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生产”是近年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现象形态批判的一个新视野。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全球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推动下,西方发达工业社会由传统的空间中的生产转向空间的生产,集中表现为城市化运动的加速进行。如何理解发达工业社会的空间生产机制及其问题?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学者用社会批判的思维和方法对资本主义空间生产的机制和过程做了解读,形成了社会批判研究的“空间转向”。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通过批判传统的容器空间观出场,并凭借社会空间辩证法渗透进发达工业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态等研究。
孙全胜著的《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的理论形态研究》注重以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考察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并采用多重视角考察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形态的形成轨迹,以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方法考察“空间生产”;以列斐伏尔所处的时代背景作为划分“空间生产”各阶段的依据,探索列斐伏尔在不同思想阶段对资本主义空间生产的理解及其“空间生产”理论的产生、发展;从理论形态的视角,在解读《空间的生产》等文本的基础上,解析“空间生产”理论形态的理论逻辑和主体结构。
“空间生产”是近年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现象形态批判的一个新视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学者用社会批判的思维和方法对资本主义空间生产的机制和过程作了解读,形成了社会批判研究的“空间转向”。列斐伏尔作为社会批判“空间转向”的发起人和主要代表,其“空间生产”理论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列斐伏尔考察了城市空间成为商品的过程,并对城市化和空间生产的关系做了考察。研究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的理论形态,无论是对继续推动社会空间理论的发展、增强空间意识,还是对深入认识当代发达工业社会的本质,以及促进中国特色城市化建设。都具有重大的指示作用。
孙全胜著的《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的理论形态研究》以列斐伏尔“空间生产”为论述重点,解读了“空间生产”理论形态所蕴涵的理论主题、理论方法和价值诉求,揭示了“空间生产”的时代意义和对中国城市化的启示等,一是注重以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考察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并采用多重视角考察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形态的形成轨迹;二是分析与解读了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的三种具体理论形态。即“空间生产”的资本批判理论形态、政治批判理论形态和生态批判理论形态;三是对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形态蕴涵的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启示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