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瓢饮诗文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沈中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诗是属于全人类的,但首先是属于青年的。作为师者我想以此书的简明,与正处于诗歌年华中的青年学生一起读诗和岁月。

岁月是留不住的,就留下些文字吧,沈中著的《一瓢饮诗文集》收入的是近年有关新诗问题的随笔杂感和个人诗作。本着注重传统文化传承、将诗歌写作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目的,我把本书内容分为三点:诗词评论、诗作欣赏、诗歌创作。

在结构编排上,也分为三部分:回顾、综合、生成。

每部分都由诗词评论、诗作欣赏、诗歌创作组成。其中每部分的诗歌创作又各有侧重:回顾篇侧重对自然、童贞一往情深的思慕和神圣无边的爱恋,侧重对新诗标准的理解;综合篇侧重对灵魂、节令的凝神沉思和亲密拥抱,侧重对新诗主题的重建;生成篇侧重对生命、现实的觉知和观照,侧重对新诗生成性的摸索。

这里的回顾不是回归,综合是健康之路,生成是未来方向,本书将从这三个方面略陈浅陋之见。

内容推荐

沈中著的《一瓢饮诗文集》为诗集。为迎接新的诗歌时代的来临,需要重新认识当下诗歌的特点和任务。对此,本书将其概括为三点:回顾、综合、生成。这里的回顾不是回归,综合是健康之路,生成是未来方向。本书以近百篇诗歌作品和诗歌评论文章,从这三个方面略陈一己之见。诗歌本诗集诗歌主题明确,立意深远,读来朗朗上口。

目录

辑一 回顾篇

 不学诗,无以言

 新诗,离家出走的少年

 何必再写格律诗

 且放格律留下诗

 何谓“诗味”

 不知声音,总为门外汉

 诗歌是舞蹈

 弹奏文字

 古绝南窗

 陌生在熟悉之城

 不负文字不负卿

 最爱七月

 夏日的盛宴

 星空

 尘世

 人生

 栀子花

 半妆

 梅雨

 梅雨过后

 夏夜(一)

 夏夜(二)

 夏夜(三)

 若无相欠,怎会相见

 消息,

 八月,突然就来了

 等候

 何时

 一朵浸透泪泉的明艳

 一叶梧桐落

 七夕不老

 红唇之魅

 静坐

 在心问建座塔寺

 幽深的巷子

 窗外

 寻觅

 南城南

 累和泪

 收获

 鹤之来归

 鹤之恋

 心思

 我祈祷

 流连

 一朵微笑

辑二 综合篇

 过度

 谁嘲笑了谁,谁抛弃了谁

 诗,是灵魂的事儿

 一篇之中,先立大意

 毁谤

 视野

 胸怀

 青春祭

 元宵

 三月的诱惑

 立夏将至

 立夏又至

 永远的母亲节

 微笑向暖

 相会(一)

 相会(二)

 飞逝的日子

 归去明月西

 中秋

 归乡感遇(一)

 归乡感遇(二)

 归乡感遇(三)

 归乡感遇(四)

 归乡感遇(五)

 归乡感遇(六)

 归乡感遇(七)

 归乡感遇(八)

 归乡感遇(九)

 归乡感遇(十)

 夜深等一朵花的绽放

 美人

 美人如匪

 读之影

 古绝芳花

 古绝清明追思

 邀约

辑三 生成篇

 叙事诗的生成性

 诗语言的生成性

 叙事中艺术地生成

 四十不惑

 半百人生

 花甲之年,

 童年

 希望

 燕子如花

 独自

 活着

 经冬芦苇

 故乡

 成长有谁听

 同学,我开始想你了

 不毕业多好

 孩子,别紧张

 你的岁月,我的记忆

 病毒,细菌,天使

 半夜里我迷了路

附录

 名家名作链接

代跋

 关于《一瓢饮》

 特别鸣谢

试读章节

新诗,离家出走的少年

新诗,也称现代诗。现代诗按其不同分法,可细分为很多种,其中有一种叫作自由诗的,是近代欧美新发展起来的一种诗体。它不受格律限制,无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或不押韵,字数、行数、句式、音调都比较自由,语言比较通俗。因其最具当行本色,所以新诗又会称自由诗。美国诗人惠特曼是欧美自由诗的创始人,中国“五四”以来也流行这种诗体。

新诗理应从古典诗歌脱胎进化而来,可是从古典诗歌的四平八稳、温柔敦厚来看,新诗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完全像个离家出走的叛逆少年。

是的,当专制瓦解,社会变革首先体现在思想解放,思想解放首要表现在文化萌芽,所以才有了“五四”新文学运动,而其中新诗革命是最先开始的、也是最彻底的。

据说,胡适1910年赴美留学,直接面向西方的学习与借鉴,催生了中国“第一首白话诗”。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王卓华说过:“伴随着白话文运动,新诗从一产生就已经割裂了中国文学的传统,不仅脱离了民族性,还脱离了诗歌的传统,因此新诗从一产生就先天发育不足,而这种不足也有违诗歌自身的特征!”

在与旧诗的决裂中诞生了新诗,虽然一切都回到了孩子学步时的稚嫩状态,但新诗再也不愿回到那个束缚它的旧式家庭,转而投进年长自己近百岁的欧美现代诗的怀抱。此后,西方发达的现代美学、哲学,吸引了一代代诗人和诗评家,共同向西方现代派寻找诗的出路。

百年来,少年在摸索、在成长。

如今也慢慢懂得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面对或艰深或浅薄的莫名其妙的诗作,面对诗坛或混乱或沉寂,面对各种理论的解释与争吵,少年明白,任何时候的诗歌创作,都离不开中国诗歌大家庭的博大精深,应得其精髓,应承续中国诗歌韵律流传千年的宝贵血脉。

该是回家的时候了。王卓华指出:“当下的诗人们不能仅仅学习西方,更应该回到传承古典传统,汲取传统精神上来!”

当然,新诗也应有自信,就像长大的少年一样,坚信回家不是恋家,不是重回囚笼,而是为了建设一个新的家园。

何必再写格律诗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诗歌,因其语汇、体式、规范的不断丰富、完备与成熟,而长期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一种君临一切般的荣耀。从《诗经》《楚辞》两个诗歌源头,诗歌长河流淌了多少率真自由之杰作,蜿蜒至唐,经过几代诗人百余年的努力,走出一条格律诗的创作道路。

无论哪个领域,一个合理的规律的发现,都会极大地提高生产力,获得成功。唐诗也如此,迅速崛起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无人可超越的最高峰。

规律的好处是可把握性,能吸引大家都来写诗。于是在规律的作用下,诗歌艺术催生了一首首精美的诗歌艺术品,供人欣赏把玩。可是任何规律都有其局限性,首先规律性的东西,知识性强,更适合于智力世界,而诗歌还有赖于性灵。养一株梅,是因为有我爱它之情;若我把它按照某规则要求,砍削弯曲成精美的盆栽,是因为有我把它变成艺术品的智慧。一本棋谱会使高智商的棋手人迷,却会使诗人人睡,因为他只为棋局本身的神秘着迷。所以,格律才被世人不断突破,抛弃:唐诗的严整,被宋词的长短取代;宋词词谱的僵化,一度被元曲口语化、俚俗化取代。

整个唐代格律诗的辉煌,到了明代末已丧失殆尽,有清一朝几百年,文言格律诗已乏善可陈了。格律诗所享有的那种沉甸甸的荣耀,由于鲜有杰出创造者的持续加入,转而逐渐滑向一种几乎令人窒息的尴尬与窘困境地。

其次规律的发现与运用,都有其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条件。格律诗语言材料及章法句式,用的是古代汉语书面语,所使用的词汇单音节词居多,不仅与当时的文言白话脱节,更与以双音节、多音节为主的现代白话严重脱节。语音语调也已有了千年变化,让现代人如何准确寻觅其平仄声韵。面对不断变化而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人们更需要自由迅捷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最终国人当然会直接抛弃了它。

唐人有很多是一生皓首穷经,像修理精工手表一样研究四声八病,留下大量精美的格律诗,这些文化瑰宝,像珍贵的古董,可供欣赏、研究,但若要仿造一个,有何意义?这些文化瑰宝像座包罗万象的高山,你可以去游览观光,但若因为它风光美,便也要建一座这样的万象包罗的山,结果只能是自我欣赏、自讨没趣罢了。

还是毛泽东说得好:诗当然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为这种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3-6

序言

追随诗歌 认识诗歌

李仁甫

《一瓢饮诗文集》就要付梓了,我有机会认真拜读了书稿,细细品味,耕耘有声,不能不佩服沈老师勤奋刻苦的精神。两年多来,他的著述《生成作文之路》和今天的这样一本诗文集就是证明。从高中教学一线走过来的人,都深知要在如今浮世和如此超负荷、高压力的教育教学环境下,坚持思考探索,实为不易。

提起诗歌,我也不禁又回到那个激情岁月。记得刚开始工作是在龙冈中学,那里的十里风沙,有我的艰难;那里的十里桃花,有我的喜悦。彼时我的青春梦想一时难以实现,但全新的生活激励着我,满腔热忱地把自己的诗歌梦文艺梦寄托在也正青春的学生身上。我拿出微薄的薪水,自费为他们订阅《诗歌报》《杂文报》;多利用晚自习时间为他们开设讲座,在朦胧的月光和烛光下,为他们叩开诗歌的心扉、帮他们睁开文学的眼睛。春天里,把他们带到当地最具盛名的沙冈的桃花林里,朗诵北岛、舒婷、顾城……

那一段诗意年华,值得我无数次去怀想。当然,我们这一代人本身也颇富诗意。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起,我们的父母正全力忙于抓革命、促生产。我们从出生到读书,他们都无暇顾及。整个童年与现在孩子的童年不同,在无人管束的自在自为中,多多少少保全了一颗赤子之心、一颗好奇之心。等到我们这一代人开始走进大学校园时,恰逢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想、意识空前活跃的一个时期,改革开放也解放了思想,校园里特定的文化氛围中,各种新思潮在文学上,表现为诗歌的极大繁荣,而我们人生中最宝贵、最激情飞扬的十年,正好浸淫在诗歌最繁华的十年里。

印象比较深的是开始时朦胧诗的广泛传播,后来是汪国真的诗铺天盖地。当然,还有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痴迷。记得,多少年后,在下班休息之余,还与沈中老师在夕阳中散步,全文背诵白居易的《长恨歌》。

在对诗歌的追随中,最终多迷失于各个流派的纷争和各家诗评的莫衷一是。先锋诗坛有我们极为尊重的各派先锋诗人,但令人遗憾的是,现在的诗歌作品已呈两个明显的倾向:一是深受朦胧诗影响的人,仍在拼命组合抽象而无意义内涵的看不懂的互无关联的意象群,虚张声势、故作高深而艰涩难懂;一是走向另一个极端,大行其道的“口水诗”诗人,拼命拉长低级俚俗毫无意义内涵且无趣味无节奏感的大白话,反传统求创新却导致美学上的虚无主义。一个是怎么动脑筋也读不懂,一个是不费脑筋但费时间,这样诗歌就无法再走下去了。

所以,我们要清醒地认识诗歌,而不是盲目地追随诗歌。沈中老师就是这样做的,他在他的文章里提出,新诗的任务是回顾、融合、生成,我觉得可以作为我们认识诗歌的一个路径。针对新诗的两个走向极端、难以为继的不良倾向,沈老师反复强调要彼此融合,从而具备音乐性、叙事性、生成性的特点。我以为,这也是对我们许多初学写诗的人的一个中肯的建议。沈老师的诗歌作品似乎也在提醒我们认识这一点。他的诗歌偏向于写实,有的近于歌谣,内容力求明白,都是其在有意践行自己的观点。

他的诗作最能打动我的是什么?我觉得是文字的明亮纯净,情感的单纯美好,静静地去读一读,似乎便能荡涤身心上日积月累的铅华与风尘。

沈中老师有着执着的追求精神,利用业余时间潜心钻研写作规律,刚刚出版了《生成作文之路》,同时又写作了大量的诗歌和诗歌评论文章。他对课堂教学同样颇有研究,发表了许多见解独到的教学论文。他的课堂富有开放性,绝不局限在教材上,他善于将诗歌写作与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注重传统文化传承,把诗词理论、诗词欣赏、诗词创作带进课堂,每学年都把同学们的诗歌习作装订成班级诗集,设计好封面。使得学生们能在枯燥繁重的学业中诗意地成长。

当然,沈老师的诗歌作品和诗歌评论文章,一方面体现了他的才与识,一方面也并非没有值得商榷之处。比如,有的诗作既要落实诗意多向生成,又要克服诗思晦涩之病,那么如何权衡二者关系呢?写作叙事诗,对其中抽象的陈述到底如何处理,才能克服言尽意止的毛病,达到理想的生成效果呢?

这些商榷之处,也是很好的研究之路。路,未走是未来,相信沈老师的未来诗意盎然。

谨以以上文字,诚挚地祝贺这本诗文集的诞生。

(李仁甫,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全国“十一五”教科研先进工作者,全国第三届中学语文“教改新星”,国家级培训骨干教师)

后记

关于《一瓢饮》

“一瓢饮”三字在我脑海里徘徊日久,总该有半年之多了吧,一直不能确定是否用它来称我的这本小册子。偶然一次机会,谷雨后的一个傍晚,同事们收拾完手头事,正待休息片刻,我忽然问大家一个问题:“当你们第一眼看到‘一瓢饮’三字时,首先会想到什么?”大家一听,果真没有半点思考,几乎同时脱口而出,说出了三个不同的答案:年龄稍长的蒋先生说,人要知道自足;年龄较轻的卢先生笑道,爱情要专一吧;温文尔雅的王女士随口背诵一句《论语》,“一箪食,一瓢饮。”是时一室粲然,胜似东面粉墙上薄如胭脂的夕阳。

我很得意于这样的回答,并特地从百度百科查得具体解释来加以佐证:

“一瓢饮”,警醒人们“在一生中可能会遇到很多美好的东西,但只要用心好好把握住其中的一样就足够了”。源起佛经中的一则故事,佛祖在菩提树下问一人:“在世俗的眼中,你有钱、有势、有一个疼爱自己的妻子,你为什么还不快乐呢?”此人答日:“正因为如此,我才不知道该如何取舍。”佛祖笑笑说:“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某日,一游客就要因口渴而死,佛祖怜悯,置一湖于此人面前,但此人滴水未进。佛祖好生奇怪,问之原因。答日:湖水甚多,而我的肚子又这么小,既然一口气不能将它喝完,那么不如一口都不喝。”讲到这里,佛祖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对那个不开心的人说:“你记住,你在一生中可能会遇到很多美好的东西,但只要用心好好把握住其中的一样就足够了。弱水有三千,只需取一瓢饮。”

“一瓢饮”,可比喻对爱情忠贞、专一。弱水引申为爱河情海,这便是我们现在口边的弱水三千的意思。第一次正式的提出,是在《红楼梦》第九十一回“纵淫心宝蟾工设计布疑阵宝玉妄谈禅”里:黛玉道:“宝姐姐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不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前儿和你好,如今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今儿和你好,后来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和他好他偏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不和他好他偏要和你好你怎么样?”宝玉呆了半晌,忽然大笑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黛玉道:“瓢之漂水奈何?”宝玉道:“非瓢漂水,水自流,瓢自漂耳!”

“一瓢饮”,见于《论语·雍也》:子日:“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如此丰富的意思,被我们三位同事一眼看出,我心里想:好,就确定用它吧。一是表明在古今诗词长河中,我渴望能有一瓢之饮,二是切合了我对“纵是世间有千般绝色,但我唯独倾心于你一人”的坚贞的歌颂,三是表达了我对颜氏古风的追慕:孔门有七十二贤,颜回位居其首,“君子谋道不谋食”,不谋个人的衣、食、住、行琐事,当为颜回的精神世界。  当然,欲以此为名,还有两个牵强附会的原因:

一是“饮”字,我喜欢柳永的情多和纳兰性德的多情,更时时捧读他们的诗词赞叹不已。柳永词通俗易懂深受人们喜爱,常被人们唱颂,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纳兰性德词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情真意切,显现着一种优美的感伤。其作品集《饮水词》中大都是真情之作,当时即盛传,可谓“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由此,着一“饮”字以示我膜拜之情,意欲学习二人之词风。

二是“瓢”字,本无甚说法,一量词而已,只是盐城古称瓢城,因其古城池西狭东阔,状如葫瓢,又东临黄海,取“瓢浮于水,不被淹没”之意。而我生于斯长于斯,盐城乃我桑梓地,也是我精神之邦、文学之邦。由此,着一“瓢”字以示感恩之情,不忘过往,无惧未来。

我在盐城曾经做过许多梦,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生活,一时不能忘掉的便随手记下来,虽然知道很粗糙,但还是会留存下来,舍不得丢掉。因为心里知道,岁月是留不住的,过了那个阶段,再要往回走就是强求了。那时的心情找不见,那样的作品也是再写不出来的了。

因为舍不得丢掉,到现在便成了这本诗文集的来由,又因为前面所说的五点缘由,我便称它为《一瓢饮》,可好?

沈中记于盐城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3:3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