系教课,待后再安排县处级职务。吴立即表态,无条件服从组织决定。到了历史系,吴希望驾轻就熟地讲授中共党史,或中国古代史、现代史,系里让他讲欧洲中世纪史,他依然愉快接受,毫无怨言。一无教材,二无助手,吴一边编写一边授课;来了新教师后,耳提面命地传帮带。新辟课程受到普遍好评。“十年动乱”中吴先生横遭诬陷打击,终获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多种因素所致,职称评定一误再误,离岗时尚为副教授。1985年按地厅级待遇离休。可谓“一波三折”。无论哪种选择,主动抑或被动,吴均安之若素,做事,尽职尽责,做人,尽心尽力。透过该书,从寻常事,从细微处,折射吴老的崇高品德。
《孟子·滕文公下》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严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吴秉瑜先生之所以勇于面对人生历程上的风霜雨雪,源于内心深处的信仰之光。从外表看,吴老似乎不温不火,慢条斯理。其实,环顾过往,他柔中带刚,有主见,有定力,在大风大浪中闯过“阎王殿”,义无反顾,无惧无畏。《他在丛中笑——吴秉瑜传》以一半篇幅,着重讲述吴秉瑜在新中国成立前加入地下党,投身争民主、求解放的时代潮流。尤其是浓墨重彩地描写从事革命活动、死里逃生的传奇故事,读来引人入胜,不忍释卷。我曾想,那几年,吴先生在平潭一中当校长。校舍附近不远处正是渡口码头。新中国成立前夕,他被捕,险些在那儿填海,葬身鱼腹,后来终于脱险。他终日与涛声相伴,假如忆及这段往事,该做何感想!历经生死劫,看那荣辱得失,定然不在话下了。
披阅此书,开篇于“英华”,束笔于“英华”,颇有用意。作者一再强调,“英华”校训“尔乃世之光”,传主如何秉承,如何弘扬。人生在世,心中永怀光亮,烛照前路,因而不盲目,不迷失。流年逝水,而今人们说起“吴校长”,对于上了年纪的平潭人,好些人都明白,这是在说吴老,几乎成了一个专有名词。如果讲“乡贤”,吴秉瑜先生便是海坛岛上名副其实的“乡贤”。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从基层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贤文化就是维系着庞大的中国社会正常运转几千年的基层力量。”有了吴老这样一群“乡贤”,注入平潭社会发展生生不息的原动力,为当今“华丽转身”“三区叠加”,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两位作者与传主关系密切,一是早年得意门生,另一是至亲。对于此书撰写,可谓倾心之作。冯秉瑞先生情之所系,近年连续创作关于曾焕乾、翁绳金和吴秉瑜的长篇传记文学。诚如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张广敏副主任所说,冯先生“于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萦系文墨,鞭策着我们后辈,共勉前行”。
以上,仅算作一点肤浅的读后感。以此表示对于传主、对于作者的由衷的敬意。
(杨际岚,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编审,《台港文学选刊》原主编)
冯秉瑞、吴怀民著的《他在丛中笑--吴秉瑜传》这部章回体长篇传记文学,真实性和文学性交融。主要人物和事件以事实为基础,忠于生活;同时,从人物性格和生活的特定逻辑出发,对局部细节和次要人物给予一定的艺术加工,从而使传主形象有血有肉,生平业绩可感可触。传记文学的可读性建立在历史真实与生活真实之上。作者把握得当,张弛有度,虚实相间,导引读者一层层地走近传主平凡的人生经历,感受不凡的心灵世界。
冯秉瑞、吴怀民著的《他在丛中笑--吴秉瑜传》以一半篇幅,着重讲述吴秉瑜在新中国成立前加入地下党,投身争民主、求解放的时代潮流。尤其是浓墨重彩地描写从事革命活动、死里逃生的传奇故事,读来引人入胜,不忍释卷。我曾想,那几年,吴先生在平潭一中当校长。校舍附近不远处正是渡口码头。新中国成立前夕,他被捕,险些在那儿填海,葬身鱼腹,后来终于脱险。他终日与涛声相伴,假如忆及这段往事,该做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