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人王阳明》作者方志远顺着心学发展脉络,张弛有度、夹叙夹议地详述了王阳明的传奇一生,及其悟道的心灵轨迹。本书文字繁简得当、生动流畅。不仅再现了曲折的一生,深切表达了他的思想感悟,更是还原了其心学的精髓。在同类书中表现突出,内容精湛,是一本深入解读王阳明传奇人生的通俗读物。
| 书名 | 千古一人王阳明 |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作者 | 方志远 |
| 出版社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千古一人王阳明》作者方志远顺着心学发展脉络,张弛有度、夹叙夹议地详述了王阳明的传奇一生,及其悟道的心灵轨迹。本书文字繁简得当、生动流畅。不仅再现了曲折的一生,深切表达了他的思想感悟,更是还原了其心学的精髓。在同类书中表现突出,内容精湛,是一本深入解读王阳明传奇人生的通俗读物。 内容推荐 王阳明“千古一人”的形象深入人心;作者方志远教授多次受邀登上央视百家讲坛,王阳明及其学说拥有了学界之外的大量读者和崇拜者。在这种文化背景之下,为适应不同层面的读者需求,《千古一人王阳明》根据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对王阳明的传记做了精心编排和修订。通过对王阳明一生廉政思想、行为及其家规理念的深入研究,挖掘了以其“知行合一”“修身明德”“秉公执守”为代表的廉政思想,将对全国读者尤其是党员干部学习研究王阳明思想,深入解读其心学智慧起到积极作用。 目录 楔子 第一章 豪迈不羁出自天性 一、儿从天上云中来 二、父亲的轶事 三、“打破维扬水底天” 四、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 五、试马居庸关 六、新婚之夜无踪迹 七、“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第二章 吾当上下而求索 一、才受威宁剑,便将边务忧 二、刑部云南司的新任主事 三、为圣为文两彷徨 四、九华山的奇遇 五、阳明名世 六、主考山东 七、“守仁从宦三十年,未见此人” 第三章 龙场“悟道” 一、言事下狱 二、前路可曾有知己 三、鼓山奇遇 四、第一批门人 五、西行龙场路漫漫 六、阳明小洞天 七、何陋轩与君子亭 八、妙论神仙术 九、龙场“悟道” 十、主席贵阳书院 十一、同是天下沦落人 第四章 中原刮起王旋风 一、西辞龙场东归去 二、吉安的民情习俗 三、庐陵知县 四、仕途的转机 五、大兴隆寺中的三人会 六、方献夫成了王门弟子 七、朱陆之辩 八、南下途中说“大学” 九、各家都有难念的经 十、形在山水,意在点化 十一、滁州岁月 十二、师徒问答 第五章 南赣汀漳巡抚 一、祭酒乎?巡抚乎? 二、途经万安戏演兵 三、夜审老吏 四、初行“十家牌法” 五、练民筹饷 六、“破山中贼”──漳南鏖战 七、提督南赣军务 八、“破山中贼”──用兵南赣 九、“破山中贼”──祥符宫中的阴谋 十、南赣设置 十一、“破心中贼”──戒奢靡、立乡约 十二、“破心中贼”──兴社学、行教化 十三、王门弟子 十四、徐爱论说《传习录》 十五、阳明妙论 十六、南赣山中风光好 第六章 处危应变 一、宁府是非 二、各自念权经 三、宸濠终于挑起了反旗 四、丰城脱险 五、兵不厌诈 六、吉安起兵,丰城决策 七、端了宸濠的老巢 八、初战黄家渡 九、樵舍决战 十、“以我家事,何劳费心如此” 十一、皇城闹剧 十二、渔阳鼙鼓动地来 十三、荒唐皇帝荒唐事 十四、叛王宸濠成了奇货 十五、面见“张公公” 十六、杨一清排解烦难 十七、安抚京军 十八、祸福之间 十九、给皇帝面子 二十、王艮拜师 二十一、始揭“致良知” 第七章 远离政治中心的日子 一、皇恩浩荡 二、人算不如天算 三、不给待遇的“新建伯” 四、王学从此大明于天下 五、说谤 六、“儒佛老庄皆吾之用,是之谓大道” 七、门人万象 八、阳明教法 九、京中争论大礼议 十、斩不断的瓜葛 十一、左顺门事件与碧霞池赋诗 十二、晚年得子 十三、说“良知” 第八章 最后的行程 一、朝廷终于记起了王守仁 二、“天泉证道” 三、“大学问” 四、词章国里重遨游 五、学问与事功并无二致 六、平定田州,只在谈笑之间 七、袭破八寨,又是功高遭忌 八、最后的行程 九、“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十、千古毁誉,听其自然 王阳明年表 参考文献 附一:明朝百年启示录 附二:王守仁的个性与明代士风 附三:阳明史事三题 附四:“知行合一”与王阳明的“三不朽” 附五:知行合一:王阳明的事功与学术 后记 再版附记 三版附记 试读章节 王阳明在庐陵为知县期间,朝中局势发生了突变。正德五年(1510年)八月,宦官刘瑾被捕下狱,接着被处以死刑,凡刘瑾专政期间受打击者,均予平反。王阳明仕途中的转机也随着刘瑾的倒台来到了。 这年九月,王阳明在庐陵做了六个多月的知县后,前往北京“朝觐”。 根据明朝的制度,地方官每三年进京一次,朝见皇帝,叫“朝觐”;同时接受吏部和都察院的考察,即“朝觐考察”。 王阳明这次进京,是参加正德六年(1511年)正月的“朝觐”。按当时的交通情况,从庐陵到北京,一路都是水道,先顺赣江而下,由鄱阳湖进长江,再由扬州入运河,至通州,再改陆路,进北京。这一路上的正常行程大约需要一个月左右。“朝觐:在正月,按理说十月底动身时间也是绰绰有余的。但王阳明九月底动身,十一月初就到了京师北京,比正常的朝觐时间提早了近两个月。刘瑾被捕在这年八月十一日,至二十五日被杀,这一消息到江西的时间应在九月上、中旬。可见,王阳明是在得知刘瑾被捕或被处死的消息后,以朝觐为名,提前进京活动的。活动什么?当然是要求“平反”。 到了北京之后,经过湛若水等人的安排,王阳明借住在大兴隆寺,等待消息。果然,还没到“朝觐”的时间,吏部的委任书就下发了,将王阳明由庐陵县知县升为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的主事。 十年前,王阳明初入仕时,就是刑部云南清吏司的主事。如今重新回到了原来的起点,但却是南京的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但接下来的,是一连串的升迁。 正德六年(1511年)正月,王阳明尚未赴南京就职,新的任命就下达了,改为吏部验封司主事。验封司位于文选司之后、稽勋司和考功司之前,是吏部的第二司,掌封爵、袭荫、褒赠、吏算等事,从地位来说,大致相当于贬谪之前的兵部武选司。但这只是第一波。 接着,当年十月,升任吏部文选司员外郎。文选司为吏部四个清吏司中的首司,在六部四十二个清吏司中地位最高,掌文职官员和吏员的升迁、改调等事。员外郎则为文选司的副长官,从五品。这对于王阳明的仕途来说,是一次跨越。 正德七年(1512年)三月,再升吏部考功司郎中,正五品。 同年十二月,升南京太仆寺少卿,正四品。这在明代,就算进入高级官员的行列了。 从正德五年(1510年)十一月刘瑾被杀后王阳明以朝觐为名到北京,到正德七年(1512年)十二月升南京太仆寺少卿,在这两年的时间里,王阳明由正七品升为正四品,升了三品六级,即使算上贬谪期间的沉沦,这个速度也是够快的了。和他同一年举乡试,而且在第二年的会试中就中了进士的胡世宁和汪俊,比王阳明早入仕途六年,这时也只是分别为正四品的湖广宝庆府知府和从五品的翰林院侍读学士。 从这个角度看,当时的明朝,还是“公道在人心”,朝廷没有亏待与“邪恶势力”做斗争并且付出了代价的英雄。 P98-100 序言 王阳明(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姓王名守仁,字伯安,自号“阳明子”,人称“阳明先生”,明代浙江余姚人。本书以“王阳明”为名,是因为在“阳明”的盛名之下,不少人朋友不知“王守仁”为何人。但王守仁以“阳明”为号,却是在三十一岁以后。为了叙述上的方便和合理,取号“阳明”之前仍称“王守仁”,取号之后则按习惯称“王阳明”。 和中外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一样,王阳明从闻名于世开始,就一直毁誉参半。时人斥其“事不师古、言不称师、专以立异为高”,却不能不承认其事功卓著;后人言其承朱学之微而鼓吹心学,为统治者另谋思想统治出路,却不能不承认王学的积极因素。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从小立志要为“圣人”而真正成为“圣人”的人,也是唯一一位混迹于“三教九流”而最终从祀孔庙的人,其间,有一个由“异端”入为“主流”、“舆论”倒逼“庙堂”的过程。 不是什么时候都可能出现王阳明,也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成为王阳明。王阳明及其学说的出现,是明朝建立一百年后社会多元化的表现,同时又推动了明代社会多元化的进程。 斯人已去。唯以我心鉴日月,不与时俗较短长;心中有良知,行为有担当;时时有困惑,初心终不改。这是王阳明留给我们的永恒的精神财富。但是,王阳明自己和他的弟子们,是比较善于制造“神话”的。我们今天讨论王阳明,却不能陷入这种神话的陷阱。 王阳明及其学说确实在日本产生过一定的影响,所谓的日本“战神”东乡平八郎也确实钦佩王阳明,但说他的腰间常悬一块铜牌或木牌,牌上镌刻着几个字:“此生俯首拜阳明”,则完全是以讹传讹的无根之说,属鲁迅所批评的国人劣根性中的“阿Q”精神。 后记 我出生在江西省吉安市,并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当时知道吉安有四条以人名命名的街道:中山路、永叔路、文山路、阳明路。 “熟视无睹”是人性中惰性的集中表现。中山路我知道是纪念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永叔路和文山路我也知道是纪念我们吉安的先贤欧阳修和文天祥,但那条最宽敞的阳明路所纪念的王阳明是何许人却不知道。尽管天天走在“阳明路”上,而且还听说吉安曾有一所“阳明中学”,但从来没有想过要去问问王阳明的情况。 在当时的同龄人中,我的知识面特别是有关历史、地理方面的知识,自我感觉还是比较不错的,但竟然不知王阳明。现在回想起来自己也觉得有些不可理解。这或许是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是我读小学和中学的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是不宣传王阳明的。因为他不但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愚弄人民的学说,而且亲手镇压了江西及广西的人民起义。另外,历代的反动派如曾国藩,以及蒋介石、蒋经国父子都是推崇王阳明的。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所以“文化大革命”一开始,“阳明路”就被改名为“红旗大道”。 二是家庭成员中有文化的都长年在外,留在家中的数我文化程度最高。我读小学,家中就是小学文化;我读初中,家中就是初中文化。对于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我不知道的,家中便没有其他人知道。而且家住文盲区,小学二年级时遵母命写标语,将“防止贼盗”写成我自己也不知其意的“房子达到”,贴了好几个星期,一大栋房子好几户人家,竟然没有人发现错误。在这种环境中不知道王阳明是很正常的。 后来看的书多了些,才知道王阳明的本名叫王守仁,是浙江人。但一位浙江人为何在江西受到如此厚遇,不但吉安有阳明路,南昌、赣州也有阳明路。带着这个问题试图找几本有关的书看看,但竟然找不到。恢复高考后读大学,接着又读研究生,从先师欧阳琛教授学习明清史。记得我入师门后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关于王阳明的,当时先师并没有正面作答,而是给我看新中国成立初期他在《新中华半月刊》上发表的《王守仁与大礼议》一文。如果说缘分,这恐怕就是缘分。想了解王阳明,没想到竟投到研究王阳明的专家门下。 在先师的指点下,我接触了一些有关王阳明的资料,对王阳明开始有了真正的认识,也逐渐产生这样一种看法:中国历史上,还没有第二人像王阳明那样,在学问和事功两个方面都做得如此漂亮,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但由于硕士论文写的是明代内阁制度,研究视野投向了明代的中央决策圈,所以暂时将王阳明搁置起来。后来研究明代地方政治及制度,王阳明才又重新回到研究视野之中。 要写传记,特别是写王阳明这类影响极大的人物的传记,首先必须定位,即必须将传主定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已有的关于王阳明的研究成果,几乎毫无例外都是从他的哲学思想切入,研究他的“心即理”说、“知行合一”说、“致良知”说,等等。即将他定在一个思想家或哲学家的位置上。但我认为,包括王阳明在内的所有真正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或哲学家,首先都是实践家。他们的思想方法和形成的思想体系,均来自于他们的生活经历、社会实践,以及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独特个性。王阳明白幼形成的豪迈不羁、雄爽横放的个性,以及对程朱理学嬉笑怒骂的批判和讥讽、对社会实践即所谓“事功”毫不掩饰的追求和重视,构成了他与其他任何思想家不同的风格。我想,王学所以在明中叶风靡全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直面社会、贴近大众,是“凡夫俗子”的学说,如果我们今日用学究式的方法来研究王阳明及王学,以一般群众看不懂或不愿看来标榜自己学问的高深,那倒是对王阳明及王学的莫大讽刺。 因此,我写《王阳明传》,首先将他定格为实践家即社会活动家或政治家,然后才是思想家;首先是记叙他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实践,分析他所处的时代以及这一时代对他的影响,然后才是分析他的思想。我想,当我们充分了解一位思想家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实践之后,分析他的思想就是水到渠成并且轻松愉快的事情了,而对于读者来说,也可免受嚼蜡之苦。 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阳明在江西南安、赣州二府推行《南赣乡约》;从正德十六年(1521年)开始,王阳明反反复复说的是“致良知”(王艮认为晚年专说“良知”)。只要对明代成化、弘治、正德朝的社会状况有一定的了解,就不难认识,《南赣乡约》的推行和“致良知”的提出,都是在政治日趋腐败、风气日趋奢靡形势下进行社会改革的需要。 正德、嘉靖之际,在明朝官僚集团内部,中央先以杨廷和、后以张璁为首,地方以王阳明为代表,形成了几股松散的改革派势力,他们根据各自对社会的认识,采取自己认为可行的办法,在中央,在地方,在自己权力和影响可及的范围内,进行社会改革。杨廷和、张璁利用主持朝政的地位,裁削宦官势力,革除政治积弊,重建统治秩序,在上层社会中进行改革。王阳明则利用平定闽粤赣边境民变及宁王叛乱而建立起来的崇高威望,在基层社会进行改革。《南赣乡约》实际上是地方自治和民众自治的条例和措施;而“致良知”,则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方法。 明人何良俊对“良知”更有他的一番见识: 阳明先生拈出“良知”以示人,真可谓扩前圣所未发。盖此良知,即孔子所谓愚夫愚妇皆可与知者,即孟子所谓赤子之心,即佛氏所谓本来面目,即中庸所谓性,即佛氏所谓见性成佛,乃得于禀受之初,从胞胎中带来,一毫不假于外,故其功夫最为切近。(《四友斋丛说》卷四,经四) 就在撰写后记的时候,1997年6月12日晚上7点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纵横”节目听到一则消息,江西赣南地区的一个小山村,一位老人去世后一年多,子女却不行安葬,实在是不孝。但也有社会经济上的原因。按当地习俗,办理丧事花费在三干元以上,而这里农民全年人均收入才几百元。这种不顾实际大肆操办丧事的陋习,正是当年王阳明在《南赣乡约》中所禁止的。时间过了五六百年,陋习却依然如故,或死灰复燃,可见社会改革的艰巨。 我认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尚,只有在明代中后期那样自由奔放的时代,才可能产生王阳明“豪迈不羁”的个性。也只有这种个性,才可能产生富有批判精神的王阳明学说。王阳明既不是闭门造车的空想家,也不是板着面孔的传教士,更不是被脸谱化了的伪道学,而是一位注重实践的社会活动家、机变万端的政治家、因势利导的教育家,特别是一个有七情六欲、即使成了大宗师仍然时时喜欢恶作剧的活生生的人。我以为,这才是真实的王阳明。 当然,王学能够在明代中后期风行全国,成为压倒朱学的显学,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有人们对朱学教条的厌恶,有对王阳明事功的向往,有王阳明学术与人格的激励和感召,当然也不乏趋炎附势的政治投机和避繁就简的学术投机。但真正入了王门而又能够得以成就的,只有两种人,一是天赋较高而敢于创新者,如王艮、王畿等;二是学有根柢而勤于思考者,如邹守益、欧阳德、罗洪先等。 在教育方法上,王阳明是善于启发学生的,但真正受益的也只有上面两种人。资质较次的领悟不到他学说的真谛,学无根柢的只知道夸夸其谈。而王阳明根据自己的体会,认为朱子之学过于烦琐,教人以“简易”,却不知自己是经历过“烦琐”才达到“简易”的。第一步便教人以“简易”,这样固然可以吸引大批求学者,启发一批悟性较高者,却也必然助长避难就易、避繁就简的不良学风。明代后期王学趋于空疏,黄宗羲说是由于龙溪(王畿)、心斋(王艮)造成的,.但王阳明自身的教育思想却是造成这种空疏之学的基本原因。 本书的写作过程,也是我对王阳明及王学的认识过程。虽然任何认识都是有局限性的,但仍然希望我的认识不会与事实相差太远。任何一项研究都是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我在写作《王阳明传》时,也参考了现有条件下见得到的著作和论文,所受启发良多。 虽然本书在行文上力求流畅,以适应一般读者的需要,但由于长期形成的专业习惯,仍然是恪守言必有据的原则。所依据的资料或在文中夹注,或在每一章之后加注,也有没有注明出处的,书后附了一个“征引及参考书目”,作为弥补。所引用的王阳明诗文、书信、语录、奏疏等,均依《四部备要》本《阳明全书》,并参照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王阳明全集》,此书虽然校订偶有讹误、标点不尽合理,但它仍是目前见到的最好本子。 方志远1997年6月12日 于江西师大东区寓所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