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诗篇
西风脱去森林夏装 鸟儿飞往他乡
9月。
乌云蔽空,森林一天比一天阴郁了;风开始频繁地呜呜啸叫。秋季的第一个月,一步步向我们走近。
春天有春天的工作,秋天也有秋天的工作。不过秋天的工作跟春天的工作恰恰相反,秋天的工作从空中开始。树冠顶端的颜色逐渐发生变化,起先是变黄,接着是变红,再接着是变成褐色,而后成为深褐色。它们不能从阴郁的太阳那里得到充足的光照,就日甚一日地枯萎了,很快丧失了葱绿的色彩。叶柄长在树枝上的那个地方,出现一个衰老的晕圈。树枝在无风的平静日子里,树叶也会一片接一片地飘落。黄色的白桦树叶忽然从这儿落下,红色的山杨树叶从那儿落下,在空中轻盈地摇晃着飘荡、飘荡,随后无声地顺着地面滑动,最后落定。
清早醒来的时候,你头一次看到青草上有白霜,于是,你在日志上写道:“秋天开始了。”自这落秋霜的夜间,秋天就算真的开始了。头一次下霜,都是在黎明前。
从枝头飘落的枯叶越来越多了,直到最后,刮起了西风。那是专摘树叶的风——把森林华丽的夏装吹卷了去。
空中失去了雨燕的身影。家燕和在我们这一带度夏的其他候鸟,都飞聚拢来,集合成群,在夜间悄无声息地陆续出发,飞上了遥远的旅程。空中穿梭的飞鸟一天少似一天,就显得天空一天比一天空旷了。
水越来越凉,人愈来愈不想到河里去洗澡了……
然而不经意间,似乎专为纪念那火热的夏季似的,天气又回暖了。一连几天干爽无风,艳阳朗照。一根根长长的细柔的蛛丝在宁静的空中飘飞,频频闪晃银光……田野间,清新的绿意,欢快地闪着鲜丽的光泽。
“夏天还舍不得走哩!”村里人边笑吟吟地说着,边欣慰地观望着显出蓬勃生机的秋播作物。
森林居民忙着做漫长冬季来临前的准备。寄托着森林希望的生命,都妥妥帖帖地藏好了地方,它们知道,现在一切对新生命的关怀都中止了——这种对生命的关怀,要到明年春天才会再有。
只有兔妈妈们怎么也安不下心来。它们还不愿意夏天过去,所以又生下秋兔来!这秋兔也叫“落叶兔”。
这时长出来的蜜环菌,柄儿很长。
夏季过去了。
候鸟离开它们出生地的日子不远了。
又像春天时一样,森林里给我们编辑部拍来了一封封的电报:时时有新闻,天天有大事。又像候鸟回乡时那样,鸟儿开始大搬家——所不同的是,这一回是从北边往南边搬。
秋天就这样开始了。 林中要闻
森林里发来的第一封电报
不知不觉间,那些身着五色缤纷彩服的鸣禽都看不见了。我们没有看见它们出发的情景,因为它们多半是在半夜里飞走的。
许多禽鸟出发的时间都在夜深时分,这样虽然辛苦些,却安全些。要知道,隼啊,鹰啊,以及其他许许多多猛禽,白天都在半路上拦截候鸟!而黑夜里,这些猛禽是不会去袭击它们的。在猛禽看不见东西的夜里,候鸟们却能清楚地辨别航路。
在飞越大海的路途上,一群群水鸟出现了,它们是野鸭、潜鸭、大雁、鹬鸟等等。这些“羽翼旅行家”在春天歇过脚的地方停下来歇脚。
森林里的树叶在一天天发黄。兔妈妈又生了6只小兔崽。这是今年最后一窝小兔子了,我们叫它们“落叶兔”。
在海湾内的淤泥岸堤上,不知是谁,每天夜里都去印上一串小竹叶和小圆点。这些小竹叶和小圆点布满淤泥表层。我们在这小海湾的岸上,搭了一个小棚子,想暗中观察是谁在那儿撒欢儿。
恋家小鸟
白桦树上的叶子已经稀疏了。光秃秃的树干上,椋鸟窝在风中孤零零地晃来晃去——这些小房子现在被主人们丢弃了。
这是怎么回事啊,忽然飞来两只椋鸟。母椋鸟钻进窝里,不知道在里头忙碌些什么;而公椋鸟落在枝头上,愣了一阵,四面瞅瞅……随后唱起歌来!歌声很细小,仿佛是唱给自己听的。
公椋鸟唱歇了,母椋鸟飞出窝来,慌慌张张地向鸟群飞去。公椋鸟跟在母椋鸟后面,也向鸟群飞了过去。
时候到了,它们上路的时候到了,不是今天,就是明天,它们就要启程了。
今年夏天,它们在这幢小房子里孵出了小鸟,养育出了它们自己的孩子。它们现在是来跟这小房子告别的,事情往往是这样:真要离开的时候,又不免留恋起来。(P2-5)
比安基的动物文学同其他动物文学作家的同类作品相比,譬如与欧·汤·西顿、椋鸠十的动物文学相比,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比安基的动物文学是专意为儿童创作的,其中没有妈妈们担心的场景描写。比安基的动物文学是名副其实的儿童文学,而且是有着稳定的优秀品质的儿童文学。明确的儿童文学性质,是比安基动物文学成为世界儿童文学经典的第一个原因。
我们从两个方面来看比安基动物文学的儿童文学性质。
我们先从比安基的崛起,看比安基动物文学的儿童文学性质。比安基介入儿童文学,最早是1922年,因为他参加了彼得格勒学前儿童教育学院儿童图书馆的儿童文学作家小组的活动,后来在苏联儿童文学奠基人马尔夏克的引导下,1923年在新创刊的《小雀儿》杂志(《新鲁滨孙》杂志的前身)上连载《红头雀旅行记》,这才迈上了动物文学的创作道路。比安基的动物文学生涯与儿童文学生涯是同时开始的。他最早的五本动物文学作品全都是为低龄孩子写的。这五本书是《林中小屋》《戴脚环的大雁》《头一次到林中打猎》《谁用什么歌唱》《谁的嘴好》。这些书即使从标题上也能看出,它们是特意为了让孩子更多更好地认识大自然,唤起孩子对了解大自然、接近大自然的兴趣而写的,是为激发孩子对大自然的好奇心而写的。比安基为孩子写作的宗旨非常明确。他的动物文学作品,无例外地都发表在儿童刊物上,共计有三百篇之多。
我们再从比安基大自然文学明确的教育题旨,看比安基大自然文学的儿童文学性质。传递爱,引导孩子爱大自然、爱动物、爱祖国,是比安基创作大自然文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他的作品都包蕴丰富的精神道德内涵,正如比安基研究专家格·格罗京斯基所说:“它们还能在孩子心灵上激发起这样一些做人的重要品性:勇敢、坚毅、扶助弱小,对目标追求的矢志不移。”比安基的大自然文学中,有一大类是为了给孩子提供奇妙的有趣的大自然知识,让小读者分明感受到,作家接触大自然、接触动物时,心胸中是怎样满怀深情的爱意,怎样满怀人道主义的善情和善心,观察大自然用的是怎样一双明亮而能明察秋毫的眼睛,让孩子感受到和各种动物打交道是多么有意思,而跟野生动物打交道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人的聪明智慧,需要人的机灵头脑和敏捷身手,让孩子在动物文学的阅读中学习到考察大自然的种种方式、方法和本领。《雪野寻踪》《写在雪地上的书》《从餐桌上逃生的虾》《戴脚环的大雁》,都是这类故事的优秀篇章,还有也属这类作品的《小老鼠皮克历险记》《小蚂蚁赶在太阳下山前回到了家》,还有《森林报》,顺着季节变化对森林动植物做特写性的生动描写,它无疑也是比安基的代表作。《写在雪地上的书》被湖北版的初中语文教科书收为课文。关于《写在雪地上的书》,湖北组织了一批语文教育家写了一个教案,不过教案的主要用意没有放在文学鉴赏上。《戴脚环的大雁》是我从俄罗斯一本插图非常精美的、出得很大气的幼儿文学书上译出来的。1923年的作品,今天我们读来一点隔膜感也没有,如当今的作家写出来的一样的新颖、丰富、亲切,可读性还这么强,足见比安基动物文学生命力之强大和不朽。《小老鼠皮克历险记》在上海印行后,也有评论者对它做了热烈的赞赏性的评价。
比安基的动物文学往往把教育的题旨溶解在人兽情之中。比安基有一句名言:“对野兽没有恻隐之心的人是算不得人的。”这一句名言集中道破了他的动物故事所贯穿的是一种人道主义思想,他主张人道主义思想应该向大自然各个领域引申。《大山猫传奇》《没娘的小鸟》是这类故事的代表作。比安基在作品中最发人深省的内涵是他关于动物园的思考。动物园的建立,不可避免地要以动物失去自由为前提。而和动物的生命密不可分的第一需要,就是动物的自由——它们生来是自由的。而现在,人的观赏需要让它们失去自由,失去莽莽的森林,失去辽阔的草原,失去漫无际涯的天空,失去长长的河流。观赏它们的人很开心,但是它们开心吗?这个问题,人没有替动物们想过。这样的思想,比安基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就已经提出来了,到今天,这仍是个新鲜而难于回答的问题,是人类的一项尴尬。《没娘的小鸟》被江苏著名的老教育家徐传德收在他的儿童文学精选读本《向着太阳歌唱》中,徐传德就《没娘的小鸟》这篇抒情故事写道:柳莺抚养没娘的小山雀,小山雀得救后帮助小柳莺,这个故事让人感动,更令我们感动的是那位帮助小山雀找妈妈的“我”。一个连小动物都同情的人,他的仁爱之心无疑是博大的。
比安基简直就是大自然文学的化身,他的整个生命就与大自然文学融合为一体。比安基生长在彼得堡一个小有名气的生物学家家庭中。他曾回忆说:“父亲在我还小的时候,就带我往森林里钻。他把每一种草、每一种野兽的名称都告诉我,教我根据鸟的形状、呜叫声、飞行姿态来识别各种鸟类。”(《我为什么要写森林》)生物学家的家庭环境使他从小生活在鸟兽、鱼龟和虫蛇中间。父亲的引导唤起了、培养了他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并让带着好奇心的他学会了观察森林、世界。少年和青年时代,他就爱上了林中狞猎,参加了乌拉尔和阿尔泰森林考察队,做了大量的森林考察记录,大学生时代就去接近、探访对森林复杂情况了如指掌的山民、农人、守林人和老猎人,为他描写大自然打下了雄厚而扎实的基础,为一位动物故事作家的崛起准备了必要条件。大自然是比安基成才的摇篮。他把自己全部的感情倾注于大自然。从孩提时代开始就对禽鸟野兽的形状、叫声、行动的姿势留神观察的比安基,积累了大量对大自然的直接经验和知识,所以他笔下的动物和植物都能在“大自然的登记簿上找到存根”。他写动物,没有一笔会是走形走神的,绝对可以做到每个细节都到位,每个情节都真实,每个形象都传神。
比安基动物文学能成为儿童文学经典,还因为孩子可以从比安基的动物文学的叙事、描写中,学习到简洁、清丽、明快、细腻而富有诗意的文学表达方式。比安基的大自然文学作品,其行文有一种简洁、清丽而又满含柔情的个性风格,甚至可以说,它是“比安基型的抒情表达”。把比安基的作品同其他动物小说作家的作品对照起来阅读,则不难发现,比安基的动物文学字里行间都流淌着一种感染力很强的诗意。
动物文学图书是长销书。它之所以成为长销书,是因为动物文学对儿童有特殊的阅读价值。
1.动物文学能给孩子以独特的生命教育,从而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儿童从动物文学的形象中获得审美感动,与动物文学里的形象发生共鸣,与此同时,孩子会认识到,动物是一种与人类不同的生命存在,它们的行为可以促使孩子对人类的行为进行反观和反思,促使孩子审察人类自私本性的后果,从而克服人类的骄横和偏见。孩子在受到生命教育的同时,他们的人格也就可能在更宏阔更丰盈的背景上得到健康的发展。
我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版的《世界儿童文学史》中,记录了俄罗斯大作家契诃夫就他自己的《卡什唐卡》说过的一段话:“我有时觉得家畜素有的那种对人的容忍、忠实、大度和真挚,对孩子所发生的肯定性影响,远比冗长的说教要强有力得多。”这就是说,与人类不同的生命以及生命的表现,能给孩子以更多更好的成长教育。
2.动物文学的诗意和神秘性,能激发起孩子强烈的阅读欲望。
孩子的活动范围多在家庭和学校。森林、湖泊、沼泽、海洋里的种种生命现象对孩子来说都是陌生的。这陌生感中就包含着原生态的神秘性,而动物文学用洋溢着诗意的叙事所呈现出来的文字,就浓浓地浸透了这种神秘性,而这,正是充满好奇心的、充满探险欲望的孩子们所期待的。在文学读物不同程度被边缘化的现今,用动物文学去吸引他们阅读,不失为一种上策,我们可以期待到令我们惊喜的效果。
5.动物文学是“神灵启示下的文学”,能使孩子在面临大自然时,其思想不停留在环境保护和动物保护的层面上。
动物文学能强化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能促进人类加快保全动植物物种的步伐,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动物文学作为一种“神灵启示下的文学”,其优越性还在于它让人们的思索不停留在环境保护和物种保全的意义上。
所谓“神灵启示下的文学”,指的是这样一种理念指导下创作出来的文学:世间万物包括海里的鱼、空中的鸟、森林里的野兽和地上爬动的昆虫,它们的生命都是神灵所护佑的,人无权随心所欲地攫取和掠夺,人只可以使世界更完美,并在完美世界的过程中完美人类自身。
森林里所有的生物,都是依靠太阳过日子的。所以,《森林报》上所载的文章都可以叫作“太阳的诗篇”。候鸟的迁飞就可以说是鸟类在逐太阳而行。
《森林报》虽然也分十二个月,但这十二个月的划分和我们普通历书的划分是不一样的。《森林报》里十二个月排序是以太阳为准的。春天来了,森林苏醒了;熊从洞里爬出来;水把森林动物的地下洞穴淹掉,鸟儿飞来,又开始嬉戏和舞蹈;野兽繁衍自己的动物族群。森林就这样开始了自己的年。所以森林的年理所当然就从三月开始,因为三月里,太阳温暖的手才缓缓揭开森林的诗章。从三月开始到次年二月的一年,是森林历的一年。森林历的一年十二个月,就像是车轮上的十二根轮辐,十二根轮辐全都滚过去了,就是太阳的车轮转了一圈。接着,新的一圈又开始。
《森林报》的起源,是1924~1925年间比安基主持《新鲁滨孙》杂志,在这个杂志上开辟了一个栏目,专门刊载森林生活的故事特写,渐渐形成“报纸”的特点,在这基础上形成了《森林报》这部在苏联儿童文学中占有独特地位的巨著——部森林百科全书。
关于《森林报》的意义,比安基曾说:“我们的读者为了改造大自然,让大自然按我们的意志生长植物和动物,使森林的生命裨益于祖国,必须先了解大自然的生活。我们《森林报》的读者长大以后,他们就能培植出植物新品种来,能让森林的生命有利于祖国。然而,为了把事情真正办好,得先热爱和熟悉祖国的大地,熟悉我们的大地上都有些什么样的动物和植物,以及它们的生存状态。”
在世界儿童文学作品中,《森林报》里的一切能让我们感觉到文学还别有一个洞天。它一开始就赢得了读者的普遍认可和评论界的如潮好评。
春,夏,秋,冬,每一个森林季里,都有精彩绝伦的篇章。
雪炸了……
小熊洗澡……
蜘蛛飞翔……
味道鲜美的蘑菇和毒蘑菇的区别在哪里……
大雁的故事……
大山猫的故事……
聪明的小个子猎人、对野兽习性了如指掌的塞索依奇讲的林野传奇故事……
《森林报》每年都重版,每次重版内容都有开拓和加深。于是,《森林报》成了名副其实的大自然百科全书。
拥有了《森林报》就是拥有了大自然百科全书。
一切的发现、发明和创造,都是从好奇心开始的。 用《森林报》来保持你的好奇心!
用《森林报》来培养你的好奇心!
维·比安基著的《森林报(秋)》是一部比故事书更精彩,比童话书更有趣的科普读物,部分内容被选定为小学语文教材必修课程。
这是一份独特的报纸,没有记录人类的忙碌喧嚣,也没有描绘城市的钢筋水泥,每个版面都在报道来自森林、田野、荒漠的居民的生活。在这份报纸里,可以听到斑鸫鸟春天的歌唱,看到候鸟伟大的迁徙,闻到铃兰花迷人的芬芳,还能步入那一个个惊险、刺激的狩猎故事。
这套故事按春、夏、秋、冬四季十二个月,有层次、有类别地报道森林中发生的各种故事,将动植物的生活表现得栩栩如生,引人入胜,让读者感受到森林中的动植物在一年四季中五彩缤纷的生活,深入地探寻大自然的无穷奥秘,体验春的快乐、夏的蓬勃、秋的多彩、冬的忧伤。
维·比安基著的《森林报(秋)》讲述发生在秋天里的动植物故事,笔下形象栩栩如生,语言生动活泼,让小朋友们在生动有趣的故事和细致真实的观察中学习知识、亲近自然、热爱生命,是一部经典的科普名著,非常适合少年儿童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