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苏丹独立以前,苏丹有近600个族群讲着400多种语言和方言,可谓纷繁复杂。苏丹的语言分属三个语系,即阿非罗一亚细亚语系(即闪一含语系)、尼日尔一科尔多凡语系和尼罗一撒哈拉语系。每一个语系都有一些语族,而每一个语族又可以细分为一些密切相关的语支。苏丹三大语系至少都有两个以上的主要语族。就其有效分类和内部分支而言,其9个主要分支中的8个以及许多次要分支都出现在苏丹。大约有75种苏丹语言被认为属于尼罗一撒哈拉语系,这些语言中的大部分只被小的部落使用,仅有六七种语言的使用人数达到或超过苏丹独立时人口总数的1%。南苏丹独立后,阿拉伯语、贝贾语的使用人数在苏丹语言使用人数的排名中是比较靠前的。在这样的多样化语言国家中,语言差异已经成为人们正常交流的障碍,但随着苏丹混合语的出现,一些地区中相当大程度的多语言使用情况已经逐渐被人们克服。下面是苏丹主要语言的使用和分布情况。
阿拉伯语。属闪一含语系中闪米特语族的北阿拉伯语支,是苏丹的官方通用语言,也是苏丹近一半居民的本族语。除阿拉伯各部落以外,大部分努比亚人、贝贾人、努巴人和富尔人都能讲这种语言。因此,约70%的苏丹人会讲阿拉伯语。苏丹的阿拉伯语在词汇及语音方面稍微有别于埃及和亚洲其他阿拉伯国家,其形成了自己的阿拉伯语方言。同时,每个阿拉伯部落也有自己的口音。现代标准阿拉伯语在苏丹只被中央政府、出版业和苏丹国家广播电台所使用。
努比亚语。属阿非罗一亚细亚语系闪一含语族,大约有1200万人使用,他们主要分布于苏丹北部,许多人把它当作第二语言。古代努比亚人创造过努比亚象形文字,但今天已无人能够译读。随着漫长的历史变迁,努比亚语虽然逐步吸收一些阿拉伯语词汇,但仍然顽强地保留了其原有的面貌,至今仍被努比亚人所使用。努比亚语有两种方言,一种是栋古拉方言,另一种是马哈斯方言,两种方言差别不大。
贝贾语。属阿非罗一亚细亚语系库施特语族,有50余万人使用,他们主要分布于靠近红海的卡萨拉州。事实上,贝贾人在文化上已有相当程度的阿拉伯化,大部分人已经通晓阿拉伯语,但作为他们的民族语言的贝贾语仍被保留至今。可以说,大多数说贝贾语的人都是操双语者,即能说阿拉伯语或提格雷语。不同的贝贾部落所操的方言不尽相同。
富尔语。属尼罗一撒哈拉语系富尔语族,约38万人使用,使用者分布于西部的南达尔富尔州、北达尔富尔州。富尔人除了使用阿拉伯语外,仍然保留了本民族的语言富尔语。
马萨里特语。属尼罗一撒哈拉语系马巴语族,约12万人使用,使用者分布于西达尔富尔州的达尔马萨里特地区和南达尔富尔州。说马萨里特语的大多数人为操双语者,他们也能说阿拉伯语。达尔马萨里特地区的方言跟尼亚拉地区的方言有差别。 扎加瓦语。属尼罗一撒哈拉语系撒哈拉语族,约ll万人使用,使用者分布于西达尔富尔州,并散布于该州南部较远地区。说扎加瓦语的人大多数信奉伊斯兰教;其部落为半游牧部落,其也能说阿拉伯语。方言有比德亚特和贝尔蒂两种。
富拉尼语。属尼日尔一科尔多凡语系尼日尔一刚果语族。在苏丹称作“巴吉尔米富尔富尔德语”,近10万人使用,使用者分布于西北部马尤尔诺地区。口语受阿拉伯语影响较大。许多说巴吉尔米富尔富尔德语的人,还能说阿拉伯语;有些人把豪萨语或宋盖语用作第二语言。
英语。英语是苏丹的通用语言,在知识阶层中广为流行。目前,苏丹国家广播电台对内、对外均有英语节目,国内发行若干英文报刊。
混合语。苏丹有好几种混合语,许多人成了名副其实的操多种语言者,他们在家里说流利的本族语,在其他场合说一种或多种混合语。阿拉伯语是苏丹的首要混合语,因为它是官方语言,也是伊斯兰教语言。苏丹还有许多地方性和部落性的语言,但使用人数都很少,一般只有几万人或十几万人,其中使用人数稍多的语言有邦戈语、迪丁加语、伊尼芒语、卢沃语、莫鲁语、穆尔莱语、塔马语、特加利语、图尔卡拉语等。
P11-13
苏丹,古称努比亚、库施,位于非洲大陆东北部,国土面积约188.2万平方公里。在非洲大陆,苏丹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魅力大国。
苏丹是一个“大河之国”。美丽的尼罗河是苏丹的母亲河,它在苏丹境内自北向南绵延数千公里,孕育出一个千姿百态、气象万千的苏丹。这里民族众多、文化多元,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这条大河对苏丹的社会文化生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这样说,尼罗河赋予了苏丹生命,苏丹也因尼罗河而炫彩夺目。
苏丹是一个“文明之国”。历史学家曾把苏丹称为非洲大陆各文明与中东及地中海之世界古代多元文明交汇往来的“努比亚走廊”,创造出丰富灿烂的“努比亚文明”。作为现代苏丹历史源头的努比亚文明,是苏丹历史上浓重的一笔。努比亚历史上建立过三个王国,依次是凯尔迈王国、纳帕塔王国和麦罗埃王国。其中麦罗埃时期的努比亚文明成就斐然。20世纪初,考古学家在麦罗埃城遗址周围发现了堆积如山的铁渣,挖掘了大量的炼铁工具和熔炉,以至于有人将麦罗埃称为“非洲的伯明翰”。大约公元350年,这一王国被阿克苏姆国占领并摧毁,库施王朝灭亡。公兀五六世纪前后,基督教文明分别从北方的埃及和南方的阿克苏姆及红海沿岸传人苏丹。随着基督教文明的传入,苏丹出现了“基督教化努比亚文明”的繁荣时期。公元8、9世纪,是努比亚基督教诸王国文化与经济兴盛时期。上流社会竞相模仿拜占庭贵族生活和艺术,融入了古代努比亚传统成分的古典基督教风格或拜占庭风格的教堂、修道院,广布于努比亚尼罗河上游两岸,如著名的法拉斯大教堂。公元9、10世纪以后,苏丹北部地区开始了“努比亚文明的阿拉伯一伊斯兰化”的历史进程,这一进程逐渐地将苏丹北部和中部的居民转变为阿拉伯人,1821年奥斯曼帝国的埃及总督阿里入侵并统治苏丹数十年,这一历史进程得到了重大推进并最终将苏丹变成了整个阿拉伯世界的一部分。19世纪中期,随着欧洲人的到来与英国殖民统治的建立,数十年的英国殖民统治使苏丹走向现代化,与西方世界联系起来。因此,苏丹是一个非洲黑人文明、埃及文明、古代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现代西方文明等各种文明的交汇地。
1956年1月1日,苏丹宣布独立,成立苏丹共和国。建国以来,苏丹经历了曲折复杂的发展历程。作为一个新兴国家,苏丹面临民族国家统一构建和实现国家政治、经济与社会现代化的历史使命。在此道路上,苏丹人民经历了复杂的政治经济变局、多元的社会文化变迁,以及应接不暇的南北内战与达尔富尔冲突,可谓跌宕起伏、曲折徘徊。国家发展进程一再被延误,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苏丹还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随着石油经济的快速崛起与南北和解的实现,苏丹的经济与社会进入了一个较好的发展时期。2003年4月,世界银行宣布苏丹是近年来非洲经济发展最为成功的国家之一,国家的经济信誉度也不断提升。2008年尽管遭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苏丹宏观经济依然保持了较快增长,经济增长率达到3.0%。2010年苏丹GDP增长率为2.2%。2011年南苏丹独立以后,苏丹面临石油收入减少、外部制裁加剧等严峻形势,苏丹经济进入结构调整和战略转型期,政府相继出台多项鼓励对矿业等领域投资的政策法规。苏丹矿业部初步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该国黄金产量达到100吨。
苏丹和中国的友好关系源远流长。据记载,历史上苏丹的萨瓦金港曾接待过中国唐朝的商船。1959年2月4日,中国与苏丹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苏两国已形成了长期稳定、内容广泛的友好合作关系,中苏关系堪称南南合作的典范。在政治、经贸、文教、卫生、文化等领域的友好合作富有成效,如中苏石油领域的合作。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不断延伸,苏丹也成为丝路建设的重点国家。2014年6月5日,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召开。2015年9月1日,苏丹总统巴希尔来华出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并与习近平主席举行了会晤。会后,两国元首共同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丹共和国关于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并见证了科技领域合作文件的签署。
2016年5月12日,中国一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七届部长级会议在卡塔尔多哈开幕,这次会议恰逢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开启外交关系60周年,是继习近平主席于2016年1月对阿盟总部和中东地区进行历史性访问后,中阿双方又一次重要的集体外交活动。苏丹是重要的阿拉伯国家,是与我国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合作伙伴,这次会议为中苏战略伙伴关系增添了新的内涵。会后外交部部长王毅会见苏丹外长甘杜尔,王毅表示,中国将继续坚定支持苏丹在达尔富尔等问题上的正当利益和合理关切,继续支持中国企业赴苏开展经济合作,希望苏方充分利用中非合作论坛和中阿合作论坛,扩大并加强与中国的合作。2017年2月8日,中国驻苏丹大使李连和会见苏丹财政和经济规划部部长巴德尔丁,李大使表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为中苏双方进一步深化合作提供了重要契机。中方愿与苏方一道,不断拓展各领域务实合作,推动中苏战略伙伴关系持续深入发展。巴德尔丁表示,中国是苏丹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苏方愿积极参与合作共建“一带一路”,进一步深化双方各领域务实合作,为两国人民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利益。2017年8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对苏丹进行正式访问。张高丽副总理是近年来中国访苏的最高级别领导人,这次访问是中苏关系发展进程中一次十分重要的访问。张高丽副总理在会见苏丹总统巴希尔时,表示要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大方向下,积极探索符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务实合作新思路新办法。要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开拓中苏合作新领域,拓展在农业、矿业、港口建设等新领域合作。巴希尔表示,苏方期待将两国油气领域的合作经验复制到其他领域,推动苏中战略伙伴关系发展实现新的突破。
苏丹是一个“大河之国”。美丽的尼罗河赋予苏丹生命,苏丹也因尼罗河而气象万千。苏丹是一个“文明之国”,不仅创造出丰富灿烂的“努比亚文明”,还是非洲黑人文明、埃及文明、古代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现代西方文明等各种文明的交汇地。南苏丹独立以后,苏丹经济进入结构调整和战略转型期。特别是近年来,苏丹政局相对稳定、法律不断健全、政策较为连贯,吸引了大量外国企业来苏丹投资兴业。此外,苏丹和中国的友好关系源远流长,中苏两国已形成长期稳定、内容广泛的友好合作关系,堪称南南合作的典范。
田晓娟编著的这本《苏丹经贸文化》采取厚今薄古的写作方式,全方位介绍了苏丹的国情、经贸、历史、文化、风俗礼仪等,突出科学性、知识性、历史性和可读性,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系统而全新的苏丹社会文化知识,为企业家、商人以及从事对外商贸交流的各界人士,提供翔实而可靠的知识信息。
苏丹,古称努比亚、库施,位于非洲大陆东北部,国土面积约188.2万平方公里。在非洲大陆,苏丹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魅力大国。田晓娟编著的这本《苏丹经贸文化》用六章篇幅,分别介绍了苏丹的概况、民族与宗教、节庆与风俗习惯、文化、对外关系,以及中国与苏丹的关系与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