谕鋈、瑗夫妇:十月二十三日禀悉。鋈挽汝姊联语无深意,且多未稳,有云“少受你教”,“你”字俚俗,不可人文。瑗两作,第二联稍近,然不协不畅,第一联则似四语,非对文也。对联亦文章之一体,近二百年来,作者益众,其体益多,有以诗句、有以四六、有以八股文、有以词曲为之者,各从其力之所能与性之所近,非各体文章有所成就,未易下笔也。此次命儿辈作之,亦是试验。不试不知其难,且借此或可以引动兴趣耳。平仄最要熟习,欲习平仄,当常翻诗韵。实则口头调之,亦极易事。姑以东董动独为例,即平上去人也。推之邕壅用欲、支只实质、先铣霰屑、萧小笑削,俱是。念熟一例,以推其余,自易之矣。大姊已于廿六日(阴历)开吊,十月一日(亦阴历)出柩旋里。棺敛治丧均能如礼,亦可谓福也。汝姊之亡,虽由雨生有不慎之处,然自前年以来,病即常作,吾亦不为意。此二年中,岁月甚宽,不知何以如是忽略也。故不能偏怨雨生,乃父自尤终不能以自贷也。兼之汝姊亦多偏执己见,事已过去,无法挽回,惟有以警将来可耳。开吊时吾自校中书一联云:“秋风秋雨,长忆汝来学三年,忍教同辈凄清,空怀往事;为父为师,而不能护儿一死,纵令断肠悲痛,莫忏前愆。”此真情语也。儿辈再观之。汝姊主病在肾,殆由先天有不足处,故以用功过苦,遂致先伤。肾为百脉交关之处,此处一伤,受换(患)极大,不知此二年中何以不觉,及死后始恍然,而已不及矣!儿辈注意注意!先天之足与不足,须视胎教之讲究与否。儿辈青年或恐不知,特为预告,俾知注意勿忽!保姆科保姆教师,非蒙养园保姆之比,此与蒙养园保姆不同,务要明其区别,则聘人不误矣。至属至属!当以能讲授义理,而又能娴于方法者为要,又须能应用新主义者。章夫人所聘如何?儿辈须先询明,务须将此意提出,如有不合之意,可先回覆,另聘或暂作罢。缘开学已将三月,如再过去,则一学期已了。一年毕业,何堪再延?现在已由筱庄先生代课,延请慕家花园美国教会所设保姆养成所旧人,闻成绩极优、程度亦高,堪胜保姆教师之选。惟因条件尚未议定,故未即聘。请先覆章夫人,北京所聘者条件已提出,如章代聘者所提条件在后,即按条件先后之序协议。何处议妥,即定聘何处。至嘱至嘱!瑗禀中所陈放假一月归家一节,并未发生攻击之事,虽有不慊于心者,亦只少数之家庭,而赞美者半,不置可否者亦半。此举全出吾意,与杨荫榆无关,而议者皆集矢量于杨,岂不冤乎。瑗之所见亦有是处,然只得半之道,不知现时主者之意,非如此不可。学校直辖,何能不仰承意旨。此中消息,吾不欲与他人言之。吾校最难办,一部意,二家庭之意,三各师之意,四社会之意,四面夹攻,每每扦格,各不相容,而校长乃当其冲。吾不能不审其轻重,以部意为先,社会之意次之,各师之意次之,家庭之意又次之,最后方行吾意。此次办理,则吾意与部意既合,而又与社会之意相同,虽各师与家庭有不合者,亦不能面面图到也。瑗意恐吾以此受攻击,然即攻击,亦不可避,盖四面受敌,避于此必不可避于彼,即终以此攻击而去,亦是殉吾主义,又何怨焉。此不比保姆科教员缺人之攻击也。吾所持主义如何,即国家主义是也。学校既为国立,何处可显一分国家之意味?各生家庭以私立学校之观察待吾校,吾处处为国家不值,故借此警觉,使明国家自有主张,即使每周放假归宁父母,亦必由校挂牌,方有操纵。如必徇家庭之意,是不容国家有意思,国家何必虚糜巨款以养无数之娇女乎?吾校之设,正为矫正旧家庭不良之惯习,若必徇家庭之意,则学校十日暴之,家庭一日寒之,将来之希望,亦从此绝矣。吾辈生今日,不可过旧,亦不可极新,当立于新旧之间,而使之融化而适当。吾辈遇事,皆当如此,秉正义而行,吾安能为百家奴乎?!此意不行,即无人攻击,亦当求去,然决不至发生攻击,此又瑗之过虑也。虑事之途,当放眼宽而用心活,不可不知。一月回家一次,吾亦无此说,是亦传闻异词耳。杨先生理论太多,与多数人心理为不合,然其人正直忠厚,短在明处。瑗之所论,未免感情之见,吾亦非深许杨者,然杨外吾亦无当意之人。沈不如杨学问志趣俱远,特联络之术胜,使杨如此,吾方多虑耳。冯不胜此烦巨,数年前曾已询过矣。瑗能以笔剧谈,吾甚愿不避烦忙,亦作详答,勿以牾触为嫌也。吾伤汝姊,颇觉受损,今已逾月,心绪少宁,然每闻大声或疾呼,终不免忡忡耳。此病由今年春问祖父病,夜中被唤起,梦里惊悸,急觉心胆欲裂。及伤汝姊,遂时时发此状,忡忡殆即怔忡病耶?吾亦不知之。合家均吉,祖父更健于春问矣。茫父,太阴十月初二日。
P57-58
知道姚茫父先生留下来一批家书是在大约十年前,当时买到一本邓见宽先生编选的《姚茫父书法集》,书中收录了七通家书,多为正楷,颇感诧异,父亲写信给儿子怎么会用如此恭敬工整的楷书?但也没有特别留意。2015年初,当我着手撰写《姚茫父编年事辑》时,认真通读了这七通书信,才知道这是茫父先生在为儿子示范如何写好楷书。然而,新的困惑又随之产生,当我按照《书法集》标注书信时间,将相关事件辑人《编年事辑》时,与原有的资料产生了矛盾,出现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冲突。此事困扰我多时,直到当年9月,第二次去贵阳拜见茫父先生的孙女姚伊老师时,终于有机缘完整地拜观了这批家书,并得到许可逐页拍照。于是在当年的寒假里,在每日处理完博物馆建设工程协调事务后,我忙里偷闲将这批书信逐一释读出来。通过反复通读并仔细辨认信封及书信上的日期,终于厘清了每一通家书的确切日期,原来,当年的受信人姚鋈先生在整理家书时,已然将一些信件的时间搞错了,有个别信件甚至放错了年份,而《书法集》中恰恰选到了有误的几通。当我按照厘定后的时间,重新梳理《编年事辑》中相关条目后,之前困扰我的问题也随之而解。
在拜读姚华家书的过程中,我时时被其内容所吸引,同时也萌生了将其整理出版的念头。姚伊老师曾告诉我,她的老伴邓见宽老师退休之后致力于整理和研究茫父先生的学术成果,在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将这批家书整理出版,然而终因经费等原因,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去。2016年4月,拙著《艺苑重光:姚茫父编年事辑》清稿终于交付故宫出版社责编朱蓝女士,随即我就着手开始《姚华家书》的整理点校工作。家书计有57通,其中56通分装成四册,每一册扉页均有姚鋈手书目次(图1),第一通为民国二年十二月十七日,最后一通为民国十二年一月一日,跨度达十一年。点校中发现在第二册中散夹着一通家书,未标日期,亦不见于任一目次,经考证,应写于1928年秋冬间,故将其标为第57通。从四册目次来看,当时的整理者姚鋈先生力图按时问顺序排列,然而,正如前文所言,在整理的过程中,可能出于误记,更可能是没有细审,颇有几通家书被标错了日期,更有甚者竟搞错了年份。
每册家书日期次序勘误情况简述如下:
《第一册目次》计13通,第4通三月十四日有误,应为阳历3月6日,农历在二月十一日,信中落款写明“三月六号”,并有“阴历二月,北京向来少见也”可知;第5通四月十四日有误,信中落款写明“甲寅太阴四月三日”,阳历则为4月27日;第9通未注日期,考之,应在农历八月中;第10、11、12本是1通,目次中分列也有道理,这3通的确是分三次所写,最终在12月4日一并寄出,信封上的邮戳时间清晰可辨,其中十一月十六日、十一月二十五日皆无误,第12通十二月十四日则是十二月四日之误;第13通未标注日期,收入《姚茫父书法集》时注明四月十四日,不知何据?所幸信封尚在,邮戳依稀可辨是十二月三十日,相差8月余,不可不辨。此信非常关键,可以看到茫父先生的书法开始发生变化,结字与点画都已趋于方正。
《第二册目次》计18通,其中乙卯(1915)7通,丙辰(1916)11通。第3通五月二十六日,是寄信日期,可见信封上所注,信的结尾属四月十二日,是阴历,阳历在5月25日;第5通六月四日有误,这通信是甲寅六月四日所写,应置于第一册,误置于第二册中,相差一年,人事皆非;第6通十月十日应为十月十一日;第7至第18通皆无误。
《第三册目次》计18通,第1通二月十三日有误,应为阴历正月初一及正月十九日两通合一;第2通二月十三日,无误,阴历为正月二十二日;遗落二月二十八日1通;第4通三月十七日误,应为二月廿八日;第10通九月三十日误,应为九月十日;第12、13两通未标注日期,应为十二月二日合并发出,算作一通;第16通日期无误,但是当日同时发两函,各自有封,不应视为1通,故应追加1通;第18通三月十日误,观信封邮戳是三月六日,由信尾所书“上元后十日夕”推算是三月七日晚,寄出应在八日,十日则毫无依据。
《第四册目次》计11通,第4通三月九日一函遍寻不见;第5通民国八年十一月十四日误,是将十月二十九日八页与十一月十四日两页看成一封,应拆分为二;第7通未标注日期,考其内容,应在民国九年四月初。
考虑到手边还有一册王伯群双雨山馆旧藏的茫父书信,内中亦颇多涉及家务之事,诸如请王伯群为长子姚鋈和次子姚望安排工作、建议并推动《弗堂类稿》整理出版等内容,从时间上看,亦可弥补家书大都集中在1913年至1925年这段,而缺少后期内容的遗憾,于是决定也一并收入书中。尽管自古皆言师生如父子,但是毕竟师生不同于一般家人,故列为附编以示区分。王伯群是茫父先生当年(1902)执掌兴义笔山书院时期的学生,从游时间并不长(可参见《艺苑重光》),然而对先生执弟子礼甚勤,并终身师事先生。
书稿杀青后不久,与上海书画出版社王立翔社长谈及出版事宜,没想到一拍即合。如今这本书即将付印,我在略作交待之余,只想表达无尽的感激之情。感谢茫父先生哲嗣,姚伊和姚遂两位老师和家人的信任,特别是姚伊老师的郑重嘱托,是我完成此书的直接动力,她为本书撰写的序言,更是饱含真情。感谢茫父与姚鋈父子,从家书中最能窥见一个人的内在精神面貌。茫父家书充分反映了先生的人格魅力,姚鋈先生郑重整理成册,历经离乱而毫发无损,可见其珍视与珍护之功。感谢上海书画出版社王立翔社长和王剑责编,感谢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慷慨资助本书出版。感谢谈晟广兄的积极鼓励和悉心解读,他在序言中对茫父家书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做了深入挖掘,有助于读者把握全书的价值。今天,正值全社会重新发现传统文化之价值,重树传统家风教育的新的历史时期,这批家书的面世,相信会让世人对百多年前的中国式家风与家教有更切实的体味和感触。
以上是《茫父家书》的整理点校之概况,在释读和辨识书信内容时,每每遇到难以辨识之字、难以理解之词,在此过程中曾向多位师友请益,在此特别要感谢唐靖华兄所给予的帮助。尽管笔者反复推敲并查阅了大量资料,但限于本人的学识与能力,书中仍难免有讹误与疏漏,幸亏有原稿原色影印,识者当可自辨。更期待拙书问世后得到读者朋友的更多斧正。
杜鹏飞
丁酉岁杪于清华园重华轩
祖父的家训终于要问市了。这其中主要是大伯在日本学习时,祖父写给他和大伯母的信。阅读这些信,不禁使人百感交集,浮想联翩。
我没有见过祖父,我出生时他已去世。早时看着他严肃的相片,想像他一定是位严厉的不苟言笑的老父亲。我也曾听我大伯家的大姐说过,她在莲花寺生活时(祖父去世时她约十岁),很怕祖父,听见他的声音就躲起来。可是你看了他的信,作为学者,展现了他生活中的另一面。这才是他为人的全貌。
他是多么严格而慈祥亲切的一位父亲,信中他用了多少篇幅反复教大伯写字,谆谆教导,细致示范,指出大拇指、二三指怎么搦管,手腕如何运力,写字宜平正方阔,力注笔颠,横平竖直,指出许多要点要大伯自己体会,甚至一笔不苟用楷书写信以作示范。信中还常常指出用词用字不妥之处。如说大伯称人名与字时常混淆,对人不够尊重,容易开罪于人。又告诫他少用“勿”字,说:“此字含使令意,所谓禁止词,不可施于长上。”他还开列许多古文书目,督促大伯继续学习,认真读书等等。试问有多少父亲能如此细致耐心而又说理地教育引导了自己的子女,你能想像出子女们将是如何地感到亲切暖心而又能深刻记忆以致心悦诚服吗?
我记得信中几次大伯要从日本回国时祖父嘱咐他购买礼品的事。买什么、价值几何、买多少份、宜送什么人等,一一列出。这时距离他离开日本回国已多年。在日本学习时,同学周大烈所见,他每日“挟册上堂,书所授语一字不遗,固矻矻以厕群强中,图拯救之道”。他每具有远大目光,胸怀救国之志,而于生活琐事,亦了若指掌。多年后,仍能记忆清晰,细心精致安排,反映他是个胸怀大志,不碌碌无为,而又会生活,乐观豁达之人。
祖父从1917年初离开北京女师校长岗位后,即基本脱离社会,靠自食其力卖字卖画维持一家老小的生活,还经常参加北京书画界的活动,遇见喜爱的文物金石碑帖,如当时出土的唐画砖,一掷千金买上三块,时人经常议论值不值。从多封信中,常常都是告诉大伯“没钱了”,让大伯生活勤俭,节省着用。联系他五十寿诞时梁启超所撰贺寿诗,“疏疏竹几茎,密密花几队。半秃笔几管,破碎墨几块。挥汗水竹石,呵冻篆分隶。弄舌昆弋簧,鼓腹椒葱豉。食擎唐画砖,睡抱马和志。校碑约髯周,攘臂哄真伪……”还说他“去年穷不死,定活一百岁”。最后是“昨日卖画钱,况够供一醉。相携香满园,大嚼不为泰”。亲密友人梁启超这样如实的记叙,既看出他生活穷困简朴的一面,更反映出了他豪爽坦荡的胸怀,诙谐幽默的性格,清高的志趣,认真的态度,不懈的追求。
一次写信是祖父为大姑择婿,征求大伯的意见,并说我父亲有不满之意。这样的家庭民主氛围,绝不是古老封建大家庭父子之间的关系。祖父不是老古董,不是固步自封的老学究。祖父还在几封信中委托大伯在日本为北京女师物色有理论有实践能力的家政老师,用以培养新中国有文化爱劳动会管理的时代新女性。这也充分展示祖父接受新事物,是一个具有新观念的教育家。
家信内容丰富多面。我仅写出生活中的点滴感受,不足以抵其万一。
家训反映家风,惟惠姚氏后人继承其优良之风,在伟大的新时代,为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美丽的社会主义强国中尽一份绵薄之力。
茫父孙女
姚伊
2017.11.27
姚茫父为民国时期著名书画家、诗人、词曲家、经史学家、文学家及艺术教育家,有《弗堂类稿》31卷行世。姚华著的这本《如晤如语(茫父家书)》为姚茫父写给长子姚鋈的56通家书。信中饱含为人父对儿子的尊尊教诲。信函内容除提示做人做事的道理,还涉及了国学的指导,包括书法运笔的重点,提示如何阅读古文,指导如何作诗写词等等。同时,也与其子分享收集碑刻、拓片的喜悦之情。另附姚茫父与王伯群书17通,内容主要为《弗堂类稿》出版,及为二子求职事宜。
姚华著的这本《如晤如语(茫父家书)》收录了姚茫父写给其子姚鋈的家书56通,写给王伯群的书信17通。家书中,茫父用了很多篇幅反复教儿子写字,谆谆教导,细致示范,指出大拇指、二三指怎么搦管,手腕如何运力,写字宜平正方阔,力注笔颠,横平竖直,指出许多要点要儿子自己体会,甚至一笔不苟用楷书写信以作示范。信中还常常指出用词用字不妥之处。茫父家书充分反映了先生的人格魅力。
今天,正值全社会重新发现传统文化之价值,重树传统家风教育的新的历史时期,这批家书的面世,相信会让世人对百多年前的中国式家风与家教有更切实的体味和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