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别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
分类
作者 鲁鹏程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1 起跑线

——别被“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伪命题迷惑

看到起跑线这三个字,人们一般会联想到体育比赛。在短跑比赛中,当几个实力相当的选手站在起跑线时,就看谁能够在枪声响起的一刹那迈出关键的第一步。这个短跑项目中的概念已被很多父母用在了教育子女上。如今,“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经成为众多父母教育孩子的座右铭。

想一想,“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是谁说的?我想,一定不是真正的教育家说的,也一定不是真正懂教育的人说的,而是那些蛊惑父母去让孩子上各种各样的课外班的教育机构说的,是它们的宣传语。为什么?因为真正懂教育的人不会说这样违背教育常识的话。“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伪命题。

有一部全面梳理中国教育现状、关注方兴未艾的教育改革的6集电视纪录片《教育能改变吗?》,第一集的主题就是“起跑线上”,其中提到这样一句话:“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最恶毒、最蛊惑人心的口号。”2011年初,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一位副司长在一次新闻通气会上就现有的教育现状和家长的心态说:“‘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忽悠!”这就给那些奉“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圭臬的父母提了一个醒:不要盲目相信这样的口号,不要被这样的口号迷惑。因为一旦盲目相信这样的口号,浪费大量的金钱和精力是小事,榨干孩子的潜能是大事。严重的话,孩子可能会因此而痛恨学习,甚至影响他一生的发展。

但不可否认的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宣传口号已经深入人心,受到越来越多年轻父母的重视。结果,“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为很多父母的共同愿望,也让越来越多的父母绷紧了神经,生怕因自己下手太晚、考虑不周而拖了孩子的后腿。

书店里,一位孕妇正在挑选胎教的书籍,她对身边的丈夫说:“现在都是一个孩子,我们不能让他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

一家有名的幼儿园每到招生时间,报名处就排起长龙,收费较高的特长班更是家长的首选。家长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由,希望孩子在幼儿园多学一些知识。

周先生的儿子刚上小学一年级,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他把儿子的双休日安排得满满的,不是奥数就是英语,不是钢琴就是绘画。周先生顾不上关注孩子的疲惫和无助,只知道“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看看这些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父母,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在所谓“知识和技能的海洋里遨游”,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将各种知识强硬地灌输进他的头脑之中;为了能让孩子“在未来更有竞争力”,刚刚两三岁的时候就为孩子报才艺班,让孩子学习钢琴、小提琴、画画、跳舞、唱歌,让他尽可能地“多才多艺”;为了孩子不惜花大价钱,请家教、择校、选班,甚至干脆将孩子送到国外去接受所谓的“更先进的教育”……为了孩子的教育,这些父母可谓不惜血本、不遗余力、煞费苦心……

可对于孩子真正的未来,这些父母从不认真思考,只是单纯地把孩子的未来和自己的“翻身”联系起来,完全不顾及孩子有没有这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于是便有了孩子种种的反抗甚至家庭悲剧。

刘女士有个5岁的儿子,不到4岁她就给孩子报了绘画班。原本孩子在她的精心培养下人见人爱,但是最近脾气特别暴躁,不但好几次在马路上跟她扭起来,还有一次竟然当着同事的面顶撞她。这还不算,有一天她给孩子买回来很多绘画方面的书籍,孩子却像疯了一样把书全部撕毁。刘女士气:急败坏地打骂孩子,在毫无作用的情况下又耐心说教,可是孩子坚持不再学画画。无奈之下,她只好暂时让孩子停止绘画的学习。

孩子突然出现抗拒父母的现象并不是偶然的。最近几年,孩子因学习压力过大而走上极端的报道屡见不鲜。很多孩子就是因为不适当的“起跑”而患上了不同程度的抑郁、狂躁、焦虑等心理障碍性疾病,个别孩子还因此走上不归路……相信这一切并不是父母的初衷,父母只是想“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结果孩子却输得一塌糊涂。

让孩子在父母认为的起跑点开始起跑,对孩子的益处到底有多大?为人父母者应该静下心来反思:起跑线在哪里?起跑线是谁设定的?起跑赢了,就赢得了一生吗?

《中国家庭育儿方式研究报告》显示,在关于“您认为孩子竞争起跑线应该设在什么阶段”这个问题上,分别有43%的妈妈认为从胎教开始,25%的妈妈认为在进幼儿园之前,24%的妈妈认为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后和读小学之前。综合所有妈妈的选择,中国孩子的竞争起跑线平均设在宝宝出生后的第18个月。这堪称此次调查报告中的一个大发现。

看来起跑线在不同的父母心中有不同的位置,父母认为该在哪个阶段起跑,孩子就应该在那个阶段跑起来。那么,父母在为孩子设定起跑线之前,有没有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一些规律和特点,有没有自问是不是儿童教育的专家,懂不懂教育?

孩子就像一棵小树苗,让这棵树苗茁壮成长的方法一定不是拔苗助长。拔苗助长违背了一个人智能和身心成长的自然规律。孩子这棵树苗该什么时候发芽、什么时候开花、什么时候结果,都有一定的规律。只要被培植在肥沃的土壤中并接受足够的阳光雨露,一定会枝叶繁茂。

父母一定要改变观念,一定要明确:教育要适应孩子不同阶段的发展,而不是把成年人关注的知识、技能,在自己认为适当的时候塞给他们。

其实,在儿童阶段,孩子的身体健康、心智发展远比知识教育更重要。而一个孩子3岁时难以做到的事情,到了5岁会做得轻而易举。父母没有必要让孩子做超越年龄、难以胜任的事情,因为这样不但不能把孩子培养成优秀的人才,还会挫伤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早夭”在起跑线上。

P2-4

目录

第一章 你爱孩子的观念,可能满满是害

 1.起跑线——别被“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伪命题迷惑

 2.平等——没有长幼有序的“平等”,造就没大没小的孩子

 3.再苦不能苦孩子——孩子小时不吃苦,长大会吃更多苦

 4.树大自然直——不及时纠正孩子的小毛病,“树”大一定会长“歪”

 5.重智轻德——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培养德才兼备的“正品”

 6.权威姿态——不给孩子摆权威的架子,因为那是伪权威

 7.赚钱养家——再忙也要陪孩子,千万别让赚钱养家成为借口

 8.遗产=金钱——金钱并不是最好的遗产,最好的遗产是家风

第二章 你爱孩子的行为,可能是有毒的

 9.父爱——每位父亲都爱孩子,但很多时候却爱偏了

 10.隔代抚养——把孩子丢给老人带弊端多,隔代教育做好不容易

 11.榜样示范——父母说一套,做一套,两面派,孩子想不学都难

 12.脸谱式教育——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这条“教育路”很危险

 13.棍棒教育——适度惩戒很必要,关键是棍棒要有“含金量”

 14.软暴力——无形的暴力,对孩子是精神上的折磨和心理上的虐待

 15.溺爱——不要有求必应,别以爱的名义亲手给孩子挖陷阱

 16.物质奖励——慎用,否则孩子就变得功利,只会为物质奖励而做事

 17.干涉过多——不修剪会长权,修剪过度会限制发展

 18.过度保护——接受温室教育的孩子无法经受室外的风雨

第三章 孩子的学习,可能被你引入误区

 19.早期教育——到底多早算早期?教育到底该怎么做?

 20.奥数、珠心算——潜能开发有误解,这是在透支孩子的潜能

 21.才艺——全面发展并非必须靠才艺支撑,不要让孩子为才艺所累

 22.教育趋势——盲从所谓的“教育趋势”,实际上就是跟风教育

 23.择校——择校肯定是择名校,但名校有时未必能把孩子培养成才

 24.出国留学——远离父母的孩子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不知道飞往哪里

 25.神童——可能一直会光辉下去,更可能是方仲永昙花一现

 26.家庭教师——教孩子学还是陪孩子玩?是一时的还是长久的?

 27.标准答案——不要控制孩子的想象力,否则教再多知识也徒劳

 28.分数——分数到底是孩子的命根,还是父母的命根?

 29.多元智能——并非解决个性化教育的妙方,仅为一个角度而已

 30.热门专业——风水轮流转,热门会变冷门,冷门也能成热门

 31.潜规则——不要助长潜规则,不要给学校、老师请客送礼

第四章 你强加给孩子的爱,让他吃不消

 32.圆梦——把未竞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是对孩子权利的漠视

 33.炫耀攀比——拿孩子跟别人比较,带给他的只能是不满与痛苦

 34.照搬教育经验——不把孩子当试验品,哈佛女孩克隆不出来

 35.赏识教育——赏识是好事,但无原则的赏识只会让孩子自大、任性

 36.奴仆型父母——凡事替孩子包办,最终造就无能的孩子

 37.期望过高——对孩子期望过高,只能让他负担沉重而迈不开脚

 38.智力测试——痴迷于测试孩子的智力,就难免不给他贴“笨”标签

 39.荣誉——荣誉是好的,但孩子一味追求荣誉,未免会患得患失

 40.陪读——全程照顾孩子,即使孟母见此,也会“自愧不如”

 41.袒护——在父母的羽翼下,孩子不会有对家国的责任感

第五章 便利的生活,却可能带有负能量

 42.网络——一把双刃剑,别让网络成为孩子的“电子海洛因”

 43.电视——比网络好不了太多,会让孩子伤眼、“伤心”、“伤智”

 44.畸形消费——谁为畸形消费负责?“西式理财教育”真那么有效?

 45.优雅、风度——不能融人群体的优雅与风度,只会“鹤立鸡群”

 46.生活细节——小心手机、鲜花、玩具、垃圾食品等会伤害孩子

 47.压岁钱——好好利用,否则会让孩子一半走向理财,一半走向贪心

 48.好孩子——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乖孩子?

 49.面子——有时候就是虚荣心,可能会成为孩子犯罪的“加速器”

 50.家庭环境——好环境是孩子成长的沃土,不良环境对孩子是一种伤害

第六章 青春的烦恼.让孩子走在悬崖边

 51.叛逆——不叛逆才正常,今天却误认为叛逆的孩子才正常

 52.偶像——孩子成也偶像,败也偶像;引导得当则成,不当则败

 53.早恋——并非父母想象的那么可怕,也并非父母想象的那么简单

 54.性教育缺乏——讳莫如深,孩子就会通过其他渠道了解性

 55.真诚——真诚是必要的,过度真诚则害己又害人

 56.友情——真正的友情是道义,是友直、友谅、友多闻

 57.成功——都想让孩子成功,但别忘了“少年得志大不幸”的古训

 58.外形——高矮胖瘦,不要放在心上;心真善美,应常提醒自己

 59.非主流——另类与个性并不是主旋律,不要对另类视而不见

 60.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要想孩子有好命运,就要让他播下好思想

序言

要说天下的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那是瞎话;要说天下的父母都知道如何爱自己的孩子,那也是瞎话。很多父母太爱自己的孩子了,而且爱得忘情,爱得太急,爱得太切,以至于用自己的“爱”把孩子害得“体无完肤”而浑然不觉。

孩子很累,因为他们背负了父母太多的希冀,以至于无法喘息;父母更累,倾其所有给孩子创造各种优越的物质条件,包办代替,再苦再累也不怕,就是为了让孩子专心学习,以后能出人头地。

但遗憾的是,很多时候,孩子的思想、行为又是那样地不令父母满意,让父母感到无助与无奈。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在哪里?为人父母者确实应该反思一下。

儒家经典《中庸》中说:“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孟子》中提到:“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这两句话意思差不多,都是说如果有什么不顺利的事情,一定要反省自己哪里出了问题,而不要向外面去找原因,不要找别人的毛病。教育孩子也是一样的道理。当父母的爱把孩子“害”了时,一定是自己爱错了。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避免让自己“好心办了坏事”呢?其实很简单。父母只要想反省自己,只要真正想改变自己不当的教育方式,只要是为了孩子真正能有一个快乐的成长过程以及终极的快乐人生,就一定能拯救自己于“水火之中”,也一定能把孩子送达成功彼岸。

来回答几个问题吧,问题的主语都是“我”:

是否相信“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论断?

是否要在家庭中讲民主、讲平等?

是否想“再苦不能苦孩子”?

是否对孩子期望过高?

是否为孩子包办太多?

是否奉“哈佛女孩”“耶鲁男孩”的培养经验为圭臬?

是否无原则地赏识孩子———“你真棒”?

是否用溺爱给孩子挖了一个个陷阱?

是否经常用物质奖励去激励孩子做事?

是否对孩子的事情干涉太多?

是否过度偏袒孩子?

是否心甘情愿地做孩子的“奴仆”?

是否把奥数、珠心算、才艺等当成孩子成长“胜算的砝码”?

是否盲目地追逐所谓的“教育趋势”?

是否看到有关神童的报道怦然心动,非常希望自己也造就“一代神童”?

是否等待孩子叛逆,认为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如果不叛逆就不正常?

是否就性教育这件事三缄其口?

是否鼓励孩子成为“非主流”的一员?

……  回答如果有很多“是”,那父母就该警惕了——你正在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为人父母者,警醒吧!别再让自己沿着错误的道路继续走下去了!别再让自己的“爱”成为孩子温柔的陷阱。现在回头,还来得及!

真诚企盼天下的父母都具足教育智慧,天下的孩子都健康成长、快乐成才!

鲁鹏程

内容推荐

今天的父母太爱自己的孩子了,而且爱得忘情,爱得太急,爱得太切,以至于用自己的“爱”把孩子害得“体无完肤”而浑然不觉。

当父母的“爱”把孩子“害”了时,一定是父母“爱”错了。我们一定要想办法避免这样的事发生。

鲁鹏程著的《别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即从爱孩子的观念、爱孩子的行为、孩子的学习、强加给孩子的爱、便利的生活、青春的烦恼六个方面,围绕怎样去“爱”孩子分析与阐述,为为人父母者提供尽可能多的值得借鉴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让每个家庭都教育出健康、快乐的好孩子。

编辑推荐

《别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是《好妈妈不吼不叫教育男孩100招》作者鲁鹏程又一力作!

我们是否相信“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论断?

是否想“再苦不能苦孩子”?

是否对孩子期望过高?

是否无原则地赏识孩子——“你真棒”?

是否用溺爱给孩子挖了一个个陷阱?

是否经常用物质奖励去激励孩子做事?

是否对孩子的事情干涉太多?

是否过度偏袒孩子?

是否把奥数、珠心算、才艺等当成孩子成长“胜算的砝码”?

是否就“性教育”这件事三缄其口?

是否鼓励孩子成为“非主流”的一员?

……

如果回答中有很多“是”,那我们很可能正在“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想知道如何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吗?就从本书看起吧……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2: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