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从贝克莱出发(精)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作者 (英)尼克·琼斯
出版社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贝克莱是近代经验主义的重要代表之一,开创了主观唯心主义,并对后世的经验主义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是18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尼克·琼斯著的《从贝克莱出发》可以帮助读者读通英国近代经验主义哲学家贝克莱:存在为什么就是被感知?书中以浅显的语言从不同的角度重新解读贝克莱的作品、哲学思想及其核心理念,详细介绍了《原理》和《对话》的主要论点、论证过程与理论,是一套适合普通读者了解哲学大家哲学思想的入门级读物。

内容推荐

尼克·琼斯著的《从贝克莱出发》一书对贝克莱的哲学思想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提供了解读贝克菜哲学论点的有效指南,同时还为读者提供了独立思考、综合对比贝克莱思想及其反对思想的机会。此外,本书还介绍了对贝克莱的思想和观点产生重要影响的哲学家及其理论,以及围绕解读和评价贝克莱的思想而产生的各种争议。《从贝克莱出发》一书囊括了贝克莱全部的重要哲学概念,对所有想了解贝克莱这位具有挑战精神并且十分重要的思想家及其作品的读者来说是理想的选择。

目录

第一章 走近贝克莱

 第一节 贝克莱生平简介

 第二节 贝克莱的主要著作以及作品间的关联

 第三节 哲学家生平研究方法和本书阅读指南

第二章 对贝克莱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与理论

 第一节 勒内·笛卡儿(1596—1650)

 第二节 尼古拉斯·马勒伯朗士(1638—1715)

 第三节 约翰·洛克(1632—1704)

 第四节 实体、物体和属性

 第五节 间接现实—关于人类认知的一种流行理论

 第六节 初级属性和次级属性的比较

 第七节 概念和感觉

第三章 贝克莱的哲学体系:内容与学习方法

 第一节 概念、想法与感觉

 第二节 日常事物的属性以及人类对其的感知过程

 第三节 心灵(灵魂)

 第四节 不被任何人感知时物体的存续性问题

 第五节 现实与幻觉的区别

 第六节 科学的发展与对环境的探索

 第七节 人们如何认识他人心灵(包括上帝的心灵)的存在

第四章 贝克莱关于非物质论与唯心主义的论证

 第一节 贝克莱所有论证的前提:人类通过感官认识的是感觉

 第二节 领衔论证

 第三节 同一性论证

 第四节 感知相对性论证

 第五节 贝克莱对抽象概念的否定

 第六节 结论:贝克莱的哲学能带给我们什么?

参考文献

索引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试读章节

第二节贝克莱的主要著作以及作品间的关联

贝克莱30岁前就创作了数本哲学史上的重要著作,对西方哲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时至今日仍然吸引着许多读者。

1710年,年仅25岁的贝克莱出版了他的巨作《人类知识原理》。其实早在一年之前他的《视觉新论》就开创了感知哲学的新篇章。1713年,贝克莱28岁时出版的《贝克莱哲学对话三篇》则是他所有作品中最通俗易懂,也是文学性最强的一本书。

《人类知识原理》以及《贝克莱哲学对话三篇》是目前人们研究贝克莱哲学最重要的资源,本书将聚焦这两本著作的主要内容并讨论两书的关联。在此之前,读者朋友们须要认识到,贝克莱不仅仅是哲学家,更是一位涉猎百家的博学大师。他的研究兴趣有些与哲学直接相关,有些则超越了哲学。数学、神学、经济学和科学都是他擅长的领域,这反映在他主题丰富、跨度巨大的论文、单页和书籍中。此外,本书还将介绍一部分他的其他著作以及这些著作与《原理》《对话》之间的联系。《关于人类知识原理的论述》(1710)

本书是贝克菜最全面、学术性最强的哲学著作,现今一般称为《人类知识原理》,以下简称《原理》。在书中,贝克莱提出理由反驳了诸多当时占据主流地位的哲学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认识论(人类认知的范围与方式)以及形而上学(现实的终极本质)理论。

贝克莱将《原理》全书的正文标为“第一章”,并在书信和笔记中暗示自己本意撰写更多章节深入探讨第一章中涉及的话题。例如,1729年贝克莱在写给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的信中提到《原理》第二章的手稿在数年前的意大利之行中遗失了。而幸存至今的除了“第一章”之外还有对《原理》原本应有的各个章节的介绍,《原理》迄今为止的各个版本都将“第一章”与该介绍收编入册。

贝克莱在《原理》一书的介绍中预告此书将通过指出主流哲学理论中观点立场与论证过程中的谬误以驳倒这些理论,然后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其中,贝克莱尤其反对“抽象概念”(abstractidea),这一点将会在本书的第四章中做详细介绍。

1710年第一版《原理》出版后,贝克莱遗憾地发现该书市场接受度很低,不仅贝克莱私人赠书的对象对《原理》所述嗤之以鼻或不置可否,在公众层面也反响平平,没有引发广泛的讨论,更休提有任何人成为贝克莱哲学思想的笃信者。在贝克莱看来,个中原因有出版地在都柏林使得《原理》无法抵达大规模受众的缘故,也有该书的语言过于学术化,且运用大量哲学与科学术语的原因。直到贝克莱一生最受欢迎的《阿尔西弗龙》一书问世之后,经过小幅度改动的《原理》一书才于1734年再版。《贝克莱哲学对话三篇》(1713)

正因为《原理》的无人问津,激发了贝克莱撰写《贝克莱哲学对话三篇》(原名直译为《海拉斯与斐乐纳斯的三轮对话》,以下简称《对话》)。《对话》诞生于《原理》出版后三年,出版地选在伦敦,贝克菜希望《对话》能够收获更广泛的读者。《对话》的行文初看之下类似剧本,它不再像《原理》那样充满术语,大部分内容以直白易懂的对话展开。大量采用对话的创作模式是贝克菜非常敬仰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经常采用的。《对话》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也可称为继柏拉图后以对话形式创作的最匠心独运的文学作品。

海拉斯和斐乐纳斯的对话设定在一个大学校园的花园中展开,历时三天,每一天发生一轮对话。“斐乐纳斯”之名在古希腊语中意为“热爱智慧之人”,而“海拉斯”则意为古希腊语的“物质”。大致上,斐乐纳斯是贝克莱本人在对话中的投射,而海拉斯则是为了引出观点而设置的配角(这里之所以用“大致上”是因为在学术界对于“斐乐纳斯”的观点多大程度上等同于贝克莱的观点,而“海拉斯”的观点又在多大程度上为贝克莱所反对还存在争议,但就本书的目的而言,这样理解就已经足够)。书中还暗示斐乐纳斯相比于海拉斯是高校中更为资深的教职员。

在《对话》开篇,海拉斯对于斐乐纳斯否定物质存在的观点感到震惊,在对话开展进程中,海拉斯逐渐接受了斐乐纳斯的观点。斐乐纳斯的论证大多与《原理》一致,同时他也回应了海拉斯提出的诸多异议。海拉斯将斐乐纳斯的某些观点瞬间接受,而另一些观点则在斐乐纳斯反复论证之后才认同,总之,在全书末尾,海拉斯全盘接受了斐乐纳斯的观点。P9-12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3:5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