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汉地的丝绸依然无法阻挡地进入了西域,并被当成珍品传人了波斯、罗马、埃及等地。女人是无法拒绝得了丝绸的诱惑,当她们披上那美轮美奂、轻薄如云的丝绸之后,脚步不由得变得轻巧,嗓音不由得也变得柔美,目光也不由得变得如水般魅惑。当穿上丝绸的女人再也无法舍弃丝绸的时候,她们骄傲地蔓延着这种情绪,并将自己被丝绸包裹的模样展示给男人,女人的欲望使得丝绸成为男人的战利品。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随着他的旅程走向西域、中亚、西亚、阿拉伯半岛、非洲及欧洲等地,作为礼品交换,张骞带回来西方丰富的物品和友好外邦的沟通信息。一时间,神奇瑰丽的汉家丝绸成为西方世界求之若渴的宝物,西方国家对丝绸的订单源源不断地涌向汉王朝。
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楼兰国君因为贪恋丝绸,屡劫汉使,最终导致杀身之祸。月黑风高夜,一把因丝绸引出的仇恨匕首,刺进贪欲的心脏。而远在罗马的国君穿上这件由丝绸做的衣裳去剧院看戏,竟然引起了整个罗马城的轰动。罗马学者将出产丝绸的中国称为“丝国”,并将在桑叶上吐丝的蚕视作神物。埃及女王对丝绸的渴恋,促成了一支支商队,向东行进,从非洲通往亚洲,蜿蜒地走出了一条“丝绸之路”。
丝在距今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的长江、黄河流域就已经出现了,古老的华夏民族将桑树上一只白虫子吐的丝制成了轻柔华美的衣裳,并在传说中形成了独特而优雅的丝国气息。西域的于阗国王青睐中原的丝绸,以和亲的名义向中原王朝求娶汉家公主,中原王朝很痛快地答应了。公主临行前,于阗国的迎亲使臣悄悄告诉公主国王急欲得到蚕丝技术的事,当时中原王朝禁止对外输出蚕丝技术,只作为商品与国外交易或作为赠品用于外交,所以桑蚕幼种是被严密监控的。这位公主冒着违犯戒律的惩罚,运用自己的智谋获取了那些珍贵的蚕桑种子。在出行的当日,公主将蚕茧藏在自己的帽子里,过边关时守边军卒不敢搜查公主的帽子,就这样公主便将蚕茧带到了西域的于阗国。第二年于阗国便广植桑树,开始养蚕抽丝织绸。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这个传说,他从尼泊尔、印度取经返回中原时,曾经在和田绿洲生活过将近八个月的时间,他对这片绿洲上的民间传说饶有兴趣,正是那些离奇、玄妙甚至不可思议的故事构成了西域民间历史。而在1900年,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在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丹丹乌里克佛寺遗址上,发现了一幅《传丝公主》的木版画,于阗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传丝公主”,将她美丽的模样永远地刻画在壁画上。据我国著名考古学家黄文弼和日本西域学家羽溪了谛考证,首位远嫁于阗的汉家公主是东汉末年刘氏王室之女。这可以证明汉代时期和田地区就已经广植桑树了。其实桑树是西域的古老树种,只是有桑无蚕,没有蚕丝业而未被记载。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洛浦县阿克斯皮力古城附近采集到约5.2厘米见方的蚕雕红陶残片,在被沙漠吞噬废弃的民丰县尼雅遗址采集到白色质地的破口蚕茧,据考古推测这是当时蚕茧被人们视为崇拜物的标记。
P4-5
心灵圆舞,笔上狂野。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何建明
一部奇异的书,带你穿越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一位奇异的女子,为你揭开那片时空的美丽面纱。追随她曼妙的脚步,浏览丝路风情与旷世情怀,你会觉得歌声如同天籁,生命之路如此迷人……
——著名作家于立极
思无忌,行无疆。以心灵阐释文化,以脚步丈量丝路,毕然从细腻、温柔的女性视角诠释着自己的丝路。
——鲁迅文学院副院长、作家邱华栋
思无忌,行无疆
踏上丝绸之路,是偶然,也是必然。这条路起伏延展在我的生命之途,30年前蛰伏着,潜藏着;30年后即在脚下,铺展开来,以我所居住的乌鲁木齐为圆心,从长安到地中海,一路走来。回头望去,竟然用了将近10年的时间。这10年的光阴里,好像有一颗不熄的火种,慢慢地燃起,将隐在生命中的一条暗线牵引到了明处。这10年间,从无知者无畏的行走到有目的的深入探访和思考,我用脚步丈量了古籍中的地名、传说,揣度、辨析隐在历史尘烟中的过往。
曾经痴迷于大汉天子的指令。西汉是个颇具创造力的时代,尤其是心怀天下的汉武帝,缔造了东方的文明和神话。顺着他的手指,一个叫张骞的探险家诞生了。从公元前138年,张骞西行凿空丝路开始,两千年的时光就这样在弹指一挥间流逝。在这条丝绸铺就的路上,前有古人后有来者。
当我站在丝绸之路的古道、古城、遗址、驿站和烽燧之上的时候,那些被时间消解的残垣断壁,承载着历史的传奇。我揣度着张骞西出阳关、极目远眺的场景,臆想着玄奘法师学成归来踏入国门那一瞬间的感受。这条路上,熙熙攘攘地走过商旅、使臣、僧侣、学者、探险家、流浪汉及流放的死囚徒,曾经巨大的梦想和动力,深入骨髓的期翼和绝望,在这条路上或被激发或被消解。英雄豪杰,终抵不过时间的宿命,人已逝,而路还在。
而我在一次次出关入关的人流中,在等待通关文牒的队列中,看到的五色人种,或许与玄奘出关时看到的情景一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
一切似乎是偶然中的偶然,遇见的人,经过的事,走过的路,正是每一次的偶然促成了历史中的必然。一个叫毕然的女子被偶然的好奇心驱动走上丝绸之路的行旅,最终完成了一部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成果——《舞行丝路——从长安到地中海》。在行走的过程中,一个原本只喜欢宅在房间的女子,过滤了自身所有的浮华和焦虑。天涯作咫尺,从长安到地中海,一万五千公里的距离,尽在此作。
每次上路前,我必须要做长足的准备工作,在古籍、史料中寻到的线索,即成了探寻的目的地。为了出行的顺畅,要提前做大量的功课保障采访的顺利。在独自踏出国门的那一瞬间,在遥远的异国他乡,我悉知今天被炒作得炽热无比的丝绸之路依然将是另一种形式的凿空。每到一座城市,都能惊喜地看到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的商品在丝绸之路沿线的商场、超市、百姓家中,几乎随处可见。在丝绸之路上遇到的同胞,无论是商人还是学者,无论是老板还是打工者,个个都有张骞的魄力和胆识、玄奘的执著和毅力,我钦佩他们背井离乡、坚韧奋斗的精神,是他们将中国的文化和商品再一次通过古老的丝绸之路展示给世界。 在路上,得到了众多朋友、一些萍水相逢的好心人的帮助,如果没有他们,我可能不会如此顺利地走到今天。他们给予了我最大限度的帮助,使得我在硝烟四起的风云丝路上平安出入。而有些人,一转身即成永恒,连一个谢谢都来不及表达,也许今生永不再见。我知道,这本书的背后涵盖了多少人对我的帮助和期望,在此用文字表示我最高的敬意!
感谢孔子学院的苏白院长、钟红萍女士,感谢杨彩萍会长和樊立玲女士等人的鼎力帮助;感谢青海人民出版社总编辑耿占坤和副总编辑戴发望的慧眼,在我旅行过程中一直给予的关注和好评,还有薛建华老师的妙手装帧,使得此书如此生动多姿:更要感谢给予我鼓励和帮助的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何建明老师,鲁迅文学院副院长、著名作家邱华栋老师和著名作家于立极老师,他们对于我在写作中的引导,没齿难忘。
感谢我的虎儿,从6岁开始就陪着我一程又一程地寻访丝路。虎儿是我摄像、录音、拍照、翻译、提箱子的小助理和小保镖。如今,他的个头已经比我高了,我们还将计划每年去丝绸之路上寻宝。
偶然的,必然的,丝路行旅中且行且舞,如果有缘,期待我们在丝路相逢。
于重庆飞往乌鲁木齐的飞机上
毕然
2016.7.18
《舞行丝路--从长安到地中海》是一部在丝绸之路上行走的旅行文化散文,以作者毕然在丝绸之路的亲身经历和思考为主,将在路上的实地考察、旅行见闻,融古通今,用文化散文的笔法,抒写出一部在路上的美文。
作者毕然酷爱旅行,奉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旨,喜欢用脚步在大地间阅读,在行走中游走、思考,探寻历史文化渊源。近十年来她的足迹从丝绸之路起点到终点,从盆地到高原,从海滨到沙漠,去了许多常人无法进入的古城、遗址和绝境风光,对丝绸之路文化有一定的研究,是身体力行的文化探寻者。
她的经历汇集成《《舞行丝路--从长安到地中海》,供读者了解丝绸之路上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