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陈寅恪、钱锺书之后的第三代兼通中西之大家,20世纪中国人文知识分子最高学养之代表——他在诗歌、学术和翻译三个领域齐头并进,成就非凡;他是文学史上的一个传奇,却被掩埋得像一个传说。
威廉·莎士比亚著,吴兴华译的《亨利四世(吴兴华全集)》原貌呈现莎士比亚的译作典范——吴兴华译《亨利四世》“上篇”据1598年出版的四开本译出,下篇据1600年的四开本和1623年的对开本译出,底本参考了七种现代版本加以综合取舍,采纳新的考证和研究成果;为尽量还原莎士比亚诗剧的魅力,译文在形式方面亦尽量遵照原文,韵文与散文交替出现,为迄今唯最的诗体版《亨利四世》。
吴兴华亲自注释详尽解读,一个拉近莎翁与普通读者距离的版本——吴兴华注释包括:对剧本结构的说明,历史考证,典故和背景的解释,个别重要的版本异同,有兴味的戏剧动作和一般性的批评解说,并亲自编订“附录”,“主要历史人物”和“世系表”等,厘清剧中人物的历史事实和相互关系,以作参考。本书收录了吴兴华论文《莎士比亚的<亨利四世>》以代序,详细解读莎氏历史剧这部经典杰作。
吴兴华的作品集曾于2005年初版,但遗漏错讹较多,本次通过家人及学界支持,全面增补修订,重新整理为包含诗集、文集、致宋淇书信集、译文集及《亨利四世》在内的“吴兴华全集”共五卷,增补一百五十余篇诗文,最大限度完整呈现其重要诗作与译作,重现那些零落于世间、差点被掩埋的、陌生而璀璨的经典。
在威廉·莎士比亚著,吴兴华译的《亨利四世(吴兴华全集)》中,诗体版《亨利四世》(上下篇)为汉译莎剧的典范。《亨利四世》是莎士比亚历史剧的杰作,也是历史剧中最成功、最受欢迎的一部,主要讲述了英国兰开斯特王朝首任君主亨利四世和他的王子们与反叛的贵族进行殊死较量的故事,在下篇的结尾,统治期内始终为叛乱和病体困扰的亨利四世去世,表面浪荡不羁的王太子哈里即位,史称亨利五世。莎士比亚采用了两条线索平行发展的结构,以亨利四世为代表的宫廷生活线索和以福斯塔夫为代表的市井生活线索,塑造了福斯塔夫、哈里亲王等一系列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精彩角色。
吴兴华的诗体译文,底本参考了诸多版本加以综合取舍,并采纳新的考证和研究成果,添加了详尽的注释和说明。本书是吴兴华集诗人的才情、学者的严谨和翻译家的学识,全力以赴而成的精心杰作。
还有一帮骑马到伦敦去的钱包装得满满的商人。我给你们把面具全找好了,你们自己全有马,盖兹山今天晚上就在罗却斯特过夜。我已经在东市把明天晚上的饭定好了。这回这桩买卖闭着眼睛作也是稳稳当当的。你们要去的话,我准保把你们的钱包装满了金币;你们要是不去,就待在家里上吊好了。
福 听着,叶德华,我要是待在家里不去,你去了,我准得让你上绞架。
颇 就凭你,肥猪?
福 哈尔,你算一份不算?
太子 谁,我?抢人?让我作贼?老天在上,我可不来。
福 你若是连十个先令都不敢弄到手,那你就不但没有信用,没有胆子,不够朋友,而且根本没资格说是王家尊贵的血脉。
太子 好了,好了,就这一回我就荒唐一次。
福 ?,这还像话。
太子 不然,爱怎么着就怎么着,我还是待在家里。
福 好,上帝在上,等你作了国王,我准给你来个造反。
太子 你去造反好了,我不在乎。
颇 约翰爵士,劳驾,让我跟太子单独谈谈。我可以给他把这回事的道理说清楚,听了他准去。
福 好吧,愿上帝给你三寸不烂的舌头,给他能受善言的耳朵;使你说的能够打动,他听的能够接受;使一个好太子,为了开心,能作一回恶贼;因为这年头,为非作歹也挺惨,得不到上面什么鼓励。再见,我在东市等你们。
太子 再见,垂尽的春天!再见,秋老虎!(福斯塔夫下。
颇 亲爱的、甜蜜的好殿下,明天跟我们一块骑马去吧。我要开个玩笑,可是一个人办不了。我们不是埋伏好了等着要抢那帮人吗?让福斯塔夫、巴道甫、披多和盖兹山去抢吧,你和我不出场。等他们赃物已经到手了,如果你我不把他们又抢了,我脖子上这颗脑袋就不要啦。
太子 我们走的时候怎么跟他们分道呢?
颇 那好办,我们可以先走,或者后走,和他们约定一个会面的地方,可是到时候我们故意不露面,那么他们自己就会撞上那宗买卖了;他们刚一得手,我们就给他们一下子。
太子 好吧,不过他们一看见我们的马、衣服和浑身上下的打扮,多半就会知道我们是谁了。
颇 不,不让他们看见我们的马——我可以把它们拴在林子里;我们的面具可以在跟他们分手之后换过;还有,伙计,我有几套粗麻布的褂子,专为这回用的,可以把我们这些大家都知道的外衣遮盖起来。
太子 好吧,不过我怕他们也许太凶,我们打不过他们。 颇 咳,其中的两个人我准知道是地地道道、见人就跑的天生的松包;至于那第三个,他要是看见来势不对而还敢打下去的话,我就从此不动家伙了。这个玩笑的好处就在看看等我们会在一起吃晚饭的时候,那个混账胖子编些什么漫天的谎话:说什么他顶少也跟三十个人交过手啦,他怎么招架啦(P40-41)
一
按照《出版物登记册》的记载,《亨利四世》“上篇”申请出版的日期是1598年2月25日,“下篇”是1600年8月23日。这两篇剧本写成的日期,像莎士比亚大部分的剧本一样,还不能确定。比较可靠的说法是“上篇”写成于1596年,“下篇”写成在不久之后,大约在1597年。
十六世纪的九十年代——伊利沙白悠长的统治已经接近结束,与无敌舰队斗争的年月里昂扬的民族情绪已经逐渐为一种普遍的厌战心理所代替,海外扩张和劫掠所带来的人为的繁荣已经像廉价的镀金一样开始剥落了,露出下面不体面的本质。不再是纯防御性的战争仍然断续地在海上、在法国和弗兰德斯进行着。在1588到1603年之间,政府为应付战争支出了四百余万镑,差不多全部是由议会在补助金的名义下通过征集或借间接税的方式向人民榨取的。大批的乞丐、囚徒和流浪人(其中绝大多数是因为圈地运动的急遽进行而无法生活的农民)被强征去当兵。频繁的集合、操练和守望任务破坏了农村的正常劳动。从1593年左右起,连续几年的收成都极不景气,谷物的价格升高到当时认为骇人听闻的水平,饥馑情况非常严重;再加上黑死病接二连三的侵袭,引起了社会上普遍的骚动不宁。
广大农村的人口开始流向海港和大城市,但那里的情况也是很恶劣的。为了缓和粮荒,阻止人口转移和消除可能发生的动乱,伊利沙白政府制订了“贫民法”和“游民法令”,用最露骨的敌对态度来迫害穷苦流离的群众。大小工厂的工徒们除了必须延长学手艺的年限,禁止集合喧扰,还经常面对着失业的威胁。当时得到相当发展的工业几乎全部是依照资本主义的方式经营的。“控制这些工业的人们,倚仗的仅仅是自己占有物资,或生产资料和工具,他们本人通常都不是工人。他们经营工业的目的是在从全国市场里获得利润。伊利沙白把专利权大批赐给她左右的朝臣或者出卖给投机商人。到她统治的末年,差不多没有一件日用品不受到专利权特许证的影响:煤,肥皂,盐,淀粉,铁,皮革,书籍,酒,果品等等。另一方面,新的在政治上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集团也开始形成了。他们都有工商业作后盾,并且很快在下议院里取得了优势。和统治阶级空前豪华淫逸的生活相对照,工人们的命运是极端困苦的。他们收人很低,而物价的上升很快。“十六世纪末年小麦的价格,比起前一世纪的平均价格来,至少要增长三四倍,但是技术工人的工资只是过去的一倍稍强,普通工人尚且还不到一倍。”。遇到萧条的年度,厂主常常停工或者大批地解雇工人。政府虽然有时也下令阻止,但是不发生多大效果。
农民和工徒的暴动,在这一段历史里是习见不鲜的事情。他们往往采取反对圈地、反对饥馑的口号,但也有几次起义具有比较大的规模和比较明确的斗争目标。一个典型的例子是1596年牛津郡的农民起义。起义者计划直趋伦敦,和城市里的工徒们联合,这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行动路线。起义虽然遭到镇压,但统治阶级已经受到很大的惊吓。被捕者在口供里透露出强烈的仇恨:“过去在恩斯罗山有过一次暴动,可是听从劝说罢休了,结果一个个被像狗似的绞死。这回他们绝对要干到底,不能屈服。仆人们全像狗一样被拘禁着、看守着。现在他们准备割断主子们的喉咙。”大约同时,在其他各地也有许多次示威和不同规模的骚动,农民们无所畏惧地谈论着摧毁圈地,消灭富人,夺取他们的积粮来解救辗转在饥饿中的群众的痛苦。他们愤怒地指责粮荒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有钱的人(包括伦敦市长在内)都在进行疯狂的囤积。
旧的秩序正在崩溃,代之而起的新力量也开始露出了狰狞的一面。伊利沙白和她所代表的都铎专制王权威信日益降落,王位继承问题也还没有解决。《亨利四世》上下篇正是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写成的。它虽然以历史事件作题材,却绝不是对当前现实的逃避,它是战斗和风暴中的产物,是它的时代深刻的反映。
二
《亨利四世》在莎士比亚剧作中间属于史剧一类。伊利沙白史剧现在还存有大约七八十种,它们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通俗易晓的形式,民族自豪的热情,反封建的倾向。这是可以从产生
……
把剧本放回到前面所大致描述的时代背景的框子里,我们就不难看出莎士比亚自己对于贵族、王权和人民的错综关系所抱的鲜明态度了。对没落的贵族阶级,他是全面否定的。对都铎专制政体所代表的王权,莎士比亚的看法里存在着矛盾:一方面他承认它的历史作用和必然性;一方面他也意识到它不等于一切问题的圆满结束。在剧末莎士比亚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不是敌对力量的协调而是斗争的继续。对福斯塔夫和他的伙伴们,莎士比亚肯定了他们向现存秩序的挑战,同时也指出他们本身的缺点和所处的历史阶段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他们的失败。但是福斯塔夫的斥逐当然并不意味着人民力量的最后挫折。在福斯塔夫集团和人民中间简单地划起等号来无疑是不适当的。如果我们要在当时社会里寻找福斯塔夫集团的原型,我们就应该说他们代表的是一个特殊阶层,里面包括那些充斥各地的无业游民,从战场上退下来的伤兵,雇佣武士,失去耕地的农民,乞丐和冒险家。他们在当时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这问题在莎士比亚的剧本里得到高度艺术性的反映。这是一个复杂的、成分不纯的阶层,但是恩格斯认为正是从这个阶层里渐渐产生了现代无产阶级的先辈。当然,福斯塔夫在这些人物当中还有他自己的独特位置,就像我们在上面所分析的;但就总的倾向来说,那班被摈斥、畏惧和歧视的人们的愿望常常是通过他得到表白的。莎士比亚使这些人物得到以前所没有的戏剧地位,并且在揭示剧末矛盾的时候估计到了他们。“福斯塔夫式的背景”在莎士比亚笔下不仅仅是一个壮丽的画廊,包括脚夫、店伙、酒保、盗贼、流氓、娼妓、衙役和善良可爱的农民,而且还形成一个坚实的社会基础;和它对衬着,公侯的盛衰和王朝的更换都显得只是短促的表面上的波动。稳定,不管是亨利五世还是伊利沙白赢得的稳定,都只是暂时的。冲突和反抗潜伏着,并没有消失。封建制度逐渐地趋向没落,但莎士比亚在基本上结束了史剧写作并开始过渡到悲剧阶段的时候,却已经对资本主义的道路有所怀疑。在这样一个其他作家可能认为是绝境的状况下,莎士比亚在广大无名的人民身上寄托了他遥远的理想。这使他成为不只是他自己时代最伟大的记录者和解释者,而且对我们今天也还是一个不可穷竭的学习和鼓舞的源泉。
其学力、眼力之高,想四十年代诗人无人可及。
——夏志清
陈寅恪、钱锺书、吴兴华代表三代兼通中西的大儒,先后逝世,从此后继无人……
——宋淇
吴兴华是我在燕京教过的学生中才华最高的一位,足以和我在康奈尔大学教过的学生、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相匹敌。
——谢迪克,燕京大学英藉教授
如果吴兴华活着,他会是一个钱锺书式的人物。
——王世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