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宝著的《少年毛泽东》生动形象地描绘少年毛泽东在学习、劳动、当兵、追求真理、探索革命道路等方面的艰难曲折而又饶有兴味的生活历程;表现了毛泽东高尚的亲情、友情和爱情;揭示出毛泽东从一个普通农家子弟成长为伟大革命领袖的内外在因素。本书的语言生动活泼,且注意个性化;故事情节力求真实、准确。
| 书名 | 少年毛泽东 |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
| 作者 | 张文宝 |
| 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张文宝著的《少年毛泽东》生动形象地描绘少年毛泽东在学习、劳动、当兵、追求真理、探索革命道路等方面的艰难曲折而又饶有兴味的生活历程;表现了毛泽东高尚的亲情、友情和爱情;揭示出毛泽东从一个普通农家子弟成长为伟大革命领袖的内外在因素。本书的语言生动活泼,且注意个性化;故事情节力求真实、准确。 内容推荐 从8岁到16岁,毛泽东先后在韶山一带的南岸、关公桥、桥头湾、钟家湾、井湾里、乌龟井、东茅塘等多处私塾读书。在私塾里毛泽东接受的是旧式教育。他对枯燥难懂的经书、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都不感兴趣。但是,在这里他打下了最初的文化基础,培养了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浓厚兴趣,也接触到了一些新的思想。多位塾师对他后来的成长与发展都或多或少地产生过影响,也留下许多发人深省的故事。 本书是张文宝著的《少年毛泽东》。 目录 一 起了一个小名字 二 “牛司令” 三 教不了的学生 四 吟出一首《吟天井》 五 跳出小山村 六 全都站在石三伢子一边 七 在“石干娘”面前发个誓 八 衙门不是老百姓来的地方 九 “大清王法”坍塌了 十 见到了彭石匠 十一 给爹爹留下一首诗 十二 破格录取“大龄”小学生 十三 一篇文章让毛泽东名声大振 十四 小亭子里站着三个人 十五 贴在墙上的文章 十六 剪掉的辫子 后记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毛泽东外婆家是四世同堂的大家庭,都是干农活的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毛顺生经常去唐家蚝看望石三伢子。 有人对毛顺生逗乐说:“你家石三伢子跟谁亲近啊?” 毛顺生想了想,说:“跟他外婆、娘亲热。” “跟你亲近不亲近?”外人说道。 毛顺生说:“怎不亲近?我是他爹。” 外人说:“你要常去唐家圫,看看你家石三伢子,小孩小时像只狗,谁给好吃随谁跑,谁带着长大,跟谁就有感情。” 毛顺生低头一想,有道理,石三伢子是我大儿子,国有大臣,家有长子,他早晚是要成为毛家的顶粱柱,跟我这做爹的没有感情,还能听我话吗?他姓毛,毕竟不姓文呀。他还盘算,等毛泽民稍大些,就把石三伢子接回家里,早点上私塾,识了字,懂的道理多,少娇生惯养,养成吃苦勤俭、精打细算的习惯,还可以替他分担事情,做家中的账目,写写契约合同,同时,让儿子读些经书知道孝敬爹娘。 这一年,要过年了,毛顺生来给岳父岳母送年货,毛泽东在屋里蹦来跳去,喊道:“小孩子巴过年,大人怕花钱。” 外婆对毛顺生喜孜孜地说:“石三伢子这些话不知哪里学来的,他人虽小,讲出的话不像小孩呀,简直和大人一样。” 毛顺生说:“他才四岁,懂么子?” 外婆说:“我家石三伢子不同外边孩子,有胆有识。” 毛顺生说:“家家是这样,都说自家孩子好。” 外婆说:“石三伢子不一样,他几个表兄弟没法子和他比嘛。” 几个小孩穿上了新衣服,跑到外婆家门口,看文运昌(毛泽东表兄)、毛泽东穿新衣服。毛泽东穿了一身蓝色新衣服,头上戴着一顶通红的西瓜帽。毛泽东和几个表兄弟与小朋友们在门口玩捉迷藏。有一个胡茬丛丛的老头,喜欢孩子,在他们周围摇头摆手逗着玩。他故意板着脸,伸长舌头,拨弄着胡茬,学着虎叫,吓唬小孩子们,说:“喔——,我是老虎,三天没吃饭了,逮住你们小孩,我就一口吃下肚子。” 小朋友们吓得“哇哇”乱叫,跑掉了。 外婆在一边看热闹,催促道:“石三伢子,快跑!” 毛泽东望了望外婆和爹,没跑。 外婆招着手说:“老虎要吃人,快跑!” 毛泽东还是一动不动。 毛顺生对外婆说:“你看,这小子傻吧。” 老头冲着毛泽东装着老虎叫,问:“我要吃你,为什么不跑啊?” 毛泽东一点都不害怕他,两手卡着腰,大声地问道:“老阿公!你为什么要吃我呢?” 老头觉得这个孩子挺有意思,虎着脸,逗趣说:“我肚子饿了,太想吃东西。” 毛泽东哄着说:“你是可怜,没东西吃。我是小孩,不好吃,我外婆家有好吃的,你跟我去,尽你吃,好吗?” 老头摇摇头,说:“我只想吃你,你肉好香。” “我肉不好吃。”毛泽东两手用力推攘老头,一本正经地说,“你不好玩,不讲道理,你如果好玩,讲道理,我就给你吃;你要是不好玩,我就喊外婆、爹来打你走。” 毛泽东边说边镇定地望着老头。 老头哈哈大笑,一把抱起毛泽东,在他脸上亲一口,说:“这孩子,有出息,这么一丁点就有胆量还又聪明,少见少见呀。” 毛泽东在外婆家断断续续待了八年。毛顺生疼爱大儿子,隐隐觉得没有尽到一个做父亲的责任,感到对不起孩子。 P2-4 后记 下了很大的决心,才写出这本书。 去过韶山,也爱阅读涉及毛泽东内容的书。也许是读得多了,了解、想得多了,才更加觉得这本书不好写。毛泽东是一代伟人,高山仰止,我感觉自己是写不出这位世纪巨人的。伟人的高蹈宏阔、雄才大略岂是我辈能度量出来?写毛泽东的书太多,有关他的各类素材也是丰富多彩。素材多也有劣势,不好写,不是重复,就是缺少新意。 我原计划写“领袖与少年四部曲”之三后,把最难写的少年毛泽东留到最后“细嚼慢咽”、发起“总攻”。计划不如变化,出版社汪修荣总编辑说:“还是先写毛泽东。”知我者汪总也,当然了,我也知汪总的用心,可谓“一片冰心在玉壶”。四本书中,少年毛泽东的题材会起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举足轻重。 用了几个月时间,我读了大量有关少年毛泽东的书籍和文章,尽可能地搜集一些鲜为人知的素材,随后,便是梳理素材,反复酝酿,思考怎样写,尽可能写得与众不同,能有点新意、好1卖。 我等待创作激情的浪潮扑面涌来,可它迟迟没有来临。在忐忑不安、犹疑、苦闷中,思想感情的闸门忽然就被一下打开,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脑,写了起来。开头难,写了又删,删了又写,一团乱麻般的素材缠绕着我,弄晕了我。我想走出来,可怎么也走不出来,心里焦急,可没用处。我索性不写了,这样的状态,不写也好,正好春天来到,就去田野间走一下子,接个地气。 床头柜上,一批闲书接纳了我。偶尔得到的一本一九四九年出版的《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成了我的挚友,书的作者是毛泽东的同学、好友萧三。书的字数并不多,很单薄,可我读第一遍时,用了好长时间,做了不少笔记,及时补充、弥补了构思中的大纲。 创作激情再来舔食,就没有退却过。我还做了一件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一改过去晚上睡觉前沐浴的习惯,每天早上起床冲澡,用最清新、最旺盛的活力投入上午的写作。 书稿写出后,我心里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想重走一趟韶山,看看书中所写的韶山,毛泽东的故居,毛泽东所熟悉的池塘、晒谷场、南岸、歇虎坪等等,写得是不是准确,有没有丢下什么生动的细节。我赶到了湖南,在宁乡花明楼镇参加“追寻刘少奇足迹”文丛编纂会议期间,冒着霏霏小雨,打的走了一趟韶山。在雨中,我绕着毛泽东的故居,毛泽东所熟悉的池塘、晒谷场、南岸等地方,慢慢地走,慢慢地想,慢慢地体味。走了一遍又一遍,雨水淋湿了头发,淋湿了衣服,我还是看不够,想不够,体味不够…… 回来后,我对文稿进行了一次重大修改。 我是用心写这本书的。 作者 二〇一六年十二月 连云港水木华园家中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