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把自己视为独立事业体来经营,就是创业
有次在博客的读友聚会上,被问起创业的历程,我简单交代了当年和伙伴创业的经过,对方又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你是何时开始兴起创业理想的呢?”
创业的理想?嗯,记得我从小学开始就有出国留学的理想;上研究生时就对成为管理顾问充满理想;在美国取得管理学位后,便一直期待能参与国外大公司的大型项目,这当然也是理想!但创业这件事对我来说,与其说是理想,还不如说是一种体悟。这得从某天我出门上班的过程说起。
那年,我从一间小公司跳槽到知名的大型企业。记得早上上班常遇到一位邻居,他是事业有成的建筑师,穿着很有品味,表情却很严肃。每次和他共乘电梯下楼,我都会主动和他打招呼,但他顶多严肃地点个头,不发一语,也没有微笑。
我这人有个毛病,对我越冷漠的人我越想逗他开口!有次又在电梯巧遇,心想这位大哥既然是个建筑师,跟我也算同行,不妨找个工作相关的话题试试。
“您是从事哪方面的建筑设计呢?楼房、景观还是室内设计?”我开口攀谈,他仍是一脸酷样地回答:“都有!”然后电梯内一阵静默……本次搭讪失败,我只好从口袋里拿出新印的名片递过去:“这是我的名片,希望以后有机会合作!”
没想到邻居看到我的名片,眼睛突然一亮:“喔!原来你在XX公司上班!你负责哪些项目?你是学结构的啊!”就这样,我们出了电梯,又在电梯口聊了几分钟,相谈甚欢。从那天起,只要我们在电梯遇到,都会聊上几句,变成了好朋友!
我赫然体悟到,原来进了知名企业就像进了魔法学院,在关键时刻只要使出“魔法卡(名片)”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事实上,“魔法学院”还发给我们每人一件“魔法斗篷”(你要叫它员工制服也行),只要穿着它去拜访任何合作厂商,你都可以感受到魔法带来的力量:大家都爱你,不吝惜给你更多的微笑和必要的支持!连我这个魔法学院的一年级新生都可以体验到一种愉悦的“漂浮感”,这是我过去在小公司未曾有过的感动!
进了大企业后我的薪资降低了,但这份工作带给我许多无形的福利,让我觉得非常超值,甚至连老爸老妈都与有荣焉。
上一间小公司默默无名,尽管我职位不低,薪资也很高,但爸妈总是很难向朋友们介绍我的工作。自从有了知名企业的加持,虽然他们还是搞不清楚我在做什么,不过爸妈的朋友看到我都会说:“喔,你就是在XX公司上班的OO嘛!优秀优秀!”有次我回家遇到老弟的同学来做客,对方看到我也说:“啊,你就是在XX公司上班的大哥!”好样的!我的称号现在竟变成“在XX公司上班的OO了”,不太习惯,但是说真的,我喜欢!
只不过,快感来得快,去得也快。 有一天和一位当牙医的同学闲聊,他开玩笑说牙医是世界上最棒的工作,因为全世界的人都有32颗牙齿,所以他不愁没生意可做(看来心脏和眼科真没搞头)。就算有天流落非洲荒野,他还是可以帮土著拔牙换鸵鸟蛋维生。想想也是,医生就算没了大医院的白袍,到哪里都还是有机会靠医术提供价值,而木匠、厨师其实要生存也不难,那我自己呢?我虽然是工程师,但却没能力从头到尾做出一个产品,或是凭一己之力解决一个问题、完成一项计划。我发现,我自己的价值其实建构在一个非常薄弱的基础上,这个基础不怎么仰仗我,我却非常依赖它。简单地说,没了名片,没了制服,没了头衔,我还真的什么都不是,简直就像缺了南瓜马车的灰姑娘,没有了机器猫的大雄。
回忆起创业的初衷,其实只有简单两个字——生存!
在这个强调“热血”,人人“追梦”的年代,年轻人总是把“创业”与“理想”紧密联结。但对我自己来说,创业非关理想,我只是想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创造出一些属于我们的“独立价值”,希望靠着这些价值,纵使没有“魔法卡片”与“魔法斗篷”的庇荫,也能在这个世界生存下去。
2013年正式宣布破产的底特律是个犯罪率与失业率都名列前茅的城市。但在20纪初,它可是全球数一数二的工业大城,20世纪50年代全球每四辆车就有三辆是底特律制造的。后来美国的汽车工业外移,加上日本汽车业的强势竞争,这座城市渐渐从繁华走入衰败。几年前我曾经开车经过底特律市区,远看尽是壮观高耸的摩天大楼,颇有大都会的气派,但开车进城后,满街尽是荒废的店面与流浪汉,原本想下车逛逛的念头也立刻打消。一座城市也好,一个国家也罢,整个产业的消失并不是不可能的,底特律的衰败,受害最深的就是那些依赖产业最深,而且最走不开的一群人。
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