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养、余建华主编的《四明撷英(海上宁波人精选本)》一书是献给《海上宁波人》创刊十五周年的一份礼物。此书从多达600多万字的大量作品中采撷而成,分为人物、掌故、乡情、乡俗、乡景、乡音、物产七个板块,林林总总,犹如一部小型的宁波百科读物,颇具乡土文学气息,可读性强,有一定保存收藏价值。老一辈宁波人读之可寄托乡愁,激发乡思,而对家乡了解不多的新一代宁波人,通过此书能增加对家乡的了解,激发对家乡的热爱。
本书向读者展现了宁波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宁波文化是一座蕴藏极其丰富的富矿,值得我们用心开采。十五年来,《海上宁波人》杂志吸引了一批宁波文化的研究专家、民俗文化的研究学者和业余作者以及热心的会员,大家共同参与,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累积起这么多可供选择的作品。
张载养、余建华主编的《四明撷英(海上宁波人精选本)》是历年来发表在《海上宁波人》杂志上的随笔类人文佳作,经过精选而成。文字以小见大,不乏方言土语,风貌犹见而风情万种,堪称一部小型百科读物,具有浓郁乡土文学色彩。共有人物、掌故、乡情、乡俗、乡音、风景、物产等七个栏目,题材众多,雅俗共赏,可读性强。
旅沪宁波人与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史上一座丰碑。旅沪宁波人作为上海人数众多,影响颇钜的社会群体,也以各种方式、不同程度地投身于这次风云激荡的社会变革运动。
(一)
参与辛亥革命的上海宁波人,以工商界人士为主体,其首要途径便是以财力资助。赵家藩、赵家艺兄弟就以输财革命、慷慨好义而称颂一时。赵家以经营航运业致富,兄弟俩留日学习期间结识孙中山,自此追随其后,倾力于革命。1905年加入同盟会,为最早的同盟会员之一。
为帮助孙中山先生筹集革命经费,赵氏兄弟边留学边经商,以经营所得作为资助。其间,赵家藩与南浔富商出身的张静江共同经营海外贸易,“行商于欧、亚洲,各以所获辄举以输孙,累计达10万余金”。1905年间,赵氏兄弟归国后旅居上海。赵家藩的住所——平桥路三家园“赵公馆”,成为海外党人与上海秘密联络点之一。
1907年以后,孙中山先后发动了潮州、黄冈起义等,但屡遭失败。孙中山虽不气馁,却忧虑忡忡,尤其是资金日渐窘迫。陈其美将此困境告知赵氏兄弟,要其设法筹资以解燃眉之急。赵氏兄弟随即行动。因其在上海没有大量现款,商量之后,双双赶回家乡宁波,变卖父亲遗留给他们的田产。为求尽快筹得资金,大批田产悉数按时值大大贬价出售,所得现款即交付中山先生。此事在宁波广为流传。
赵氏兄弟还积极投身辛亥革命前夕在华东地区的各项活动。1911年7月31日,宋教仁、陈其美等为推进长江流域革命活动,在上海创建同盟会中部总会,并在沪设立总部。赵家艺则受命回宁波发展同盟会组织,成立同盟会宁波支部,成为光复宁波的领导核心。赵家艺担任会长,陈训正(慈溪人,陈布雷族兄)任副会长。其当地事务由陈训正负责,赵家艺本人则亲自奔走于沪、甬之间,沟通信息,商讨事宜,资用也由其负责。两地的革命活动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武昌起义前后,陈训正、魏炯(字伯桢,鄞县人)等还经常聚集到穆家巷赵家荪(赵家艺长兄)处,商讨宁波响应之事,以配合上海方面的活动。
与此同时,赵氏兄弟还参与了于右任等人创办《民呼报》《民吁报》《民立报》的活动,当时有“竖三民”之称,在辛亥前后的宣传阵地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1909年5月15日,赵家藩与于右任等集资创办《民呼报》,社长于右任。其“以为民请命为宗旨,大声疾呼”,故曰“民呼”。后因针砭时弊而为清廷所忌,8月14日被禁刊。同年10月,赵家藩、于右任等又一次集资创办《民吁报》,与《民呼报》一脉相承,因其鲜明的革命色彩、时代特点,出版仅48天即遭查封。 1910年10月11日,赵家藩再次与于右任等集资创办《民立报》。此时,正是长江流域各省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之际,《民立报》实际上成为革命党人在上海的一个重要联络机构。1911年7月31日,同盟会中部总会成立,《民立报》即成为该总会的机关报,也是上海最有影响的报刊之一。武昌起义前后,《民立报》的宣传鼓动作用尤为巨大。该报特辟“武昌革命大风暴”等专栏,以整版篇幅介绍有关起义进展的消息,对武汉地区的地理情况和起义酝酿准备的经过,都作了详细报道,很受读者欢迎。1913年,《民立报》因经济困难而停刊。
其时,活跃在上海报坛的陈布雷(名训恩,慈溪人),也以手中之笔为武器,“唤醒迷津”。1911年夏,陈布雷入上海《天铎报》任职,专撰政评,以其思想的新颖、观察的细致、切中时弊而无所顾忌的特点,一时声名鹊起,有友人甚至以“迷津唤不醒,请作布雷鸣”等句以赠。但终因年少气盛,为总编辑所忌,5个月后辞去,其间共撰写、刊发短评、论说近百篇。
(二)
唐振常先生在《辛亥上海光复再认识》一文中论及,在评价辛亥上海光复之役的三种不同势力(同盟会员、光复会员、上海绅商)时,存在褒贬失衡的状况,对前者尤其是陈其美抬得太高,而对后两者特别是上海绅商的作用时则述而不彰。(P3-4)
《海上宁波人》杂志的精选本《四明撷英》与读者见面了。
《海上宁波人》是上海宁波经济建设促进协会的刊物,创办迄今已十五周年。本世纪开初,随着宁波联谊大楼落成,深化协会各方面建设条件业已具备,《海上宁波人》应运而生。编辑部汇聚了上海新闻出版界的资深编辑、记者和作家。刊物定位为社会文化类杂志,人文色彩浓郁,人物报道独具特色,既弘扬上海的近现代宁波人的动人风采,又介绍家乡宁波经济社会发展,还涉及宁波地域文化包括风土人情、家风家规、谚言俚语的传播,受到广大朋友和读者的喜爱。
《四明撷英》一书是献给《海上宁波人》创刊十五周年的一份礼物。此书从多达600多万字的大量作品中采撷而成,分为人物、掌故、乡情、乡俗、乡景、乡音、物产七个板块,林林总总,犹如一部小型的宁波百科读物,颇具乡土文学气息,可读性强,有一定保存收藏价值。老一辈宁波人读之可寄托乡愁,激发乡思,而对家乡了解不多的新一代宁波人,通过此书能增加对家乡的了解,激发对家乡的热爱。
《四明撷英》一书向读者展现了宁波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宁波文化是一座蕴藏极其丰富的富矿,值得我们用心开采。十五年来,《海上宁波人》杂志吸引了一批宁波文化的研究专家、民俗文化的研究学者和业余作者以及热心的会员,大家共同参与,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累积起这么多可供选择的作品。
宁波,古称“明州”,源出自宁波有“四明山”,“四明山”的大俞山峰顶有个“四窗岩”,日月星光可透过四个石窗照射进去,故称“四明山”。“四明”两字蕴含丰富,由此遐想开去,日月星光之明,象征光明,象征文明,宁波文化灿若日月星光,是宁波人和宁波帮精神的日月星光。
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也是民族的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国家文化软实力时强调,“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十三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重视和坚持文化传播、文化建设,事关国家软实力,意义重大,责任重大,我们将为之继续努力,砥砺前行。
半年来,书稿从最初的策划,到梳理、甄选,几经反复;再到编目,书皮与栏目的插图,直至最后审定、完稿,送出版社……堪称一次文化过往。如果说,此前的《海上甬人风采录》是以人物传记为主;那么,这本《四明撷英》就是文化副刊类的一个“很好看”的文集。
其间,本书的编辑得到协会领导的悉心关注。还欣喜地得到吴申耀副会长拨冗为书名题签而为书稿增色添彩。
尤其,这里要感谢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的鼎力支持,得以让编者完成本书成功出版上架,扩大宁波人在上海影响力的夙愿。同时,为了增加文本的阅读性与观赏性,栏目插图选用我宁波先贤、著名画家贺友直的白描作品。既多了几分地气,又多了几分书卷气,风貌、风情、风土犹见,令人回到那些年、那些人文记忆而竞相传阅,入驻书架。
还要感谢上海康城文化公司为本书的付梓,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文印、扫描等。只是限于编者、作者的知识结构或产生的偏颇与疏漏,欢迎批评。若有不妥之处,敬请宽宥。
——是为记。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