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余位大师领你听完北大30多年人文讲座精华,培养人文素质,拥有广博知识,提升优雅气质,让你离“博雅”更近一点。
在陈永利主编的《访谈(未名湖畔大师谈下)》中,这些学者知无不言,以深厚的学术素养畅谈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回顾、反思、前瞻、方法论,具有极大的人文启蒙功能和深入浅出的可读性。
| 书名 | 访谈(未名湖畔大师谈下) |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 作者 | |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十余位大师领你听完北大30多年人文讲座精华,培养人文素质,拥有广博知识,提升优雅气质,让你离“博雅”更近一点。 在陈永利主编的《访谈(未名湖畔大师谈下)》中,这些学者知无不言,以深厚的学术素养畅谈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回顾、反思、前瞻、方法论,具有极大的人文启蒙功能和深入浅出的可读性。 内容推荐 自1985年创刊以来,《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连续三十年发表了诸多国内外众知名学者的访谈及演讲,本书筛选其中优秀作品,集结出版,以期通过对以往学术成果的回顾和总结,展现三十年内北京大学诸多名家的学术风采,为国内学子提供高品质的精神食粮。 陈永利主编的《访谈(未名湖畔大师谈下)》为名家访谈,访谈对象均为社会科学领域的泰斗级学者,包括马戎、杜小直、葛兆光、吴晓东、李强、黄克剑、汪丁丁、陈平原、蔡仁厚、肖开愚、戴锦华、费孝通。 目录 人类学与文化沟通——访费孝通等五位东亚人类学家 电影史的文化和精神反思及其他——访戴锦华女士 个人写作,但是在个人与世界之间——访肖开愚先生 返本续慧命——访蔡仁厚先生 学术史·学术转型·北京大学——访陈平原教授 在哲学和经济学之间——访汪丁丁先生 价值形而上学·儒学·新儒学——访黄克剑先生 自由主义与中国政治——访李强先生 海外与中国——访刘东先生 探寻文学的诗性之灯——访吴晓东教授 重写思想史——访葛兆光先生 知识分子与中国镜像——访王岳川先生 “因果现实主义”基础上的社会科学研究——访丹尼尔·利特尔(Daniel Little)教授 回归语言——访董强先生 坚守文学性——访曹文轩教授 法人类学的解释与延伸——访朱晓阳先生 迫力下的社会科学需要诙谐——访王铭铭教授 哲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访杜小真教授 读书与研究 经典阅读与生命关怀——访杜维明教授 传统文化的误读与重建——访楼宇烈教授 从实求知与民族情怀——访马戎教授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访储槐植教授 在学术与生活,博雅与专精之间——访吴飞教授 试读章节 探寻文学的诗性之灯——访吴晓东教授 [学者简介] 吴晓东,1965年生于黑龙江省勃利县。1984年至1994年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获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6年赴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担任共同研究者,1999年至2000年赴韩国梨花女子大学讲学,2003年至2005年赴日本神户大学讲学。著有:《彩色插图中国文学史》(合著)、《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史》(合著)、《记忆的神话》《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镜花水月的世界》《从卡夫卡到昆德拉》《漫读经典》《文学的诗性之灯》等。编有《20世纪中国文学名作导读·诗歌卷》《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诗歌卷》《20世纪外国文学作品选》等。 问:非常感谢吴老师能够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编辑部的访谈,很想听您谈谈自己的学术经历,这应该对我们研究生同学会有非常大的启发。 答:今天主要就是一个交流吧,希望我们能够对一些问题有所互动,而我也非常乐意与你们交流关于学术的一些看法。 问:首先想问一下老师,进入大学以后,您对自己的专业有什么直观感受吗?中文系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状态大致是什么样的?在经过四年专业学习以后,为什么选择了现代文学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答:我是1984年进北大读本科,我们那个时代进北大读本科的学生可能跟今天稍微有些差别。那时候进北大中文系的学生差不多都是第一志愿,1984、1985年前后是个转折,1984年之前的人文学科是北大最热门的学科,当然高峰是1977、1978级。那时候积攒了10年的最好的学生都选了文史哲,包括朱苏力老师,法学院的院长,他当年的第一志愿选的也是中文系,但是分数不够,结果去法学院了。这种盛况一直维持到1984、1985年,到我们的时候这种状况还持续着。但是从我们之后,招生的热门就慢慢转向了社会科学,像法学、经济学等。但是在我们那个时候对中文感兴趣、考分比较高的学生都进了中文系。那时候有项调查,说的是83级吧,全班五十多个学生有十几个状元,就是省、市状元,那时候状元很集中,很多都在文史哲三系里。那时候学文学的热情非常高,喜欢文学才进了中文系。 问:黄子平老师好像就是77届北大中文系的学生。 答:对。他们那一届出了很多有名的作家,像陈建功、黄蓓佳,像黄子平老师之后就成为有名的文学研究者。他们那一批比我们还厉害,他们是十年中积攒下来的,精英一代多集中在那两届,北大招生比较辉煌的也是那两年。到我们这里,慢慢地考生实力稍微有所下降。当时北大最重要的氛围,其实是校园文学氛围,或者是校园文化氛围。整个思想的活跃、文化创造力旺盛的时期,在校园中最重要的体现,我个人认为是校园文学创作和校园作者。北大的校园文学创作在80年代中期可以跟社会上文学创作的高峰相媲美,换句话说,那段时期北大的校园文学引领了时代风尚,对社会产生了影响。像海子、西川这样的诗人都是出身于校园文学的作者。 问:那应该是最灿烂的一段时期,后来的胡旭东老师也是受了诗歌创作热潮的影响吧? 答:他是91级的,入学稍晚,但是他们那一届的学生尤其是写诗的,实力相当好,他们入学的时候其实是受到77、78级那些写诗同学的影响,北大学文学的同学有文学社,像《未名湖》《启明星》杂志,这个还是起到了校园文学或者文学创作的传承作用。 问:我记得黄老师上课的时候对我们讲,当时如果有同学文章写得好的,他就会抄出来贴在墙上,大家吃完饭就过去看。老师您读书的时候还是这样的情况吗? 答:这个倒没有了,但是当时有文学杂志了。《启明星》是中文系特别有名的刊物,坚持得非常久,而且是中文系自己的刊物。这个杂志大概在90年代初结束了,后来又复刊了几期,但复刊之后的风格跟以前有所差异,最后还是没有坚持下来。但是这几年北大中文系的学生和外系学生组织了一个“我们”社团,一直在坚持,《我们》1994年在昌平园区创刊,这个倒是坚持得很久。它的特点是跨学科、跨院系的,不只有中文系的学生,其他专业的学生也在参与,也算是文学传统的一脉相承。在80年代中期可以说,校园文学的创造性达到了高峰。80年代我入学的时代,是整个社会思想解放的潮流和学校内部的文学创造力相互结合、相互推动的这样一个时代,所以,我们常常会回顾80年代,80年代对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问:当时中文系也是像现在这样,分为语言、文学、文献三个方向吗? 答:对,当年就是这个格局,1985年还招过新的专业,编辑专业,可能一两届就取消了。 P141-143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