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名家双语阅读文库(鲁敏卷)》是《当代中国名家双语阅读文库》之一,精选鲁敏最具意义和价值的优秀短篇代表作,遴选英语为母语的汉学家或英语水平等同于母语的翻译家进行英文译介,并附评论及访谈,通过多元化的形式,凸显其文化性、时代性和趣味性。
| 书名 | 当代中国名家双语阅读文库(鲁敏卷) |
| 分类 | |
| 作者 | 鲁敏 |
| 出版社 |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当代中国名家双语阅读文库(鲁敏卷)》是《当代中国名家双语阅读文库》之一,精选鲁敏最具意义和价值的优秀短篇代表作,遴选英语为母语的汉学家或英语水平等同于母语的翻译家进行英文译介,并附评论及访谈,通过多元化的形式,凸显其文化性、时代性和趣味性。 内容推荐 《当代中国名家双语阅读文库(鲁敏卷)》汇集鲁敏《西天寺》《徐记鸭往事》《大宴》等作品以及对其的评论和访谈文章,再配以优秀学者翻译的英文译文,形成这本中英双语对照的图书。本书对于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有着重要意义。 目录 谢伯茂之死 西天寺 徐记鸭往事 大宴 1980年的二胎 附录 演讲 并非傲慢,或有偏见 评论 探取暗疾之景——鲁敏论 试读章节 陈亦新真正拿笔给谢伯茂写起信来,仍是跟女儿有关。 女儿的幼儿园里最近推广起什么“蒙台梭利教育法”,鼓励小朋友“不学无术”,完全按照自由的天性来发展,比如,今天的家庭作业,便是要求家长只管替孩子备好纸笔与十二色颜料,然后便听凭其胡画乱涂。晚上,地上摊好报纸,女儿便跟“飞鱼”泼泼洒洒地玩了好一阵,直到累了要睡。妻子去弄小孩,陈亦新则收拾地上的烂摊子,顺手拿起一支颜料笔,把笔尖捻捻,将就着蘸起多余的靛蓝色在报纸的空白处写起来。 大学里,陈亦新曾跟着一位学长写过两年半的小楷,后因忙于结婚升职什么的,便丢下了,这会儿写了几个小字,倒体味到一种淡淡的旧情——所联想起的却又不是大学或青春,而是他衰老无力的遥远晚景。真是很奇特的感受。 扔掉旧报纸时,陈亦新惊讶地发现,自己方才所写的小字,全是:谢伯茂,谢伯茂,谢伯茂。好像随时随地在想着这个朋友,并有许多话要对这个朋友说似的。他一怔,决定:那不如就说说吧。 第二天便去买了信封与信纸,均十分粗简,不能够满意,但算了,只管随意吧。形式高级但内容次等的体验,难道还不够多吗? 午休时,歪在沙发上,他有点踌躇不安,一直在想着,跟谢伯茂写些什么才好。他几次起身来,手机打到静音,QQ改成隐身,退出邮箱和微博,还把电话搁起来,却没有任何帮助,脑中仍是一片茫茫荒漠。他难过地捏住沙发扶手,把真皮抓得皱成一团——莫非现今已经不会诉诸纸笔了?还是心里话太杂,反而无从谈起?更或者,他的心里,根本就没有什么了。真不如女儿呢。 陈亦新最后顺从了这不知是太满还是太空的状态,只把两三张备好的空白信纸认认真真叠好,仔细地塞入信封——心里倒也并不感到多么遗憾。谢伯茂是他的朋友,当然会“看”明白他刚才所“写”的。 他用胶水封口,一边淡淡地想起来,信纸有多种叠法。竖着三折然后横过来对折。横着对折再竖着对折。中学有个同学会叠成一只复杂的仙鹤。记得还有邮票的讲究,什么倒着贴表示“我爱你”,两张对着贴表示“我想你”,三张连贴表示“我等着你答复”什么的。曾有个女同学,喜欢在封口处印上她的一枚唇印,香艳地表示“以吻封缄”……他其实并不欣赏这些小玩意,此刻也只是顺便想到而已,像是悼念一些死去的事物。 直到最后写信封时,才感受到一阵仪式感(到底还是仪式!)的愉悦。南京有许多他喜欢的旧地名,那里曾走动过许多他喜欢的人。刘勰、李煜、李渔、顾闳中、髡残、吴敬梓、甘熙、张之洞……闭眼随便想了一个早已消失掉的旧街巷,满意地信笔写下。好像这个作废了的地名便足以代表这封信的全部内容。 手里是一枝羊毫,因放置久了,被虫子咬过,勉强可用。本可以重买新的,但这笔实在是秃得可喜,正符合他这半半拉拉、欲诉已忘言的心境。 P48-52 序言 如今的大学生还读书吗?当然。可是他们又都读些什么呢?上网,看短信,深陷在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那大海般的巨量信息中。他们看似阅读广泛,可他们所读和热爱阅读的东西,大都纯粹是垃圾。他们什么都懂一点,可懂的那点东西却缺少实质的深度与广度。他们整天手机不离手,对周围的一切置若罔闻。小小的一部机器已然进入教室,取代教科书,成为最吸引眼球、最引人注目的玩物,令教师们绝望地目瞪口呆。“反正教科书也充斥了不地道的文字”,我回忆起多年前曾就中国的大学教育问起过先师Jessie Chambers,她就这么说过,当时令我大感意外。 所以,如今的大学生似乎更喜欢来自新媒体的碎片化阅读,严肃文学因此令人悲哀地受到轻视或藐视,被遗忘在图书馆的书架上,满是尘埃,仅成为少数书生的精神食粮。而论及英语学习,情况同样令人沮丧。中国学生不再阅读严肃文学,他们学到的是满口“kind of”的莫名其妙的一堆“废话”、网络用语、流行歌曲和夸张的耸肩行为。他们常常自以为英文流利,完全不知真正掌握一门外语必须建立在大量阅读各种优秀文学作品的基础之上。 说起课外阅读,我想起十一年前我和我太太在纽约看望她的表妹时所见到的情形。她表妹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儿子Franklin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本科生;女儿Shelly刚小学毕业。Shelly当时正激动地等待着毕业典礼的到来,次日我们全都参加了她的毕业典礼。出于好奇,我随手翻阅了Shelly所看的书。我看到她的书桌上散乱堆放着莎士比亚、弥尔顿、马克·吐温、海明威等人的书,当然还有一册《哈利·波特》。我问Shelly:“你在读这些书?”“看着玩。”小姑娘随口答道。一个小学生,课外在阅读莎士比亚、弥尔顿、马克·吐温、海明威!而且是“看着玩”!我们的大学生们在看什么书?多年来,这件事一直如铅块一样压在我的心头。 或者拿美国学生来比较不太合适?那好,咱们来看一下战时中国西南联大的本科生用的教材《大学一年级英文教本》的内容。注意了,这可是西南联大所有大一学生的必读教材,并非英文专业的学生所专有。该书由出生于夏威夷的哈佛大学教育硕士陈福田教授编写,总共遴选了43篇文章,几乎全都出自大家之手,具有浓郁的人文博雅气息,与时下风行大学课堂的所谓“实用英语”“商务英语”“法律英语”“文秘英语”等教材内容大相径庭:《贫瘠的春天》(赛珍珠)、《负重的牲口》(毛姆)、《河之歌》(毛姆)、《妹妹的出生》(邓惜华)、《论烤猪》(查尔斯·兰姆)、《乐观看中国》(胡适)、《生活的目的》(林语堂)、《圣山》(高兹沃斯·洛斯·狄金森)、《花事记忆》(诺拉·沃恩)、《致青年》(安德烈·莫洛亚)、《一对啄木鸟》(佚名)、《红蚂蚁大战黑蚂蚁》(梭罗)、《论自由》(伍德罗·威尔逊)、《何为科学?》(里拉·雷姆森)、《对生活的持久满足》(查尔斯·艾略特)、《妄想的病人》(哲罗姆·K.哲罗姆)、《泄密的心》(埃德加·爱伦·坡)、《孤儿寡母》(华盛顿·欧文)、《呼噜王》(佚名)、《通识教育》(托马斯·亨利·赫胥黎)、《民主社会中教育之功用》(查尔斯·W.艾略特)、《教育的目的》(罗素)、《民主的力量》(沃尔特·李普曼)、《技术文明》(查尔斯·奥斯丁·比尔德)、《大学生的社会价值》(威廉·詹姆斯)、《自由与约束》(阿伯特·劳伦斯·洛维尔)、《民族生命力的解放》(伍德罗·威尔逊)、《习惯》(威廉·詹姆斯)、《经典之所以为经典》(阿诺德·本涅特)、《时代变迁》(约翰·高尔斯华绥)、《加利波利战役》(约翰·梅斯菲尔德)、《半英里》(T.O.比奇克罗夫特)、《长长的阴影》(约翰·汉普森)、《萨梯跳舞的田野》(邓萨尼勋爵)、《人人想当别人》(塞缪尔·麦考德·克罗瑟斯)、《哲学家》(毛姆)、《俾斯麦》(埃米尔·路德维希)、《希特勒之谜》(斯蒂芬·H.罗伯茨)、《英国外交政策》(约翰·根室)、《美国人对自由之热爱》(埃德蒙·伯克)、《什么是大学?》(约翰·亨利·纽曼)、《通识学院的理论》(亚历山大·米克尔约翰)、《英语学习的自我培养》(乔治·赫伯特·帕玛)。而这还仅仅是大学一年级学生的阅读材料。试想一下,经过四年对人文材料这种螺旋式不断上升的精研细读,学生们会变成什么样? …… 仅此一点——如果我可以这么说的话,就足以使本文库成为对于翻译感兴趣的读者的一个很好的阅读材料。读者们也许会对我的话抱有怀疑,但我绝不是自吹自擂。作为《中华人文》和本双语文库的主编,我对这两份出版物中的每一篇文章的每一个字都仔细拜读、研究过,所以我对本文库的鼓吹不是基于初步的印象,而是肺腑之言。事实上,编辑这些材料对我自己而言,也是一个了解两种语言以及全面提升自己的极好机会。 文学评论家吴义勤、学者及翻译家许钧、作家苏童都从他们各自不同的视角出发,对本文库的出版表示了强有力的支持。三位都是他们各自领域的重要人物,他们的意见更增加了本文库的权威性。 《当代中国名家双语阅读文库》是开放性的,它会不断地出下去。它以五位作家为一辑,每位作家为一卷,每卷包括五个短篇并附有一篇评论和一篇访谈,其中个别卷会略有变化。为了本文库的出版,各方面的人员做出了很多努力或给予了很大支持,其中包括我们杰出的翻译家、作家、评论家,《中华人文》和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领导、编辑等,可以说这是一次令人快乐又组织有序的大合唱。 是为序。 杨昊成 2017年12月16日 书评(媒体评论) 《当代中国名家双语阅读文库》为中国当代文学名家提供了长期系统的对外文化交流平台,汇集了一批当代国内著名的文学大家,为深入传播中国当代优秀文学作品提供了重要支撑和载体,呈现了当代中国文学发展历程的缩影与动态。 我很高兴看到有能集中展示中国当代文学风貌、价值及发展成就的文库出现,该文库必将极大推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此外,我也很高兴看到在图书附录中增加了评论和采访文章,它们有利于多角度、多方位、立体化地深入了解所选作家及其作品。 ——吴义勤 《当代中国名家双语阅读文库》的特别之处在于邀请母语为英语的汉学家、职业翻译家或长期生活在国外、英语水平等同于中文水平的专业双语学者进行英译,这就确保了语言文字的纯正地道以及在海外的可接受性。 就文化而言,翻译可以传承、丰富我们的文化;就个人而言,一个人的翻译能力越强,感知世界的能力就越强,对世界的认知也就越透彻。所以,我认为该文库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可以大力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还在于可以作为国内翻译专业的重要学习资料,进一步推动和提高我国的外译水平,从而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许钧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