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毓庆著的《治学论稿》所收,内容较复杂,有理论的,有考据的,有文学史的,有历史的,有语言的,还有面对当下社会问题做的思考。但整体而言,所选文章多是带有方法论意义的。
本书是笔者多少年来研究思考所得出的体会。书中所收早年的文章,大多己不能代表笔者现在的观点,但有些方法似乎还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 书名 | 治学论稿/椿楸园著作系列 |
| 分类 | |
| 作者 | 刘毓庆 |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刘毓庆著的《治学论稿》所收,内容较复杂,有理论的,有考据的,有文学史的,有历史的,有语言的,还有面对当下社会问题做的思考。但整体而言,所选文章多是带有方法论意义的。 本书是笔者多少年来研究思考所得出的体会。书中所收早年的文章,大多己不能代表笔者现在的观点,但有些方法似乎还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内容推荐 《治学论稿》是笔者刘毓庆关于中国文学理论问题和两汉以降文学研究的论文选,也有部分是关于文化的。大多数文章体现着方法论意识。从研究主体,到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等几个方面,反映了笔者对中国文学及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其中较突出的是:第一,强调古代文学研究者不能只有职业角色,更应该有社会角色意识,故而其研究中每蕴有当代意识。第二,强调文学研究应该抛弃西方理论的制约,走近文学本身,走进文学的心灵世界。其中《汉赋作家的心态研究》,发表于20世纪80年代,是国内最早的一篇研究文人心态的文章。第三,对于问题研究,不满足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更强调“具体问题整体分析”,从而在更广阔的视野下,分析和把握文学现象的来龙去脉。有两篇是关于姚奠中先生课堂教学和学术思想、实践的文章,使人们能从前辈学者的身上,看到当下学者学术研究的缺失。另外有一组是用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与生存智慧对当下社会问题的思考,体现出的是忧患意识。 目录 20世纪文学观念对古代文学研究的制约 古代文学的第三重世界 文史研究不能依赖理论推导 文史研究突围与历史大循环的发现 朴学·人类学·文学 不能再用西方概念规范中国学术 中国文学的源头是什么? 历史循环中的中国文学 中国文学史分期刍议 论汉赋对文学自觉进程的意义 汉赋作家的心态研究 五言诗兴盛原因之考察 苏李古诗的革新意向 苏李古诗的心灵世界 《焦仲卿妻》八病说 中国古代第一抒情长诗《妾薄命叹》研究 “前后七子”的诗文复古与明代文化复古思潮 林云铭的文学生命意识及其散文评点实践 读《李群玉诗集》(卷上)札记 唐诗名篇理惑三则 “窈窕”考 “小姐”考 释“子” 姚奠中先生的学术思想与实践 姚奠中先生的课堂教学 忆戚桂宴先生 中国文化的和谐精神及其对当代世界的意义 人类文化结构中的中国文化角色 超越“科学”的“仁学”智慧 中华民族的命脉与根基 乡绅消失后的乡村命运 周代大学的启示 后记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