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嗣禹是中国科举制度与朝贡制度理论研究的创始人,早年师从国际汉学泰斗费正清,1942年获得博士学位,后来成为费正清得力的助手与长期的合作者,两人先后合作出版多部在国际上有影响的著作。《家国万里(中国历史的海外观察)》一书精选邓嗣禹历史随笔、人生自述、师友回忆、以及与胡适等人往来信件,深入反映了邓嗣禹的历史观察、人生经历和与师友的交往情形。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 书名 | 家国万里(中国历史的海外观察)/京师学术随笔 |
| 分类 | |
| 作者 | 邓嗣禹 |
| 出版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邓嗣禹是中国科举制度与朝贡制度理论研究的创始人,早年师从国际汉学泰斗费正清,1942年获得博士学位,后来成为费正清得力的助手与长期的合作者,两人先后合作出版多部在国际上有影响的著作。《家国万里(中国历史的海外观察)》一书精选邓嗣禹历史随笔、人生自述、师友回忆、以及与胡适等人往来信件,深入反映了邓嗣禹的历史观察、人生经历和与师友的交往情形。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内容推荐 邓嗣禹教授是世界近代著名中国史学家、图书文献学家、语言学家,对美国的汉学研究有开拓之功。《家国万里(中国历史的海外观察)》一书精选了其学术随笔三十篇,分“中国文化与世界”、“晚清政治与社会”、“现代中国问题”、“ 历史人物评析”、“教研与留美生活”、“师友丛忆”、“序文集锦”七个部分编辑。 目录 中国文化与世界 中国学术世界化 中国印刷术之发明及其西传 中国科举制度与西方 晚清政治与社会 太平天国史研究之过去现在与前瞻 太平天国之兴亡与美国之关系 《劝世良言》与太平天国革命之关系 捻军游击战的新观点以及对清王朝覆灭的影响 海内外会党对于辛亥革命的贡献 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人的军纪问题 订立《南京条约》时之要价还价 现代中国问题 家庭在中国法制中的作用 谁说中国人没有自由? 从粤汉路惨案看中国的公共事业 历史人物评析 邓之诚先生评传 杜甫诗中之宗教 试析唐太宗与武则天的领袖才能 洪秀全 曾国藩 谭嗣同 教研与留美生活 去国记——一七七战起自平津绕道日本赴美日记 美国房东太太的面孔 美国陆军特训班给予吾人学习西语的教训 胡适聘我在北大任教 师友丛忆 悼远东史权威麦克尼亚 纪念裘开明先生 南社识小录 胡适之先生何以能与青年人交朋友 序文集锦 简又文著《太平天国全史》序言 《唐宋元明清中枢官制之研究》叙言 《中国类书目录初稿》叙录 试读章节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四郊多垒,抢劫时闻。同年秋,先生迁入校内南宿舍勺园四号(原在燕京大学南门附近汽车房后面,今已拆除),一直住到1941年冬太平洋战争爆发,燕京大学被日军占领。先生与洪煨莲、陆志韦先生等同被日军逮捕入狱,先生家口仓皇迁至燕京大学东门外桑树园四号。翌年夏,先生出狱后,即暂寓桑树园。此后数年是先生一生中生活最窘迫的时期,家无隔宿之粮,唯靠卖书及木具、典当、借贷以及戚友学生的接济,偶尔刻印鬻字以得微资,维持十余口之家,仅免于冻馁。就是在这样艰窘万状、局促于斗室的情况下,先生一直拒绝替日伪工作,衣粗食粝,泰然处之,仍日以诵书自遣,不废吟哦,坚贞不屈,见重士林。1942年出狱后,最先写出囚居一百四十一日中默记于心之所咏各体诗一百零五首,题为《闭关吟》。后仿陆游《剑南集》例,将出狱后几年中续有所赋的二十余首,一并附录于书后,单本印行。又追忆狱中所受非人待遇的真实情状,纪述备极详尽,凡二万余言,题为《辛壬纪事》,即指1941年冬至1942年夏半年内被囚而言。四年后,复将原稿删去三分之一,改为《南冠纪事》于1946年刊于《现代知识》半月刊上。这一《纪事》,正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中严重摧残迫害中国文化学术界罪行的一个历史见证。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10月燕京大学复校,先生仍回校任教,并迁居今北京大学东门外蒋家胡同二号。1949年1月北平解放,直到1952年秋大专院系调整,先生得到党和政府的深切关怀和照顾,特准作为调整后的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唯不授课,仍任明清史研究生导师。后先生亦曾应中央党校之请,为党校三四位学员来家开讲明清史一课两三年,但大部分时间在家从事著述,以迄于1960年1月谢世为止。 先生从事教学工作,前后整五十年,先在昆明,后到北京,单就执教燕京大学而言,就有二十三年之久。中经囚禁几近半载,出狱后赋闲三年,生活艰窘,莫此为甚。而先生当时《口占桑园》二首:“老去耽书兴味长,陈编相对发幽香。人间万事书应备,只少仙人辟谷方。”“陇患多从识字始,著书亦只误苍生。如何午夜犹探索,和墨研朱直到明。”又《寄怀洪煨莲先生》一首,中云:“衣粗食淡平生愿,力果思精几卷书。老去心情怜我拙,年来愁困赖君舒。”足以想见先生处于最艰苦时,犹孜孜不倦地埋头著述的高尚情操。晚年家居,不授课近十年,但旧日门人之登门请益、质疑问难者颇不乏人。先生教学的一生,为社会主义祖国培养了一大批文史方面的研究工作者,其中不少人成为海内外知名的专家。 先生博闻强识,治学谨严,对自己对学生都同样要求。先生讲课,条理清晰,娓娓动听,对每一历史事件,都能原原本本,究其消息盈虚,明其因果得失,剖析透彻,释疑解惑,发人深省之处尤多。每次讲课先生是不带讲稿的,只带笔记本上课,但在上课前不见客,不理事,一人静坐半小时至一小时,聚精会神作为上课的准备。既上课,口若悬河,一泻不止,遇到必须引用史书时,则随讲随写,拿粉笔在黑板上用端正行书写出,而且是一大段一大段地写出,既快又准确,一丝不苟,很少出错。学生除在课堂听讲外,如果到先生家去问问题,那是最受先生欢迎的。先生认为在课堂讲课,必须照顾全面,每个学生程度不一,要求不同,接受能力也因人而异,所以,有机会和学生个别谈话讨论,因材施教,最便于解决每个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接触多了,彼此了解深了,也更便于引导学生向深广方面钻研。实践证明,先生这种不单靠课堂讲授,通过师生间的经常接触,耳提面命,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 P174-175 序言 邓嗣禹教授(1905—1988)是世界近代著名中国史学家、图书文献学家、语言学家,对美国的汉学研究有开拓之功。在美国早期从事汉学研究的多位著名汉学家,如费正清、毕乃德、顾立雅等都曾协助过他的研究工作,并合作出版过多部有影响的著作。美国汉学泰斗费正清曾在多种公开场合,称邓嗣禹是“对我有帮助的老师,要永远感念这位典范的中国学者”。引用历史学者毛志辉在书评中的话:“他也是20世纪中国赴美最有学术成就的学者之一,与胡适、杨联陧、周一良等赴美学人有着深厚友谊。他对科举制度、朝贡制度、太平天国运动的研究,多有开创之功,引领了此后国际、国内学术界的研究方向;他与美国学者合作所编的大量文献作品,屡开学界先例,为美国汉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因此,相信对于许多历史研究学者,以及对文史感兴趣的读者而言,阅读邓嗣禹先生的随笔文章,也是十分期待的事。 1980年,邓嗣禹先生的两位博士生黄培、陶晋生教授曾合编、出版过一本《邓嗣禹先生学术论文选集》,在台北食货出版社出版。其中,包括收录的外公邓嗣禹一少部分随笔文章。这本书中的许多文章,曾被海内外文史学者广泛引用。但遗憾的是,30多年之后,该书至今还没有再版过,许多学者目前未必还能借阅得到。此次,笔者要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提供的这样的机会,将邓嗣禹先生发表过的随笔类文章成书出版。 此文集选入的文章,出版的跨度长达70年之久。由外公邓嗣禹撰写的三位人物传记(洪秀全、曾国藩、谭嗣同),最早刊载于1938年恒慕义主编的《清代名人传略》中。这本《传略》收录了中国这一时期800个人物的传记,反映了美国早期汉学特色,20世纪40年代开始分两卷出版。主编恒慕义组织了费正清等50位东、西方学者参加编写工作,为编写好这部著作,工作人员查阅1100多卷正史,做了数百卷“笔记”。该传略行文严谨,每位传主都有姓名、字号、出生年月、籍贯,主要经历和事迹,篇未有注释。恒慕义指导编写《清代名人传略》时,曾邀请邓嗣禹负责编写33位太平天国时期的人物传记,其中有3位人物(徐广缙、怡良、穆彰阿)是他与费正清两人共同完成的。 长期以来,西方学者对中国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叙述和评价与我国学术界观点存在较大分歧。《清代名人传略》在论述鸦片战争有关历史人物时,引用了大量19世纪中叶西方出版的历史著作。依据这些史料,书中对清代历史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这些史料都是我国学者不易见到的珍贵资料。 1840年之后,以魏源为代表的中国有识之士提倡向西方学习,最初是要以西方之长来制止其对我国的侵略。镇压太平天国之后,曾国藩等人大力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曾向清政府建议选派学童赴美国留学。但是,向西方学习的运动,以及在此影响下的各种改革不断遭到朝野保守派势力的阻挠,甚至于1881年一度停止选派留学生赴美。上述内容在邓嗣禹撰写的《曾国藩》传记中均有论述。 胡适先生作为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一面旗帜,对于他的研究可谓方兴未艾。抗日战争最艰苦时,胡适出任中华民国驻美国大使,1942年卸任后他并未回国。从1944年10月到1945年5月30日,总共八个月的时间,胡适受聘于哈佛大学讲学。但从1942年到1944年10月之间,胡适还在哪儿从事过教学活动?这在《胡适全集》《胡适年谱》中均属于遗漏的内容。 邓嗣禹在《胡适之先生何以能与青年人交朋友》一文记载道“1944年初春,我们礼聘胡先生去芝加哥大学讲学十余日,每日讲演一次,每周五次。其他时间,他喜欢有人陪他聊天,古今中外,无所不谈……”。邓嗣禹当时任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院院长,同时主持美国陆军特训班的工作,在第二学期讲授中国历史时,邀请胡适来校讲授“中国思想史”课程。后来胡适回信表示感谢,并在之后的交往中,一直称邓嗣禹为“邓老板”。1946年,胡适被民国政府任命为北大校长时,第一批曾邀请过三人到北大任教,邓嗣禹被聘请任历史系教授。这一段经历记载在《胡适聘我在北大任教》的口述文章中。 1947年发表在《东方杂志》的《美国陆军特训班给予吾人学习西语的教训》文章,也是一篇十分珍贵、难得一见的文史资料。作为当年芝加哥大学“美国陆军特训班”课程的主要负责人,邓嗣禹在文中详细介绍了芝加哥大学美国陆军特训班培训的全部过程,包括培训班的起止时间、课程设置的具体细节与要求。文章的后半部分内容,他还总结出此次培训班的经验与教训,以及对于当今对外汉语教学中值得借鉴的方法,内容可谓丰富之极。 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国陆军为了对外战争的需要,在哈佛、斯坦福、芝加哥等十多所知名大学都开办有“陆军特别训练班”课程。哈佛大学受美国陆军委托,1943年开始举办中文、日文培训班,赵元任先生当时负责主持中文训练班的工作。之前,史学界一直认为赵元任先生是最早主持“美国陆军特训班”课程的。其实,在芝加哥大学开办的“美国陆军特训班”课程,比哈佛大学开办的时间还要早,培训时间从1942年8月开始,到1944年3月结束,由邓嗣禹负责并兼任班主任工作,美国著名汉学家顾立雅也曾参与授课。培训的目的,是要求受过训练的学员,了解中国的文化与习俗,能阅读中文报纸,并能用中文演讲,以便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胡适先生讲授“中国思想史”课程就是文史课程之一。外公所编写、出版的教材《中文会话及语法注解》《高级中文会话》等书,曾再版15次以上,畅销美国、中国台湾和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40多年不衰,直到1986年还见有再版。 《<唐宋元明清中枢官制之研究>叙言》一文,是外公在燕京大学攻读硕士期间毕业论文的序言部分。2013年8月,经国家图书馆批准,特藏部提供了邓嗣禹在燕京大学的硕士论文《唐宋元明清中枢官制之研究》手稿原件。这是一篇在古代官制研究方面极为珍贵的史料成果,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曾有推荐文章。国家图书馆方面要求,仅对于原作者亲属提供。 。 在太平天国史研究方面,外公的研究时间长达50年。先后出版《太平天国史学》、《太平天国与西方列强》等四部专著,大多由哈佛、牛津等著名大学出版社出版。他的论著曾入选,被称誉为世界著名的三大百科全书的两种:《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柯立尔百科全书》有关太平天国部分的论述之中,属于海外太平天国史研究的领军人物。在此次文集中,收录了四篇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文章。其中,《太平天国史研究之过去现在与前瞻》一文,是对于国内外太平天国史研究的系统总结。 目前,国内对华侨、华人史的研究,已经成为热门方向,但是对于早年留美学者的生活状态,反映他们之间的学术、生活交往的内容尚有许多空白点。在本书中收录的《去国记——七七战起自平津绕道日本赴美日记》《美国房东太太的面孔》二篇文章中,邓嗣禹以纪实性的手法,十分详细地记述了他从燕京大学任讲师之后,到美国国会图书馆编写《清代名人传略》过程中,在太平洋的船上,以及到美国生活中遇到的各种艰辛历程,可以说是留美学者创业史的缩影。 纵观邓嗣禹的文章,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中国历史诸多重大主题的思考:国家功能、社会冲突、历史性变革等。了解他是如何通过一系列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入微考究,来研究和阐述这些问题。外公除了他出版的专著以外,还有大量的文章是以英文发表,散见在各种学术杂志上,这部分中文译本相对不多。在此笔者要特别感谢,对翻译邓先生文章做出贡献的所有学者,以及我的家人们的辛勤劳动。 彭靖 2016年6月于上海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