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青花
偶尔忆起往事,总是在一地阳光中沉醉。那些生根的影子,宛若草原上那朵青色的花,隽永,清新,鲜活,香洁,让人怦然心动。
我喜欢青色的花,它像刻骨的往事一样生动,静静地占据心灵的一隅,不能相忘。有时,如金色的阳光点亮一片阴晦,似徐徐清风拂面;有时,又如绝壁沙滩上的冷月,独自柔美而凄艳。
记得席慕蓉说,爱情是没有道理的。是的,当爱情悄悄来临的时候,自己并不知道,也许那个人自己也是不知道的。当爱发生时,可以包容一切,自己以及别人眼里认为是劣根性的东西,在那个爱你的人眼里也许并不那么令人讨厌,有时适可而止的一点娇嗔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不是所有人都千篇一律,也非所有人都喜欢女人的温情脉脉。正如从平和走向世界的文化大师林语堂说的:“婚姻就像穿鞋,穿得久了,自然就合脚了。”
无事之时,便喜欢来到一个四面环水的像岛屿一样的小洲。那里视界开阔,湖水澄澈;那里的树木刻满了年轮,古朴而沧桑;那里一到春天就能看到满眼温暖的油菜花;那里,更有我们散落如星星的往事:一花,一草,一树,一木,和着潺潺的流水,不知道是因为它们的存在,还是我们的衬托,一幅画里有了魂,一篇文里读到了心。
我更尊重身边的这些高大的古树,它们身上悬挂的木牌上刻着明清的标志,有着历史的厚重。我喜欢用敬畏的眼光去审视它们身上的伤痕。我知道,它们是一位位饱经风霜的老人,也许几经轮回,才有了这满身的灵气和鲜活的面容。我喜欢闻着青草和泥土的清香,坐在树下隔岸相望,看湖光潋滟,看飞鸟掠过水面,看行人在两岸留下松软的脚印。此时的我,敛声静气,安静如莲。
你知道,我在静默的时候,必然是想起你来。现在的你我,那些过往,还不能用曾经来形容,与这些树木更是无法比较,我们只能用葱茏和茂盛来形容。我想,当我们如这些树木一样稳重和伟岸,那些沉淀的往事就会像金子一样发出灼人的光辉了。
尽管还不能将往事磨砺成金子,我仍然喜欢去洲上徜徉,在树下静静地坐着,怀想那一次次在心里定格的永恒。
其实,我已经忘却了那时大发脾气的来由,我只记得你在我盛怒的时候,拉着我的手,在我能点燃火的额头上印下你桃花一样的唇瓣。那湿润的桃花,瞬间就浇灭了我的火苗,让我静如菩提下的那一寸净土。你用这湖水一样清澈的眼神望着我,我能听见自己突突的心跳,一种从未有过的暖流像清亮的湖水悄然而过。
这种感觉只是一瞬,而我想把它记在心里,一生一世,直到永远。我想我当时一定是脸如桃花,那种发烫的温度,正好可以煨出一壶清茶。正如叶芝的诗歌,“……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的脸上痛苦的皱纹……”在这美妙的诗歌里,这是我最喜爱的一句。
爱是永远。不论何时何地,不管我们老朽还是天各一方,爱的魂魄仍在,那些美丽的青花,会在那个人的心里生暖,直至走完一生,不会感到孤寂和渺茫。
“你若不离,我绝不弃。”记得这是你每次在我使小性子的时候输入我脑海的精神食粮。而让我最为感动的一句,却是我们相识的最初,你说过的那句“你懂我一回,我会深爱你一生!”在我行走尘世的年华中,只此一次,这滚烫的话语已足够让我的一生氤氲着温暖。
往事虽已久远,但每每想起却清晰如昨日,它已经在我的心里扎根住下。每当我失意、苦闷、犹豫、彷徨、受伤的时候,便想起额前那朵桃花的轻轻一碰,那润我一生的甘露。我喜欢把美好记到永远,记成一朵花,把那些杂乱的粗枝末梢修剪成一棵迷人的、年轻的树木,把那些能砺痛心脏的东西及时删除,让新鲜的血液畅通无阻,让生活铺满金色的阳光。
我知道,爱不是在激动的时候发布的宣言,而是一生一世的相守;是执手相看泪眼的不离不弃;是一辈子默默地相知相惜;是平平淡淡的柴米油盐;是每天早晨醒来时都要说的那句——亲爱的,早安!而那些积攒的往事,经长年累月地沉淀、发酵,在我们曲折迂回的道路上散发一路馥芳。
我知道,心灵深处的那朵青色的花,开在我们悉心培育的泥土上,绝不会枯萎在岁月深处的皱纹里,它是我们生命中永不凋谢的爱情花,会在往事的回忆中愈加熠熠生辉。
当我们携手相扶、慢慢变老的时候,当我们漫步在那条说过无数情话的小径上的时候,都会情不自禁地回首,又见令人肃然起敬的树木,又见澄澈安静的湖水,又见青花……
P5-8
月亮之眼
周伟
一直喜欢一首叫《诗经·国风·陈风·月出》的民歌:“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兮。舒忧受兮,劳心怪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无疑,月亮是中国文化的密码,是我国文学艺术中一个古老而优美的绵绵不绝的话题。古代,但凡诗人都对月亮情有独钟,一任月亮的清辉洒满他们长长的诗卷。李白是月亮诗人,他的一首《静夜思》,家喻户晓,千古流传。我最是喜欢他的《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还有他的《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吟诵月亮的名句,遍拾皆是,绮丽斑斓,千姿百态: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还有李煜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自古以来,在诗人心中,月亮是诗;在画家眼里,月亮是丹青素描;在乡间院落,月亮便是丝竹琴韵,拨弄出一首首经典民歌与纯真童谣。其实,月亮的清辉、明亮、温和、素雅,人的善良、平和、中庸、含蓄,都一一对应,天人合一,相谐相生。
袁姣素的散文,写故乡、写亲情、写爱情、写友情,也写生命、写时代、写困惑及思考,温暖美好,飘逸空灵,真诚朴素,丰沛细腻,深厚广博。在她的作品中,月亮的意象颇为彰显,把唯美的月亮、相思的月亮、孤独的月亮、抒情的月亮、人情的月亮、生活的月亮和哲学的月亮都汇聚在一起。读她的散文,如徜徉在月亮之河里,安静似莲,月华如水,让我们身处繁复喧嚣的世界变得月亮般安详、博大、明亮而有力量。
月亮最容易让人想起童年,想起故乡。小时候,月亮是我们的伙伴,在月亮底下听着妈妈讲那神奇美妙的故事,我们酣然入睡。作者把这种愿望和美好深存于心底,把爱心传递下去。“妈妈讲给我的树杈上月亮的故事,早已经在我的脑子里生根。我会在多年之后,选择某个有轻纱的晚上,摇着鹅毛羽扇,讲给我的孩子听,也许还会讲给孩子的孩子听。我会讲到自己的童年拖毛船的事情,讲到有月光的晚上两颗星三颗星……”(《风花雪月》)
月亮是生活的花,月亮也是爱情的果。那四面环水的小洲,那高大的古树,那松软的青草,那泥土的清香,那湖水一样清澈的眼神,那温润如火苗的桃花唇瓣……在《又见青花》里,作者心灵深处那朵青色的花,是她生命中永不凋谢的那朵爱情花,绝不会枯萎在岁月深处的皱纹里,会在往事的回忆中愈加熠熠生辉,会在回忆的某个瞬间燃烧成永恒。 月亮是农人的节令,月亮也是人文的节令。《圣经》有云:月亮定节令,日头知沉落。在我国农村,中秋赏月,那是丰收的月亮,月光下的牛、羊和金黄的田野,晒谷坪里月光流淌,孩子们捉着迷藏,大人们一个个忙乱着,彼此笑问着今年的收成。就是在雪天雪地里,作者只要心中有月亮,春天的时令也是早早地来临。“因为雪,这座山谷更加静谧。雪落春眉头,依然封锁不住春天的讯息。长满青苔的古树皮的屋顶,袅袅地向外冒着白色的清烟……”(《素雪若心》)是的,诚如作者所言,在农人的眼里,这雪便是棉花和小麦,让人心里踏实和暖和;在寻爱的人心里,这雪是圣洁的神,是坚贞不渝的魂!
在《月光下的一地清辉》里,母亲总是先要敬了月光娘娘,才允许我们一班“细把戏”吃月饼。在那时,农家的月饼是月光娘娘赐予的。以至于作者朦胧中,仿佛觉得在如水的月光下祈祷的母亲便是多年以后的自己。在月光下的一地清辉里,照亮那或远或近的回归之路……作者的不动声色,带给我们更多的感怀和想象。还有那篇《梅花烙》,不仅一直烙在作者的心里,我相信也会永久地烙在读者的心灵深处。
月亮是时间的河流,月亮也是生命之河。《毛边的月亮》开篇写道:在弟弟的世界里,时间如一尾鱼,生活若毛月亮,一切皆有天象。弟弟的人生之路,时代的变化之河,都在作品中月华如水般流过。弟弟早年的“保证书”,在时间的河流中漂洗得像毛边的月亮。多年以后,历尽艰辛和争取,回到故乡又不得不远离故乡,只能常年遥望故乡那轮毛边的月亮。这里,写尽了生活的具象和意象,也写尽了时代的变化和人生的困惑。最后,作者遥望天穹,自言自语:毛边的月亮,也是月亮。《逝水流沙》更为深刻和圆熟,令读者唏嘘不已。当年或欢快或轻缓或湍急的蓼水河一去不复返了,而今那浑浊不堪、水里翻滚着黑黑污垢和黄色沙土的水流像一把柳叶眉刀,每波动一下便要狠狠地往河床上刮上一刀……其实,这一刀一刀,刮在作者的心上,也刮在读者的心上。河上的桥和人,一切的一切,时光荏苒,物是人非。而作者“一次次在故乡的惊叹和高潮中来去,如一条在蓼水河里行走的鱼。朝出夕归,阳光把我的影子一会儿拉成一条长长的细线,一会儿又浓缩成一堆文化的沙丘。”逝水清尘,一指流沙,亘古不变的是作者对故乡的赤诚之心和终极关怀。
月亮是精神的寄托,月亮也是哲学之象。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日升则月落,月落则日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月亮的哲学,其实无处不在,在每个人的心里,在每一篇文字里。我们知道,上天揽月,曾是古人的一种豪情。而今,世人一个接一个飞上月球,去探寻未知的世界。“透过开满鲜花的月亮,依稀看到你的模样,那层幽蓝幽蓝的眼,充满神秘充满幻想……”
袁姣素的读书随笔,我觉得不容忽视,有见识,有风韵,有月亮之眼,探寻作品之风骨,表达作者之发现。袁姣素读《漫水》,读到一首会流动的诗,一幅会行走的画;读到一朵暖色的向阳花;读到一种最初的安静,一种精神的皈依,灵魂与家园的回归;读出一种唯关,安详,宁静,返璞归真,简单而有生命的真义。而在读《活着之上》时,袁姣素被小说的主人公聂志远的人生经历深深地震撼着,敬佩主人公这个清高而可怜的知识分子最终还是扼守了心中的那片净土,用自己的血泪默默地坚守着作为知识分子的人格尊严和良知,让我们从生活本身懂得生命的终极意义,懂得活着,与活着之上……
月亮,世上最美的东西是她,世上最引为知己的是她,世上最深邃的是她,世上最永恒的也是她,世上最未可知的还是她。有人说,世上本无月亮。我说,心中有,就会有。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月亮。
月出,皎兮,素兮,皓兮,照兮。月兮在天,其华粲粲,其文灼灼。
月亮散文,鲜活在月亮的眼里;月亮之眼,明亮在每个人的心里。
(作者系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湖南省散文学会副会长)
《毛边的月亮》是一部优秀的散文集。它写故乡、写亲情、写爱情、写友情,也写生命、写时代、写困惑及思考。在袁姣素的作品中彰显了月亮的意象,把唯美的月亮、相思的月亮、孤独的月亮、抒情的月亮、人情的月亮、生活的月亮和哲学的月亮都汇聚在一起,温暖美好,飘逸空灵,真诚朴素,丰沛细腻,深厚广博。
《毛边的月亮》导向正确,趣味高雅,文笔细腻,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吸引力,是一部集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比较优秀的书稿。
读袁姣素的散文,如徜徉在月亮之河里,安静似莲,月华如水,让我们在繁复喧嚣的世界中变得月亮般安详、博大、明亮而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