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小游的睡前时光
洗脸必须洗3次,因为她要玩3次“吓唬妈妈”的游戏。游戏要求我拧好毛巾,作傻乎乎的和蔼可亲状走出卫生间大喊“游游啊,来洗脸啦”!然后她躲在卫生间门口,做凶恶的小老虎状,尖叫着扑过来。游戏重点是我必须(表现得)真的被吓到,完美的表现方式是脸现惊恐,一手抚胸,双脚跳起。任何一个部分做得不到位,她都会皱眉表示不满,甚至要求“再来一次”。
然后洗PP、洗脚(中间省略无数字的劝说、诱骗、威胁)。
她通常会要求自己洗脚,并且轰我“妈妈,你看会儿手机去吧”。等她终于喊“洗好了”的时候,迎接我的基本是全被弄湿了的袖子、拖鞋和满地水。
然后擦脚吧。
不,等等!
她在脚盆里并齐双脚,念念有词:“左脚是游游,右脚是妈妈,我看看谁站得好,谁乖就让谁先擦。”10次里有那么一两次,她会温柔地摸摸我的脸,轻叹一声说:“算了,这次算妈妈乖,让妈妈先擦吧。”
擦洗停当,收拾玩具,给外公外婆道晚安,回卧室睡觉(中间省略无数字的劝说、诱骗、威胁)。
妈呀,累了,下面我写快一点儿。
回卧室的第一件事是跳舞。我用手机里的豆瓣电台放歌(是的,我给她放的都是我爱听的歌),她自己合着音乐跳舞。
然后,按照芭蕾老师的要求复习动作——“劈竖叉”和“趴大青蛙”。为了让游同学始终保有热情和积极性,通常是她做一遍,再教我做一遍(嗯,陪伴,有时候要用生命来冒险)。还好我做的时候她会飞快地数到10,让我起来(“妈妈,你知道我为什么数那么快吗?因为我怕你疼。”)。
然后讲故事。她说3个,我说一个,然后达成协议,讲2个。
然后按摩背,然后捏手。
然后,终于躺下,讲“今天最快乐的事”。
然后是“问问题的时间”,她问我5个问题(比如,“人为什么要有鼻子啊?”“妈妈,你几岁啦?”“为什么擦PP的纸不能擦鼻涕啊?”等等),然后我得问她5个问题(我乘机打探下她最近有没有打算“跟谁结婚”,外婆又说我什么坏话了之类)。
然后,该睡了。
“我要喝水。”
“尿尿!”
“还要喝水。”
“妈妈我不想你明天上班。”
“妈妈我想要一双跟乐乐一样的鞋。”
“妈妈你看,爸爸又在看手机了。”
“妈妈……” “zzz……zzz……”
你们猜,是谁睡着了?
每晚下班回家到游睡着的这不到3个小时的时间,就是工作日我能陪她的所有时间。麻烦在于,这往往也是我一天中最疲惫、状态最low的时间。所以我时常会郁闷,会焦躁。游是个敏感的小孩,她会问:“妈妈你为什么脸上显出不高兴的样子?”我便老实回答:“因为我太累了。”
但是我也在努力。在这段时间里,我努力的方向是“放下”。
放下我在一天工作中无意间积累的负能量。
放下我“还有N个方案没写完”的焦虑。
放下“你还不快睡,明天上学要迟到了”的压力。
放下“我是个妈妈,她是个小孩”而带来的莫名的“责任”。
放下“这些事儿好无聊”的念头。
放下外公外婆偶尔会投来的“你太惯她了”的目光。
放下……
我和游每天就那么3小时可以厮混,我们想干嘛就干嘛。
让孩子感受赢or准备输
翻看旧文章,读到这样的困惑:“最近我2岁的女儿喜欢在临睡前跟我和爸爸玩这样一个游戏:躺着,高高抬起双腿,看谁保持的时间长。她一直要赢,甚至会要求我说:‘妈妈你把腿放下。’然后再自己得意地抬起双腿,开心地说:‘游游还抬着呢。’”
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大部分时候我会听她的,让她赢,甚至配合夸张地做出痛苦的失败表情。她就会非常开心。我想,让她开心吧,这是我最愿意做的事。不过,偶尔心里会有些不确定——这样做对吗?
现在游已经4岁半了,仍然在所有的事情上只赢不输。哦,不对,有个大的变化——她可以接受我赢,甚至会故意为我创造赢的机会,比如,猜谜语之前先悄悄把谜底告诉我。我想这是因为她跟我关系好。“亲密关系让孩子更有公平心”,这是我上星期翻《西尔斯亲密育儿法》读到的。但这是另一个话题了,今天主要是想说说孩子的输赢。
我并没有本事把这个话题说清楚。但是我的“育儿圣经”《游戏力》里刚好有一个小的部分讲到与孩子做游戏的输赢问题,非常受用。便一字一字敲下来,跟大家分享。
有人问一群4岁的孩子,他们是想跟同伴玩,还是想跟父母玩?大部分的孩子选择了父母。你很惊讶吧?他们说:和父母一起玩,他们可以获胜,可以主导游戏。而他们的同伴则一般不会因为实力悬殊而主动做出让步。通过命令父母,或者在篮球场上打败他们,孩子得到了一些安全依附感的补充,他们才可以出去和同伴较量。 让孩子感受赢or准备输
当游戏有输赢胜负时,很多家长都抱有磨炼孩子、让他为未来做好准备,以面对残酷竞争的想法。竞技比赛里尤为明显,各种棋类游戏也是如此。与母亲相比较,父亲更可能采用这种方法和态度,特别是对待儿子时。很多父亲都坚持认为,他们从来不让儿子赢,只有这样,儿子才能准备好在未来与对手竞争,那些对手是不会故意输掉比赛的。但是,一个成年男子和一个孩子比赛并不公平吧!所以这样做,到底在为孩子准备了什么?世界是冷酷无情的,对吗?
不断有家长提到一个问题:“下棋时,我什么时候才不用让着孩子呢?”这是我最爱的问题之一,但是很难回答。你想借一场简单的棋局完成许多事:你想要他享受游戏;你想要增进他的棋艺;你想要他培养一点斗志,但又不要太多;你想要他在赢的时候有风度,输的时候也有气量;你想让他知道,他的同伴不会像你这样让着他。
通常,从让他们赢开始,然后逐渐提高困难度。你会进进退退一阵子。即使孩子已经能够公平地击败你,有时他们仍然会希望你用“特殊的规则”来玩。有时他们希望赢,有时又希望有点儿挑战才好。所以我想,你最好还是跟着他们走。也许你已经过渡到公平游戏的阶段,或者已经加大了一点难度,游戏开始之后,你发现孩子的意思是想赢下这场比赛。情况也许刚好相反,你想让一下,让孩子赢,他传递出来的信息却是想真刀真枪地杀上一回。孩子可能不会开门见山地说,所以要准备好,注意一些暗示的信息。他可能说:“好无聊喔!”或“你刚才让我了吗?”你可以回答:“嗯,我没有尽全力玩,你想要我尽全力吗?”也可能他们对胜利得意不已,即便是你让了他。你可以说:“我是不是应该使尽全力,不能总让你赢啊?”然后看看会如何。如果进行得不错,经过一段时间,孩子会平衡两种感受——享受胜利,即使不是完全公平,以及享受挑战,即便他们输了。
你也可能需要花些时间来注意孩子对竞争的感受。孩子如果每次输了之后都非常生气,或者在赢的时候不可一世,那么他们在传递的信息是,他们需要大人的特殊帮助,帮助他们学会处理比赛胜负的情绪。在那种情况下,我们需要从玩游戏,转换到“玩”这些情绪处理的主题。例如,安排一场游戏让孩子一直赢,但是你扮演一个滑稽的痛苦失败者。也可以先夸大自己有多么棒,然后每个动作都出错——他们捧腹大笑的同时,也就忘记了输赢导致的尖锐感受。
——摘自《游戏力》,作者:科恩翻译:李岩
不知道你是否留意了文章里这样一句:通过赢得与父母的游戏,或者在游戏中命令他们,“孩子得到了一些安全依附感的补充,他们才可以出去和同伴较量”。嗯,父母通过游戏,不断蓄满孩子“安全感”这个杯子中的水,孩子才能有力量走出去,面对伙伴,面对世界。这是《游戏力》整本书始终在强调的事。所以家庭里的游戏,主要的作用不是所谓“磨炼”,而更多是创造亲密感和补充安全感,这一点想通了,许多与“输赢”相关的困惑是不是也通了?
最最重要的:游戏的结果绝不仅仅是输赢而已,你需要帮助孩子处理的其实是情绪。孩子需要借由这个游戏处理什么不好的情绪,获得什么好的情绪,填充什么缺失的内心感受……发现并和孩子一起解决这些问题,是父母面对的大挑战。
好妈妈的另一面
发出那篇《我和小游的睡前时光》之后,收到很多回复,大部分是:
你真有耐心。
游太幸福了,有你这样的好妈妈。
向你学习。
我怎么就做不到和你一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