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菊
在一片碧绿的青草地上,一个少女正轻轻地捏着一朵嫩黄的雏菊花,羞涩地望着我。她也像是刚刚盛开的花朵一样,那双清澈的大眼睛里充满了无限的天真和对未来的憧憬,那稍稍低下的额头让人顿生怜爱之情。
这是我在一个画展上见到的一幅画,那小小的雏菊和这个不请世事的小女孩深深地打动了我。整幅画面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清新、纯洁、初恋和少女伤感的气息,是那么地感人。我把她拍下来,收藏起来,不时地拿出来看看。
雏菊原产在欧洲,因早春开花,所以又名春菊。叫雏菊是因为它和菊花很像,是线条花瓣的,区别在于菊花花瓣纤长而且卷曲油亮,雏菊花瓣则短小笔直,就像是未成形的菊花,故名雏菊。它外观古朴,花朵娇小玲珑,色彩和谐,生气盎然,有着天真烂漫的风采,因而深得人们的喜爱。
在西方有个风俗,当少女思念她的心上人,还不能确定是否爱上他的时候,便手拿一朵雏菊,一瓣一瓣地往下撕,一边撕,一边嘴里念着:爱,不爱,爱,不爱……那最后的一瓣就是结果。因此,雏菊的花语就是:爱在心中。
这是一种隐藏在心底里的爱,所以,雏菊通常是暗恋者送的花。暗恋是一种很美好的感觉,那是一种淡淡的,羞涩的味道,那是从心底里散发出的一缕香气,那是一种丝丝缕缕的感觉,它静静地飘散开来,弥漫在你的周围,令你神魂颠倒,犹如雏菊开花的声音,这声音非常地安静,非常地耐人寻味,你只能用心去聆听才能听得见。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在一个似乎偶然的时间里获得一种爱的冲动,有的时候,你可以幸运地爱下去,但有时候,你只能一直在等待,只能默默地把爱放在心里。这是一种无法诉说的爱,却比能告白的爱来得更殷切,在望不到尽头的等待中,爱只能长久地压抑在心底。可对于被爱者来说,爱情离得是那么近,其实一直就在你的身边,你自己却没有意识到,可能你这一生就只有那个人真正用心在你身上了,可是你醒悟得太迟了。就像张爱玲所说的: “有些爱给了你很多机会,你却不在意,没在乎,等到了你想重视的时候已经没有机会爱了。”
这种爱,比起永远无法相见的爱似乎更令人悲伤,更令人痛苦,就连他们那在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也都丢失了,再也无法回头去寻找了,就像是一朵容易凋零的雏菊花。
想到此,我有点不忍心再看这幅画了。我想,这个小女孩还太小,她不知道有着太多的幻灭还在前面等待着她,她还不知道感情原来是那么地脆弱。也不知要到何时,她才能知道,也许只有到了最后,她才会明白:
其实,那最后的一瓣雏菊,既不是爱,也不是不爱。
蔷薇
进入4月份,在道路两侧的围墙上便看见次第开放的蔷薇花。单看一朵,挺不起眼的,可是,没几天功夫蔷薇花便雨后春笋般扎堆盛开了。真是花多力量大,当这些密密匝匝的小花,从瀑布一样的绿枝条上绽放出来的时候,整个一条街都被这个美丽的气场笼罩了起来,景色十分地壮美。
是蔷薇花使这里充满了浪漫的色彩,窗前,蔷薇花爬满了整堵墙,美丽的蔷薇花在墙头上开得馥郁芬芳,让人们感觉就像到了一个外国的小镇一般。花开得如此茂盛,我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去欣赏它。我想着把它们拍下来,但苦于不知如何展示她的特性,也就一直没有拍成。
我喜欢蔷薇,它不但花色鲜,花期长,易生长,而且还具有很好的药用价值,蔷薇花味甘温、酸、性凉,入脾、肺、大肠。具有清暑化湿、顺气和胃、止血的功效。适用于治疗暑热胸闷、口渴、呕吐等症。对痢疾、中暑都有一定的疗效,同时还是治疗厌食、口疮溃疡的良药。
以前,在我家院子外面的围墙边也种过蔷薇花。每年的春天我们都会看到盛开的鲜花,后来,只是因为它有刺,大人们怕它扎着孩子,就拔掉了,现在想想,真是怪可惜的。
每年的这段日子,在道路两侧的围墙上,各种颜色的蔷薇花都会开得满墙芳菲,香花满径。有粉红的、乳白的、鹅黄的、金黄的、大红的、还有紫黑的,她们簇生梢头,花色各异,形态万千。那曲曲折折的藤蔓,淡妆浓抹的花朵,极富有诗意。
正是“窗前有蔷薇,暮春自芳菲”。这是一种悬垂的美,和那一探头的俏,还有着梵音如缕的香气,微风轻轻一吹,就溢满了整个一条街,真是让人流连忘返。
凶这蔷薇,我爱这堵墙,爱这堵墙后的主人,也爱这堵墙后主人的性情。P7-12
《说文》曰:“药,治病草也。”本草,就是中草药的统称,也指记载中草药的书籍。李时珍曰:“天造地化而草木生焉。刚交于柔而成根荄,柔交于刚而成枝干。叶萼属阳,华实属阴。由是草中有木,木中有草。”
本草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在漫长的生活、生产实践中逐渐认识并掌握而形成的,具有浓郁传统色彩的古典文化。
在我国,中草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追溯远古中草药的源头,从神农尝百草而著《神农本草经》,到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再到《唐本草》,一直到李时珍总结性的巨著《本草纲目》,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本草文化也在逐渐地发展与丰富着。如今,本草文化所倡导的“回归大自然,崇尚原生态”的理念,已经成为人们关注健康的精神风尚与时代潮流。
我虽不是生于中医世家,可自小在农村长大,多年来又走南闯北,见识过祖国的大好河山,熟悉山野田间的花草树木,一直对生长于山野的中草药十分地着迷。平时,我就喜欢到山野里逛逛,咀嚼着一个个草木的名字,就觉得唇齿之间奇香漫溢,又因我从小就体弱多病,喝了许多的中药,渐渐地也就不觉得它苦了,也逐渐喜欢闻那股中药味儿了。俗话说,久病成医,就这么,在经历了多年的积淀之后,对中草药熟悉起来。
闲暇时,我经常到朋友的中草药铺里坐坐,在犹如老式书房般的中药铺里,闻着淡淡的草药香,环顾那一排排古朴的药柜,那些镶着铜环拉手的长长的小抽屉就像一本本散发着古旧陈香的书籍,外面贴着的标签上用毛笔书写着草药的名字,就好似打开蕴藏在那些草根树皮里的无限奥秘的钥匙。
拉开那些小抽屉,里面的花草枝叶、根须皮核还带着阳光雨雪、泥土风霜的味道。我总是喜欢捏一把攥在手里,让老药师闭上眼睛猜药名。老药师总会在鼻翼轻翕之下很快地说出一个个活色生香的名字来。我常暗自惊叹!是谁赋予这些草药如此深邃悠远却又诗意浪漫的名称,令这些草药宛如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俏生生活脱脱地立在你的面前。你看:当归,是一个温婉柔顺的妇人,每天,在日落时分,她伫立村口等候着归家的丈夫;甘草,似一个活泼亲切的小姑娘,远远地你就能听到她清脆的笑声;厚朴,毫无疑问是个憨厚朴实的汉子,他的少言寡语能让你平添一份信赖;王不留行,莫非就是行走在塞外边疆胡笳声中的独行大侠……
识得百草即为医家,百草生情即成文人,文人人仕则为官员。在我国的古代传统文化中,中医、文人、官吏,这三者的身份有时是分不开的,三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在古代,很多文人雅士是不找医生的,他们自己就是很好的医生,他们的医学知识远胜过一般的郎中,如苏东坡、曹雪芹等人莫不如此。苏东坡自己就自创了许多的药方,还赠送给亲朋好友们使用;曹雪芹也总结出了很多养生的秘诀,《红楼梦》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部很好的医书,在书中他就写了许多的中草药方剂。
在古时,一些医家、文人本身就是治理一方的官吏,如东汉名医“医圣”张仲景就是长沙太守。他为了给百姓解除病痛,特意在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不问政事,坐在大堂上专门为百姓治病。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对张仲景极为拥戴。
时间久了便形成了惯例,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的日子,他的衙门前便聚集了来自各方求医看病的群众,甚至有些人带着行李远道而来。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生”,以用来纪念张仲景。在当代,我国泌尿外科的奠基人,著名医学家吴阶平教授不仅是九三学社的主席,同时也是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其实,治世与治病在许多方面的原理都是相通的,辩证施治,顺势调理,这些医家的治病方式,也是对社会的一种认识与治理的方式。
祖国的中草药文化博大而精深,中医有句话:“治得了病,治不了人。”生活中,人们需要的不是只会卖药的医生,而是需要生活的指导者和同情者。人们需要交流,需要相互交流身体的感受、能够得到劝诫的生活观念。这关乎肉体和心灵两个层面,是一种生活的艺术。要知道,对于我们的身体,对生活,真正需要慰藉的是心灵。
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这是一种美丽的心境,一朵小花之中,便蕴藏了整个世界的美丽和斑斓,一颗小草就是一个有着许多天使正翩翩起舞的天堂,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应当是一个富足的世界,都需要阳光,需要理解,需要肯定,需要渗透并实现自己的生命意义。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它容纳了波澜壮阔的人类情感,它是半个盛唐,它是整个世界,就如Superstar中的那句歌词:手不是手,它是温柔的宇宙。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本书的成书过程中,得到了很多朋友的关心和支持,我的朋友李酉宏、麻德祥、杨毅、阚伟、尹萍、王士刚、刘延明、胡永生、李燕等人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在此一并致以深深的谢意!
春意浓,笑意深。一叶绽放一追寻,一花盛开一世界,这是一本宁静祥和的书,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味。它把本草文化与现代文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给人以视觉的美感和心灵的启迪。我努力用清新淡雅的文学语言,诗意的想象,隽永的文笔,诠释着中草药的美,这也是对植物的诗意的解读吧。
序 化不开的深情
多年前一首诗,我把自己比喻成一株植物,并没有征得植物的同意。不久前去新泰出差,当地的文化人仉咏把他的一本《本草之美》稿样递给我,征求我的评论。我是一个不善于拒绝的人,况且见到“本草”两字,我已非常欢欣,翻看目录,全是让人放心、熨帖的中草药名字,就答应了下来。
这个集子在形式上是有创新性的,所有文章标题都是中草药的名字,我数了数,刚好109种。与之相配同的,是作者专业知识的丰富,他对每一种中草药皆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读来颇让人长了些额外的见识。
仉咏文章处处可见浓得化不开的深情。先是对爱的深情:“走在小巷里,滴答滴答的春雨敲击着路面,在路面上滴出了小水涡,小水涡里透出清晰的小石子。时间一长,小水涡里也有了波纹,水花溅起来,犹如我对母亲的一个大大的拥抱。好像听见母亲在对我说:‘是我的儿子回来了。’”从小小的水滴联想到了母亲的拥抱,除了惊人的想象力之外,我不能不佩服作者对母亲极度的深爱了。
其次是对美的深情:“真的是细雨无人我独来,在这样的时刻,在这样的细雨中,遇到这样的花,是会让人有点失神的,就像是偶然遇到了自己心爱的人一样,心里是满满的喜欢,眼里却是有点慌乱的,一时竞不晓得说什么好了。”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美的深情,看起来平白无故,实际上是发白最深处的内心。而出于对美的向往,作者也曾与朋友驱车两千多公里,专门前往内蒙古拜访胡杨树。一个人除非内心被审美的意识充满,否则不会有这么大动力的。
读这本集子,能够发现两个世界存焉。“夜里卧在床上,听得窗外阵阵风起,泠泠的声响,像从心里刮过一样,是那么的幽,那么的静。”一个是平凡的外在世界,一个是内在审美的世界,作者经常是一只脚在此世界,另一只脚已踏入了另个更为灿烂美丽的他世界。“几年过去了,仿佛只有我的竹子长成了一大片,虽不是童年时的竹林,但心中的竹林依旧。”对别人,只有一片物质的竹林;对作者,却还有另一片心灵的竹林。在这个时候,作者有的就不只是深情,不只是审美,而具有了一种博大的情怀。
这种情怀表现在故土之恋、对昔日农村生活的无限怀想以及青春之殇之中。
比如那篇《打碗花》,作者讲述说,直到成年,他对打碗花的认知才逐渐接近了它的本质与真相,也即在那些贫寒的年代里,人们家家都很穷苦,穷得连一只多余的碗都没有,所以,一种常见的植物便被拿来赋予它以教导和劝诫的意义了。作者因而最后总结道:打碗花就像中国农村的一处小小伤口,隐藏着人们许多的伤痛和秘密。作者怀着忧伤的思考,而这种思考却是建立在对中国农村充分理解之上的,是有基础的。 “不知为什么,在我童年的梦中,总有我在长满薇菜的灌木丛中奔跑的意象。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故土也远在千里之外,岁月在渐渐地老去,多少光阴的故事都慢慢地飘散了,可这些意象却是抹不掉的,它们是我年少的岁月,是我永远的乡愁。”——农村、故土、童年,我们转身离开,我们马上怀想。
这其实是当代中国成年人集中的乡愁。在这个巨大的城市化进程之下,我们从不同的地域,一样地从农村到了城市,也从童年到了中年,从青春到了成熟。作者怀念曾经拥有小院的岁月,透露出对已逝岁月的流连,或讲典故,或说故事,或情或理,加之作者优美的文笔,带有浓郁忧伤色彩的底色,从而使这个集子具有了一种别致的艺术魅力。
是为序!
写于2013年10月
古人的坚持与守望,不仅是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更是以匠心顺应天理和繁衍生息。所谓本草,是一草一木皆有灵;本草之美,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养生理念。作者仉咏在这本《本草之美(精)》里对109种传统中草药做了诗意的解读,记录了成年之后对故土的留恋以及对童年农村生活的无限怀想,借草木植物照见自己及身外的世界,带领读者在文化与植物交织的时空中畅游。
近来,大众类博物学书籍颇为畅销。本书也是一部极具人文色彩的博物读本,其独特的视角、优美的文笔及灵动的语言,适宜各类读者阅读。
作者仉咏个人的影响力:仉咏,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90年代起作品陆续在各类文学刊物上发表。2008年出版《仉咏散文集》。2001年散文《瓦松》获中国最佳散文奖。
编者精心的编排及百余幅精美图片,为《本草之美(精)》增添了阅读的欣赏价值,在读者心中,将会对中国传统中草药留下深刻又清新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