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今天是什么(用哲学的语言说第3版)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作者 章启群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今天是什么:用哲学的语言说(第3版)》是一本写给青少年和哲学爱好者的哲学启蒙书。正文由34篇文章组成,每篇文章讨论一个问题,用哲学的方式思考现实、思考人生,拉近哲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让读者感受到思的快乐和哲学的魅力。

作者章启群认为,飞是一种奇妙的体验。飞有一种绝对的高度,还有另外一种时空的视角。思想上、精神上飞起来,我们的人生才能最后飞起来。哲学就是我们思想和精神的飞行器。哲学让人剥离开那些琐碎的、庸俗的、充满得失利害和铜臭气味的事物和事件,徜徉于纯粹的、本质的、整体的思考之中。思想之飞是一种极致的体验。思之快乐是一种极精微、美妙、高尚的快乐!本书就是试图让读者体会一下这种思的快乐。

内容推荐

《今天是什么:用哲学的语言说(第3版)》是一本写给青少年和哲学爱好者的哲学启蒙书,从一些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入手,逐一展示一些哲学家的思想。阅读此书,你不必有哲学预备知识,只需跟着作者章启群的语言,抱着一颗善于发现、勇于质疑的心,感受思之快乐。

目录

序言:思与快乐

1.让思想飞起来

2.哲学是一种生活

3.今天是什么?

4.永恒在何处?

5.认识时间吗?

6.钟表为谁计时?

7.烦恼之根

8.完美是个陷阱

9.不可战胜的瞌睡

10.无字处的智慧

11.醉境

12.悲剧之魂

13.我是谁?

14.人格面具

15.男女气质及其他

16.单面人

17.疯狂?文明?

18.水果是不能吃的

19.物自身

20.真理的困惑

21.两种推理:中西医学思维之别

22.变色世界

23.物——用具

24.语言是存在之家

25.相知最多有多深?

26.意义在飘浮

27.“看”与“看作”

28.语言图式

29.快乐和幸福的属性

30.游戏与“家族相似”

31.说与写

32.无底的棋盘

33.孪生兄弟:诡辩术与辩证法

34.“形而上学”与“物理学之后”

附录:关于我国哲学教育的几点建议

重版后记

三版后记

试读章节

1.让思想飞起来

古人没有飞机,对于鸟儿在天空的飞翔充满想象,渴望飞的体验。中国战国时代的哲学家庄子所作的《逍遥游》,就讲了一个大鹏鸟的故事:

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这样大的大鹏鸟冲天一飞就是九万里。人如果能够像大鹏鸟那样飞翔,则是多么美妙的事!大文豪苏轼眺望空中明月,心驰神往,也禁不住说道:

我欲乘风归去!

渴慕之情,溢于言表。

后来,人们把这种想象和渴望付诸实验。汉代的时候,有个人用羽毛做了两个翅膀装在自己身上,头和身体也粘满羽毛,飞了大约百步,坠了下来。明代有个叫万户的人,将爆竹火药绑在自己坐的椅子上,然后点燃爆竹,试图升空、飞翔。当然,实验失败是意料之中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达·芬奇也曾设计过飞行器,但那时整个的科学和技术没有达到生产飞机的水平,不可能成功飞行。

所有这些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都只能是人们一种美好的愿望和理想。

20世纪初,人类设计的飞机终于飞起来了。经过不断改进,飞机现在已成为一种普通的运载工具,成了人们便捷的空中舟桥。千古以来人们渴望的飞的体验,我们今天终于如愿以偿。

然而,飞与走的差异究竟在哪里?飞与走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当飞机在跑道上滑行时,我们的感觉与乘坐汽车无异;飞机在起飞和降落时,我们觉得像坐过山车;飞机经过云层被气流冲击波动的时候,我们似乎处于风浪中的木船之中;而飞机顺利飞行时,我们则不免感到如同火车行运般单调。

但是,飞与走毕竟不同。

首先是速度不同。从北京到巴黎,朝发而夕至。飞机把地球变成了一个村庄。尤其是对于那些公务繁忙、时间紧迫的人来说,这个感受非常强烈。

其次,飞行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立体的空间。当我们看到身边白云缭绕,云海在机翼旁翻腾,我们有翱翔于万里蓝天之上的飞鸟般的轻快和喜悦。有时,飞行的万米高空阳光灿烂,降落时地面却暴雨倾盆。空间景象的交错和反差,让我们感到惊喜、充实和丰富。这也是行走在土地之上所无法体验的。

然而,最重要的是视角的变化。视角的改变也带来视野的巨大拓展,让我们能够看到非常辽远、广阔的世界。我们在飞机上可以俯视舷窗下面的大地、江河、山峦。

在地面上,我们平视或仰视这些景物时,觉得大地广阔无边,江河奔流不尽,山峦更是高耸、险峻、神秘莫测,而我们自己却像一个拇指姑娘、一个芝麻粒,非常渺小,微不足道。

可是,当我们在飞机上俯视这些景物时,深绿的丛林,灰黄的大漠戈壁,裸露的旷原,尖峭的山峰,蜿蜒曲折、盘若游丝的江河,它们就像沙盘里的标识、工程师设计的模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完整的山峰、河流、森林、平原、城市、桥梁。在地面上迅疾飞驰的汽车、火车,从飞机上俯视,则如爬行的龟、鳖和蠕虫。而那些在地面上看来角色分明、地位悬殊的人群,从空中俯视,皆如蠕动的蝼蚁,浑然一色!

这种视角和视野的变化,让我们感到自己的高大和伟岸,我们感到自己就像一个神!

朋友告诉我:马比人跑得快,汽车比马快,火车比汽车快。然而,火车再快也比不上飞机,因为,它没有飞起来。

飞起来才有超过声音的速度,飞起来才有绝对的高度,从而拥有另外一种时空的视角,飞起来我们自己就变成了神!

飞是如此奇妙!然而,我们能否在思想上、精神上飞起来?思想和精神之飞,一如我们的躯体飞行的感觉。我们会居高临下,一览众山小。我们会把握一个一个事物的整体,而不是部分的、残缺不全的事物。

哲学就是能够让我们在思想上、精神上飞起来的东西。哲学让我们剥离开那些琐碎的、庸俗的、充满得失利害和铜臭气味的事物和事件,徜徉于纯粹的、本质的、整体的思考之中。

哲学是我们思想和精神的飞行器!

思想上、精神上飞起来,我们的人生才能最后飞起来!

思想之飞是一种极致的体验。

思之快乐是一种极精微、美妙、高尚的快乐!

读者诸君:尝试一下,为何不可?

P6-10

序言

思与快乐

我的女儿还是一个初中学生的时候,爱和我天南海北神侃。除了科学、文学、历史、政治和社会现实问题以外,有时还谈到一点哲学问题。我在与女儿谈到某些内容的时候,不禁也想到她的伙伴及同龄人,想到更多、更广泛的读者们,觉得让他们了解一下哲学,未必不是好事。这个单纯的想法,就是写这本小册子的起因。那年从暑假开始动笔,经过大约4个月的时光,终于草成。女儿是本书的第一个读者,也是本书的第一个酷评家。这是我笔耕生涯中非常欣慰的一件事。

谈起哲学,很多人或望而生畏,或嗤之以鼻。其实,哲学自有哲学的兴味,至少我们父女的感受是这样。

如果哲学是个人人都讨厌的玩意儿,它早就灭绝了。中国、西方、印度的哲学传统已经有几千年了,哲学自身的历史是它本身魅力和效用的最好说明。

哲学没有灭绝,本身就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因为哲学不能教人像袁隆平那样搞水稻杂交,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哲学也不能铺铁轨建设青藏铁路,不能治病,不能造房子;哲学也不教人作诗、写字、画画,也不教人历史、算账、做买卖……简言之,哲学没有任何实用的功能。“哲学无用”是哲人们经常引以自嘲的口头禅。同时,哲学又不像大熊猫那样受到政府国宝级保护。然而,哲学为什么没有灭绝呢?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研究哲学,主要原因是他们是奴隶主,没事干。可是,他们为什么不去吃喝玩乐?为什么不旅游、打牌、跳舞、寻找快乐——就像今天的很多富人一样?

问题就在这里:

对于有一类的人来说,他们认为哲学思考比吃喝玩乐更快乐。

人体上的各种组织、器官各有各的功能,也各有各的出路。嘴是用来吃饭、说话的,我们要想长期强制嘴憋住不说话、不吃饭,那是不可能的,谁也做不到。其他器官也是这样,我们无法长期塞住耳朵不听声,长期蒙住眼睛不看东西,长期捏住鼻子不闻气味,这些我们都知道。那么,我们能否让大脑停止思考?当然也不可能,除非脑瘫。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类能够思考,而且无法停止思考,否则就是动物。即使是精神病人也在思考。身体残疾也不影响大脑的思考。被认为是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他的肉体已经丧失了绝大部分功能,只能用眨眼睛来表达意愿,但不妨碍他仍然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有些人爱吃,成为美食家或美味享受者;有些人爱听,成为音乐家;有些人爱看,成为画家、雕刻家;还有些人却爱思考,他们可能成为哲学家。哲学是一种最纯粹、最深邃的思考。就像人们从吃、听、看、闻中感受到快感一样,爱思考的人也会感受到思的快乐。

当然,人类的悲剧还在于:人无法不思考。

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认为,不思考的猪是最快乐的。可是,人类做不到,人类不得不思考。这是人类的宿命。

当下中国出现了几千年来少见的奇怪现象。据我所知,从上世纪末恢复高考以来,全国高考的文科状元中没有一人选择学习哲学。北大、复旦、人大等名校哲学系每年招收的本科学生中,第一志愿不多,真正愿意学哲学的学生极少。这个现象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不想学哲学,不是哲学本身的错。

其实,“哲学无用”只是关于哲学功能描述的一半,哲学的功能其实是“无用之用”,也可以说是有“大用”。哲学不会教人们做任何具体的工作,但是,哲学告诉你做所有这些事的最终目的——人生的意义。当我们现实的、初步的目标实现了,比如,找工作、挣钱、买房子、结婚、赡养父母等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就会出来:我们生活的意义就是这些吗?

苏格拉底说过:“没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因此,有人说,学哲学就是让自己活得明白一点。

哲学所面对的正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哲学家的解释常常与众不同,应该说更为深刻和彻底。普通人也会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当下的网络让更为广泛的人们可以自由表达对于社会和生活问题的看法。然而,网络上的绝大部分言论,很快会在人们的记忆中消逝。尽管有些议论不乏智慧,有些概括类似格言警句,甚至轰动一时,但最终不免在时间的长河中无影无踪。

时间无情地扫荡了很多东西,只有那些人类思想的精华才能保留下来。哲学则是这些宝藏中的精粹。

人们常常为一些琐碎、无聊的事情陡发争端,甚至闹出人命,大学生马加爵事件就是突出的例子。如果能够摆脱这些无聊的琐事,相对超然地工作、学习,健康、幸福生活的指数不就增加一点吗?理解了哲学家的思想,我们就会对这些社会和生活问题,有更清醒的认识,从而不会感情用事,糊里糊涂“跟着感觉走”,干傻事还自以为是逞英雄,甚至铤而走险,毁人毁己。

这本小书就是试图从一些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人手,逐一展示一些西方哲学家,尤其是20世纪西方哲学家的思想,内容涉及存在与思维、知识与真理、本体与现象、语言与世界、人生与目的等众多哲学问题。读者朋友不难发现,本书叙述与一些哲学导读类书籍完全不同:在形式上,并未突出各篇章的联系和主题分类;在理论上,并未着力阐述一个贯穿始终的观点,没有给出一个最终的结论。

如同吃饭一样,我给读者朋友奉上的,是各种各样的关味菜肴,可以说酸甜苦辣均备,南北菜系杂呈,却没有端上一盘一劳永逸、彻底解决问题的长生草。可以肯定,世界上也没有这种长生草。从这些哲学家的思想中,我相信,会心者无疑能够获得心灵的沟通、理性的满足,甚至某种彻悟。

尝试用这种方式来表述哲学思想,使我在理论和文学两个方面受到极大的挑战。绞尽脑汁不敢说,搜肠刮肚是常有之事。尽管如此,不足之处仍在所难免,希望读者朋友不吝赐教。

对于思考者来说,问题是首要的,有问题才会有兴致。只要我们进入到这些哲学家的思想之中,兴趣和疑惑会结伴而行。只有不满足和疑惑,才会有探索和反思,才会有真正的科学创造。

因此,读者朋友,在翻完本书最后一页的时候,如果你感到仍有疑惑,那么,我不仅心满意足,而且无比快慰,大喜过望。

后记

这本小书初版于2006年盛夏。我对于这本小书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初版后买了很多送给自己的家人、亲戚、朋友、同学,自己又至少重读过三遍,颇有敝帚自珍和自得之意。当时曾抱有一些期许,认为会有很多读者,特别是中学生朋友喜欢。后来发现,情况并非如此。虽然也见到《新京报》上的新书推介和几篇书评的赞赏之词,但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因此,在些许的失望之后也有反思,觉得写这一类的读物绝非易事,自己可能火候还不够。

今年春夏,北京气候极为反常。阳春三月仍在飞雪,凛冽的寒风一直刮到清明,大地回暖不过数日,在莺飞草长的暮春时节,酷暑却忽然而至,在农历四月初便有34摄氏度高温。季节无序,阴阳失调,让人感到猝不及防,既无奈又无所适从。好歹这学期忙忙碌碌,日子过得紧凑,也就无暇感慨这些了。忽然有一天,责编仲江告诉我:你的那本书社里要重做。这个消息就像北京的天气一样,当时让我觉得有点诡异。于是,这本小书就有了修订的命运。

修订的工作如下:一是改了几个篇名,把原来篇目的次序重新编排了一下,觉得这样阅读下来可能顺畅一些。二是遵照新策划的建议,将初版“跋”修改成“重版序言:思的快乐”,将初版“引言:飞的感受”,变成正文第一篇:“让思想飞起来”。三是调整了正文的格式,把认为比较重要的句子另起段落,用楷体引文形式标出。四是补上了初版遗漏的“题记”。五是改正了一些错误,包括错字、漏字、病句,增删了极少数内容。六是加了三篇附录与“重版后记”。七是增加了插图。

可见,修订版与初版还是有着不小的变化,尤其是插图。这些插图之于这本小书,不仅是一种形式的装帧,还是一种气质和精神的烘托。有如一个清纯的农家少女,换上了一身鲜丽的衣裳,顿时出落得窈窕出众、楚楚动人。

提到插图,就必须说说它的来历和过程。

7月一个星期天上午,我正又一次沉浸在这本小书之中,电话铃响了,那边是好望山庄主人、老同学刘以林,说山庄的瓜果时蔬丰收,要送些让我们尝尝。那天烈日炎炎,空中不见飞鸟。下午进门时,他果然端着一个巨大的纸箱,里面塞满黄瓜、韭菜、苋菜、茄子、西红柿、豇豆之类。我们每年都会吃到他种的绿色食品,分享他的果实,也让他有点成就感。坐下喝茶,问到我正在干的活计,他忽然提议:为这本小书插图。我知道这位老同学目前正迷于此道而不可拔,且出手不俗,于是欣然赞成。两天后,星期二晚上,刘庄主又来我家,递上一沓A4纸,说:“你看看。”原来是60幅插图。我不禁眼前一亮,十分惊喜,这些插图可谓美妙绝伦!我脱口而出:这是天作之合!

如此偶然而又完美的合作,冥冥之中,应有神助吧。想想整个修订过程,以及这本小书的命运,觉得确有一些机缘。心中不免顿生一种敬意,应该感谢天地!当然,应该感谢的人也很多,文中已经提到了一些朋友,还有很多未提到的朋友,在此一并致谢了,衷心地,衷心地!

初版“跋”记录了当时写作的时间、心情以及友情,不忍割舍这一段记忆,还是继续保留吧:

2005年10月13日夜初稿,头顶碧天明月,飞云流逝,疏星点点。

2005年11月16日中午改订,冬晴如春。

刚从台湾回来,北京一扫尘霾漫天的4月,蓝天白云,飞绿流丹,景致为之一新。书稿付梓,即将与读者见面,我心中别有一样欣喜。本书能以这样的面貌呈现出来,与仲江、毕春平女士的辛劳不能分开。同时,我的老同学朱欣欣以及刘磊女士,还有一些同学和老友也一直关注本书的命运,在致谢的同时,我也将这些友情深记。作品的重版,对于我是第一次。除了喜悦,仍然还有期待。

章启群记于庚寅大暑时节,岁次公历2010年7月29日,

燕南园56号,夕阳西下时,汗流浃背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2:2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