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
儿时最盼望的是过年。因为过年父亲会烧很多很多的菜,我们可以美美地吃上半个月。儿时过年,一直要到元宵之后,才算正式完毕。菜当然由我和哥哥轮流排队去买。记得父亲当时很迷醉于腌猪头。而买一个猪头,要排一整夜的队。我和隔壁小四子吃了晚饭就提着篮子去排队,我们把篮子用绳子穿好扎在一起,为的是防止别人插队,然后就去玩。最难挨的是到下半夜两点钟的时候,北风透过棉袄直刺肌肤,冻得人打战。此时,我们就到小菜场边上一个小店去买一碗猪油渣汤喝,是用熬过油的猪油渣烧的汤,1角5分钱一碗,上面漂着一层厚厚的油花,热乎乎地喝下去,连猪油渣也吞下去,身上顿时暖和起来。这点热量,帮着我熬过冬夜中最寒冷的凌晨时光。等到天亮开秤,在人群中挤得筋疲力尽,我终于如愿挑到一个满脸皱皮黑毛的肥猪头时,兴奋之情难以言表。因为黑毛猪是本地猪,肉香。
春节配给的物品一样样采购齐全之时,往往已经是除夕的下午了。父亲在煤球炉边,专门铺开了一块夏天乘凉用的大木板,一碗一碗的菜就搁在木板上。记得父亲用一条大青鱼就做了好几个菜:青鱼头用粉皮烧了一锅鱼头汤,青鱼中段做熏鱼,尾巴和鱼鳍做一个“炒划水”,连鱼肝鱼肠也不放过,洗洗干净,一段一段剪下来,放些黄芽菜,又是一个炒青鱼鲥件。因为腥味重,要放很多的黄酒,还得乘热吃,冷了,就腥得难以下咽了。
到下午两点钟,擦完窗户,做完清洁工作的母亲,在父亲的催促下,坐上公共汽车,到她信得过的理发店里去烫发。母亲一年就在过年时烫一次头发。等母亲烫完发回到家,天已黑了,全家人放齐碗筷,倒好酒人席。这时,父亲开始做最后一道菜——炸茨菰。只见父亲把切成几近透明的茨菰薄片放到油锅中去炸,几分钟时间,就端上来热腾腾一大盘金黄色茨菰片,咬一口,又香又脆。
每年除夕,父亲会破例允许哥哥和我喝一小杯酒,破例允许我们放开肚皮吃菜,喜欢吃什么就吃什么,鱼呀,肉呀,鸡呀,鸭呀,只要肚子撑得下去,绝不像往常那么吝啬。我们几个孩子乘机放开肚皮猛吃猛喝。我们知道,大吃大喝的机会一年就那么一次,等到明天,即大年初一,父亲又会变得小气,每次只端上几个菜。年三十烧好的菜,就这么回炉热热烧烧,一直要吃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而且还要整鸡整鸭地备着,等亲戚上门时能端得上桌面,再穷,脸面总是要的呀。
吃罢年夜饭,哥哥开始炒瓜子,炒花生,做蛋饺;我负责拖地板。等我们一切都干完,暖暖和和进入梦乡的时候,母亲开始换下我们几个孩子的衣裳,把大年初一要穿的新衣裳放在每个人的枕头边,然后为我们洗衣服。此时,父亲开始包汤团,这是我们年初一的早饭,有豆沙馅儿的,肉馅儿的,黑芝麻馅儿的,父亲每一种都做好记号,然后盖上湿毛巾。等到父母亲也躺到床上时,大概已经过了子夜。
年初一早上醒来,我们穿上母亲给我们准备的新衣裳,数着父亲给我们的压岁钱,通常是崭新的,一角钱一张的票子有十张。吃完早饭后,父亲又给我们分糖果,每个人可以分到16粒至20粒,软糖和硬糖搭配,父亲分得很公平,每个人都不吃亏。我们在新衣裳的口袋里小心地放进属于自己的“私有财产”,这时,父亲才开始给桌子上的果盘放糖。这些糖果我们不能吃,这是给来访的客人吃的。年初一我们都在家里过,这一天不许扫地,据说扫地会扫走财气;也不许洗衣,据说洗衣会洗掉财运。
年初二,父亲领着我们,通常是哥哥和我去走亲戚。住在苏州河北岸的阿婆几乎是我们每年要去拜年的,这是我好婆的亲戚。阿婆见到我们,笑得眯起眼睛,先抓两把糖果给我们,然后下厨为我们烧菜。吃饭的时候,阿婆会端上一桌的菜,我一见立刻两眼放光,因为有我最爱吃的红烧肉。我挑一块放进嘴里,一抿就从喉咙里滚下去,真是舒服极了。再来一块,哟,味道更香。我眼光一闪,又夹住了一块有精有肥的五花肉,这时父亲在桌子底下重重踢了我一脚,朝我瞪了一眼,吓得我把夹在半空中的肉又放了回去。阿婆却笑眯眯地把五花肉又放回到我的碗里。其实我也知道,这桌菜跟我家一样,也是装门面的,只是我馋得控制不住自己啊。
走亲戚回到家,两个妹妹已经在家里眼巴巴地等着两个哥哥,我们会把阿婆给我们的糖果,公平地分一半给妹妹,因为我们知道我们是代表我们家去做客,阿婆的赠予,我们做哥哥的没有权利独吞。如今,早已人到中年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些往事,认定我至今难以摆脱平均主义思想,是我童年生活留下的印记。
(2000年2月)
P9-11
背景与花絮
朱大建
这本书收入我几十年时间里写的抒情散文。
我是报人,写作很杂。年轻时痴迷报告文学,几年内连续发表几十篇作品,曾七次获奖,两次获萌芽文学奖,一次获中国作协主办的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到《新民晚报》供职后,整日审稿签大样,没有大块时间采访,于是应邀在副刊“夜光杯”上用“康定”笔名,先后开设《灯下文谈》《静夜凝眸》专栏,写杂文随笔,所写杂文也获得过中国报纸副刊金奖。抒情散文非我所擅长,但也陆陆续续写了百余篇,这次选出68篇收入《从故乡到远方》一书。
此书根据内容分为四辑。
第一辑收入的是与亲情有关的文章。首篇《心中故乡》,最早刊发在《解放日报》“朝花”副刊,写的是我七岁回故乡与好婆共度一个月的生活。那是1960年,我回故乡时,正好是人民公社成立大食堂的岁月,社员家里的米都要缴到公共食堂,我小小年纪跟着好婆去食堂吃饭,过起人民公社小社员的日子。《心中故乡》先是入选《上海作家散文百篇》,后又入选百家出版社出版的一套荟萃中外现当代名作家散文精华之作的“零距离”散文系列丛书,《心中故乡》被收入《致故乡》卷。
《我的父母我的家》一文,是我酝酿多年才动手写的回忆父母的文章,将一个家庭与时代联系起来,刊发在2014年第4期《上海文学》,获第十一届《上海文学》散文奖。
《大牯牛和尖角牛》一文,最早刊登在《文汇报》“笔会”副刊,被江苏省高中语文教育网收入《美文欣赏》栏目。
《鲤鱼洲的上海女知青》,最早刊登在《新民晚报》“夜光杯”副刊,后被收入《上海女声》散文集。
《书斋发展史》等文章也被收入散文选本。
《我是“两万户”少年》获第五届“禾泽都林杯——城市、建筑与文化”诗歌散文大赛二等奖。
第二辑收入的是写师友情的文章。
首篇《薪尽火传》,是我去华东师范大学参观王元化研究中心后受到感动而写的。王元化先生任上海市委宣传部长时,我在上海市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当新闻干事,他是我的老领导。他嘱我做学问要“沉潜往复,从容含玩”,还为我写了书法条幅“健笔凌云”,我视如珍宝,一直挂在书房里。
赵超构是著名老报人、《新民晚报》社长,一位我尊敬的长者。1985年,我在市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当新闻干事时,领导要我去采访赵超构,请他谈谈对上海文化发展战略的见解。当时上海正在发起文化发展战略的研讨。《遥忆当年采访赵超构》一文,记录了赵超老对文化发展的见解:真善美三者的平衡及双百方针的贯彻。 《那一头飘逸的银发》一文,写的是《新民晚报》的老总编辑束纫秋,他也是另一位我尊敬的著名老报人、杂文家、小说家。我到《新民晚报》工作后,专门向老束请教怎样做好一个新民报人。老束向我传授12字真经:“白天政治经济,晚上文化体育。”我一下子领悟了,老束要我做杂家。报人都应该成为杂家,老束就是一个出色的杂家,他写文章,有好几套路数。他在上海抗战的“孤岛”时期创作的小说《投机家》《节日》,后来都收入了《新文学大系》。
《我的邻居赵丽宏》一文,写的是我与著名诗人、散文家赵丽宏当邻居时的点滴交往。1985年刊发在《青年文学》,后被收入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的《赵丽宏和他的文学世界》一书。
《艺海远航》是一篇纪实散文,记叙了油画家俞晓夫的艺术人生,以此稿为母本,电视台为俞晓夫拍摄了一部艺术专题片。
《画坛伉俪》一文,写的是当代画家乐震文张弛夫妻的艺术人生。艺术伉俪是稀缺资源。在上一辈的大画家中,艺术伉俪流传下多少美谈!到了乐震文张弛这一辈画家,夫妻共同分担了教子及家务,然后在画坛上精研画艺比翼齐飞,乐震文张弛就是这样的新派画坛伉俪。
第三辑收入的文章,是我饱赏祖国各地优美风光后留下的印象。首篇《滇文化寻访记》,是我应邀赴云南采访考察民族文化的观感体验,曾在《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的《十日谈》专栏连载十天。
第四辑收入的文章,大部分是我参加中国新闻代表团出访世界各国后写的观感。其中一篇《面包山遐思》,写的是我所见到的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贫富悬殊现象,后入选漓江出版社出版的《文学作品与考点——高中语文大阅读》一书。
折射人性的光芒
赵丽宏
朱大建的《从故乡到远方》,是一部有特色的散文力作,荟集了作者多年来的散文佳作。大建在新闻媒体担任领导很多年,他经常在《新民晚报》和其他报刊发表杂文,议论世态,针砭时弊,也评点文艺,在很多读者的印象中,他是杂文家和时评家。这本新出版的散文集,将他写作中的另外一面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本集子中的散文,以真挚的情感,质朴的文字,富有个性的描述,写出了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情状和精神天地,既接地气,也有思想深度。其中有些篇章,曾经感动了很多读者,如《我的父母我的家》《我是“两万户”少年》《饥饿》等,以独特的视角,真诚的态度,抒写了珍贵的人间亲情,回忆反思了那些风云变幻的岁月,这是对作者所处时代的真实记录。《我的父母我的家》荣获第十二届《上海文学》奖。这篇长文,是大建格外用心的倾情之作,文中写的是他的父母和家庭,从中折射的是社会的变化和人性的光芒。
《从故乡到远方》这本散文集的出版,对大建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些文字,表现了一个散文家的艺术修养和社会担当。作为老朋友,读他这本新书,又一次受到心灵的沐浴,由衷地为他高兴,祝贺他为读者奉献了这样一本好书,也祝贺他在文学追求的道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2017年11月27日于四步斋
《从故乡到远方》收入几十年时间里写的抒情散文。作者朱大建是报人,年轻时痴迷报告文学,几年内连续发表几十篇作品,曾七次获奖,两次获萌芽文学奖,一次获中国作协主办的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到新民晚报供职后,整日审稿签大样,没有大块时间采访,于是应邀在副刊夜光杯上用康定笔名,先后开设《灯下文谈》《静夜凝眸》专栏,写杂文随笔,所写杂文也获得过中国报纸副刊金奖。这次选出67篇收入《从故乡到远方》一书。此书根据内容分为四辑。第一辑,讲述与亲情有关的文章。第二辑,写师友情。第三辑为游记印象。第四辑是出访世界各国后写的观感。
《从故乡到远方》是一部有特色的散文力作,荟集了作者多年来的散文佳作。收入60余篇抒情散文,分为四辑。第一辑是与亲情有关的文章。第二辑是写师友情的文章。第三辑是旅游印象记。第四辑是作者朱大建参加中国新闻代表团出访世界各国后写的观感。文章语言朴实,有一定可读性。
他的散文,不是孤芳自赏的“书斋文学”,而是贴近时代,贴近生活,和读者共忧乐、同呼吸的宽阔的心灵通道。他的散文,不晦涩、不虚伪、不空洞、不做作,既透明、又含蓄,质朴无华,以情动人,经得起咀嚼。他的散文,不自恃清高,自我陶醉,自作多情;而是融入社会,平等相待,给人启悟,寻求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