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宣公很淫荡,太子却很持重守正,操守清高,这位太子名叫——假。
仅16岁时,卫宣公为他娶亲,新妇为齐国国君之女,名宣姜。此前,卫宣公没听说过宣姜,但在聘娶时,他偶然得知,宣姜有绝世之美,顿时起了邪念。他开始琢磨,怎么能把儿媳妇变成自己的媳妇。
他很快有了主意,让人在黄河边筑了个新台,然后把仅派到宋国去。就在儿子前往宋国时,卫宣公自己跑去新台,充当新郎。宣姜不知怎么回事儿,大吃一惊。她原以为自己是要嫁给一个白净公子,不料,却来了一个皱巴老头。
《诗经·邶风·新台》写道:“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意思是,别人捕鱼,能得个鸿雁;自己找夫君,却得了个蛤蟆!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300多首诗,为古人集体创作。它的第一首诗,与最后一首诗,中间跨度为500年。
《诗经》的体裁,分三部分:风、雅、颂。
风,为民歌;雅,为朝廷正乐;颂,为宗庙之歌。
诗歌的句式,多为四言。四言诗唱起来,调子平稳,但很平淡,汉朝以后,走向没落。
《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正式起点。它以伟大的文学成就,彪炳史册,也以真切的描述,反映历史面貌。
《诗经》大胆地把卫宣公比成了癞蛤蟆,反映了时人对宣姜的惋惜。但是,宣姜独在异国,不敢违拗,只得顺从。
消息传回齐国,国君震怒,想要出兵教训卫宣公。但转念一想,女儿一夜间成了王后,地位上升,更有利于齐国。于是,便又释然,不再理会这件事。
至于仅,他从宋国回来后,眼见生米煮成了熟饭,只好放弃。
三年后,宣姜先后生下二子,一个叫寿,一个叫朔。
当大儿子15岁时,宣姜依旧受宠不衰。不过,宣姜并不快乐。她想,卫宣公实在太老,仅身为太子,势力很大,一旦即位,怎会忘却当年之事!到那时,自己和儿子命运堪忧。
宣姜很不安,决意拉拢仅。她开始挑逗仅。但仅不接受,远远避开。
她心急如焚,便时常进馋,想让卫宣公废掉假的太子之位。卫宣公不置可否。
一天,假过生日,摆酒设宴。席间,仅和寿说笑,朔没插上嘴,自觉冷落,生了恨意,托病告辞。朔找到母亲宣姜,委屈落泪,谎称仅叫他“儿子”!
宣姜一听,脸色大变,暗想,这一定是仅仍未释怀,借酒撒气!
宣姜急忙去见卫宣公,哭哭啼啼地说:“太子想玷污我,还说,我本是他妻,国君只是借用,将来,会连江山一同还他!”
卫宣公气得呼呼直喘粗气,马上让人去找寿。寿一进来,卫宣公就问他是否有此话。寿虽为宣姜所生,但心地淳厚,立刻回答,并无此话。
卫宣公半信半疑,不知如何是好,便去责备假的生母,说她没教好孩子。仅的生母,满腔悲愤,实在气不过,愤然自尽了。仅悲痛万分,却不敢说什么,只能偷偷地落泪。
宣姜仍未罢休,还在搬弄是非,怂恿卫宣公策划了一起暗杀:派假出使齐国,途中进行刺杀。
就在他们策划时,恰好被寿听到。寿大吃一惊,连忙去找假,让仅逃走。仅婉拒了,叹道:“这是命运的安排!”
促收拾行装,前往齐国。寿不忍心,到船上去送别。二人都很伤感,一边饮酒,一边落泪。仅内心含悲,很快醉倒,迷糊地睡去。
寿决心代替仅,前往齐国。他偷偷地拿走仅的白旄,快速启程。
刺客埋伏在半路,见路上有人来,举着白旄,便不管三七二十一,当即冲杀过来,砍倒了寿。
仅酒醒后不见寿,分外着急,急忙追赶。但为时已晚,赶到时寿已没了气息。仅痛苦万分,质问苍天:“该死的是我,寿有什么罪!”
他慨然告诉刺客,自己才是仅。刺客一听,毫不犹豫,立刻把他也杀了。
噩耗传到宣姜的耳中,如霹雳一般,她当即昏死过去。她非常悔恨,此后,常思念两个死者。《诗经》中有一首“二子乘舟”,便描述了宣姜对他们的想念。
此诗的大意是,一想起他们乘船的情景,她就忍不住悲愁,忍不住幻想——若没发生祸殃多好。
卫宣公也受了刺激,不久,一命呜呼。朔得偿所愿,当了国君,颇为得意。
宣姜也安顿下来。只是,她并不安分,又与顽私通,生下五个孩子。
顽是仅的弟弟,也是卫宣公的儿子。宣姜与他私通,是一种乱伦行为。P11-13