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来思君不敢忘——曹丕《燕歌行》
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年),曹操立曹丕为太子;建安二十五年(年),曹操去世,曹丕嗣位为丞相、魏王,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据说早在汉灵帝熹平五年(年),曹丕的故乡谯(今安徽亳州)天空中惊现黄龙,当时的光禄大夫桥玄问太史令单飚:“这是,十么吉兆啊?”单飚回答:“这里以后会有王者诞生,不到五十年,黄龙应该还会再次现身。”古人特别迷信天象,往往通过观察天象来推测人事,桥玄和单飚的这番关于天人感应的问答被殷登记录了下来。
四十五年后,殷登仍然健在,延康元年(年)j月,谯地再现黄龙,殷登不由得感慨道:“单飚的话,看来马上就要应验了啊!”
果然,就在延康元年冬,汉献帝下诏要将帝位禅让给曹丕。曹丕登基称帝,成为了历史上的魏文帝,并改延康元年为黄初元年(年)。
历史总有一些出入意料的结局。其实,在曹操的二十五个儿子中,曹丕一开始并没有得到曹操特别的偏爱。曹操最喜欢的儿子先是聪明可爱的曹冲,可惜曹冲早早夭折。曹冲死的时候,曹操特别悲恸,曹丕去安慰他,曹操却对他说:“冲儿的死是我的不幸,却是你们的大幸!”一边说一边泪流满面。言外之意很明显:若是曹冲能够长大成人,王位的继承人就非他莫属了,你们就别痴心妄想了啊。
后来,才华横溢的曹植又受到曹操特别的宠爱与关注。可是,曹植屡屡任性而为,最终丧失了曹操的信任,取而代之的便是曹操与卞夫人的长子曹丕。
历史总是会将机会给予那些有充分准备的人,曹丕就是一个早有准备且善于把握机会的人,他从小学习就十分刻苦,还多才多艺,文武双全。八岁的时候,他就能写一手漂亮的文章,而且还擅长击剑,骑射俱佳;十余岁时便追随父亲南征北战,磨练出杰出的军事能力;二十五岁那年便以五官中郎将兼任副丞相,政治才华崭露头角。
作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作为魏国的开国之君,曹丕的气质却既不同于霸气十足的父亲曹操,也不同于率性不羁的弟弟曹植,而是显示出温润如玉的诗意。他的性格中也颇有一些浪漫的艺术气质,例如当时的政治局面已然形成魏、蜀(汉)、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东吴大帝孙权三年不服,曹不便将自己的诗赋抄写一份寄给孙权,仿佛是希望以艺术气质去熏陶、感化他,通过文学的力量来统一天下。
曹丕登基称帝后,封汉献帝刘协为山阳公,特许刘协在自己的封地仍然可以行汉正朔,以天子的礼仪进行郊祭等活动,这无疑显示出曹丕性格中r爱的一面:历史上大多数的开国皇帝都会对前朝的亡围之君赶尽杀绝,生怕这些亡国之君心存故国,成为新朝的不稳定因素。然而因为曹丕的网开一面,刘协成了极少数善终的亡国之君之一——曹丕驾崩之后,刘协还活着,并且一直活到了曹丕的儿子曹叡当政的时候。 如果仅仅从诗歌创作来看,曹丕甚至比他的父亲和弟弟更像一个多愁善感的诗人,而且在文学史上,他还创造了好几个历史之最。例如他写下了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文学批评著作《典论·论文》,第一次把文学提升到了“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地位,认为人的寿命是短暂的,可是文学经典作品所承载的精神却可以超越有限的生命,永恒地流传下去。作为一国之君,他对于文学的重视直接推动了魏晋时期文学的飞跃性发展。
再比如说,曹丕还创作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成熟的七言诗《燕歌行》,充分展现了他丰富而微妙的文士情感: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念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燕歌行》是乐府古题,“燕”本是地名,主要在今天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西部一带。古往今来,燕地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历来征战不休,《燕歌行》这个诗题原本多用来抒发与战争相关的征夫思妇之情,曹丕这首《燕歌行》也是以“思妇”的口吻来表达对异乡游子的深深思念。P2-5
感时篇
忧来思君不敢忘——曹丕《燕歌行》
无边落木萧萧下——杜甫《登高》
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
少年不识愁滋味——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流光容易把人抛——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惜才篇
大风起兮云飞扬——刘邦《大风歌》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曹操《短歌行》
物换星移几度秋——王勃《滕下阁诗》
此地空余黄鹤楼——崔颢《黄鹤楼》
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
情意篇
永以为好也——《诗经·卫风·木瓜》
夜雨剪春韭——杜甫《赠卫八处士》
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
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此情可待成追忆——李商隐《锦瑟》
落花人独立——晏几道《临江仙》
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
问世间、情是何物——元好问《摸鱼儿》
留将颜色慰多情一纳兰性德《临江仙·谢饷樱桃》
忧思篇
知我者谓我心忧——《诗经·王风·黍离》
莫我儿饥且寒——汉乐府《妇病行》
明月照高楼——曹植《七哀诗》
清风吹我襟一阮籍《咏怀诗》其一
万户伤心生野烟——王维《凝碧池》
尽日不能忘——自居易《观刈麦》
独立小桥风满袖——冯延巳《鹊踏枝》
四十年来家国——李煜《破阵子》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乌夜啼》
这是一套被约请的丛书,与往常被约书稿时的迟疑不同,这次接到出版社的约请,我几乎是满口应承了。这除了与“诗词”的主题有关,也与我一直想为青少年诗词爱好者写点东西的心愿有关。对于我来说,洋洋洒洒写下这五卷四十多万字的诗词解析,倒不是为迎合当下的诗词热,而是作为诗词中人,普及传播中国的优秀诗词,我一直引以为自己的天职。我很清楚,所有的“热”都有一定的时效性,都会有降温的时候,从而变成僻置一旁的“冷”。而中国作为诗的国度,忽冷忽热的情形都不是诗词应有的常态,诗词就应该是我们生命中的一股暖流,舒缓、优雅而有力地呵护着我们的人生。
诗词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呢?也许答案各不相同,但我深信,长期浸染诗词的人,诗词回馈的一定是丰厚而优质的生命质量。辛弃疾曾惊讶地发现他与自然之间,时常有着互相深情而神奇的眷顾之心,他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是一种怎样温润而浪漫的情怀和情景,又有谁能拒绝这样心物交融后纯净而纯美的时刻呢?而人文中的诗词与自然中的“青山”,其与“我”的关系正是神韵相似的。我希望更多的人走近诗词,尤其希望青少年多品读诗词,多感受一流诗人笔下曾经的风景和情怀,从而让自己的世界更丰盈、更有姿态、更有内涵。
为了便于读者在主题上把握‘占典诗词的类型,我将这套书分为品格、智慧、珍惜、情谊、自然五卷。每卷之下再细分若干专题,如品格卷下分爱国、战争、气节三篇;智慧卷下分人生哲理、豁达胸襟、讽刺劝谏三篇;自然卷下分羁旅行役、赠友送别、遣}-乙梦境、隐居林泉四篇,等等。当然,所有的分卷分篇也只具备相对的意义,其中交错夹杂的情况难免存在,所以严格来说,这个主题及主题之下的细目只是从大概的意义上来划分的。但我也深知,古典诗词所反映的世界如此繁复变幻,如果混沌无序地把这些诗词随置一处,可能更让读者有茫然无措之感了。
我选择的这一百五十首诗歌,从先秦的《诗经》到龚自珍的作品,基本上涵括了整个古代的诗歌发展史,显然带着尽力展示诗史源流的用意。这些诗歌更在主体上覆盖了中小学语文课本收录的诗词,兼收一些虽未被收入语文教材,但在中国诗歌史上卓有影响的作品,目的当然是为青少年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之外,拓展他们的诗词视野,加深他们对诗史源流的整『本l生理解和接受。
诗词虽然是诗人思想和情感的结晶,但其背后往往有着广阔而深远的社会现实背景。我的解析注重知人论世,原因亦在此。如我在分析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时,用了一半多的篇幅叙说南宋与金朝之间称“臣”称“侄”的屈辱历史,并最终形成以“主和”为核心的南宋偏安政治局面。在这种背景之下,陈亮与辛弃疾的“鹅湖之会”,剧谈“恢复之事”,简直可以视为一场民间“英雄会”。以此来看词中“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冷白发生”数句,辛弃疾的内心该深藏着何等的苍凉与悲愤!
考虑到青少年的接受特点,我在讲解中还非常注重故事性的场景还原,以使读者能形象而便捷地切入到诗歌的情境之中。李白的《赠汪伦》本身就是写一个诗坛巨星与粉丝之间的有趣故事。汪伦以一封夸奖泾川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的信件,引发了李白的兴趣。但这背后实际上是汪伦的“狡狯”之心。面对并无桃花的“桃花潭”和只有一家“万”姓人开的“万家酒店”,不用说,李白与汪伦的见面一定充满着戏剧性。还原这一戏剧性的场景,想来读者可以对当年那“历史性”的场面心追神想了。
一等的诗歌当然也具有一等的艺术性,所以对诗词的艺术分析,也是题中应有之义。书稿中分析《山鬼》用风云变幻的景物变化来写一个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可以说是情景交融的典范。而汉乐府《妇病行》是如何体现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艺术特点,等等,这些也都在讲解中会涉及。情感的熏陶与艺术的感染,是我讲解时并重的两翼。
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也总有人担忧诗词的边缘化。而以我粗浅的了解,至少在中国人的心中,这是一种过虑了。诗词可以不张扬在生活的表象,独自徘徊;但也必然会盘踞在心里,生根发芽。伴随着诗歌一路走来的中华民族,这种诗性早已沉淀在血脉里,是一种与生命同在的存在。“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的这首诗是写给琴师董大的,如果我们把“君”换作“诗”,我觉得这完全就是诗词的自信了。
诗词,天下谁人不识君!诗词,何愁前路无知己!
杨雨
2018年2月10日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 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也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精髓。本系列图书由“ 百家讲坛” 主讲杨雨教授悉心创作, 从先秦到清代的古典诗词中提炼出“ 品格、智慧、珍惜、情谊、自然” 五大主题, 从时代特色、历史背景、诗人身世、创作经历等角度, 为青少年讲述蕴藏在古典诗词背后或伟大、或感人、或有趣的故事, 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与内涵、精神与品格。
《杨雨讲诗词故事(珍惜卷)》由杨雨著、周敏绘。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经典古诗词,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习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工具。“杨雨讲诗词故事”系列图书由百家讲坛婉约派教授杨雨倾力创作,将深入浅出地呈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内涵,精神与品格。该系列图书共五本,以“萃取国学精华”为基础,分为“品格、智慧、珍惜、情谊、自然”五大主题,精选从先秦到清代,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诗词篇目或节选进行赏析,并讲述古诗词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知识或诗词故事,向青少年传递爱国、诚信、豁达、独立、坚韧、勤俭等优良品质,以期古为今用,把经典传统文化嵌在青少年的脑海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本文稿为“品格卷”,精选30篇与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相关的古诗词进行解读和赏析,也为青少年讲述诗词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周敏绘的《杨雨讲诗词故事(珍惜卷)》为其中的一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