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黄金战争(精)/世界金融风云录丛书
分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作者 (英)夸伊·夸腾
出版社 广东经济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夸伊·夸腾著的这本《黄金战争》是一本有关黄金史的清晰易懂而又引人入胜的作品。它将从长远的角度来分析围绕2008年的金融危机和其所产生的影响的众多事件,将从西班牙征服者发现美洲新大陆开始讲述货币的历史。本书探讨政府的开支需要,特别提到战时财政,对货币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而这一块通常被认为是狭窄且专业的领域。

内容推荐

夸伊·夸腾著的这本《黄金战争》讲述了黄金的历史(包括生产史、货币史等等),剖析了黄金做为世界硬货币对各国经济的影响,并从更长远的角度来分析围绕2008年的金融危机和其所产生的影响的众多事件。那场金融危机自然而然地引发了人们对货币与信贷的本质、银行系统的本质,甚至对资本主义未来的反思。

目录

黄金战争

第一编 黄金:秩序的建立

 第一章 太阳的汗水

 第二章 竞争对手——英国和法国

 第三章 革命

 第四章 秩序的基石

 第五章 伟大的共和国

 第六章 伦敦1914

第二编 战争:大决战的后果

 第七章 枪和炮弹

 第八章 战胜者和战败者

 第九章 全球危机

 第十章 布雷顿森林体系

第三编 和平:美元新秩序

 第十一章 美式和平

 第十二章 疲惫的巨人

 第十三章 日本加入

 第十四章 帝国撤退

第四编 纸币:黄金的终结

 第十五章 石油的影响

 第十六章 撒切尔和里根

 第十七章 欧元的诞生

 第十八章 中国的崛起

 第十九章 债务的妄想

 第二十章 危机与“救助”

尾声

结论

试读章节

在整个仪式上,这个饱受痛风折磨的老人,戴着不合适的眼镜,安静地坐在布鲁塞尔恢宏的宫殿大堂里。大堂内挂着华丽的壁毯,描述着犹太勇士基甸的一生,他曾率领以色列人击败了米甸人。1555年10月25日星期二,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查尔斯决定退位,这也是他在采取一系列行动后最终放弃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力。作为尼德兰的世袭君主,查尔斯召开了三级会议,来见证他自我牺牲的最后壮举。

查尔斯然后对他的整个一生做出了总结评价,从他1519年当选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开始,他就身负重担。作为皇帝,他的人生似乎被无休无止的军事战争纠缠不休(与欧洲君主们特别是法国国王弗朗西斯,与奥斯曼土耳其人以及与德国异教徒和反叛者的战争)作为哈布斯堡王室的领头人,同时也从他母亲那儿继承了西班牙王室的桂冠,查尔斯的军事打击造成了金融危机。在他统治期间,他从西欧的金融中心借贷的金钱数额空前。1520—1532年间,查尔斯总共借贷540万达克特。1552—1556年间他统治的最后几年里,他总共借贷960万达克特。(按每盎司1000美元来换算的话,这两个数额分别相当于6亿和10亿美元。)达克特是1284年发行的一种威尼斯硬币,与佛罗伦萨的弗罗林一起,成为从中世纪到近代早期欧洲的通用硬币。成本的增加导致查尔斯必须给他的债主支付更高的利息,从16世纪20年代的18%的年贷款利息增长到50年代的50%。

这个瘦弱的近30岁的男人,一头金发,有着哈布斯堡家族特有的突出的下巴,他就是查尔斯的儿子菲利普。他面临着巨大的财政困难,断然决定采取权宜之计。1556年7月,菲利普正式登基。这个年轻的君王发现,西班牙的税收全部被用来偿还债务和利息。面对这样的困境,他颁布了“破产法令”。这项法令把哈布斯堡王室的短期借贷全部转变为长期贷款,并且仅仅收取5%的年利息。这个宣告破产是菲利普玩过几次的把戏。在巨额贷款击败法国后,1560年,他宣告国家破产。1575年,他再次宣告国家破产,暂停了对军队的军费支持,这导致了西班牙在随后一年在尼德兰的军事崩溃。

在发现新大陆的金银财宝时,西班牙人从未想过他们的国家会丢脸地多次宣布破产,会如此缺钱。从印第安人那儿获得的意外之财,成为西班牙的历史学家和王室作家在文章中歌功颂德的主题。佩德罗·梅希亚在《皇帝查理五世》(1545)中写道,“是上帝的指引,让这位君主发现了秘鲁,并在那儿找到了不计其数的金银财宝,这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壮举”。

美洲的大量金银财宝涌人西班牙,当时的情况非常特殊。在194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的10年里,一些西班牙探险家占领并且奴役了整个大陆,而欧洲人在前几百年里对此一无所知。西班牙人发现新大陆也被称为“史上最伟大的事件”。而发现新大陆的主角们,比如说荷南多·科尔特斯和弗朗西斯科·皮萨罗他们一生都受人拥戴。在印第安人眼中,西班牙人就是超人,有着神奇的力量,同时又无比贪婪。“即使是安第斯山上的雪全部变成金钱,他们也不会满足。”印加贵族曼科在16世纪30年代与皮萨罗对峙时说到。在墨西哥,科尔特斯跟阿兹特克人说“他和他的手下都患上了一种心病,这种病只能金钱才能治愈”。航行的最初动机是想挖掘金银财宝,以及年轻人纯粹想冒险的欲望。按照伟大的美国历史学家,专门研究西班牙侵占秘鲁历史的普雷斯科特的话来说,在1492年以后,年轻的西班牙人的心就被“黄金国的金灿灿的画面:到处都是大如鸟蛋的宝石和黄金”所激发了。年轻的征服者和近代史学家佩德罗·迪里昂在看到大堆的印加黄金倾倒在塞维利亚时,他大受鼓舞,决定前去秘鲁、他说“这辈子我都无法将这个画面从我脑袋中驱散出去”。

荷南多·科尔特斯本身就是典型的征服者。1480年,科尔特斯出生于一个下层贵族家庭。后来他在萨拉曼卡大学读书,据说在那儿学习了拉丁语。但是毕业后,他却不适应当政府官员或是牧师的一成不变的生活。1506年,他第一次去了西印嚏群岛。他性格矛盾,谨慎且平静。一方面他公开表示鄙视物质享受,另一方面他却对女人有着极大的兴趣。他在墨西哥进行军事侵略期间,被他肉体征服的女性名单可是很长。尽管他性格矛盾,但没人对他侵占墨西哥所取得的成就有任何异议,即使那是在付出了很多人生命的前提下才完成的。科尔特斯有着出色的指挥才能,他性格无比沉稳,在困境中往往能出奇制胜。他对他的手下总是用平稳、平静地口气说话,但往往最能鼓舞人心。

P8-9

序言

黄金战争

2008年金融危机催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新闻文献和文学书籍。其中有许多文章是探讨2008年9月的某个周末,雷曼兄弟宣布破产后,围绕其破产所举行的各种引人注目的会议的细枝末节。那年,全球经济似乎到了崩溃边缘。许多文章分析指出,这场金融危机的根源正是源自银行业的冒进与贪婪;信贷泡沫的破灭让对冲基金持有者们要么一夜暴富,要么在瞬间蒸发掉数以百万美元的财富。还有一些文章则聚焦金融危机开始后政府的高额债务,因为政府给这些金融机构注入了巨额扶持资金。一些经济观察员甚至质疑纸币和信贷的本质,认为纸币的使用,或者用专业术语来说是指法定货币的使用,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

本书从更长远的角度来分析围绕2008年的金融危机和其所产生的影响的众多事件。那场金融危机自然而然地引发了人们对货币与信贷的本质、银行系统的本质,甚至对资本主义未来的反思。而那些对更多相关背景感兴趣的人则开始思考,如此脆弱的金融体系到底是如何建立起来的?部分基于此原因,在参加议会和履行议员义务的间隙,我开始着手准备这本书。《黄金战争》将从西班牙征服者发现美洲新大陆开始讲述货币的历史。

当然,任何勇气十足试图描述货币历史的人都需要确定从哪儿开始讲起。对金钱和货币历史的描述往往追溯到《旧约》,追溯到希腊人,甚至在史前时代找到了金钱的起源。这本书并没有那么雄心勃勃。我选择从西班牙征服者开始说起主要是因为我非常赞同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观点。他认为:“十六世纪,资本积累开始,人类开始迈入近代社会。”按照凯恩斯或许准确的判断,“西班牙人把新世界的金银财宝带到旧世界”,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大量金银流入导致物品价格提升,而这也是本书第一章的主题。

西班牙人征服新世界通常被认为是西方殖民扩张最激进的例子。残忍的西班牙征服者一心追求金银财宝,给中、南美洲无论是从社会上还是物质上都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在金融历史学家看来,这个事件则更加平实。印加金银财宝被用来支持西班牙哈布斯堡皇室的开支。从这点上来讲,西班牙征服者不管是对货币的发展史还是对矛盾论的历史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因为尽管西班牙皇室从新世界掠取了大量财富,但他们总是负债累累,而且经常被迫宣布破产。

本书的一个不成文的前提认为,政府财政需要积累财富,不管是通过侵略、借贷或是征税,事实上都推动了社会发展。伟大的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1919年发表的《税收国家的危机》一文中也曾阐述过这一观点。更确切地说,本书探讨政府的开支需要,特别提到战时财政,对货币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而这一块通常被认为是狭窄且专业的领域。货币制度,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随后在1971年达成的史密森协定,在战争的压力下瓦解。财政政策正是政府支出与税收的特征,为货币政策创造了条件。显然,财政政策在战争时期有着格外重大的意义,但在现代福利国家,政府财政支出在大多数老百姓的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一事实明确了“财政政策的第一重要性”,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在西方民主国家,许多的政治辩论都是围绕政府公共开支。例如,政府开支应该是多少?政府应该借贷多少?这些钱应该花在什么地方?收多少税合适并且能把政府收入最大化?

相比之下,有关货币的争论,涉及利率的高低,甚至说得更专业些,应该注入经济的资金往往成为一群专业银行家的囊中之物,而偶尔政治家们声称这些都是他们的责任。关于我说的“财政政策的第一重要性”的史料记载再清楚不过了。在承受着进行军事扩张的压力的同时,西班牙哈布斯堡皇室在新世界进行金银勘探;在承受着巨大压力对九年战争给与财政支持时,威廉三世政府建立了英格兰银行。把法国政府的高额债务转换成股票的计划失败,结果是约翰-劳关于纸币的完美计划横空出世。约翰-劳试图修复法国在经历20年战争后的经济。

同样地,革命战争的巨大压力导致美国和法国都空前地发行了大量纸币。在战争的压力下,英国在1797年暂停了黄金支付。人们经常会忘记,在18世纪发行纸币的多次尝试后,才达成了著名稳定的金本位。金本位本身就是持久和稳定的象征,是在经过美国和法国革命期间纸币动荡以及英格兰银行暂停黄金支付后发展起来的。对同时代的人和支持者来说,金本位似乎是一个简单到几乎自然而然产生的概念,它是对自由市场体系的“自发秩序”的一个描述。19世纪晚期,各国对金本文制的普遍使用,正如伟大的英国法律史学家梅特兰所说的“简单是技术细腻的结果,它是最终目标,而不是起点。”实行金本位制的便利显而易见,大家认为,对金本位的采用标志着200年的探索纸币发行的结束,而不是开始。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推翻了在19世纪盛行的金本位论断。政府又一次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的劳资冲突,被迫花费了大量金钱,而这些钱都是通过借贷和印刷纸币得来的。黄金支付暂停。金本位也被放置一旁。政府借了更多的钱,并且发行了更多的纸币。过度发行纸币的结果之一就是导致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出现了恶性通货膨胀。甚至直到今天,它仍代表着通货膨胀失控后的混乱,也仍影响着德国的政治家们和普通老百姓。他们对金本位的记忆过于深刻,许多人都试图重新采用金本位。时任英国财政大臣的丘吉尔在1925年重新实行金本位,采用了在1914年以前采用的同样的汇率,一英镑兑换4.86美元。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以及另一场世界大战迫在眉睫,似乎最终解决了人们对金本位的长久质疑。第二次世界大战依靠借款来维持战争开支,并没有采用任何形式的商品本位制。在战争结束时,所有参战国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那就是巨大的公共债务负担。然而,让当时很多政治家感到吃惊的是根据1944年布雷顿森林协定而建立的货币协定仍然将黄金放在体系的中心。这一次是以美元和黄金挂钩,而不是英镑,建立新的货币秩序。黄金的地位仍然举足轻重。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带来的痛楚和创伤后,在新的国际货币制度中,很明显黄金仍然占有一席之地。

事实表明,黄金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被视为稳定的象征。黄金本身与货币的概念就密不可分。看到伊恩·弗莱明是如何在《金手指》里描述奥瑞克·金手指野心勃勃企图盗窃在美国诺克斯堡军用基地的黄金储备时,让人忍俊不禁、印象深刻。回到某种形式的金汇兑本位的举措是尝试修复遭受世界大战和大萧条重创的世界经济秩序。这个发展过程也揭示了本书的主题和动态。《黄金战争》原本取名为“有序和无序”,因为在我看来,货币的历史似乎可以被理解成为有序和无序的对话。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货币无序期后(例如法国大革命时期发行的纸币或美洲大陆发行的纸币时期)都会出现一段时期的货币相对有序期(例如实行金本位时期)。同样地,在经过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的货币动荡后,迎来了实行布雷顿森林协定后的相对有序期,并且这个有序期持续了30年。可以说,1971年后的货币清算政策是,不需要通过比对黄金,货币之间汇率可以自由浮动,这段时间的货币相对的无序期最终导致了2008年的信贷动荡和全球金融危机。

经历了那场经济危机后,许多作家认为在法定货币或纸币的基础上,1971年放弃美元兑换黄金的举措是造成信贷无限膨胀的开始。在描述我们的现代货币协议的著作《纸币承诺》中,英国财经记者菲利普-科根用平实清晰的语言写到这个世界“正在随心所欲或是通过颁布法令制造纸币,或是按行话说叫法定货币”。他说,纸币是银行或是政府对他人的索取。金本位货币也是如此。不同的是,用准专业的话来说,纸币可以被任意制造或被发行。科根认为,是纸币的发行导致了债务的爆炸性增长。他写道,“在过去40年里,债务日渐积累,最终导致了2007年、2008年的信贷危机,这绝非偶然”。

债务,特别是政府债务,一直是众多研究的焦点。本书认为,在18世纪早期,约翰-劳发行纸币的经验教训已经很好地证明了纸币和高额债务之间的联系。当然到18世纪晚期,法国和美国金融革命的典型例子就是纸币与高额负债紧密相联。18世纪著名的埃德蒙·伯克,托马斯·杰斐逊和大卫-休谟都热衷于谴责纸币。周遭的环境迫使他们对一切都充满怀疑。

如今,政府财政债务和赤字可以说是发达国家面临的最大挑战。在《这次不一样》中,卡门-莱因哈特和肯尼斯-罗格夫分析了政府债务的本质,并采用小标题“800年金融荒唐史”,描述了政府开支不可控制,最终导致国家负债累累。他们的研究犀利且赢得了广泛赞誉。在过去的1000年里,债务危机时不时地发生,这也正是《这次不一样》的主题。而本书则有一个与之不同的观点。19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的美国都保持了一个高度的财政平衡,是因为它们都奉行“金属货币”和金本位。

《黄金战争》并不主张回到1914年以前的金本位。它只是想描述在过去500年里货币的发展推动政府的重组。这样说有可能是错误的,如果不提及在1815年拿破仑战败和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段时期,英国所采取的公共财政措施,是任何政府采取的财政措施的典型例子。当然,这段时间正是实行了金本位。1818年,英国政府名义债务是8.43亿英镑,而在1914年,这个数值降到了不到7.06亿英镑,而这也是实行金本位的一个典型例子。1818年的数值几乎占据了GDP(国内生产总值)的250%,而1914年的数值仅仅占据GDP的25%。这是英国政府取得的一个巨大成就,可能在公共财政历史上也是无可比拟的。令人吃惊的是,取得的这个成就是建立在采取金本位货币和平衡预算的基础上的。尼尔·弗格森在他著名的《金钱关系》中写到,“1816年到1899年间,英国政府的财政赤字在短短四年里就超过了GNP(国民生产总值)的1%”。正如A.J.P.泰勒在他有争议的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中写道,“19世纪晚期,人们在稳定的世界经济中翘起了尾巴”单纯地认为,“一个国家必须实行平衡预算和金本位才能繁荣昌盛”。这些建筑师,也有人称他们为大祭司,都居住在伦敦白厅的办公室里面。

在谈到国家政策的原则时,我们无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理论概念,特别是经济理论。哪些理论能在某种程度上支撑银行家和政治家的决策有时候会是争论的主题。凯恩斯在他伟大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常常用准救世主的口吻阐述这一主题。许多人后来接受了这些言论,并视之为真理。“实用主义者认为他们不会受到任何知识分子的影响,却往往成为已故经济学家的奴隶”。19世纪英国财政部的做法,皮尔和格莱斯顿先后支持的平衡预算的做法到底受了某个“已故经济学家”多大的影响,这个不太清楚。凯恩斯自己是经济学家,他自然而然地对其他专家的影响会持有好的评价。生活在维多利亚统治时代的这些实用主义者会简单地将他们的所作所为描述为深谋远虑。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都提倡平衡预算,但这并不能让我们自然而然得出结论:他们的理论直接影响到了英国政府的财政措施。事实上,这是英国财政部从18世纪最初的和平时期实行的小额剩余政策,而这是在亚当·斯密1776年出版《国富论》之前。早在1716年罗伯特·沃波尔就建立了“偿债基金”,它是指用预算盈余来偿还债务;在18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早期,它的“效果明显”。在某个具体的预算面前,任何人跟一个财政大臣谈论政府税收和开支时都会发现,通常对政治方面的考虑会超过对理论细节的考量。

本书是一本历史著作,而不是对经济理论的大量阐述。它使用的是常在报纸和金融杂志里出现的比较基本的经济概念。约翰-加尔布雷思在他的《货币简史》的开头写到,“读者在阅读本书时应该懂得金钱就是他或她认为的那样子的,即在购买或销售产品、服务或是其他东西时所要使用的”。试图在理论上给金钱更加高大上的定义都会显得不清不楚或是晦涩难懂。对于敏锐的理论家来说,对金钱的这个定义可能看起来有点随意或是不精确,而我并不会因此而道歉。毫无疑问,理论家们会在它被含糊使用时而提出异议。当看到他们最喜欢的关于金融史的奇闻轶事或章节被删掉后,他们肯定会失望无比。事实上,本书肯定也有很多疏漏之处。我只能说,任何尝试用单一章节描述货币历史的人都有罪。构建这样一个故事,本身就是一个简化、省略和浓缩的过程。本书试图以线形叙述方式来讲故事,提供更多的主题或理论方法,这样看起来似乎有点过时。《黄金战争》是基于对基本年代的理解,而这对于一个史学家的创作至关重要。如果没有年代框架,历史将会经常变成经济学、社会学甚至是政治理论。因此,《黄金战争》旨在在现代社会描述货币的历史。

后记

在现代,金融和货币总是与公共财政、税收和政府支出有着很深的联系。这种最终都与黄金联系在一起的关系直接导致了一个让政府、银行、其他机构和私营个人更容易实现借款的世界。以前曾有过一次信贷爆炸,因为它而产生了庞大的资产泡沫,然后随之破灭。“我们的私有化已经有50万亿美元贷款的基础,现在它正在破产的边缘摇摇欲坠,因为太多的贷款已被不当配置而且不能得到偿付”理查德·邓肯在他2012年的著作《新萧条:纸币经济的崩溃》中这样写道。英国财政新闻记者菲利‘普戈庚2011年同样悲观地评论道,“从国内投机购房者到政府领导的债务人已经许下承诺,他们不大可能全额支付。指望这些债务被偿还的债权人将会失望”。

发达经济体的政府债务显著的增长是众所周知的。这相当的矛盾,因为曾以为发展中国家会代表性的产生更高的债务负担,因为他们会期待更多地借款来为增长筹措资金。恰恰相反,21世纪10年代初,正是那些富裕的民主国家的债务负担看起来更庞大。法里德·扎卡利亚写道,“在1980年,美国的净政府债务占它国内生产总值的42%,而现在已达到107%”。他继续道,“在同一时期,英国相对应可比较的数据,从46%,变为88%。大部分欧洲政府(包括以节俭著称的德国)现在的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水平已经盘旋在80%左右,有一些,例如希腊和意大利,还高出这个水平很多”。最引人注目的是日本自1980年以来的三十年里,国家债务猛增。“1980年,日本的净国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0%”,到2013年,这个比例是236%。扎卡利亚认为,世界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很多“大政府”的倡导者经常借用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名义,20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来证明他们倾向于更多地支出是合理的。然而,凯恩斯从来没有主张过,及时的赤字财政促进经济繁荣。他的理论是一种反周期的,在衰退期可以利用足够多的政府支出来给国家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凯恩斯所期待的是,当繁荣复苏时,支出将被缩减。虽然克鲁格曼尚未给出归因判断,但他热衷于引用凯恩斯的中心格言:繁荣时期,而非衰退期,才是紧缩的时机。然而,这已不仅仅是西方政府最近几十年的习惯。他们无论是在萧条期还是繁荣期都照样遭受着赤字。关键的是,政府不仅仅开始肆意支出,还有庞大数量的信贷刺激。在美国,家庭债务从1974年的6650亿美元上升至2013年的13万亿美元,差不多20倍的增长。在那个时期,消费受低成本的贷款刺激而增长,并一直持续。

然而,面对世界经济的众多问题最终的根源正是来源于政府。政府同样也被期待着能帮助寻求出解决办法。正如莱因哈特和罗格夫在他们首创的金融危机实证研究的序言中所叙述的,时代不同了,虽然私人债务理所当然地在很多危机中担当着关键的角色,但是政府债务出现的频率更高,它将我们所广泛调查的金融危机中的问题集合成了一体。当然,政府债务或以其他方式,与货币的稳定性有联系。这就是希腊危机教给世界的。讽刺的是,最大的主权债务危机发生在欧元区,而欧洲货币联盟本身就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重建欧洲货币稳定性的一次尝试。

因此,理查德·尼克松关闭“黄金窗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纸币毫无争议地促使信贷膨胀,并且直接导致了2008年的危机,因为信贷大山转变成了破产。结论是很多全球金融体系的参与者已经挖好了“债务的坑,远比他们能合理预计到可以逃脱的坑要大得多”。这也许是一个不太适当的悲观的判断。但如果它是真的,那么问题出现了,可能的逃脱方法是什么?

债务由三种方式可以减少。第一种是彻底地赖账。这已经发生了很多次,就像莱因哈特和罗格夫疲于反复计算的那样。一个政府可以简单地拒绝偿付债务。美国历史上联邦政府从来没有这样做过。英国最后一次拒付一部分债务是在1672年的“财政署止兑”,当时查理二世政府仅仅是拒绝给伦敦的金匠支付未偿债务的利息。任何一个政府,或者其他任何领先的经济体不可能走这条道路。第二种方式是债务能够通过通胀的方式来减少。政府可以让他们的货币通货膨胀到一定的程度,这样可以让已经发生的债务以那些货币来计价的话会变得可以忽略不计。民众会在多大程度上反对这条道路并不清楚,因为如果这样的话,他们辛辛苦苦储蓄下来的钱将会一文不值。当然,通胀这个过程有可能会秘密地进行。如果它公开承认执行了这样一系列的政策,政府将没有信用可言。正如凯恩斯明确地写道,通过一个持续的通胀过程,政府能够秘密地或者未被留意地没收他们民众部分重要的财富。重点是,这样的行动将是秘密的,或者不曾被留意的。第三种消除债务的方式是英国和美国一直沿袭下来的,就英国来说,是在1792~1815年拿破仑战争之后,、而“二战”后则是,这两个说英语的国家。在21世纪10年代初,发达经济体的显著经济增长的预期与1945年之后相比看起来不再那么有吸引力,但是仍然保留着经济扩张的希望。

第一种方式有一个具体的例子,公开否定的方法,往往是被用得很熟练了。经济学家称为“财政抑制”事态,即政府强迫债权人接受比他们可能正常预计的要低的利率。确实,一份最近的论文表明“财政抑制”,在18世纪,允许英国以低于市场的利率借款,从而开支比它的大陆竞争对手更大。我已经讨论了,尽管在战时发生了大量的债务,英国政府也特别地担心和平时期的预算平衡,但这引入了一个更深层次的观察。为了处理债务问题,它帮助不再保持债务增加,这是英国财政在1815年后的那个世纪给世界上的一课。  你认为黄金怎么样?它仍有一席之地吗?对主张金本位者和其他反对纸币货币的人来说更多的是失望,在不久的将来,任何形式的金本位制度回归都是非常不可能的。一个能够在这方面领先的国家便是中国。作为世界上领先的债权国,中国在制定新的货币秩序条款方面有很强势的地位。“如果说英国设立了金本位制的条款,美国设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条款,那么下一个金融体系的条款奖很可能是由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中国来设立”一个观察员曾这样评论。当然,并不完全是这样。尽管中国地位昭著,但它也许并没有这样的意愿来承担如此支配性的角色。当然,中国历史上也没有什么能够隐示它将会承担起领导全球货币结算的权力。但是重点还在,中国能够承担这样的角色。中国的外汇储备,到2011年年底,已有3.2万亿美元。很明显,中国有足够的储备单方面地让它的货币钉住黄金,正如英国1821年恢复金本位制度时一样。中国以黄金持有的外汇储备的比例是未知的,但是以元与规定数量黄金的固定汇率为基础的金本位制度是可以想象的。当然,考虑到中国的近代历史,这样的发展是不太可能的。一个固定的黄金兑人民币的比例将让人民币成为世界上最坚挺的货币,这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让人民币对其他货币大大升值,尤其是对美元。这样会彻底地破坏中国已经执行了20多年的出口增长经济发展模型。

然而,黄金本身作为一种货币金属,在大众的认知里,它一直保持着稳定。最常见的是由中央银行控制。同样神秘的是,它的价值能够从世界经济的增长中反映出来。一个简单的思考实验可以说明从“一战”以来,世界黄金储备价值和全球GDP之间的关系。如果将整个世界的GDP比作一个银行里的资产负债表,整个黄金储备的价值比作这所银行的储备,那么2010年的比例,以美元来计,一盎司黄金1250美元,大约占12%,一个相当高的储备,但是并未异乎寻常。世界黄金储备的价值在2010年仅仅为7.5万亿美元,于此同时全球GDP是65万亿美元。虽然这个比例自1900年以来已经在波动,但黄金储备占GDP的比例回到了20世纪20年代、50年代和80年代中期,占世界GDP10%的水平。这个比例在1970年达到了一个世纪3%的低点,刚刚好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停止之前。它在1940年和1980年分别达到了20%和19%的世纪高点。

作为一个经验法则,17世纪持有建议黄金储备的伦敦金匠会保留他们未偿还贷款的10%作为黄金储备,这从更大的范围来看,就是世界黄金价值和全球GDP之间的直观关系。这一点很好玩,但是这可能是老生常谈,当全球经济以名义美元计算来扩张时,甚至被大量的信贷所刺激时,黄金的价值也许比任何货币更好地反映了这一最精确的过程。虽然金本位制度将绝不会再回归,但是黄金价格的变动很可能表明,对纸币缺乏信心的投资者,已经非正式地采取了金本位。

书评(媒体评论)

一本书写尽500年间黄金对各国高层政治的影响,读来扣人心弦。

——《星期日泰唔士报》

夸腾的讲述使得一个非常复杂的故事听起来娓娓动人,同时让读者上了一堂深入浅出的金融课。

——《金融时报》

这是一本有关黄金史的清晰易懂而又引人入胜的作品。

——《泰唔士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4:3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