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四明撷英(海上宁波人精选本)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张载养、余建华主编的《四明撷英(海上宁波人精选本)》一书是献给《海上宁波人》创刊十五周年的一份礼物。此书从多达600多万字的大量作品中采撷而成,分为人物、掌故、乡情、乡俗、乡景、乡音、物产七个板块,林林总总,犹如一部小型的宁波百科读物,颇具乡土文学气息,可读性强,有一定保存收藏价值。老一辈宁波人读之可寄托乡愁,激发乡思,而对家乡了解不多的新一代宁波人,通过此书能增加对家乡的了解,激发对家乡的热爱。

本书向读者展现了宁波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宁波文化是一座蕴藏极其丰富的富矿,值得我们用心开采。十五年来,《海上宁波人》杂志吸引了一批宁波文化的研究专家、民俗文化的研究学者和业余作者以及热心的会员,大家共同参与,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累积起这么多可供选择的作品。

内容推荐

张载养、余建华主编的《四明撷英(海上宁波人精选本)》是历年来发表在《海上宁波人》杂志上的随笔类人文佳作,经过精选而成。文字以小见大,不乏方言土语,风貌犹见而风情万种,堪称一部小型百科读物,具有浓郁乡土文学色彩。共有人物、掌故、乡情、乡俗、乡音、风景、物产等七个栏目,题材众多,雅俗共赏,可读性强。

目录

一、人物

 旅沪宁波人与辛亥革命

 朱葆三、虞洽卿在辛亥革命中

 沪上光复军司令李征五

 辛亥革命时期的蒋介石

 我所知道的蒋氏家族二三事

 宋美龄在溪口的日子

 蒋方良到奉化

 章孝严认祖归宗幕后故事

 他曾经致函毛泽东与蒋介石

 庄禹梅和《孙中山演义》

 家父曾是黄兴的副官

 翁文灏的传奇人生

 叶绪耕:中国近代远洋航运的开拓者

 叶庚年:宁波建筑业老行尊

 陈廷骅:不断进取的经营奇才

 秦润卿:铁肩担道义

 应昌期:商界奇才棋坛“祭酒”

 小港李家多才俊

 周亦卿其人“其士”

 张人亚:甬籍中共党员第一人

 “红色老人”朱旦华

 吴亮平在上海的日子

 载入《西行漫记》的红军工程师徐承志

 抗战时期的“中国声音”

二、掌故

 宁波为何叫“鄞”“明州”

 明州为何改名宁波

 五颗知名宁波人士命名的小行星

 台湾名是阿拉宁波人取的

 数量居全国前列的宁波籍院士

 港台和海外“宁波帮”概述

 中国股票的鼻祖是宁波人

 宁波人创造的上海之最

 上海总商会中的宁波人

 宁波人撑起南京路半边天

 四明银行:阿拉宁波人的银行

 虞洽卿西贡买粮

 傅筱庵被刺真相

 日军挑起“一二八”的导火线

 上海抗日风云中的宁波人

 《何日君再来》是首什么歌

 《西行漫记》如何在上海出版

 宁波烈士朱凡是“阿庆嫂”原型之一

 十六铺与宁波人

 难舍难忘申甬线

 民主三号轮沉船纪实

 千年沧桑话灵桥

 为灵桥题写桥名的是谁

 弥勒佛原是奉化人

 近代麻将发明史的宁波印记

 宁波人创办的《宁波白话报》

 《七字蒙求》钩沉

 七十多年前的宁波

 同乡会曾办过《上海宁波公报》

三、乡情

 家乡情深

 故乡泥土

 忆故乡

 故乡行

 魂牵梦绕故乡行

 难忘的故乡船

 山岙“重镇”杂忆

 一个宁波农民闯上海滩的故事

 我的祖父祖母

 永远的外婆桥

 阿娘的白米粥

 阿娘教我腌咸菜

 宁波阿爷三句话

 一位老甬商的“遗产”

 慈母教诲伴终生

 宁波贤德妇女的缩影

 追祭父母亲(五古·百联)

 王鲲舅舅血染故乡土

 我的姨妈

 割不断的情愫

 宁波老太邻居

 听阿雪先生唱走书

 沙孟海与门头冯氏五代人

 我的家乡我的母校

 宁波有条“华尔街”

 我心中的药行街

 道地

 寻访“石人头”

 “瓦爿墙”

四、乡俗

 忆乡俗

 宁波人说年

 难以忘却的春节风俗

 儿时过年

 过年话暖锅

 阿娘做猪油汤团

 阿娘的鲨鱼羹

 家乡的端午节

 宁波人吃食讲究“刹刹口”

 请裁缝师傅上门

 旧时宁波民间邮递——信客

 街头说唱“小热昏”

 宁波人吃饭做规矩

 宁波风俗中的“饭”话题

 宁波阿娘与筷子

 宁波阿娘与人客

 宁波人的家规

 我所体悟的宁波人传统家风

 宁波西门袁氏族人祭祖活动记

五、乡景

 越窑遗址探访记

 宁波外滩与上海外滩

 千年古县城:慈城镇

 东湖谁信更清幽

 如诗如画东钱湖

 东钱湖与小普陀

 江南奇山——梁皇山

 鸟雀难栖保国寺

 六朝古刹大慈寺

 “应梦名山”雪窦山

 弥勒真弥勒人人皆弥勒

 葛仙翁与灵峰寺

 招宝山上威远城

 宁波镇海镇海楼

 怀念宁波天封塔

 寻觅四窗岩

 杖锡无六月

 丰镐房与玉泰盐铺

 品味十七房

 “九进十明堂”杨坊故居

 天叙堂前怀故人

 凤岙古街桃源遗梦

六、乡音

 宁波老古话:心绪性情

 宁波老古话:行为志向

 宁波老古话:处世百态

 宁波老古话:四时节令

 宁波方言猜猜看

 上海话中宁波方言

 抬“老浓”释义

 “划好”和“赛过”浅析

 石骨铁硬宁波话

 宁波活中“两字重音”

 看宁波方言数字搭配

 从歇后语式谜语说起

 诱人的慈城民谣

 甬乡儿歌(两首)

 宁波童谣

 宁波“挖花牌”词

 “九九重阳糕”歌

 乡间应时糕团谣

 宁波头字歌

七、物产

 宁波菜为何风靡上海滩

 甬帮菜馆缘何都叫状元楼

 也说“状元楼”

 宁波阿娘“咸鸡”谭

 红烧杂鱼透骨鲜

 老房子:宁波小娘的农家菜

 奉化芋艿头

 江阿狗与宁波猪油汤团

 宁波汤团根在高桥

 “三阳”马蹄蛋糕的由来

 糯米块

 方便面是宁波人发明的

 上海童涵春金字招牌传奇

 “同仁堂”是宁波人创办的

 红帮裁缝在上海

 木屐始于宁波

 “永久”自行车商标的由来

 美丽牌香烟商标的历史余波

 宁席、宁绣与骨木雕嵌

 宁波“万工”轿与“千工”床

试读章节

旅沪宁波人与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史上一座丰碑。旅沪宁波人作为上海人数众多,影响颇钜的社会群体,也以各种方式、不同程度地投身于这次风云激荡的社会变革运动。

(一)

参与辛亥革命的上海宁波人,以工商界人士为主体,其首要途径便是以财力资助。赵家藩、赵家艺兄弟就以输财革命、慷慨好义而称颂一时。赵家以经营航运业致富,兄弟俩留日学习期间结识孙中山,自此追随其后,倾力于革命。1905年加入同盟会,为最早的同盟会员之一。

为帮助孙中山先生筹集革命经费,赵氏兄弟边留学边经商,以经营所得作为资助。其间,赵家藩与南浔富商出身的张静江共同经营海外贸易,“行商于欧、亚洲,各以所获辄举以输孙,累计达10万余金”。1905年间,赵氏兄弟归国后旅居上海。赵家藩的住所——平桥路三家园“赵公馆”,成为海外党人与上海秘密联络点之一。

1907年以后,孙中山先后发动了潮州、黄冈起义等,但屡遭失败。孙中山虽不气馁,却忧虑忡忡,尤其是资金日渐窘迫。陈其美将此困境告知赵氏兄弟,要其设法筹资以解燃眉之急。赵氏兄弟随即行动。因其在上海没有大量现款,商量之后,双双赶回家乡宁波,变卖父亲遗留给他们的田产。为求尽快筹得资金,大批田产悉数按时值大大贬价出售,所得现款即交付中山先生。此事在宁波广为流传。

赵氏兄弟还积极投身辛亥革命前夕在华东地区的各项活动。1911年7月31日,宋教仁、陈其美等为推进长江流域革命活动,在上海创建同盟会中部总会,并在沪设立总部。赵家艺则受命回宁波发展同盟会组织,成立同盟会宁波支部,成为光复宁波的领导核心。赵家艺担任会长,陈训正(慈溪人,陈布雷族兄)任副会长。其当地事务由陈训正负责,赵家艺本人则亲自奔走于沪、甬之间,沟通信息,商讨事宜,资用也由其负责。两地的革命活动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武昌起义前后,陈训正、魏炯(字伯桢,鄞县人)等还经常聚集到穆家巷赵家荪(赵家艺长兄)处,商讨宁波响应之事,以配合上海方面的活动。

与此同时,赵氏兄弟还参与了于右任等人创办《民呼报》《民吁报》《民立报》的活动,当时有“竖三民”之称,在辛亥前后的宣传阵地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1909年5月15日,赵家藩与于右任等集资创办《民呼报》,社长于右任。其“以为民请命为宗旨,大声疾呼”,故曰“民呼”。后因针砭时弊而为清廷所忌,8月14日被禁刊。同年10月,赵家藩、于右任等又一次集资创办《民吁报》,与《民呼报》一脉相承,因其鲜明的革命色彩、时代特点,出版仅48天即遭查封。  1910年10月11日,赵家藩再次与于右任等集资创办《民立报》。此时,正是长江流域各省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之际,《民立报》实际上成为革命党人在上海的一个重要联络机构。1911年7月31日,同盟会中部总会成立,《民立报》即成为该总会的机关报,也是上海最有影响的报刊之一。武昌起义前后,《民立报》的宣传鼓动作用尤为巨大。该报特辟“武昌革命大风暴”等专栏,以整版篇幅介绍有关起义进展的消息,对武汉地区的地理情况和起义酝酿准备的经过,都作了详细报道,很受读者欢迎。1913年,《民立报》因经济困难而停刊。

其时,活跃在上海报坛的陈布雷(名训恩,慈溪人),也以手中之笔为武器,“唤醒迷津”。1911年夏,陈布雷入上海《天铎报》任职,专撰政评,以其思想的新颖、观察的细致、切中时弊而无所顾忌的特点,一时声名鹊起,有友人甚至以“迷津唤不醒,请作布雷鸣”等句以赠。但终因年少气盛,为总编辑所忌,5个月后辞去,其间共撰写、刊发短评、论说近百篇。

(二)

唐振常先生在《辛亥上海光复再认识》一文中论及,在评价辛亥上海光复之役的三种不同势力(同盟会员、光复会员、上海绅商)时,存在褒贬失衡的状况,对前者尤其是陈其美抬得太高,而对后两者特别是上海绅商的作用时则述而不彰。(P3-4)

序言

《海上宁波人》杂志的精选本《四明撷英》与读者见面了。

《海上宁波人》是上海宁波经济建设促进协会的刊物,创办迄今已十五周年。本世纪开初,随着宁波联谊大楼落成,深化协会各方面建设条件业已具备,《海上宁波人》应运而生。编辑部汇聚了上海新闻出版界的资深编辑、记者和作家。刊物定位为社会文化类杂志,人文色彩浓郁,人物报道独具特色,既弘扬上海的近现代宁波人的动人风采,又介绍家乡宁波经济社会发展,还涉及宁波地域文化包括风土人情、家风家规、谚言俚语的传播,受到广大朋友和读者的喜爱。

《四明撷英》一书是献给《海上宁波人》创刊十五周年的一份礼物。此书从多达600多万字的大量作品中采撷而成,分为人物、掌故、乡情、乡俗、乡景、乡音、物产七个板块,林林总总,犹如一部小型的宁波百科读物,颇具乡土文学气息,可读性强,有一定保存收藏价值。老一辈宁波人读之可寄托乡愁,激发乡思,而对家乡了解不多的新一代宁波人,通过此书能增加对家乡的了解,激发对家乡的热爱。

《四明撷英》一书向读者展现了宁波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宁波文化是一座蕴藏极其丰富的富矿,值得我们用心开采。十五年来,《海上宁波人》杂志吸引了一批宁波文化的研究专家、民俗文化的研究学者和业余作者以及热心的会员,大家共同参与,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累积起这么多可供选择的作品。

宁波,古称“明州”,源出自宁波有“四明山”,“四明山”的大俞山峰顶有个“四窗岩”,日月星光可透过四个石窗照射进去,故称“四明山”。“四明”两字蕴含丰富,由此遐想开去,日月星光之明,象征光明,象征文明,宁波文化灿若日月星光,是宁波人和宁波帮精神的日月星光。

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也是民族的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国家文化软实力时强调,“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十三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重视和坚持文化传播、文化建设,事关国家软实力,意义重大,责任重大,我们将为之继续努力,砥砺前行。

后记

半年来,书稿从最初的策划,到梳理、甄选,几经反复;再到编目,书皮与栏目的插图,直至最后审定、完稿,送出版社……堪称一次文化过往。如果说,此前的《海上甬人风采录》是以人物传记为主;那么,这本《四明撷英》就是文化副刊类的一个“很好看”的文集。

其间,本书的编辑得到协会领导的悉心关注。还欣喜地得到吴申耀副会长拨冗为书名题签而为书稿增色添彩。

尤其,这里要感谢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的鼎力支持,得以让编者完成本书成功出版上架,扩大宁波人在上海影响力的夙愿。同时,为了增加文本的阅读性与观赏性,栏目插图选用我宁波先贤、著名画家贺友直的白描作品。既多了几分地气,又多了几分书卷气,风貌、风情、风土犹见,令人回到那些年、那些人文记忆而竞相传阅,入驻书架。

还要感谢上海康城文化公司为本书的付梓,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文印、扫描等。只是限于编者、作者的知识结构或产生的偏颇与疏漏,欢迎批评。若有不妥之处,敬请宽宥。

——是为记。

编者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5: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