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岁男子汉》由王贤才著。
1937年,三个14岁孤儿——给托克托旗王爷放羊的汉族少年黎柱子,给苏特旗王爷放马的蒙古族少年图布新,以及从伪满逃出的学生大川,邂逅相识,怀着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深仇大恨,去找从陕北渡过黄河,正在晋南抗日的八路军。但大川很快就被疑为“满奸”而被抛弃了;柱子和图布新则因方言关系,误入了阎长官的“北路军”(山西话“北”“八”不分)。逃出后继续寻找真正的八路军。途中又和大川相遇,发现大川本身就是日本人!决定把他作为“子俘虏”,带到八路军去。在八路军办事处才获知:大川是被关东军杀害的日本反战人士的遗孤。于是尽弃前嫌,成为亲密战友。这时八路军某营正部署与“北路军”和托克托王爷马队一起,消灭一股从战场上溃退下来的日军。柱子等三人也阴错阳差地赶上了这场战斗,立下功绩。战后柱子和图布新称心如愿地正式参加了八路军,还惊异地发现:大川不仅是日本烈士的遗孤,还是个日本女孩!……
《十四岁男子汉》由王贤才著。
蒙古族抗日老战士图布新,到北京参加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回来,给小朋友们讲当年他和他的战友们的抗日故亊。那是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的事。中国进入了全民抗战时期。三个14岁孤儿:给托克托旗王爷放羊的汉族少年黎柱子,给苏尼特旗王爷放马的蒙古族少年图布新,以及从伪满逃出的学生大川,邂逅相识,怀着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深仇大恨,去找从陕北渡过黄河,正在晋南抗日的八路军。但大川很快就被疑为“满奸”而被抛弃了;柱子和图布新则因方言关系,误入了阎长官的“北路军”(山西话“北”“八”不分)。逃出后继续寻找真正的八路军。途中又和大川相遇,发现大川本身就是日本人!决定把他作为“鬼子俘虏”,带到八路军去。在八路军办事处才获知:大川是被关东军杀害的日本反战人士的遗孤。于是尽弃前嫌,成为亲密战友。这时八路军某营正部署与“北路军”和托克托王爷马队一起,消灭从平型关溃退下来的一股日军。柱子等三人也阴错阳差地赶上了这场战斗,立下功绩。战后柱子和图布新称心如愿地正式参加了八路军,还惊异地发现:大川不仅是日本烈士的遗孤,还是个日本女孩!她没有直接参军,组织决定送她过河到延安去。他们相约战后重聚。可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个聚会用了将近80年的时间,才在93岁高龄时实现。
第一章 王爷的马棚起了火
1957年的中国很不安宁。一直没有停息过的战乱和革命,在这一年终于转化为反对日本侵略的熊熊烈火。
不过托克托王爷的这片草原,这天晚上看上去还算平静。
牛羊都回圈了,王爷府的人吃了晚饭,收拾收拾也都睡下了。就在这万籁俱寂的时候,忽然间,王爷的马棚起了火!
火是从东头冒起来的,一下窜起老高,烧得棚顶上的陈年麦秸噼噼啪啪地响。
那火是给王爷放羊的羊倌柱子点的。
火光冲天!
柱子的眼睛好像也要冒出火来。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怎么会有这样的眼神?
柱子恨死王爷了,一心要把那个王爷烧死。
这是个旧马棚,早已不在这里拴马了。离王爷住的后院也还有不少距离。但是别无选择,这里已是柱子所能到达的离王爷最近的地方了。
要是有一股东风就好。火仗风势,说不定就能窜过东跨院,在王爷住的后院卷起一场漫天大火。
可是没有风。火势倒还在蔓延。
柱子从顶篷再抽下两根椽子,绑上一把谷草,做成火把,点着了。正要到马棚北边点火时,忽然从后墙跳下一个人,一下扑到他身上。火把摔在一边。柱子和那人滚在一起,厮打起来。
哪里钻出的这个家伙!穿一件蒙古袍,看上去和柱子年龄差不多,可是长得比柱子几乎要高出一个头。这使他有相当优势。但要制伏倔强的柱子也不容易。柱子和他在地上,翻过来覆过去地扭打着,从马棚里滚到马棚外,一直滚到南墙根。
马棚还在烧,王爷的人也都被惊动了。叫的,嚷的,骂人的,救火的,抓人的……终于惊动了疤爷。
这下完了。
柱子被拿下了,捆起来了。捆得结结实实。
柱子可没哼一下。
“闪开!哪个王八羔子、兔崽子,敢到我疤爷眼皮底下放火?”
随着这一声吆喝,人们纷纷闪开了,让出一条路。
疤爷大步流星地走过来。
疤爷可不是凡人,称得上威风凛凛。王爷府里。除了王爷就要数疤爷了,而且疤爷比王爷还更威风。府里府外的人,敬王爷十分,敬疤爷是十二分。就是王爷也要让他三分。这是没说的,光王爷的命他就救过两回。有一次硬是从土匪窝里把王爷抢出来,马让给王爷骑,自己一条枪、一把马刀,保着王爷冲杀出来。浑身上下中了4枪,刀伤不计其数。就连额头那样重要的部位都挨了一刀,成了个血人。这以后,冲着额头那条刀疤,连王爷都人前人后尊他一声“疤爷”。方圆几百里,没有不知道疤爷的,疤爷的本名赛因朝克图,倒没多少人记得了。一来二去,疤爷自己对这个名字都很生疏了。去年额济纳旗王爷的大总管在后山见到疤爷,尊他一声“赛因大爷”。疤爷大喝一声:“什么赛因、纳因的,老子是疤爷!”
疤爷的名头儿就这么响。不服气不行。
不用说,柱子是认识疤爷的,也敬他三分,说这疤爷还真能算个英雄。
疤爷要看看是什么人,吃了豹子心、老虎胆,敢到他疤爷头上放火。他要劈了那放火的浑蛋。有本事,站出来,真刀真枪干呀,单挑也行。半夜三更偷偷摸摸地放火,算什么玩意儿!
疤爷一边走,一边就在腰上拔刀。可是他定睛一看,刀拔到一半,就停下了。
捆起来的是柱子。疤爷认识这羊倌。
这个小兔崽子!
疤爷把拔出大半的马刀用力推回刀鞘,打闷雷样地吼了声:
“拉下去!”
P5-8
《十四岁男子汉》的背景和由来
《十四岁男子汉》是有它的背景和来由的。距今80年前,也就是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那一年,山西一个贫农的儿子黎静,出来寻找八路军,参加抗日。那年他就是个“十四岁男子汉”。但是他投错了门,参加了“北路军”。因为在山西话里,“八路军”和“北路军”听起来一样,分不清楚;就像我们江西人说“孩子”和“鞋子”,上海人说“外科”和“牙科”一样。后来发现了,设法逃出来,辗转来到延安,找到真正的归宿。
黎静一直在部队工作,成了作家。原来是空军的文艺处长。他的生活和工作经历与我相去甚远。我是江西人,大学毕业后当了医生。但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黎静和我先后都在各自单位被打成“反革命”,送到山西太原同一个劳改队“服刑”与“改造”。两个很不相同的人就这样相遇相识了,成为很好的朋友。上面那段经历就是他说给我听的。我觉得有趣,也很有故事性,就说你是作家,应该把它写出来。黎静说他会写,但是现在不是时候。远远不是。不过将来情况变了,条件好了,他首先要写的是彭德怀,然后再考虑别的。
黎静比我年长10岁,他的丰富阅历也使他比我成熟、沉稳得多。但是他这个想法还是使我激灵了一下,虽然我们已是无话不谈、可以交心的朋友。因为彭德怀在当时已被打成“大军阀”“大土匪”,甚至是“里通外国”的“大奸细”。监狱里就不乏为彭德怀翻案而被判重刑的人。
1971年9月下旬,我从报纸上发现一个很怪的现象。那是国庆前夕,各国领导人照例给我国领导人打电报祝贺国庆。那个时候,经过“文革”的折腾,我们国家的领导人主要就是毛泽东主席、林彪副主席,以及人大委员长朱德和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外国领导人应该是给他们发来贺电的。可是那年新华社对外国领导人联名发来的贺电,不是像过去那样全文照登,而是把贺电上我国领导人的名字都删了,笼统地写成:“我国领导人(没姓名)收到了某国领导人(都有姓名)发来的贺电,全文如下……”
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呢?只能有一个解释:国家领导人中,又有人出事了,不能见报。那人是谁呢?毛主席不用说了,对他的尊崇都还一切照旧。朱德和周恩来,报上也还能看到对他们的报道。只能是林彪了。
很快又发现,随林彪一起上来的几个人,总参谋长黄永胜、空军司令吴法宪、海军政委李作鹏、总后勤部主任邱会作,特别是林彪的夫人叶群,这些人的名字也从报上消失了。
我和黎静悄悄说起这些情况。黎静是空军干部,还关注天上的事。他说我们这个劳改队离机场不远。是飞机上天后转第二道弯的地方,所以头上常有飞机转悠。但是这些天里,天上没有任何飞机的踪影。那就是“禁飞”了。“禁飞”是很严重的情况。出大事了!
这样,在“九一三”林彪逃亡后不久,我和黎静就感到他出事了,而当时这还是国家的重大机密。大家暂时都还蒙在鼓里。谁也不知道上了党章的“接班人”竟会仓皇出逃,摔死在异国他乡。
“九一三”事件给中国人上了很好的一课,也使黎静的情况有了一些松动。因为他这“反革命”与林彪有关。“文革”初期,他和他的几个战友就是因为骂林彪而被捕判刑的。现在看来倒是骂对了。我说你不还骂了江青吗?那个时候江青也是不能骂的。他说那也是因为林彪的缘故。但他刑满获释后,还是回不了北京,只能留厂“就业”,继续“改造”。所以我们还能见到。黎静说他要回北京申诉。
黎静终于不辞而别,离开太原去北京了。劳改队说要去抓他回来。不过也只是说说而已,没有动作。但他毕竟还骂过江青,真正平反,落实政策,也还是“四人帮”被打倒以后。我也终于得到平反和“改正”。大家的情况都好转了。
1987年,我到北京开会,专门去看他。吃饭时,我又重提他与“八路军”和“北路军”的那段往事,说现在你可以写出来了。他说要做的事太多,当务之急还是写“彭老总”。
黎静终于完成了他的心愿,推出了厚重的《彭大将军》(北方文艺出版社,1987年)。但他又接着忙其他的事,八路军、北路军的事还是排不上队。催他,他就叫我别急,还学着电影里的话说:“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一切都会好起来……”
但是事情并不像他设想的那样。有些事是不由人做主的。1990年7月我在出差途中,忽然收到噩耗:黎静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了!倒在上班的途中。
从此我就有了一个心愿,替黎静把这个故事写出来,只是我知道的情况有限。因为没想到最终会由我来写,没想到请他展开来谈,只是等着看他的作品。他会写得很生动,很精彩。他是作家,而我不是。我只是个普通医生。但是,我心里一直装着这件事。
现在,终于写成这部书稿,真有如释重负的感觉。故事发生的时候,我还只有4岁。80年过去,我已垂垂老矣。战争也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但那场战争是我们一定不能忘记的。所以我要努力写出这个故事,为现在也为将来的“十四岁男子汉”,以及所有善良的人们。
王贤才
2017年6月5日于南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