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古典学家、文史大家金性尧一生致力于古典诗词研究,著作丰富。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别开生面,不拘一格。金性尧论诗论人,皆能以理智与同情之态度进入古人的世界,文字平淡自然。
《炉边诗话:金性尧古诗纵横谈(精)》收录数50余篇作者谈诗之作,从《诗经》一直谈到清末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林旭。金性尧以研究唐、宋诗见长,故能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也;故尔出版家钟叔河评之为“别开生面”。金性尧论诗论人,皆能以理智与同情之态度进入古人的世界,文字平淡自然,洗尽浮躁与火气,清凉自生。
| 书名 | 炉边诗话(金性尧古诗纵横谈)(精) |
| 分类 | |
| 作者 | 金性尧 |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我国著名古典学家、文史大家金性尧一生致力于古典诗词研究,著作丰富。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别开生面,不拘一格。金性尧论诗论人,皆能以理智与同情之态度进入古人的世界,文字平淡自然。 《炉边诗话:金性尧古诗纵横谈(精)》收录数50余篇作者谈诗之作,从《诗经》一直谈到清末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林旭。金性尧以研究唐、宋诗见长,故能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也;故尔出版家钟叔河评之为“别开生面”。金性尧论诗论人,皆能以理智与同情之态度进入古人的世界,文字平淡自然,洗尽浮躁与火气,清凉自生。 内容推荐 金性尧素以研究古诗见长,能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其论诗论人,皆能以理智与同情之态度进入古人的世界,文字平淡自然,洗尽浮躁与火气,清凉自生。 《炉边诗话:金性尧古诗纵横谈(精)》是作者写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一部解读古诗的集子,写在冬天,室内有一只取暖的炉子,故为此名。颇有于炉边取暖不拘一格闲话之味。 目录 七月流火 孔雀东南飞 曹操乐府诗 饮马长城窟 潘岳悼亡 陶渊明田园诗 贺知章还乡 辋川秋日 李白出京 李白大梦 杜甫写马 夔州古柏 杜甫与李白 风雪夜归人的“人”是谁 滁州西涧 韩愈贬潮州 刘郎浦与蟂矶 铁锁与降幡 杨贵妃与李夫人 白头宫女 井底引银瓶 元稹悲怀 元白之交 虢国夫人 两三星火 牛鬼遗文 《无题》诗中男性的女性化 《泰妇吟》进入了选本 孤山梅花 泉声三百里 司马光其人其诗 诗人王安石 激流中的苏轼 苏轼谪黄州 苏氏兄弟 黄庭坚与洞庭湖 李想画像 朱淑真的悲欢 胡铨上疏 沈园斜阳 西风门巷 汪元量诗中的谢太后 吴中四才子唐寅 严嵩能作诗 金圣叹绝命词 胡中薄诗案 余腾蛟诗案 机声灯影的蒋家楼 黄仲则之死 九州生气 青蒲饮泣 捣衣真相 乌珠与逻娑 区区与戋戋 试读章节 孔雀东南飞 本篇不仅为罕见的长篇叙事诗,也是以诗歌形式写婆媳矛盾和家庭悲剧的滥觞。诗中与故事关系密切的人物有五个:除焦仲卿和兰芝外,其余三个为焦母、刘母、刘兄…。诗中虽有“便可白公姥”和“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的话,实为偏义复词。仲卿只有一个母亲,兰芝也只有一个母亲和哥哥。焦母专横,刘母还能体惜女儿,曾两次拒绝媒人。她并没有强迫兰芝改嫁,诗里说是“逼迫”,其实是去留听从兰芝。她曾经劝兰芝改嫁县令之子,那还是从善意出发。刘兄却是一个势利横蛮的市井小人,他曾用责备口吻对兰芝说:“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意思是你不改嫁,长此以往又怎么办呢?言下之意,他家里是不让兰芝再住下去了。刘母只生兰芝兄妹两人,如果他还稍有手足之情,让她有个安身之地,兰芝不会轻生。焦母虽然凶狠,但把兰芝活活逼死的却是她的亲哥哥。一个十七岁的被婆婆驱逐的女子,回到家里,偏有个这样冷酷无情的哥哥,除了改嫁,就是死。当时对妇女改嫁还不像后来钳制得严酷,如果仲卿对兰芝不恩爱,没有答应过将来还要来接她回去,她也许会改嫁;可是仲卿有约在先,她心中一直闪着希望的火光,如果就此改嫁,那么,错误就全在她了,是她辜负仲卿了。可是哥哥的压力却像一块烧红的铁板烙在她身上,只好把心一横,假意答应了哥哥改嫁,真意却答应了死神。死是人所怕的,何况她这么年轻,然而这时却有比死更可怕的力量横在她面前。她无可选择了。 兰芝的性格和兰芝的命运是联结在一起的。她坚强刚烈,聪明果断,忠于感情,忠于生活。可是她却生在当时的社会里,不幸又是一个妇女,这一切优点恰恰成为灾难。这一点,前人如清代的陈祚明也看到了,他在《采菽堂古诗选》中就说:“大抵此女性真挚,然亦刚:惟性刚始能轻生。”诗里虽未明写她和婆婆的正面冲突,但从她的性格看,必然是在经常发生。焦母对仲卿说:“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虽出于焦母之口,却也说明她对婆婆并不驯服。她临走时,曾对小姑说:“新妇初来时,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这不是随口说说的门面话,正见得她的善良,她对焦家的深厚感情,并从侧面说明小姑和她相处得很融洽。诗人让她经历了是非曲直之后又毁灭了她,诗人的态度是很明显的。 由于这首诗已经很长,又是在民间文学基础上加工完成,所以在层次结构上就不很缜密。其次,中国古典诗歌跳跃性强,容易发生脱节现象,作者自己的叙述与人物对话,第一、第二及第三人称常常交叉穿插,这在后来的小说戏剧也是如此。说它优点是繁简互用,善于错综变化,说它缺点是往往引起后人的歧义。钟惺《古诗归》有“乱处看其整”和“碎处看其完”的话,这是从优点方面说的,却也见得有乱有碎。诗中写到刘母谢绝县令派来的媒人后有云: 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阿母谢媒人,…… 这里的“兰家女”究竟指谁呢?有两种说法。余冠英先生说兰家女是另外一个姓兰的姑娘。到“媒人去数日”这一句止,“县令和刘家说婚的事到此结束”。(见《汉魏六朝诗选》)俞平伯先生说:“至于女主角的名字原见于诗中,却不曾说她姓刘,不但不说她姓刘,而且说她不姓刘。‘说有兰家女’是也。……兰芝者,姓兰名芝,非姓刘而名兰芝也。”(见《论诗词曲杂著》)我认为俞说是对的。余说兰家女是另一个姓兰之女,未免太巧了,怎么偏偏姓氏上也有个“兰”字?但俞说把焦妻说成姓兰名芝,也嫌过泥,即太看重了这个“家”字。我以为“兰家女”即“兰女”,略如“兰小姐”之意。“家”字无义,就像京剧唱词里的垫字。上引原诗中“说有”、“云有”都是诗人的叙述,非对话。大意是:县令的媒人离去后,又派丞到太守那里去,说是有个名门闺女兰小姐,就此一笔带过,却包括说媒和太守同意的细节,也即乱而整,碎而完。于是又到刘家,说有个第五郎,素为父母娇养而尚未结婚,也是一笔带过。因此派丞来做媒,并由太守的主簿传达。下面再补说是为太守家来做媒。“说有”是对太守家而言,“云有”是对兰芝家而言。我这样解释,自然仍不圆满,例如“寻遣丞请还”这一句到底应该如何理解?丞是谁遣的?余说是县丞先向县令建议另向兰家求婚,接下来是县丞告县令已受太守委托为他儿子去刘家求婚。总觉得情理上讲不通,等于是上司和下属在争夺媳妇了,也涉及太守的品格。有的选本说太守示意县丞建议县令改向兰家求婚,然后太守又让主簿向县丞转述要为他儿子求婚。似承余说而转折之。总之,兰家女应是指兰芝本人。太守并没有为他儿子而设计断绝县令和刘家婚事。前人说兰家女之“兰”应作“刘”,固然谬误,却说明也不把兰家女看作另外一个女子。质言之,县令碰壁之后,不久,太守家又去说亲。一个弃妇而竟为县令、太守之家如此倾慕,事实上不大可能,只是突出兰芝品貌的超卓、兰芝本人又如何不为虚荣所诱动。至于具体细节,确是不很了然。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焦母究竟为什么这样厌恶兰芝?诗里说是“自专由”,当然是一个原因,却并非唯一的原因。 1929年,女作家袁昌英曾在《孔雀东南飞及其他》剧本的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觉得人与人的关系,总有一种心理作用的背景。焦母之嫌兰芝自然是一种心理作用。由我个人的阅历及日常见闻所及,我猜度一班婆媳之不睦,多半是‘吃醋’二字。我并不是说母亲与儿子有什么暧昧行为才对媳妇吃醋的。我是说:母亲辛辛苦苦、亲亲热热地一手把儿子抚养成人,一旦被一个毫不相干的女子占去,心里总有点愤愤不平。”我觉得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也使我想起陆游前妻唐琬被她婆婆逼走的故事。唐琬在“三从四德”上又有什么过错呢? 焦母和陆母都只生一子,自然巴不得早日替儿子成婚。媳妇来了,也就是一个陌生人进入她的家里。由于年龄悬殊,总有些超过婆婆的地方。任何一个最孝顺的儿子,结婚之后,总要分出一点时间和妻子在一起。于是母亲的心理平衡渐渐在动摇了,人的嫉妒心理(即袁文的“吃醋”)可以表现在多方面。儿子和亲友在一起喝酒吟诗,母亲也许会热情对待,如果换了和媳妇到园林游赏,心理上的反应就不一样,尽管做母亲的希望小夫妻恩爱。儿子一点小小疏忽,在没有结婚时,母亲会不计较或原谅,有了妻子,就会引起母亲莫名其妙的敏感。逢到儿子替妻子解释几句,她又感到在袒护妻子,因而感到自己更加孤立,更把媳妇看作对头。矛盾日益尖锐,嫉妒心理就会上升为焦母那样的“恶”。如果媳妇软弱些,就只能忍气吞声、暗中哭泣,可是逢到像兰芝那样刚强的人,也就没法调和。焦母是个老太太,本来也无所作为,可是她的背后却有宗法的传统势力在支持她、鼓动她,于是“婆婆心理”就通过这种势力而发泄得更猛烈了。过去,在文艺领域里对心理分析是薄弱的一环,重视了说不定会被看作“唯心主义”,现在这方面的研究探讨正在加强,不论正确或错误,总是好现象。 《孔雀东南飞》的时代离开我们已经一千多年了,生活里的一切都在大变特变,尽管焦母是一个作品中的虚构形象,她的凶狠仍然应当谴责,可是更重要的,却是现实生活中的虐待婆婆的凶媳妇,如同报上所揭露的,但愿不要让比率再上升了。真正的幸福家庭中的婆媳,是互敬互爱,双方都不长着叫人疼痛的刺。我们的社会是具备这种条件的。 P6-10 序言 这是一件百衲衣,也是从杂家铺子的零缣残帛中拾来的。想不到会塞进书市的角落。姑且当作闲书看。只是这一回,却是由别人来穿针引线。无须感谢,这原是出版社编辑的天职,但没有编辑的缝制,这本小册子就难以露面。但愿今后编辑自己穿的衣裳也能挺刮些、柔和些,免得看起来寒酸相,自然也不必显得峨冠博带的样子。 给《书林》写稿,开始于1979年。”炉边诗话”则始于1982年。因为写时在冬天,室内有一只取暖的炉子,便随手取了这个名字。算起来,前前后后也有六七年了。对于去日苦多的老人来说,这六七年却不同于少壮时代的过程,就像每天撕下一张日历,薄薄一张纸,撕一张就少一天了。 由于应约写稿,只是想到就写,所以杂、所以乱,也谈不上什么”体系”。有些万口相传的名篇,例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也想写,却又觉得写上千把字而有新意也很吃力。唐宋诗话多了一些,因为我在完成《唐诗三百首新注》后,选注了《宋诗三百首》,利用接触过的资料,写下了自己的看法、感想。最后三篇可说是注释这两个选本时的札记。有些作品,倒是有话可说,由于篇幅关系,只得从略。如《诗经》,除已选的《七月》这一篇外,《大雅》的《生民》,也可看作最古的传奇文学。一个叫作姜螈的女子,因为踏着上帝的脚迹居然怀孕了。经过难产,孩子来到人间,不料却被母亲丢在树林和冰块里。上帝却一定要使这个孩子做一番大事业,就由仁慈的牛羊给他以奶汁,鸟翼为他御寒护暖。这个孩子终于茁壮成长,最后成为周朝的始祖后稷,万民敬重的农业之神。不能忘记,周朝是中国历史上发出过金子一样光彩的朝代,《生民》作者的文学手腕也真正令人惊奇。历史的长河不舍昼夜地流逝着,到了晚清,诗界里出了个黄遵宪。我对他诗歌艺术的欣赏倒在其次,主要还是他诗歌中反映的广阔的新型内容和强烈的现实感。他到过好多地方,亚洲的、欧洲的社会生活,以至声光化电曾在他笔下活跃过,和以前的一些诗人比,黄遵宪的脑子里已经有了”世界”的影子,他的作品因而也把人带进了另一个诗歌世界中。他的诗中也充满悲愤和感伤,却和宋明遗老诗中的所谓黍离之痛,沧桑之感不一样。说到世界,同样不能忘记,黄遵宪生活的晚清时期,世界上有几个国家的强横霸道的统治者,曾经欺侮过中国,道理很简单,当时的中国人还没有站起来,自己又确有许多不争气、不文明的地方。可惜也因篇幅限制,没有对黄诗作为专题来谈。所以,从拙著的全书看,一方面没有开中药铺;另一方面,畸重畸轻,不成层次的毛病也很突出。 已经发表过的那些文章,这次都做了程度不同的修订,就是新写部分,隔了一段时期再看看,无论论点方面、资料方面,还是有好些地方需要修改,真是读不尽之书,求不全之知,改不完的错误,垦不光的砚田。在修改过程中,自然又要查检一些资料,由于东抄西袭的积习,也常成为作茧自缚。如果没有几家出版社图书室同志的殷勤帮助,就觉寸步难行。这是个人著作,他们也可以给我以方便,然而应当明白,他们无此义务。秀才人情,也只能在纸墨间略抒数语而已。 光阴如箭,荏苒之间,寅年在望,大家又要高高兴兴地迎接大地之春了。本书大部分的修订和写作,仍是在炉边完成的,在将近夜半,寒意渐增的时候,有这么一点儿闪着红光的炉火,身心就要温暖得多、舒服得多。 金性尧 1986年1月15日夜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