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鸿雁声声出野田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鸿雁声声出野田》是著名油画家、艺术教育家肖峰先生的回忆录。

肖峰先生的艺术人生,全景式地反映出新中国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的脉络和状况。他是在中国最高艺术学府学习和从教、在传统文化浸润和民族精神浇灌下成长起来的一朵奇葩。他的作品饱含着对抚育他们成长的祖国大地的挚爱和深情,体现了对艺术创作和研究创新的不懈探索与追求。

内容推荐

《鸿雁声声出野田》一书,以著名油画家、艺术教育家肖峰家庭历史为背景,讲述家人为中国革命解放事业奋斗和牺牲的故事,同时讲述肖峰从幼年时代、随军从艺以及艺术成就的成长经历。该书用大量的叙述文字和图片展开,图文并茂,内容丰富。

目录

第一章 忆双亲

 宁死不给鬼子一粒粮——忆父亲/肖峰

 坚强的女性,烈军属的楷模——回忆母亲缪杏林/余秀兰

 难忘的祖母——忆祖母/余悦林

 祭双亲/肖峰

第二章 祭肖于

 肖于烈士传略/余天庆

 写在烈士灵前/熊梦飞

 追悼死难烈士/惠浴宇

 烈士们精神不死/聿永义

 伟大的人民英雄永垂千秋/吴嘉民

 壮志未酬身先死——怀念二哥肖于烈士/肖峰

 祭肖于/肖峰

 刻骨铭心忆二哥/余秀兰

 回忆亲密战友肖于烈士/杜明甫

 孙欣访谈录/余天庆

 关于肖于同志的一些情况/钱艺松

 中共二分区部队牺牲干部

 肖于抗战期间工作片段摘录

 解放战争江都烈士名录

第三章 奠一心

 继承父亲遗志为军队建设贡献力量/高晓星

 无尽的思念——怀念英雄的父亲高一心/高晓星李彦珍

 革命自有后来人/高海海

 我的父亲和“瑞金舰”/高纪心

 碧海丹心照汗青——忆与表哥高一心相处的日子/肖峰

 军事政治兼备的好干部——武工队战友林皋忆一心同志/林皋

 关于纪念东矶列岛战斗五十周年——第三次座谈会纪要/肖峰

 关于纪念“5.18”海战的全国政协提案/肖峰

 关于纪念“5.18”海战的意见/薛群

 关于宁波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回复

 唯有牺牲多壮,敢教日月换新天/薛群

 李耀文来函/李耀文

 锚链的纠纷/高一心

 从三门湾海战看战时政治工作的几个问题/高一心

第四章 悼汤池

 汤池同志生平

 青春革命激情——忆郭村青年抗日救亡团二三事/汤池

 海安区坚持抗日战争的片断回忆/汤池

 运河上/汤池

 进行大反攻,粉碎敌人大扫荡/汤池

 爸爸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汤十月高海海等

 永远的思念——深情缅怀父亲逝世十周年/陈柏柳

 永远的哀思/陈乐平

 东进序曲的鼓手——忆与汤池几次难忘的见面/肖峰

 怀念大哥汤池/弟弟汤沛弟媳彭素英

 怀战友忆当年/戴为然

 缅怀汤池老战友/戴盟

 汤池同志追悼会纪实

第五章 他(她)们从硝烟中走来

 话说野田/杜文和 李敬佑

 我的好老伴小宋/肖峰

 革命老黄牛——我的父亲、母亲/范为群

 戎马丹青——肖峰传/王旭峰

 一声枪响——半生对话:对肖鲁作品《对话》的解读/高名潞

 生无所息——记著名策展人肖戈/宋歌

 革命精神的滋养/余瑞林

 小丫扛大旗——记余家幼媳仇罗凤/余瑞林

 记忆中的野田庄/余瑞林

 我在“文革”中护理被迫害受伤的叔叔/余海玲

 创业闯将王桂兰——怀念大嫂,余瑞林仇罗凤

 余氏家史的点点滴滴/余天庆

 余棣致肖峰叔叔函/余棣

 辛勤育人一辈子——回忆父亲优秀教师余普庆/余棣

 抗金前哨麾下村/杜明甫

 激情注笔端烽火炼丹青——肖峰和他的油画艺术/扬州文化名人访谈

试读章节

(三)

早在1940年,新四军挺进纵队和苏皖支队,在陈毅、叶飞司令员带领下,挺进苏北,在郭村进行了著名“东进序曲”的郭村保卫战。一举击溃了国民党顽固派13个团的进攻,为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尔后在圹头成立了苏北指挥部,挥誓师东进黄桥。苏中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江都县人民政府,同年7月也在塘头成立。当时的野田属于麻村区,离塘头八里地,党的组织和各种抗日的群众团体也在这个时候相继建立。不久,新四军东进黄桥。当时,泰州刁家铺一线为伪军李长江部,泰北、宜陵、仙女庙、扬州等地都驻有日本鬼子。他们的办法是先占点线,然后扩展到面。所以较大的村镇,均为敌占,并对我军实行分进合击的战术,当时在江都地区四周的敌、伪和顽军,约有万人。由于我们地区日渐缩小,加之汉奸破坏,部队对当地情况不熟,很多同志产生了顾虑,积极求战的思想不足,有的甚至回避斗争,怕打了仗,暴露自己,惹出乱子来。1941年,新四军六师十八旅离开江南地区,渡江北上,后转移到江(江都)高(高邮)宝(宝应)地区。部队在江南长期转战,减员较大。过江不久,五十三团一部与五十二团合编,仍为五十二团,是苏中军区的主力团之一。1942年精兵简政实行主力地方化时,五十二团的七、八两个连留在江都地区坚持游击战争。在坚持斗争中,既保存有生力量,又积极发展地方武装,还提出了“到游击连去,到地方上去”的口号,并在每个区建立游击连,从部队中分配去连长、指导员一各人。任务是:积极动员群众,发展民兵,条件成熟时,就把脱离生产的民兵组织起来,成为游击连。

当地人民群众情绪高涨,表现了不屈不挠的意志,青壮年们纷纷脱离生产,要求参军。曹黄区游击连己发展到四五十人,麻村区也发展到七十多人。为了粉碎敌人的作战计划,根据上级指示,决定由这两个游击连和原十八旅五十二团的七、八两个连组成“江都独立团”。曹黄区游击连改为一连,麻城区游击连改为二连。江都独立团由林辉才任团长,江都县委书记杨逸麟兼政委,戴克林为参谋长,贺国华任政治处主任。司、政、后也配备了精悍的工作干部。

江都独立团成立后,江都的群众都自豪地说:“这一下咱们可有依靠了!”并且表示,要人出人,要粮出粮!在当时的江都来讲,吴桥被称为“小延安”,麻村被称为“小太行”,是江都抗日的中心。因为早在1939年5月陈老总和粟裕、叶飞司令员渡江后,在大桥和吴家桥,为开辟建立苏北抗日桥头堡垒运筹帷幄。当年在陈老总的关心领导下,中共苏北特委在吴桥办起了党训班、苏北妇女读书班。挺进政治部举办了几期政治训练班,建立苏北中学,一时大江南北进步青年纷纷云集吴桥。他们像种子一样,经过培育后,又播撒各地生根发芽,掀起了抗日救亡热潮。这时江都民众抗日自卫委员会(简称抗委会)和江都民众抗日自卫总团,也在吴桥诞生。这是江都人民政权的前身和江都第一支地方人民武装。当时吴桥在江都以至苏中人民心目中像是个小延安,为社会知识青年和进步人士所向往。

在抗战中,麻村区的游击连(当时称二连)更是赫赫有名威震敌胆的一支部队,著名的“樊北战斗”就是由他们打的。当时,活动在丁沟一带的二连得到了情报,知道伪军一个补充团约三百多人将经过小纪以北的大河,这是个极好的战机。但是,二连的人少,能不能吃下这三百多人呢?二连具体分析了敌我双方情况,认为敌人在船上,我打埋伏,人少也能取胜,只要把民兵发动起来,胜利是有把握的。随即研究出了一套打法,并且严格规定,战斗中,不许打伤一个船工。

随即又一下子把群众和民兵发动起来。兵力按计划埋伏在大河两岸的有利地段,等着敌人进入伏击圈。不久,河上出现了几张大帆,十几只大船顺风而来,船上满载着伪军。待船驶到二连的预定射击位置,副连长宋阿忠马上把枪一举,喊道:“同志们,打啊!”埋伏在北岸的一个排和民兵们一齐开火,一批伪军在船上应声翻落水中,有的吓得只顾跳水,船上秩序大乱,船桅左右摇摆,船身颠簸不定,伪军根本无法发挥火力。这时,伪军发现南岸没有动静,以为这是一个逃命的好地方,仓忙掉头向南靠。谁知道南岸水浅,船未靠岸就已搁浅。伪军等待不及,纷纷跳下船,不料深陷淤泥。有的挣掉了鞋子,有的摔掉了枪,有的四肢在爬,刚刚爬起,又被船上跳下的人压入水中,瞬间,惨叫声不绝。部分伪军侥幸从淤泥中挣扎出来,好不容易爬上南岸圩堤,还来不及庆幸自己脱险,成排的手榴弹,又一阵阵飞过来……这是连长邓华的绝招。他事先发现伪军跳河逃跑,立即带了两个排等候在这里。手榴弹爆炸声响彻大河两岸,硝烟弥漫,炸裂的肢体乱飞。见一批伪军被压伏在淤泥上不敢动,指导员陶文章不久跳上圩堤,提高嗓门喊道:“缴枪不杀!”战士们也齐声高喊:“优待俘虏!”伪军们知道新四军的“规矩”,纷纷举起双手表示投降。

战斗随即结束了,一共打死伪军几十人,俘虏两百多,俘虏们满身污泥,像泥鳅一样。这时,民兵协助清点枪支,共缴获轻机枪五挺,步枪两百多支,短枪十几支,而我无一伤亡。

敌军损失了一个补充团,在震惊中又从樊川调了一个主力团赶来,欲行报复。然而,二连早己胜利转移。

(以上材料引自《烽火征程——载克林将军的战斗一生》)

——记载克林在江都

麻村区的游击二连,就是以这样的战绩而吓破敌胆的。麻村区的抗日群众组织也是名声在外,例如区农会、区妇抗会的成立,各村都有代表参加,有的乡还制作了类似苏区的农会旗帜,敲锣打鼓来开会,声势浩大,周围据点的敌人都知道麻村区是不好惹的。而野田庄虽处该区边缘,但领导班子坚强,抗日意志坚定,是块硬骨头。曾在郭村保卫战中冒着生命危险,夜半泅水,冲破重重封锁到郭村送紧急情报的女地下党员郑少仪就亲自在麻村区蹲点。她曾多次到野田明察暗访,捉拿日本奸细费某某,在野田百姓中传为美谈。区委祝明夫书记、民运科杨云科长在麻村区都传为传奇式的抗日英雄。野田庄的许宝琛是小学教员出身的支部书记,一下子在野田发展了近十多个党员(如徐厚英、田同粉、余天庆等)。为了壮大党的力量,父亲亲自写信给正在上海当学徒的余天庆,要他回来参加抗日。正好余天庆在上海接受了地下党外围组织地下工会的教育,在上海又目睹了日本鬼子残害百姓的暴行,他早就想回家乡参加抗日,又听到父亲在洲上帮新四军收税,二哥肖于、表哥高一心、汤池都参加了新四军,于是立即赶回家乡,并加入了党的组织。转正后,不久就成为野田的支部书记,许多秘密会议常在我们家中召开。当时我们年幼无知,似懂非懂,开会时还帮助在门外站岗放哨,防止坏人破坏。

P3-4

序言

11岁离家,迄今已经75年。似乎是一晃之间。不是半个世纪,不是一个甲子,而是75年。

虽说弹指一挥,但是岁月的履痕却是扎实而清晰的——

少年从戎,辗转于敌后抗日,归属于陈毅元帅麾下。

青年求学,国画受业于林风眠、黄宾虹、潘天寿等诸位大师;油画则师从前苏联列宾美术学院的阿涅斯尼科夫、梅尔尼科夫、乌加洛夫等诸多教授。

中年醉心于艺术,于笔墨中吐露豪气,于刮刀下展示才华,在大气磅礴中寻找抒情,在雄浑刚劲中植入匠心,创作了大量震撼当代不朽于世的鸿篇巨制。

壮年致力于领导,在美术学院院长的岗位上连任十三年,为国美的改革开放、蓬勃发展奠定基础,建树甚多,桃李天下。

晚年则继续游心于艺,继续醉心于艺。

这就是肖峰先生。

游子离家,已经75年。

75年的时光,烛照着肖峰先生的脚印,喜看着肖峰先生在耕耘播种后的收获。

75年后的今天,肖峰先生已经成就了自己在艺术史上的崇高地位,已经成长为画坛上老一辈的艺术大家。

在课本里,在画册里,在国家博物馆,许多人都读到过肖峰先生独自创作或与夫人宋韧先生合力创作的《白求恩》《辞江南》《拂晓》《耀邦同志》《饮马扬子江》《战斗在罗霄山》《芦苇丛中任我行》等许多很有影响的作品。

肖峰先生获得过法国“对人类科学艺术有特殊贡献”的勋章,获得过“俄罗斯普希金文化”勋章,获得过第8届圣·彼得堡国际艺术节“艺术大师”称号,获得过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的“鲁迅文学艺术奖——特殊贡献奖”。

但是,树高千丈,总会回望故乡。

故乡是根,是梦,是血脉流淌的源头,是寻找童年的地方。

肖峰的故乡在扬州江都,在江都的麾村,在麾村的野田庄。

江都是长江之都,自古繁华。麾村乃岳飞大帐曾经驻扎的地方。明末大学者费密则隐居在野田庄——名士高卧,韬伏荒江。

军人与文人在这里汇聚。战士的铁骨与学者的儒雅,似乎也影响到了肖峰的人生。

故乡也有沉痛的记忆——

他的父亲,一个抗日的乡长,倒在伪军头目王老虎副官殷小鬼的枪下。

他的二哥,一个新四军的指导员,献身于解放战争最初的岁月。尸体装在棺材里埋掉,坟墓却又扒开,被人倒掉尸体,盗走了棺材。

他的表哥,敌后武工队的队长,陆地猛虎,却在攻打东矶列岛的时候,牺牲在瑞金舰上。

故乡更有振奋人心的记忆。

百万雄师过大江。他与新安旅行团的战友们穿过故乡的田埂,从瓜州跨到镇江,把秧歌扭到了大上海,把腰鼓敲到了南京路,把漫画贴到了旧租界。

当时的气概是何等的振奋人心。

月是故乡明。

肖峰先生的家乡在长江边上,宋韧先生的家乡在秀丽的胶东半岛,她与肖峰先生这一对新四军与八路军的红小鬼,历经风雨、相濡以沫,共同度过了近一个甲子,正如金庸先生为他们的题词中所言“八怪传人、服膺八仙”,将他们俩概括为:既有蓬莱仙境八仙的灵气,又有扬州八怪的才气,形象概括了两人的特色。

大江东去,海纳百川。烟波浩渺,一泻千里。

故乡的记忆里有江上的百舸争流、渔帆点点;有江边的芦花吐白,随风摇曳;有牧童归村,炊烟缭绕……

肖峰先生浓厚的乡音与深沉的乡思在本书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展示。其实我们在肖峰与宋韧夫妇的绘画作品里也能感受到温馨的笔调中,有着对故乡情怀的娓娓叙述。

不恋故土,达也:不忘家乡,仁也。

是以为序。

杜文和

丁酉年初夏于杭州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0:2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