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菖蒲:堪与仙家伴寂寥
说起菖蒲,人们最熟悉的当然是——一到端午节,中国民间常把菖蒲叶和艾草捆一起插于檐下的习俗。小朱虽然出生成长在广州,但对这个习俗却也印象深刻,那是因为有一年爷爷奶奶端午前来广州玩,从家乡带来了菖蒲叶子,并把叶子插在了我们家的铁门上。当时,读幼儿园的小朱甚是好奇,老朱便乐呵呵地给小朱普及菖蒲文化知识。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南星科的菖蒲一直被视为可防疫驱邪的灵草,菖蒲还有一个别名叫“水剑草”,意思是菖蒲细条形的叶子就像水中的宝剑。古代道士认为,用这水中的宝剑,可以把所有的鬼怪赶跑。小朱一听,可来劲了,男孩子嘛,对剑似乎都有一种特殊的偏好,小朱追问:“这水剑草,在广州哪里可以见得到呀?”老朱答:“白云山的蒲谷,肯定有不少。”
于是,周末直奔白云山蒲谷,就成了读幼儿园的小朱很长一段时间的最大乐趣。
蒲谷很野趣,峰峦叠翠,流水潺潺,有小溪流,有小瀑布,小朱先在溪旁嬉戏,寻觅鱼儿,闹了一会儿,我们就直奔蒲谷上游而去。说来也奇怪,蒲谷的下游基本没什么菖蒲,但上游却有不少,而且这些菖蒲就长在石头边或石缝中,叶片密集成丛。小朱拨弄起菖蒲叶子,想试试能否弄断,但拨弄了好一阵,那些菖蒲叶也没断。小朱评价说:石头边的剑,怪不得那么有韧性。菖蒲的根状茎于地下匍匐横走,但却挺有秩序的,基本上都是绕着一圈圈生长的,就好像底下放有一个圆脸盆,所以菖蒲才能长得那么的圆溜。小朱当初看见长得一丛丛圆溜的菖蒲,甚是好奇,还曾经趴在地上细细找过圆脸盆呢,把我和老朱都乐坏了。
我一边给小朱换衣服,老朱则在一旁给小朱解释,菖蒲常见的有两种,一种生活在湿地淤泥中,可直接称为菖蒲;一种生长在溪流的石头上,称为石菖蒲;菖蒲植株高大些,石菖蒲密集成丛,植株相对矮小。蒲谷里的是石菖蒲,都生长于山涧浅水石上,以及溪流旁的岩石缝中,比之别的菖蒲,更有风骨气节,颇得文人们喜爱。明代诗人戚龙渊在《赞石菖蒲》诗中就赞道:“一拳石上起根苗,堪与仙家伴寂寥。”
爱发问的小朱一听到“仙家”两字,可来劲啦——仙家,就是神仙呢!爸爸,这石菖蒲与哪个神仙有关呀?老朱应道,传说石菖蒲中有一种根茎上长着九个结的九节菖蒲,是神草来的,这神草便与郑仙有关。
郑仙,即是先秦方士郑安期。传说,郑安期背着宝葫芦,曾在广州白云山一带行医卖药。某年瘟疫流行,为拯救民众,郑安期在山上采仙草九节菖蒲时失足坠崖,驾鹤成仙。还有另一传说,秦始皇闻知郑安期在白云山觅得的九节菖蒲服之能长生不老,于是命其采纳供奉。郑安期不从,于蒲涧跳崖,乘仙鹤飞升。后来,人们出于对郑安期的感激和敬仰,在其飞升处建了“郑仙祠”,又以飞升之日为“郑仙诞”,在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登山拜祭,形成了采集菖蒲、涧中沐浴、祈求身体强健的传统习俗。
现在白云山蒲谷的下游,塑有身背宝葫芦的郑安期像,郑安期手中拿着一束采集到的草药,一旁还有仙鹤哩。而且,从2012年开始,白云山还恢复举办一年一度的“郑仙诞旅游文化节”。这,都是小朱长大后的话题啦。
当然,一年年长大的小朱,再也不会匍匐地下寻找石菖蒲的圆脸盆啦。不过,我们一家对石菖蒲的喜爱,一直都没有改变。虽然说,石菖蒲的花,在白云山众多花草中开得算是最不起眼的一类,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石菖蒲的热爱之情。石菖蒲的花,是小肉穗花序圆柱状,刚长出来的花序,是青绿色,有点像蛇皮,慢慢地,花序变成黄绿色,密生着一些白色小花,却小得几乎看不清;花序上部渐尖,有时直立,有时稍弯。一个个小花序,在零星灿开时,隐藏在石菖蒲密集成丛的叶子里,人们难以看见。就算是花朵大量灿开,也要有心,拨开那茂密的叶子,才会看到石菖蒲花。
除了蒲谷,白云山的桃花涧下游、竹溪中部、山庄旅舍的“葱茏”之处,也都长着不少石菖蒲。桃花涧、蒲谷、竹溪这三个地方,行人比较多,相对嘈杂热闹,石菖蒲花开得都稀稀落落。而山庄旅舍的游人较少,其前身是苏东坡的嫡孙、南宋太尉右丞相苏绍箕修建的苏氏宗祠“月溪寺”,到明初改建为岭南著名的“月溪书院”,成为名人墨客汇聚之地。1962年建成山庄旅舍,隐藏在旅舍后部的溪涧旁,有郭沫若和夫人于立群分别题书的“听泉之处”和“葱茏”。“葱茏”石刻下,有一大片石菖蒲,花儿开得甚为茂盛。我说,到底前身与大文豪苏东坡相关,曾是寺庙书院,有文气又有仙气,难怪石菖蒲花儿比别的地方长得茂盛又有灵气。
P97-100
山中岁月,培育了我不羁的想象力
朱晴鹤
承担下写后记的任务后,思索许久,发现竟难以下笔,因为十九年的爬山经历,恍惚却已有隔世之感。母亲笔下那个天真、爱幻想、充满活力的小顽童,如今已读大三,也即将步入社会。而那个曾经的小小顽童,在我眼里,也已如一个熟悉的陌生人一般。
说陌生,是因为种种口无遮拦、无忧无虑的言行举止,在我这位自诩已经成熟的成年人眼中,成为有些羞于承认的存在。但我又如此的熟悉,熟悉那种一旦拥有闲暇,就投入探索、投入幻想、投入思考,并乐于其中的感觉。
至此我才明白,我对曾经的自己,与其说是疏远,不如说是羡慕,羡慕他的无忧无虑,羡慕他的口无遮拦。我也仍然希望自己与那个小顽童一样,能有更多的时间探索、幻想与思考,但我也深知,如今自己的身上已肩负着更多的责任。
至此我才明白,即便我无法像母亲一样,将爬白云山的经历变为优美的文字;即便我无法像父亲一样,对白云山上的种种小径、景观如数家珍,但这十多年爬白云山的经历,所培养出的人格特质,却已切切实实地成为我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正是山中时刻变化的生命,提示了运动的必然性,并激发了我求知探索的精神;正是山中千奇百怪的物种,述说了生命的多样性,并培养了我不羁的想象力;正是山中不断轮回的季节,告知了世界的规律性,并培养了我勤于思考的习惯。
我十分感谢父母,他们在我生命的初始篇章中,引入了比白炽灯更加温和的阳光,引入了比钢琴更加悦耳的鸟鸣,引入了比书画更加自然的纹理。也正是所有的这一切,造就了如今仍然热爱自然、热爱探索、热爱思考、热爱幻想的我。
2017年4月15日,天津师范大学
你若逐花,幸福自来!
朱苏权
“山中信步随芳草,亭上闲来倚白云”——这是白云山“惠风亭”上悬挂的一副对联。
对联既包含了白云山的名字,也描绘出了爬白云山的妙境:有山,有芳草,有白云——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曲径信步,林阴闲逛;白云亭畔展,花香山间飘。试想,如果一个人,能把一年四季的光阴,都抛掷在这么美妙的地方,自然是快活得不像话了!
而我,就是这其中“快活得不像话”的人之一!
这一份快活,缘起于十九年前。
十九年前,因一位挚友喜爱爬白云山,为了找到这位挚友,我也经常到山上去。一来二去,发现爬白云山带来的好处甚多。其中,最让我乐此不疲的一件事,当然是看花!因为它唤醒的是我大学时代的逐花梦。
当年,入读华中师范大学,第一周,学校就安排有经验的园艺工人领着中文系的新生们,去辨认桂子山上众多的花革树木。9月,正是桂花飘香的时节,满山香气飘飘,金黄耀眼的桂花,掀开了我的大学求学之旅的序幕,同时也激发了我对植物的热爱。
如今,在挚友的影响下我又开始再续逐花缘了。当时,儿子小朱才两岁半,但他从学会走路就再也没有让我们抱过,因此,我们家一开始登山,就是全家一起上阵的。从此一家人就一起醉入云山深处的花海里,十九年从未间断过。
十九年来,在白云山上,我们寻访隐藏于山间崖畔的各种奇花异卉,发现每一棵不被人们所关注的寻常花草树木的四时美态,既看遍了白云山上的花开盛景,也邂逅了白云山许多可遇而不可求的美妙花境。
十九年来,每当爬白云山,我们必带两样东西,一是相机,二是笔记纸。到了山间,一旦看到花,各有各的忙碌——儿子小朱,最富技术含量,给花拍照;当妈妈的小娴,最为悠闲,只管赏花;做爸爸的我呢,勤快地千着枯燥的活儿,摊开纸张,把花草所在的地点、数量、结的果子,一一记录下来。
十九年来,记不清拍了多少花,也记不清记录了下多少种花,这种不断逐花的热情,其结果是对于白云山不少花的特点、习性、故事,我们都熟稔于心了。于是,我们一家决定合作撰写《云山花事经眼录》:写白云山花草树木的四时美态;写我们一家“你若逐花,幸福自来”的快意人生;写与花草相伴的小朱的快乐童年。刚开始只准备写一本的书稿,最终却提笔难停,一口气写成了四本(分别为春色篇、夏影篇、秋韵篇、冬彩篇),因为真正内心涌现出来的东西,真的是提笔就停不住呀!
有一种鸳鸯茉莉花,它的英文名是“昨天、今天、明天”。这个英文名。总是让我想起英国诗人西格夫里·萨松的代表作《于我,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其中曾这样写道:“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这话说得多么好呀!老虎都有细嗅蔷薇的时候,何况人呢!所以,忙碌而远大的雄心,也应该享受一下被温柔和美丽折服的美好时光。就算每天忙忙碌碌,也别一味“心有猛虎”,而应该放松一下紧张的情绪,细嗅蔷薇、鸳鸯茉莉等来自大自然的花香。因此,我们才能更安然地感受生活的美好与泰然。
除了逐花,爬白云山还有很多好处,在一般人的观念中,也许都认为,最大的一个好处,自然是爬山能锻炼身体。但我以为,这仅是其中的一个好处而已,爬白云山的真谛,还在于下面三点:
回归了大自然。爬白云山的十九年中,我们一家见过许多可遇而不可求的景象,比如黄獠、山鸡、果子狸、画眉鸟、鹌鹑、蛇、旱蚂蟥等动物。它们都不是你想见就能够见得到的,而需要相当的机缘巧合,才能够碰到。
密切了亲情。到了山上,远离了电子设备、网络,大家不再是盯着电视的杲坐族,或者是盯着手机的低头族。且看黛山葱绿云雾缭绕,百花四季争竞芳菲,人的心情自然舒适愉悦,家人之间彼此便多了许多耐心、谅解。一家人之间的沟通自然大大增加,心也变得更加紧密了。
孩子能够快乐学习。小朱两岁半开始跟着我们爬白云山,当我们和小朱沿着山路,逐级登阶,结合彼时情境,很自然地将“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山中连夜雨,树杪百重泉”等诗词,甚至千字文也一并背下。父子俩一唱一和,小朱就能够摆脱简单枯燥的学习模式,快乐学习。我以为,思维的训练同样离不开自然环境的烘托,人在爬山的过程中能与自然万物接触,培养对各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并引起大脑的思考,从而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
一座海拔不足四百米的山,不仅带来人与自然的融洽关系,更带来人与人之间的融融暖意,这就是白云山在我们一家心中的要义。我是发自内心。把白云山当作自己心中的桃花源去享受。所以,我常常对人们说,白云山就是我们家的“后花园”!每当我们背起背包出门,碰上熟知的朋友,一个个都会打趣说:“又全家一起到‘后花园’去了?”我们笑答:“是呀是呀。”虽然离白云山还很远,但我们一边答,一边已是满心的欢喜,满心的花香。
我们一家对白云山这座“后花园”的热爱,其实就是去享受一种属于自己的审美生活。同时,也是在用诗意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百态,并诗意地栖居于自己所能够掌控的生活之中。
2017年3月10日,广州
《云山花事经眼录》是一套赏花阅山、关注自然审美的文化散文集,由女作家潘小娴一家共同完成。全书分“春色”、“夏影”、“秋韵”、“冬彩”四册,书中配有作家的儿子所拍摄的大量精美花木图片。
本册为《冬彩》。
生活在繁华现代大都市中的作家潘小娴一家三口,爱文学、爱植物、迷恋超然宁静的大自然。他们整整坚持了十九年,每个周末在白云山,既寻访隐藏山间崖畔的各种奇花异卉,又发现寻常花草树木的四时美态、文化渊源,还连缀起白云山的悠远历史、美丽传说。书中呈现的一家三口简朴恬淡的生活意趣,对都市人有着美好的借鉴意义,堪称亲子教育的生动范本。
《云山花事经眼录》是一套帮助都市人赏山阅花的花事书。19年来,女作家潘小娴一家共同爬白云山,共同策划,共同完成了这套文化散文集,全书分“春色、夏影、秋韵、冬彩”四册,每册描述白云山上发现的花草树木32种,四册共128种。书中配有作者儿子亲自拍摄的大量精美花木图片。现代都市人大多生活在劳碌奔波中,享受自然、保持健康的幸福指数通常都较低。《云山花事经眼录》着重于寻访花踪、发现山趣,讲述了生活在繁华现代都市中的一家三口人,爱文学、爱植物、爱超然宁静的大自然的故事。他们利用每个周末,整整坚持了19年,在白云山上既寻访隐藏于山间崖畔的各种奇花异卉,又发现寻常花草树木的四时美态、文化渊源。作者一家自然畅快的生活意趣,对都市人有着美好的借鉴意义,堪称亲子教育的生动范本。《云山花事经眼录·冬彩》为第四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