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张之洞/中国思想家评传简明读本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谢世诚//高盛蔷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谢世诚、高盛蔷著的《张之洞》以张之洞“身系朝局疆寄之重四十年”的不凡政治生涯为经,以其学术、经济、军事、外交、教育和文化思想为纬,以办洋务、倡“中体西用”说为重点,全面廓清这位身处古今中西大交汇时期的“过渡型”历史人物思想变化和发展的脉络,深刻揭示出其思想、个性、行为的种种矛盾,点明其集儒臣与能吏于一身,兼开新与卫道于一体的人生之旅的特征,评判其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特定地位。

内容推荐

谢世诚、高盛蔷著的《张之洞》以简明的笔调,生动地叙述了晚清名臣、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的生平事迹,突出展现了他整顿吏治、倡导新式教育、创办近代工业、抗击外国列强的历史功绩和富有改革精神的哲学思想。

目录

第一章 从“灵猿”到“青牛角”

 一、簪缨之家,科举神童

 二、“清要”与行政历练

 三、清流“牛角”

第二章 治晋三年

 一、订方针,理乱麻

 二、整治官场

 三、除弊端,培元气

 四、初涉洋务

第三章 粤海鲸波

 一、卫金瓯

 二、争金瓯

 三、巩金瓯

第四章 洋务新翘楚

 一、推进实业建设

 二、发展洋务教育,开展洋务外交

 三、整饬吏治,筹划民生

第五章 甲午前后

 一、江楚镇抚,援辽支台

 二、痛定思痛,补救开拓

第六章 长袖善舞度戊戌

 一、从推崇迎迓到分道扬镳

 二、《劝学篇》

 三、依违新旧,左右逢源

 四、须尾无损,全身而退

第七章 庚子、辛丑运权谋

 一、仇视“拳乱”,绥靖湖广

 二、“东南互保"的“教父”

 三、参与议和

第八章 收拾残破费经营

 一、变法

 二、“造血”

 三、署理两江与觐见

第九章 折冲樽俎卫国权

 一、守约维权,亲日反俄

 二、修改商约

 三、修订矿务章程

 四、铁路谈判

第十章 大厦将倾,孤臣末世

 一、“张公好龙”

 二、回雁兼程溯旧踪

 三、君民末世自乖离

延伸阅读

试读章节

第一章 从“灵猿”到“青牛角”

一、簪缨之家,科举神童

以深刻反映清末社会和官场而著称的谴责小说《孽海花》,第五回描述一次翰詹科道大考,一众人中,“只见一个三寸丁的矮子,猢狲脸儿,乌油油一嘴胡子根,满头一寸来长的短头发,身上却穿着一身簇新的纱袍褂,怪模怪样,不是庄寿香是谁呢?”作者笔下这位其貌不扬的“庄寿香”,影射的就是我们的传主——赫赫有名、影响深远的晚清重臣张之洞。

清人习惯用籍贯称呼要人,按此传统,被称为“张南皮”的张之洞应是直隶(今河北省)南皮人,其实,无论其先祖还是他本人,皆非南皮土著。

张之洞,字香涛,祖籍山西,明永乐年间先祖张本迁徙至京畿,经三代后其孙张端迁至天津府南皮县,家族遂在此定居、繁衍,明、清两代皆有人人仕,成官宦之家。张之洞曾祖父张怡熊曾任浙江山阴知县。祖父张廷琛曾任四库馆誊录、福建漳浦东场盐大使、古田知县。父张镆(乾隆五十八年至咸丰六年,1793—1856年)为举人、大挑知县,历任贵州安化、贵筑知县,古州同知、兴义知府,署贵州贵东道,死后赠太仆寺卿。与张之洞平辈,出道很早的族兄张之万,为晚清又一名臣。张之洞生母朱碧筠为四川邛州直隶州知州朱绍恩之女。

道光十七年八月初三日(1837年9月2日)张之洞生于贵州西南的兴义府(今贵州安龙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知府官舍。因张锳后将家迁至南皮城南双妙村,此处遂为张之洞故里。张镆共生六子,张之洞排行第四,有兄之湃、之清、之渊,弟之澄、之涌,并姐妹八人。张之洞三岁时生母病逝,由张镆妾魏芷香抚养成人。张镆夫妇当时恐未意识到,他们生育了一个支撑大清朝最后岁月的栋梁之材,他们的家族也因此走上了鲜花著锦、烈火烹油的兴盛顶峰。

然而,生于末世运偏消。张之洞的一生,是中国传统封建社会逐步解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速形成的关键时期:出生于鸦片战争爆发前夕,逝世于1909年清王朝行将就木之际,贯穿了风雷激荡的晚清七十余年。处于这样一个千年未有的大变动时代,新与旧,进与退,革新与保守,必然深刻影响、制约着每一个人的命运。下文我们将看到,作为当时弄潮儿的张之洞,当然亦难挣脱时代命运的摆布。

少年张之洞是一颗读书种子,科举神童。

张锳秉承家风,极端重视子辈的教育。张之洞四岁即发蒙,启蒙老师何养源,此后,又为其选聘及投问众多良师,如曾捂之、张蔚斋、黄升三等十多位,皆为饱学之士,多具贡生、举人、进士等功名。当时同在贵州任知府的晚清中兴名臣胡林翼是张锳的同僚和挚友,张之洞也曾向其问学。张之洞少时很聪明,更与寻常儿童有异,特别爱读书,不需父师督促,常常手不释卷,夙兴夜寐地学习,八岁就读完四书五经,开始兼学史学、小学(即文字学)、古文并兵学等“实学”,十岁习作诗文,水平远迈众多成年仕子。

少年张之洞很早参加科举考试。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十二岁的张之洞回南皮原籍应童子试,次年经县、府、院几轮考试,中秀才。咸丰二年(1852年)十六岁参加顺天府乡试,中第一名举人,俗称“解元”,成为轰动一时的神童。兴义府和此后官场皆盛传张之洞是“灵猿转世”,估计这不仅是附会神童之说,大概也与其长相古怪,散漫好动,喜爱瓜果零食等习性有关。

中举后,张之洞住在京师外祖父蒋策家,准备参加会试,但龙门跳得并不顺利。

咸丰三年(1853年)因太平军北伐军进逼天津一带,京师震动,张之洞遂于七月匆匆离京回贵州兴义。咸丰四年十一月,遵义桐梓杨风为首的农民军围攻兴义府城,张锳率部及家人顽强抵御,终于击退农军。此番经历,对张之洞一生产生了深刻影响:一介儒生亲历兵戎,面临血与火的生死考验,对民众起事、造反有了直观的认识,从而更加坚定维护清朝的统治,仇视“乱民”“叛逆”的阶级立场,并贯穿其此后的宦海生涯。

P1-5

序言

古代中国不仅是人类的文明摇篮之一,也是人类的精神摇篮之一。

按照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ls,1883—1969)的观点,在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和中国文明出现之后,从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之间,以公元前500年为中心,世界上又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的文明,可以称之为轴心时代(Axial Age)。这些文明中出现了一些大思想家,对人类和世界的一些根本性问题提出了思考,提出了解脱或超越的目标与途径。中国的孔子、老子、墨子、庄子等思想家,印度的《奥义书》和释迦牟尼佛,希腊的诗人荷马、悲剧家修昔底德、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柏拉图、阿基米德,巴勒斯坦的先知等等,几乎是同时在中国、印度和西方互不了解的情况下出现。他们创立了人们至今赖以为精神基础的思想范式或世界宗教,他们仍然与我们生活在一起。

如果以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历史为坐标,再用雅斯贝尔斯的观点来衡量,那么生活在公元前551年至前479年间的孔子恰恰是中国文明进入轴心时代的代表人物,他处在中间点和转折点上:中国文明出现到孔子,孔子到我们现今的时代,前后备2500年左右。孔子以前,中国,有思想但没有思想家;孔子以后,中国古代思想家层出不穷,为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而孔子开创的“温故知新”、“信而好古”的思想原则,影响了中国的阐释传统,即尊重古人的思想遗产,不断地理解、发展古人的思想,从中获得思考和应对宇宙、社会、人生问题的资源,这也是我们今天为读者奉献这套《中国思想家评传》简明读本的缘由。

纵观悠久的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国思想家们贡献出的成果具有极高的造诣与价值,在世界思想史上独树一帜,很多思想对于当代中国乃至世界而言,可谓日久弥新,极具生命力。百家争鸣的先秦诸子、博大宏深的汉唐经学、简易幽远的魏晋玄学、尽心知性的宋明理学是思想学术的奇葩;佛教的色空禅悦、道教的神仙修养是宗教信仰的沃土;其他如经世济民的政治、经济理想,巧夺天工的科技、工艺之道,风雅传神、丹青不老的文学艺术……都蕴蓄着丰富的思想。中国的思想一方面激烈辩论,水火不容,一方面百虑一致,殊途同归;一方面开宗立派,门户林立,一方面互相启发,入室操戈。儒、释、道三教可以论衡而融合,九流十家可以并行而不悖。总之,中国的思想成就丰富多彩,贯穿着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刚健中和等精神传统,在继承、阐释中变化演进,一代有一代之胜,表现出综合创新的特色。

不过,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并没有思想家、思想者、哲学家之类的称呼和概念,只有圣人、贤人、哲人、智者、诸子、大师等等,这些词汇恰恰概括出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特征:他们的社会身份往往是教师或学者,他们的思想往往追求道德与智慧。当然,从更广泛的范围看,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法律、工艺、科技、文学、艺术、宗教等诸多文明领域内皆有贡献巨大、自成一家或集大成的杰出人物,他们的言论、著作或被后人总结出来的经验构成了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内容。早在孔子之前,中国人就以“三不朽”作为追求超越的途径,即“立功”、“立德”、“立言”,也就是说,为人类社会立下的大功、个人道德修养的成就和思想、智慧、学说等都是不朽的历史遗泽。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思想家的内涵大大地超出了我们现代人习惯认为的职业思想家、哲学家或宗教先知,我们在撰写《中国思想家评传》简明读本时,也本着这样的标准选择传主。

众所周知,由南京大学已故名誉校长匡亚明教授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是中国20世纪以来最为宏大的中国思想家研究工程。在这套简明读本系列编撰和出版之际,首先要对这200部《评传丛书》工作表达深深的敬意。站在这位巨人的肩上,简明读本不仅具有深厚的学术基础,而且一定会呈现出新的风貌。这种新的风貌就是深入浅出和引人入胜:精炼的选择,简明的评述,生动的故事与智慧……在倡导中国文化“走出去”和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本读本通过介绍古代中国的思想家,向每一个愿意了解中国思想的读者提出一个又一个我们和古人共同面临的问题,引导大家与中国古代思想家展开心灵的对话。

编委会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15: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