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海蒂(全译本)/世界畅销儿童文学名著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外国儿童文学
作者 (瑞士)约翰娜·施皮里
出版社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一百多年来,约翰娜·施皮里著的《海蒂》先后被译成几十种文字,被拍成电影和电视剧,制作成动画片和卡通书,至今仍魅力不减。

《海蒂(全译本)》是一部以情动人的文学名著,作者通过优美的笔触,把一个无比可爱、充满爱心的海蒂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爱的天使、爱的化身。

内容推荐

约翰娜·施皮里著的《海蒂(全译本)》是一部以情动人的文学名著,在这部书里,始终贯穿着一个浓缩于海蒂身上的“爱”的主题,作者通过优美的笔触,把一个无比可爱,充满爱心的海蒂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爱的天使、爱的化身。海蒂虽然出身贫寒,但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她的人格魅力,她的纯真善良,深深地感染着周围的人,使饱经磨难、离群索居的爷爷重新回到人们中间,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实现着生命的价值;此外,长年与轮椅相伴的富家少女克拉拉,贪玩厌学的牧羊娃彼德,陷于丧女之痛的医生,在贫困和黑暗中艰难度日的瞎眼老奶奶,他们的生活都在海蒂的影响和帮助下发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变得美好并充满希望。

虽然海蒂是作者虚构出来的理想人物,但读者却不会产生虚幻之感,而是从她身上看到了人的本性,看到了你我的影子。《海蒂》一书的魅力,正在于它充分地展示了人性中善良美好的一面,在尔虞我、相互倾轧、人性扭曲的现实生活中,能唤醒人们心中的爱与爱心,重新思考何为幸福,何为生命的意义。因为人类的天性以善为本,爱与被爱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中必有的行为和感受,是人人心中永不泯灭的渴望,是生命的根基。

《海蒂》之所以能成为百年经典之作,除了它的主题为世人所崇尚,内容感人至深以外,作者文笔之优美,描写之细腻,实令人叹为观止,读来身心愉悦,能获得极高的文学滋养。

目录

爱是生命的根基

第一部 海蒂学识共长的日子

第一章 到爷爷身边去

第二章 在爷爷家

第三章 在牧场

第四章 在奶奶家

第五章 有客来访

第六章 全新的生活

第七章 管家不平静的一天

第八章 泽塞曼家不再平静

第九章 泽塞曼先生在家中碰到的新鲜事

第十章 奶奶

第十一章 海蒂的得与失

第十二章 家中闹鬼

第十三章 夏日傍晚再攀高山牧场

第十四章 钟声敲响了新的一天

第二部 海蒂学以致用的时光

第一章 旅行准备

第二章 高山牧场的客人

第三章 报答

第四章 道芙里的冬天

第五章 冬天还在继续

第六章 远方的朋友们行动了

第七章 山上的故事

第八章 意外的事情发生了

第九章 再见了

试读章节

芭贝尔的娘家在山下的普莱特高村,她不久前才嫁到山上的道芙里村,所以对村里和周围一带一些特殊的人和以往的事不太了解。黛特可不同,她出生在这个村子,直到去年母亲去世后,才离开道芙里村去了拉加茨镇的巴德温泉村,在那里的一家大旅馆找到一份当服务员的工作。今天早上,她领着小女孩,搭了一辆熟人往家里运干草的马车,从拉加茨一直到了梅恩菲尔德。

芭贝尔不愿放过眼前这个难得的打听机会,她亲热地挽起黛特的胳臂说:“从你这儿可以知道什么是真的,什么是他们瞎说的。你肯定什么都知道。你就给我透露一点,那老头到底怎么了,他以前是不是也这样?”

“他以前是不是一直这样,我怎么能说清楚。我今年才二十六岁,他都七十岁了,我又没见过他年轻时是什么样,这你就别指望我告诉你了。但他和我母亲都是多姆施克人,你要是能保证不回娘家村里乱传闲话,我可以把他的许多事都告诉你。”

“说什么呀,黛特,”芭贝尔有些受辱似的答道,“我们村里的人可不爱说闲话,而且我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你放心讲吧,不会让你后悔的。”

“那我就讲了,但你一定要说话算数啊。”黛特要求道。她调头看了看,怕孩子跟得太近听到她要讲的话。可是孩子不见了,肯定是她们只顾自己说话的时候把孩子落下了。黛特停下来四下张望,从道芙里村延伸出来的山路虽然曲曲折折,但她们从高处可以一览无余——路上不见一个人影。

“我看到了。”芭贝尔指着远离山路的地方说道,“瞧那边,她和羊倌儿彼德在一起,正爬坡呢。真奇怪,他怎么这么晚才赶羊群上山?不过也好,他可以帮着照看孩子,你可以跟我好好讲讲了。”

“照看?她可不用羊倌儿照看。”黛特强调道,“她可不像五岁的孩子那么憨,我早就注意到她总是睁着一双骨碌碌的大眼睛,对什么东西都感兴趣。这也好,要不只守着她爷爷那儿的两只山羊和一间茅屋该多无聊呀。”

“他以前很有钱吧?”芭贝尔问。

“他?是的,曾经非常富有。”黛特热烈地回应道,“他在多姆施克曾经有一个农场,是属于最漂亮的那种。他是老大,只有一个老实规矩的弟弟。但他游手好闲,整日和一帮不三不四、常人唯恐避之不及的人交往,酗酒赌博,把家业败了个精光。父母因此伤心过度,先后去世。沦为乞丐的弟弟一气之下,远走他乡。他本人也从此没了踪影,只在村里留下一个坏名声。后来听说是去那不勒斯当了兵。以后的十二年,也许是十五年里再也没有他的消息。突然有一天,他带着一个不大的男孩子回到多姆施克,想把孩子托付给亲戚,可家家对他大门紧闭,谁也不理他。他恼羞成怒,带着孩子住到道芙里村这里,发誓这辈子再不踏进多姆施克一步。后来他在村里娶了妻子,她好像是格劳宾登人,但结婚后不久就死了。大叔那时应该还有些钱,因为他送那男孩子,也就是托比亚斯去学木匠手艺。那是个诚实厚道的小伙子,道芙里村的人都喜欢他。至于老头就没人敢信任了,听说他是不得已从军队里逃出来的,因为杀了人,当然不是在战场上,而是跟人打架。尽管如此,我们家还是认了他这门亲戚,他的奶奶和我妈妈的奶奶是表姐妹,我们叫他大叔。因为这村子里的人几乎都和我父亲有点亲戚关系,所以大伙也跟着我们叫他大叔,打他搬到上面的高山牧场附近后,人们就叫他牧场大叔了。”

“托比亚斯后来怎么样?”芭贝尔追问道。

“别急,会说到他的,你得让我慢慢讲啊。”黛特说,“托比亚斯是在山外的梅尔斯镇当学徒,他一学成后,就回到道芙里村娶了我姐姐阿德海德,他们早就相爱了。婚后小两口日子过得和和美美。可是好景不长,两年后,托比亚斯在帮别人盖新房时,被一根掉下的房梁砸死了。看到被送回来的丈夫血肉模糊的尸体,我姐姐心胆俱碎,从此高烧不退,倒下去再也没有起来。她的身体本来就不好,那几天更是精神恍惚;只拖了几个星期,就随托比亚斯去了。很长一段时间里,远近的人们都在谈论他们两口子的悲惨命运,小声嘀咕或大声嚷嚷这是大叔罪孽的报应,有人甚至当着大叔的面这样说,就连牧师也劝告他应该忏悔今生。打那以后,大叔的性子更加暴躁和固执,再不和任何人搭话,所有的人都躲得他远远的。直到有一天他突然搬到了上面的牧场,从此远离世俗,再也没下来住过。姐姐留下的孩子只好由我和妈妈抚养,当时她才一岁。去年夏天我妈妈去世了,我不得不到山下的巴德温泉村找活干,只好把她送到上面的普费弗思村的乌泽尔老太太那里去搭伙。一个冬天我都在那里,我会缝缝补补,活儿倒是不少。今年开春,去年我服侍过的那家人又从法兰克福来了,还要带我走。我们后天就动身。我实在觉得,这份工作真不错。”

……

P6-8

序言

爱是生命的根基

作者约翰娜·施皮里(1827-1901)是瑞士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出生在瑞士苏黎世附近一个四周绿草如茵、鲜花竞放的村庄。村子附近就是巍峨险峻、白雪皑皑的阿尔旱斯山。她的父亲是一名医生,母亲喜好文学,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诗人。由于受母亲的影响和家庭的熏陶,约翰娜从小就比同龄孩子幸运,受过良好的教育。

从1879年起,52岁的施皮里开始文学创作,发表了大量以阿尔卑斯山区乡村为背景的儿童文学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海蒂学识共长的日子》和《海蒂学以致用的时光》。随着《海蒂》一书在世界各国的出版和百年验证.主人公海蒂已成为世界儿童文学长廊中的一个经典人物。

《海蒂》是一部以情动人的文学名著,在这部书里,始终贯穿着一个浓缩于海蒂身上的“爱’’的主题。作者通过优美的笔触,把一个无比可爱、充满爱心的海蒂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爱的天使、爱的化身。海蒂虽然出身贫寒,但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她的人格魅力,她的纯真善良,深深地感染着周围的人,使饱经磨难、离群索居的爷爷重新回到人们中间,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实现着生命的价值;此外,长年与轮椅相伴的富家少女克拉拉,贪玩厌学的牧羊娃彼德,陷于丧女之痛的医生,在贫困和黑暗中艰难度日的瞎眼老奶奶,他们的生活都在海蒂的影响和帮助下发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变得美好并充满希望。

虽然海蒂是作者虚构出来的理想人物,但读者却不会产生虚幻之感,而是从她身上看到了人的本性,看到了你我的影子。《海蒂》一书的魅力,正在于它充分地展示了人性中善良美好的一面,在尔虞我诈、相互倾轧、人性扭曲的现实生活中,能唤醒人们心中的爱与爱心,重新思考何为幸福,何为生命的意义。因为人类的天性以善为本,爱与被爱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中必有的行为和感受,是人人心中永不泯灭的渴望,是生命的根基。

《海蒂》之所以能成为百年经典之作,除了它的主题为世人所崇尚,内容感人至深以外,作者文笔之优美,描写之细腻,实令人叹为观止,读来身心愉悦,能获得极高的文学滋养。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阿尔卑斯山区自然风光的描写极为成功,她对高山、树木及花草的半拟人的深情描写,不但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赏心悦目的绚美图画,而且能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这在工业化、城市化使大自然屡遭破坏的今天,读了更有一番特殊的现实意义。现在,小说中描绘的海蒂的家乡已成为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去参观,《海蒂》的读者也可身临其境,去看看小主人公居住过的茅屋,呼吸那里的清新空气,既饱览了当地美丽如画的景色,又会对这部著作获得更深的感受。

《海蒂》当年一出版就在瑞士和世界各国引起轰动.成为人们竞相阅读并对下一代进行…爱的教育’’的经典著作。一百多年来,它先后被拍成电影和电视剧,制作成动画片和卡通书,译成世界上几十种文字,至今仍魅力不减,一版再版。特别是随着由美国著名童星秀兰.邓波儿主演的电影《海蒂》在世界播映,海蒂的可爱形象实实在在地出现在观众眼前,人们对海蒂这一人物的喜爱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很多父母都给自己的孩子起名海蒂。据美国出版的《彩虹》丛书介绍,在美国做过的历时数年的“世界最佳儿童文学评选”中,《海蒂》屡屡中选,而且往往居于前五名之内,其魅力可见一斑。

在翻译此书前,译者查对和比较了几个中文译本,发现存在大量的漏译和在准确性上本人实难以苟同的译句,特别是作者原文的许多神来之笔被曲解或因难以理解而被大段删除不译,让人痛心不已。译者本人虽然才疏学浅,但本着忠实原著、尊重作者的态度,在翻译过程中认真把握每一句的原滋原味,力求翻译准确和完整,让读者能够读到再现原著之全貌和精髓的译本,品味出原著之所以成为世界经典名著的魅力所在。

书中有这么一个情节:海蒂的爷爷独自一人从阿尔姆半山腰的村子搬到高处的牧场附近后,人们就不再称呼其名,而改称阿尔姆大叔(“阿尔姆大叔”是所有中译本中的译法)。由于《海蒂》是百年经典,“阿尔姆大叔”又是书中的第二主人公,这一称呼应该已深入人心,被大众所接受了。因此,本人将“阿尔姆大叔”改译为“牧场大叔”前,曾颇感为难,犹豫再三。

需要说明的是,译者本人之所以最终将“阿尔姆大叔”译为“牧场大叔”,既非想以此标新立异,也非主观臆造,而是基于“阿尔姆”一词的德语原意就是“高山牧场”。为了从逻辑上更通顺(海蒂的爷爷是从山腰迁居到高处,并非搬到另一座山上),为了更好地体现作者的意图和别称所特有的内涵,突出大叔独居高山牧场附近的怪异行为,使人物特征更加鲜明,故译者悖约定俗成不宜更改之惯例,将以往的音译改为意译,希望能得到广大读者的理解和接受。了。”

“他和一般人可不一样。”矮小的芭贝尔有些激动地坚持道,“你又不是不了解他,他怎么能带得了小孩,而且还是这么小的孩子。孩子在他身边肯定受不了!你要去哪里?”

“去法兰克福,”黛特说,“去年夏天,有一家人到山下的巴德温泉村度假,我负责给他们整理房间。他们当时就想带我走,可我离不开。今年他们又来了,还想带我走,我也想去。这是真的,没骗你。”

“幸亏我不是这可怜的小女孩。”芭贝尔甩了一下手,大声叫嚷道,“谁也不知道那老头在山上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他从来不和人交往,几年也不去教堂,偶尔拄根粗棍子下山来,大家也都吓得赶紧避开,更别提他那浓重的白眉毛和可怕的胡子啦,简直就像个老异教徒或印第安人。没单独碰见他,就算你走运了。”

“那又怎么样,”黛特执拗地说,“他毕竟是她爷爷,该由他来照顾这孩子了。他不会把她怎么样的。要是真有什么的话,那也是他的责任,跟我没关系。”

“我就想知道,”芭贝尔好奇地说,“他到底做了什么亏心事,眼神总是那样怪,孤单单一个人住在山上的牧场,几乎与世隔绝。人们的传说可多了。黛特,你肯定也从你姐姐那里听说了些什么,是吗?”

“当然,可我不能说,要是传到老头耳朵里,那就麻烦了。”

书评(媒体评论)

《海蒂》是一部以情动人的文学名著,作者通过优美的笔触,把一个无比可爱、充满爱心的海蒂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使捌门仿佛看到了一个爱的天使、爱的化身。

——孙晓峰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9: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